抗日英雄王凤麟的战斗人生

2023-05-30 09:53韩继云
党史纵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鲁中马鞍山日军

韩继云

1942年秋,日军纠集5万多兵力对我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1月9日,在汉奸的指引下,2000多名日伪军围攻我方控守的鲁中马鞍山。八路军鲁中军区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伤残军人王凤麟带领守山的30多名军民,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用简陋的武器及石块与敌人坚决战斗,打退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最终,我方弹尽粮绝,除极少数人突围幸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胸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的王凤麟,面对涌上来的敌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投身抗日,留苏学习爆破技术,炸得敌人魂飞胆丧

王凤麟,原名李芳,号凌阁,曾用名傅合。1911年,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卧龙河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上过四年小学,后在家务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凤麟的两个哥哥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不久,他自己也参加了地方上的抗日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他受党组织派遣,打入马海山部从事兵运工作,后升任连长。马海山投敌后,王凤麟主动团结、教育士兵,启发他们的爱国思想,成效很大。1933年5月,李延禄率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攻打驻东京城(位于牡丹江市以南、镜泊湖以北)的马海山部。王凤麟趁机发动伪军1个营起义,参加了抗日救国游击军,并被任命为军直特务连连长。

1935年底,王凤麟作为骨干人员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深造。东方大学是为培养各国革命人才而设立的一所综合军政大学,学员来自中国等十几个国家。他在东方大学边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边学习工兵课程和爆破技术。1937年底,王凤麟回国到达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发展和壮大山东抗日局面,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派遣王凤麟随张经武等赴山东开展工作,先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营营长、山东纵队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

1939年初,王凤麟在沂水县柳树头、蒋家崮一带山村,办起山东纵队第一个爆破训练班。他将自己在苏联学到的爆破技术,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向训练班学员加以传授,并带领学员自制黑色炸药,研究用石雷、踏雷、蹚雷杀伤敌人的方法。爆破训练班共办两期,每期20多人,为八路军培养出了50余名爆破人才,著名爆破英雄刘厥兰、马立训、刘炳坤、肖春波、王作思、李鸾举等都是王凤麟的学生。后来,在他的建议下,鲁中军区一旅二团专门成立了工兵排,运用爆破技术打击敌人。

有了爆破技术支撑,我军如虎添翼,炸得敌人魂飞胆丧。在王凤麟的指挥下,一旅二团用爆破战术连战连捷。一团团长李福泽看着“眼红”,硬是把王凤麟“暂时”调到一团去当副团长,传授爆破经验和技术。三团团长王吉文也想“暂借”王凤麟,王凤麟分身乏术,就把自己在二团培养起来的爆破骨干送过去手把手地指导。很快,一团、三团都掌握了爆破技术,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

此后,王凤麟又创出了火力空隙“偷炸”、坚固工事连续爆破、竖炸药包“悬炸”、扛杆架桥越壕炸、手雷连续爆破开路、双导火索炸等爆破战术。他还结合作战实际需要,创造了爆破与火力掩护相结合,爆破与强攻相结合和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梯子组和预备队的“四组一队”攻坚战术。在战斗中,王凤麟的攻坚爆破技术得到良好的发挥,并在八路军鲁中部队得到普遍推广,取得良好实践效果。这项战术很快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关注。中央军委发来电报,要求山东部队认真总结王凤麟的爆破经验,向全军推广。

战斗负伤,不幸右腿截肢,留守马鞍山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一年。8月8日,在莱芜吉山战斗中,已返回二团任副团长的王凤麟右腿负伤,膝盖下20公分处被炸粉碎性骨折,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和伤口感染,被迫对右腿下部做了截肢。

养伤期间,八路军山东纵队兼鲁中军区领导王建安、罗舜初、胡奇才和四旅旅长廖荣标(此时王凤麟所在二团已拨归四旅)、一旅副旅长钱钧及吴瑞林、李福泽等战友都专程去看望他,劝他安心养伤。失去了右腿的王凤麟就像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痛苦。他对老战友冯毅之(淄、博、临、益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说,一个战士最大的不幸不是死,而是残废。

后来,鲁中军区医务人员给他安装了一条枣木假腿。王凤麟积极与医务人员配合,并顽强地练习走路。在此期间,除治腿练习走路外,他用更多的精力总结了爆破技术、战术方面的经验,供给部队参考使用。

1942年秋,日军纠集5万多兵力,对鲁中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根据敌情,鲁中军区决定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到外线作战。王鳳麟拄着拐杖行动不便,廖荣标考虑到他的安全,希望他随部队一起行动。但王凤麟不忍给部队增加负担,坚持留在鲁中根据地。见王凤麟决心坚定,廖荣标指示二团政委李伯秋,让王凤麟去鲁中的马鞍山,并嘱咐给他多留点水、粮和弹药,让他坚持三两个月,等待主力部队打回来。

马鞍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处于淄河上游,主峰海拔618米,方圆25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峰顶,周围峰峦起伏,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其东南角有条贴壁开凿的石阶,狭长陡立,形似天梯,上达“南天门”,是通向峰顶的唯一道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敌我双方曾在此展开过反复争夺。由于山势险要,易守难攻,马鞍山被我军控制后,成为鲁中军区安置伤病员和抗战家属的“小后方”。

1942年9月24日,王凤麟告别了部队和战友,带着警卫员赵希林和通信员小张,背着他那杆带瞄准镜的德国狙击步枪和100余发子弹,一路辗转,于10月5日到达马鞍山。

当时马鞍山上只驻扎了地方部队的一个班,除了王凤麟及他的警卫员、通信员外,山上还有20多名伤病员、几名枪支修械所的工人,以及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益都县参议长)、冯毅之的妻子、妹妹和3个孩子等一些部队家属,共有40多人。

王凤麟上山后,忍痛拄着拐杖,将马鞍山地形察看了一遍。为了防患于未然,他整天给大家讲防御要点,带领大家加修工事,挖战壕、垒胸墙,备水备粮,准备战斗。山上人员斗志昂扬,信心百倍,人人下定了凭险歼敌的决心。

1942年11月初,日军准备“扫荡”鲁中张店、博山一带。11月4日,冯毅之为检查备战工作,也来到山上。冯毅之上山后,与王凤麟、冯旭臣等一起研究了敌人“扫荡”回兵胶济路的情况,认为敌人必路过马鞍山,大家要做好应战的准备。为鼓舞斗志,坚定信心,争取胜利,大家认真学习了毛泽东《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并立下誓言。王凤麟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冯旭臣说:“我们要学岳飞、文天祥流芳百世,不学秦桧遗臭万年。”

11月5号,爆破英雄刘厥兰带着几个伤员来到马鞍山,同时带来了二团政委李伯秋的一封信,询问王凤麟能不能下山随部队行动。王凤麟谢绝了好意,表示要与马鞍山共命运。

由于战事紧张,之前王凤麟已命令山上地方部队的那个班返回了原部队。此时在山上只有30多人,能战斗的就是王凤麟、他的警卫员、通信员和伤势较轻的伤员。除了王凤麟手里那杆狙击步枪和警卫员手中的一杆三八大盖步枪外,其他8条枪都是章丘造的土枪,每杆枪子弹不过数十发,以及40多颗手榴弹。

王凤麟要求大家站好岗、放好哨,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与敌人战斗。

敌重兵围攻,带领留守军民坚决抵抗,壮烈殉国

1942年11月9日,在汉奸唐云三的指引下,2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了马鞍山。唐云三向日军头目报告,八路军鲁中军区就在山上,山上有八路军的大官,有八路军的兵工厂,还有大量军事物资和医疗用品。日军头目信以为真,调动重兵将马鞍山团团围住。

9日清晨,日军在孟良台、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并调来4架飞机轮番轰炸马鞍山南天门和顶峰,一拨拨日军开始向山上发起猛攻。面对众多的敌人,山上的抗日军民丝毫不惧,在王凤麟带领下,守在各自的位置上,英勇战斗。

王凤麟亲自扼守在南天门左侧石坑掩体里,这里是敌人上山的唯一通道。很快,一名日军指挥官进入了王凤麟的眼帘。他立即举起狙击步枪,沉着瞄准这名日军军官,一枪就把他撂倒。接着,王凤麟又连续几次射击,打死了好几个日军。其他战友也随之开火,枪弹、手榴弹、石块一起射向敌群,打得日军血肉横飞,狼狈撤退。

日军气急败坏,集中所有的炮火再次向南天门和山顶猛轰,紧接着发动了第二次进攻。王凤麟指挥大家灵活战斗、英勇还击,又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战至黄昏,日军伤亡数百人,不得不停止攻击,撤回山下驻地。

敌人撤退后,王凤麟拄着拐杖,四处查看阵地情况。他让大家多搬些石头堆在阵地前,说这东西轰隆隆滚下去,比子弹、手榴弹管用多了。晚上,王凤麟又召集大家分析研究了战斗形势,要大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加艰苦的战斗,并提出了“人在山在”的口号,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

夜里,山风习习,吹荡着山上弥漫的硝烟。王凤麟和未来得及下山的刘厥兰坐在南天门上交谈,王凤麟说:“视情况,明天你随时都准备组织人员撤离。山上有做军衣的白布,撕开绑扎成绳子,把人从后山坠下去,先老人孩子,后伤员群众。你去找团部、旅部都行,报告这里的情况。”刘厥兰有些哽咽:“团长,不行!俺和你在一起!”王凤麟拍拍他的肩膀:“瞧,驴脾气又上来了,这是命令。”又道,“能出去一个是一个。”

11月10日,战斗更加残酷,日军为了攻下马鞍山,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大量日伪军和弹药,总兵力增加到日军2000人、伪军4000人、飞机8架。蜂拥而至的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次次向山顶发动冲锋。但打到中午,马鞍山还是岿然不动。日军三十二师团参谋长觉得这脸丢大了,气得抓起望远镜亲自观察,正好送给王凤麟一个绝好的靶子,被一枪毙命!

战斗进入白热化。本来在后山守卫的刘厥兰看到南天门那儿吃紧,赶过去一看,发现守卫在那的战士已经全部牺牲,烈士用过的每一条枪都打空了……冯毅之的妹妹冯文秀扔给刘厥兰一个白布包儿,他打开一看,上面有王凤麟写的一行字:“石头很宝贵,要节约使用,坚持到天黑,就有办法……”

到了黄昏时刻,王凤麟的警卫员赵希林牺牲,通信员小张负伤,王凤麟自己多處负伤,已成血人,情况万分紧急。于是,王凤麟命令刘厥兰抓紧时间用做军衣的布料搓成绳子,组织家属和剩余同志从后山撤退。同时他命令小张用绑腿编成绳子从后山下去,向上级汇报情况。小张哭着不愿走,王凤麟含着眼泪说:这是死命令,我已有必死之心,马鞍山就是我王凤麟为国尽忠之所!

日军的包围十分严密,他们发现有人从后山下撤后,便开炮轰击,将绳子炸断。下撤人员除小张成功下山找到部队报告情况外,其余都不幸遇难。由于绳子被炸断,剩余同志已无法撤离。

天黑了,敌人终于冲破南天门,向着山顶猛扑过来。面对狰狞的敌人,守山同志们纷纷将枪支砸碎,丢到山下,用自己的身躯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冯旭臣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冯文秀负伤,悲愤跳崖;最后剩下的刘厥兰等几位同志坚决不当俘虏,全部跳下悬崖。

王凤麟的步枪子弹打光了,但仍继续搬石头砸向日军,直到胸部中弹,倒在血泊中。

汉奸唐云三躲在石头后面朝王凤麟喊道:“快投降吧,皇军给你大官做。”王凤麟拼尽气力,大声回答:“当你的狗官去吧,投降的不是中国人!”说完用手枪中最后一颗子弹举枪自尽,壮烈殉国!

这场两天一夜的英勇战斗,共击毙日军师团参谋长以下官兵200多人,其中王凤麟一人便击毙三四十名敌人。王凤麟、李成仕、谭克平等27名同志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跳崖的同志中,只有刘厥兰等4人被山间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日军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弹药,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费了两天的时间,却只夺得一座空山。而且为了拿下马鞍山,敌人抽空了淄川、博山、临淄、莱芜等铁路沿线附近各县的几乎所有兵力,为我军主力部队的突围、转移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战机。恼羞成怒的日军当场处决了汉奸唐云三。

王凤麟壮烈牺牲后,八路军一一五师领导罗荣桓、陈光,鲁中军区领导王建安、罗舜初、胡奇才和四旅旅长廖荣标、副旅长钱钧及他的战友吴瑞林、李伯秋、李福泽等都深感痛惜,认为这是我军的重大损失。王凤麟牺牲的消息传到二团,指战员们悲痛万分。二团为王凤麟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大会,追悼会上,大家失声痛哭……

新中国成立后,开国中将、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钱钧为王凤麟烈士题词:“一代英豪”。开国中将、时任海军司令员吴瑞林作五言诗一首《忆王凤麟烈士》,以纪念老战友:“忆昔同志中,凤麟足称猛。初战东三省,英名扬齐鲁。呕心研爆破,沥血保民孺。壮哉马鞍山,永展烈士容。”开国少将、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李伯秋,则专门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怀念王凤麟同志及马鞍山烈士们》:“峨峨鲁山青,潺潺淄水绿,又听当年钟鼓,英雄长眠处。兴得战地重游,欣看云清雾散,漫天烟花舞。半生亡国恨,应随东风去;傍黄渤,枕沂蒙,沐汶沭,心驰长白,神归镜泊湖边树。未计生前毁誉,何虑身后荣辱,山川今作墓,随意入大千,留得英风驻。”(题图为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二团三营营长的王凤麟(左)与教导员刘春合影)

(责任编辑:钱海峰)

猜你喜欢
鲁中马鞍山日军
冷涡背景下鲁中地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鲁中肉羊育肥及产肉性能研究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鲁中肉羊育肥与产肉性能研究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
马鞍山村巨变
平阴县鲁中山地绵羊保护现状与保种措施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