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岭上的对决

2023-05-30 11:29窦超
轻兵器 2023年3期
关键词:炮火瞄准镜狙击步枪

窦超

影片海报

2021年7月21日上映的影片《血战狙击岭》,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题材的故事片。该片内容主要取材于上甘岭战役,另和美国影片《兵临城下》有一些相似之处。《血战狙击岭》将战斗时间设置在1952年8月份,虽然距离上甘岭战役开始还有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但其采取了很多与经典影片《上甘岭》类似的拍摄手法和情节,明显有向这部经典影片致敬的用意。从影片整体效果来看,有些细节显得有些粗糙,但也不缺乏亮点。本文从军事细节角度对该片进行解读。

影片内容概要

马苍山是志愿军某部的一名文化干事,由于前线战事紧张和部队损失很大,因而被抽调出来补充在前线作战的8连。与他同行的还有约2个排的补充人员。他们乘坐的汽车在向前线开进中遭到攻击,最后只剩下包括马苍山在内的4名战士。

这4名战士中,除了马苍山外还有战斗经验丰富的“老皮”、狙擊手孙承欢和新兵金川。他们到达前线后,很快就参加了战斗。孙承欢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与8连的“冷影枪王”于柱暗暗开始比拼狙杀战果,看谁才是连里的头号冷枪手。在一次夜间反击1号阵地时,由于部队被美军火力压制住,还有美军狙击手利用夜视仪射击,给部队造成严重损失。于柱以自己牺牲的代价吸引了敌人火力,使得孙承欢得以消灭美军机枪手,并击伤美军狙击手。我军趁此机会发起反击,夺回了阵地。

在坚守坑道过程中,由于坑道内严重缺水并且美军封锁水源,志愿军只能以极大的代价进行抢水。在一次抢水过程中,金川等3人遭到负伤后返回的美军狙击手詹姆斯和里弗斯的伏击而全部牺牲。为了给金川报仇,孙承欢、老皮和马苍山相互配合,狙杀了詹姆斯。但通过观察,孙承欢发现击中金川的不是被狙杀的詹姆斯,而是另有其人。而得知儿子阵亡后,其父亲里弗斯则一心想杀死那个大名鼎鼎的中国狙击手,为儿子报仇。在一天晚上到敌人尸体上寻找补给品时,孙承欢等3人遭到里弗斯的伏击。为不连累战友,老皮牺牲在里弗斯的枪下。孙承欢和马苍山则趁着美军飞机进行轰炸,才得以脱身。

在美军随后发动的猛烈进攻中,8连奋勇抗击,付出惨重的代价。经过几番周折,孙承欢最终在与里弗斯的对决中将其击毙,但他随即也牺牲在美机的轰炸中。8连阵地上,最终也只剩下马苍山等少数人。几十年后,马苍山已经遗忘了很多事情,但这场战争却永远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片中既真实还原又失真的狙击步枪

正如《血战狙击岭》一片中所表现的那样,美军拥有精良装备,而志愿军则连真正的狙击步枪都没有。从片中使用的道具来看,对于美军狙击步枪的还原既有值得称赞之处,同时也有失真的地方。而没有真正狙击步枪的志愿军,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换用M1半自动步枪的孙承欢

里弗斯在用M1C狙击步枪射击

影片中,美军主要使用的是两种狙击步枪,即M1903A4狙击步枪和M1C狙击步枪。前者是美军狙击手詹姆斯的装备,而后者则是里弗斯所使用的。这两种型号是美军从二战一直到朝鲜战争期间的主力狙击步枪。M1903A4狙击步枪是二战中美军遇到日军狙击手后的应急产品,加装放大倍率为2.5倍的韦弗330C瞄准镜并配用改进型枪托的M1903A3步枪,在美军1942年提出的狙击步枪选型中获胜,并被定型为M1903A4狙击步枪。原来民用型的韦弗330C瞄准镜也被定型为M73B1光学瞄准镜。在整个二战中,M1903A4都是美军的主力制式狙击步枪。但随着美军整体换装伽兰德M1半自动步枪,M1903A4狙击步枪的替代产品也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二战结束前后,美军共采用了两种在M1半自动步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狙击步枪,即M1C和M1D狙击步枪。这两种狙击步枪的光学瞄准镜的安装方式不同(前者用销子安装,后者则用枪管尾部的衬套安装)和使用的瞄准镜型号有所差异,基本性能差不多,并且都被美军采用为制式装备,在二战后包括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不过,M1903A4狙击步枪也在朝鲜战争中使用过。从这一点上来说,本片中的表现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片中的M1903A4狙击步枪外形

片中装在M1903A4狙击步枪上的夜视瞄准镜,显然过于简化了

片中出现的M1卡宾枪自制道具枪

片中詹姆斯使用的M1903A4狙击步枪明显是自制道具枪

狙击手使用什么样的狙击步枪,美军的应用还是比较灵活的。显然,片中的美军狙击手詹姆斯更习惯使用M1903A4狙击步枪,可能是受到美军认为该枪精准度较高的原因。而他的父亲则更为看重狙击步枪的连续射击能力,所以更青睐M1C狙击步枪,这从他连续2枪击伤8连指导员就可以看出来。这两种狙击步枪的细节方面,在片中都有值得注意之处。

片中詹姆斯使用的M1903A4狙击步枪明显是一支自制的道具枪,虽然外形较为粗糙,但都比较符合实枪特征。片中该枪加装夜视瞄准镜,可被视作朝鲜战场上美军使用的“黑科技”之一。虽说早在二战时期德军就率先成规模地使用主动式红外夜视仪,以提高单兵枪械和坦克等装备的夜战能力,但这种类型的装备出现在朝鲜战争中还是第一次。当时美军装在枪械上使用的主动式红外夜视瞄准镜是M2红外瞄准镜,被我军称为M2红外线潜望镜(其中原因似乎是我军那时还没有确立对装在步枪上的光学瞄准镜的认识)。当时,我军缴获的该型号红外瞄准镜是被装在M2卡宾枪上的,但其经过适应性改装也能够装在M1系列狙击步枪和M1903A4狙击步枪上使用。

M2红外瞄准镜由红外线照射灯、夜视仪和电源三部分组成,是一种在夜间用于观察和瞄准的早期型夜视仪。之所以装备在M2卡宾枪上,主要原因是其对普通目标的观察距离有限,据我军实际测试的结果只有91.5m。这么近的距离不能使狙击步枪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在朝鲜战争中主要装在M2卡宾枪上进行近距离观察和射击,直到后续型号的观察距离等性能进一步改善后才配备到狙击步枪上。从这一点上来说,片中美军狙击手使用加装夜视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有些脱离现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当时美军狙击手利用这种装备就地改装,以提供一种夜间作战辅助观察和瞄准手段的可能性。

M2红外瞄准镜另一个重要的缺点是过于笨重,其全套设备总质量达12kg,主要是电源组体积和质量太大,需要装入专用背包由射手背负。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对于M2红外瞄准镜的运用方式如下:在防御时主要用于观察和警戒,并依据一定的数量形成相互衔接的观察区域,并在必要时发射曳光弹为炮火指引目标;进攻时主要用于引导部队攻击个别的敌军工事,以及在雷区引导部队前进和为坦克提供警戒防御等;侦察时则用于建立潜伏观察哨,并在必要时攻击我方哨兵等零星人员。此外,由于该红外瞄准镜蓄电池电量有限,用于支持瞄准镜工作的时间也有限,因此并不适合长时间观察和瞄准。这些缺陷导致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在朝鲜战场,面对善于夜战和近战的志愿军,并未发挥多大作用。

《血战狙击岭》虽说将M2红外瞄准镜给观众呈现了出来,但其细节之处却有较大的瑕疵。片中的M2红外瞄准镜看起来非常显眼,连着电缆的红外线照射灯加装到M1903A4狙击步枪上。显然,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的工作原理是,由红外线照射灯发出红外线,遇到目标后部分反射回来,由夜视仪接收并还原成人眼可识别的淡绿色图像,从而达到夜间观察和瞄准的效果。也就是说,必须有接收和还原装置的参与才能实现夜间观察。但片中詹姆斯的狙击步枪上显然只有一个普通的白光瞄准镜,并没有体积和直径更大的具备红外线接收和还原能力的瞄准镜(当时我军称之为230号电子望远镜,其外形和体积与后来1970~1980年的枪用微光瞄准镜类似),这是无法实现夜视功能的,可以说是片中细节的较大瑕疵。此外,M3夜视狙击卡宾枪的夜视瞄准镜控制開关设置在加装的前握把上,片中的M1903A4狙击步枪没有前握把,真要加装的话只能设置一个射手单独控制的开关。不过,该片把那个质量和体积都很大、用专用背包背负的电源组的细节表现了出来,说明影片制作方还是下了相当大功夫的。

片中出现的PPSh-41或50式冲锋枪

片中里弗斯使用的M1C狙击步枪,注意其瞄准镜高度过高了

我们再来看看里弗斯使用的M1C狙击步枪的细节。之所以认为片中的这支狙击步枪是M1C,是因为其枪管尾部看不到M1D用来固定瞄准镜基座的衬套,但很明显这支狙击步枪是用普通的M1半自动步枪道具枪临时加装光学瞄准镜改造的,姑且认为是M1C狙击步枪。这里出现的问题是,其加装的光学瞄准镜位置偏高。无论是M1C还是M1D狙击步枪,其光学瞄准镜都是在枪身左侧稍高于枪身的位置。而片中里弗斯的这支狙击步枪的瞄准镜虽然也是通过枪身左侧的瞄准镜基座安装的,但位置明显高出枪身很多,与真实情况差别较大。片中这支M1C狙击步枪质感非常突出,其实施半自动射击时的动作明显比电脑特效更为耐看。

《血战狙击岭》一片中对于我军“狙击步枪”的刻画与其他影视作品有一定的差别,片中我军用于狙击作战的虽然同样是普通步枪,却并非更常见的苏制1944年式步骑枪,而是更长的M1891/30步枪。从片中画面来看,出现的M1891/30步枪至少有一两支是实枪,只不过看起来非常旧,是否还具备发射功能就难说了。从当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苏联军援给我国的步枪既包括M1891/30式步枪(经典影片《上甘岭》中,就有我军战士手持上了刺刀的M1891/30步枪冲锋的镜头,其长度令观众印象深刻)、1944年式步骑枪,但前者的数量应该少于后者。从进行狙击作战的适用性角度来说,M1891/30步枪明显强于1944年式步骑枪。因为该枪枪管长,火药燃烧充分,初速较高,瞄准基线也较长,因此远距离射击精度要比后者好得多。然而,当时志愿军还没有专用狙击武器的概念,自然是战士手中有什么枪就用什么枪,这就造成了本来并不适合此种作战的1944年式步骑枪被广泛运用。当年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就是用短枪管的1944年式步骑枪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双方炮火猛烈的阵地攻防战中,包括美军在内的敌军由于步兵战斗力弱于我方,往往采取整连整营的集团式冲锋,而且越打越密集,因此被我军称为“羊群战术”(这一点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往往遭到我军炮火和手榴弹、手雷的严重杀伤)。在这种情况下,射速过低的栓动步枪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当时,我军就认为面对这样的敌人,“凡是不能连续射击的步枪都不能使用,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贻误战机”。我军战士无论是在坚守阵地还是进行反击作战时,宁肯多背几颗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也不愿意带步枪。上甘岭战役期间,45师135团1连甚至出现一名战士在班长发给他一支步枪后,就问班长对他有什么意见的情况。这名战士认为发步枪就是看不起他,部队也普遍认为步枪只适合防空哨对空警戒报警使用。战士们对冲锋枪,特别是使用弹鼓的PPSh-41冲锋枪就比较喜欢,主要是能够连续射击从而打击冲过炮火拦阻进入近距离的敌人。国产仿制的50式冲锋枪因为没有配备弹鼓或某些质量问题(持续射击的较大震动造成机件故障较多),在实战中的效能受到一定影响。

片中使用M1C狙击步枪的里弗斯

片中的莫辛-纳甘步枪细节到位,不过看起来有些过旧了

孙承欢在自己的M1891/30步枪被炸毁后,不得不用马苍山捡来的M1半自动步枪与里弗斯对射,并利用先手机会形成对里弗斯的压制。里弗斯发现对手换用M1后,就不敢像以前那样利用莫辛-纳甘手动退壳和上膛的空隙进行反击了。这就明显显示出半自动狙击步枪相对于非自动狙击步枪的连续射击和多目标射击优势。

本片中各种武器装备道具基本上到位,只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中很多是不具备发射功能的自制道具枪,而非用实枪改装的道具枪。例如片中我军使用的PPSh-41冲锋枪和“汤姆逊”冲锋枪中有很多显然是自制道具枪,外形较为粗糙,PPS-43冲锋枪则是实枪道具。美军的M1卡宾枪、M1918A2轻机枪和M2重机枪也是自制道具枪。虽然这种情况在观感上比实枪差一点,但是仍比使用“穿越式”枪械道具的方式要好得多。片中志愿军使用的DP轻机枪应该是实枪道具,但却看不到其实际发射的镜头,应该是道具不具备发射能力等原因造成的,只能用后期的电脑特效加以弥补。片中也出现了美军使用“捷克式”轻机枪的镜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美军拥有极为雄厚的后勤补给资源,即使从战场上缴获了我方的这种武器也不会使用。

片中的通信细节

《血战狙击岭》一片中出现了8连连长请求后方炮火支援的镜头,但因为携带报话机的报话员牺牲,报话机也被炸坏,只能由懂通信技术的指导员去抢修被炸断的有线电线路。指导员抢修线路时被里弗斯连续击中,重伤后用牙齿咬住和手拉住断线线头,用身体接通线路(这一情節应该来源于我志愿军特等功臣并荣获“二级英雄”称号的135团1营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英雄壮举)后,被击中头部牺牲。这一细节涉及到了当时志愿军的通信保障问题。

就通信手段而言,当时志愿军主要拥有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是指军队中由人员徒步或乘坐交通工具传递文书、口头信息的通信方式)和简易信号通信(是指军队使用简易信号通信工具、就便器材和简便方法,按照预先规定的信号或记号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视觉和音响信号,如军号、哨子、旗语、信号弹等等)等通信保障手段。以片中所展现的情况来看,8连所据守的阵地与后方和上级的通信联络主要依靠无线电通信和有线电通信。

关于这两种通信方式在实战中的表现,实际上有很强的规律性可循。朝鲜战争中,美军和英军,以极为猛烈的炮火对我方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一点在通信领域也是一样的,由于敌军炮火极为猛烈,加上充足的补给的弹药,可实施持续的炮火封锁。这样一来不仅对我方通往前沿部队和后勤运输造成了严重困难和损失,而且对于我方的有线电通信同样造成严重阻碍。敌军炮火猛烈轰击时,对我方有线电线路造成严重破坏,一公里长的线路被炸成几十节甚至上百节。因此,我方的有线电通信特别是营以下有线电通信经常出现长时间中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一方面采取其他通信手段特别是无线电通信保障联络,一方面积极采取各类措施保持有线电通信畅通。当时,我军主要采取将有线电的线路设置在敌炮火难以打击到的位置,如山体的反斜面、交通沟的侧壁上,还有采取架空中“飞线”的方式,以减少被敌军炮火击中的概率。另一方面是加强抢修力量,在敌军炮火重点封锁地区增加抢修力量配置,每隔一段距离就配备查线组以及时进行抢修。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我军通常能够争取到有线电通信一定的断续通话,有时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客观来说,在敌军猛烈炮火封锁下,我军有线电通信特别是营以下有线电通信难以稳定工作,很多时候只能放弃有线电通信,转而采取其他通信手段特别是无线电通信手段。

用身体接通电话后牺牲的8连指导员

片中戳了一个洞的装有白灰或面粉的袋子

至于无线电通信,由于志愿军通信器材的缺乏,在基层分队只能做到实施重点保障。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无线电器材严重不足,报话机只能配备到团一级甚至师一级,步谈机(类似于今天的对讲机,只是体积稍大一些)数量也非常少。直到战争后期,报话机才开始配备到重点方向上的营。而步谈机则开始只能配备到营一级,直到战争中后期才配备到连一级,有时重点方向上的排也能配备。这就是说,片中8连报话员携带报话机是不大可能的,应该是配备步谈机。步谈机是当时我军基层分队实施通信联络的最主要工具,即使是在表面阵地失守坚守坑道时也是这样(坚守坑道时,使用步谈机联络主要问题是架设在坑道外面的天线非常容易被敌炮火击毁,为了保持通信而连续架设和修理天线的行动被我军称为“天线斗争”)。

说到片中的那种情况,如果出现无线电通信器材被击毁无法修复,那么有线电通信的修复难度也是极大的。这时,通常就需要采取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进行补充,虽然传递的信息量较差,但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派出通信员返回后方向上级报告情况,或者到友邻阵地使用其通信器材向上级报告情况。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使用预先规定好的简易信号通信实施联络。

?片中志愿军坚守阵地时投入兵力太多,容易遭敌炮轰全部损失

当时,我军普遍规定了代表各种情况的信号,如发射某些颜色的信号弹不同组合,代表请求炮火支援、进攻受阻、我已占领阵地等等内容。这样,发射信号弹后,上级就可以了解前方的基本情况,从而采取行动进行应对。像片中那样由临时人员抢修有线电线路,缺乏器材保障(特别是我军基层分队由于器材补充困难而没有备份电线,很多通信分队的电线也是靠到敌人阵地上秘密撤收敌人线路,或者反击后撤收敌遗留线路补充的),是无法抢通线路的。这是片中对战场上复杂情况的过分简化,但这也是商业影片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情况。

片中志愿军战士跟随前面战士留下的标识前进

此外,影片中出现志愿军8连夜间反击1号阵地时,一个战士用戳了一个洞的布袋撒白灰的方式标识攻击道路,这也是当时我军集体智慧的体现。虽然志愿军极为擅长夜战,但在缺乏夜视器材的情况下组织夜间进攻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保证部队不走错路导致攻击方向错误,是当时我军夜间作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那时,我军出现了很多攻击分队由于掌握不住前进方向而走错路的情况,使战斗进程受到严重影响。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我军逐步推广了在岔路口设置标识或标兵引导后续部队前进,以及在攻击中使用布袋随走随撒白灰或面粉的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像片中所表现的那样,前面熟悉地形的战士撒下白灰或面粉,就可以对后方部队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是当年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简易通信的方式之一。

本片中除了以上细节外,还存在着战术运用简单,如部队一拥而上阵地(实际上应该是以班组为单位,视敌攻击兵力的大小陆续投入战斗的“添油战术”,而不能一下子把部队都摆上阵地,遭敌炮轰的话一下子就全部損失了,后面战斗根本没法打)、反击时缺乏炮火支援(通常我军采取实施突然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再发起冲击的方式,当然小分队偷袭除外)等问题。但总的来说,《血战狙击岭》一片作为一个制作成本有限的影片,其展现了一些当时战场上的具体细节,作为军迷来说是值得一看的。

实习编辑/丁涌强

猜你喜欢
炮火瞄准镜狙击步枪
假如没有瞄准镜
机械图鉴——TAC-50狙击步枪
枪械图鉴——VKS狙击步枪
雷霆炮火
俄罗斯推出首款重机枪用红点瞄准镜
红点瞄准镜PK全总瞄准镜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脉冲星迹XP38热成像瞄准镜
丹麦SAI公司CSR—50非自动狙击步枪
杰作武器公司MPA 6.5BA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