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分析

2023-05-30 04:47黄瑾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南京图书馆库房古籍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京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南京图书馆在古籍修复、古籍库房建设、古籍数字化、古籍影印出版等古籍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古籍列出了各项举措,如举办展览、搭建古籍数字化平台、举办读者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媒体宣传推广等,旨在通过上述举措展现南京图书馆对古籍的活化利用。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利用;古籍修复;古籍库房;古籍数字化

一、南京图书馆馆藏古籍情况概述

南京图书馆是江苏省省级公共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截至2022年底,南京图书馆古籍藏量为160万册,包括善本14万册、民国文献70万册。其中,待修复的破损古籍约占馆藏量的25%。截至2023年,南京图书馆先后共有631部古籍入选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占全国总量的4.8%。这些入选古籍展示了南京图书馆深厚扎实的馆藏量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南京图书馆古籍的保护

古籍是传承人类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籍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古籍的保护可以分为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其中,原生性保护措施又可以根据保护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性保护措施与抢救性保护措施,如古籍修复就属于抢救性保护措施,古籍库房的建设及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则属于预防性保护范畴。再生性保护包括缩微制品、古籍的影音出版和仿真复制、古籍数字化建设等方式。传承性保护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新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的传承性保护就是古籍开发利用形式的一种变形,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古籍的利用与传承。

南京图书馆于2007年成立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主要职责为负责馆藏古籍和民国文献的收藏、保护、研究与利用,统筹开展全省古籍保护工作。

(一)古籍的原生性保护

1.预防性保护

古籍的预防性保护即在古籍未受到损坏之前,为古籍提供最优的环境和最全的制度规划,以防止古籍因环境因素或者人为因素而受到损害,同时最大限度延缓古籍因自身材料因素带来的纸张老化等问题。目前,南京图书馆对古籍预防性保护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古籍库房建设、配备古籍保护装具、设立古籍保护制度。

南京图书馆古籍库房按照古籍等级可分为古籍善本库房、古籍普本库房。古籍库房配置有两组四台独立精密空调,可确保内部温湿度恒定,并具有净化空气和通风的作用。库房安装七氟丙烷自动气体灭火系统、烟雾报警器、温度报警器以及水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可有效预防火灾水灾。库房照明采用无紫外线LED节能灯,古籍被放置于可移动的封闭密集书架内,避光避尘。一些珍贵的古籍文献,库房管理人员会为其配备专门的函套、书盒、夹板等装具,为古籍多加一层保护。通过科学监测和管理,库房環境变得更适合古籍保存,有助于达到延长古籍寿命的效果。

为加强古籍保护与管理,南京图书馆针对古籍存藏、古籍修复、阅览服务、文献采入均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部门员工集中学习,后期又新增了《历史文献部内部安全管理补充规定》,以便进一步完善古籍保护制度。

2.抢救性保护

前文中已经提到古籍的抢救性保护为原生性保护的一部分,当古籍书叶遭到虫蛀鼠咬等破坏、纸张出现老化或酸化现象时,古籍的寿命将大大缩减,需要修复师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南京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中心坚持开展古籍修复四十余年。古籍修复中心先后挂牌成为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古籍修复技艺“江苏传习所”。修复中心现有古籍修复专职人员13人,中青老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有3人从事古籍修复达10年以上,以老带新,人才梯队基本形成,除了一位返聘的技术指导外,其余都是“80后”“90后”年轻人。他们科班出身,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日常的工作中也积累了大量的修复经验,每年修复中心可完成约200册破损古籍的修复工作。

(二)古籍的再生性保护

作为纸质文物,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能在最小限度伤害古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古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就是基于这个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

2007年,南京图书馆着手开展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2018年至今,南京图书馆共计完成古籍数字化扫描1 690种、8 806册、1 287 599叶,共计10.882万册。南京图书馆的古籍缩微制品约52 129件,对读者免费开放查阅。

除了古籍数字化以外,南京图书馆不断将自己的馆藏珍本进行影印出版,近十年共计影印出版古籍5种369册,其中不乏《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南京图书馆藏未刊稿本集成·子部》等原本影印丛书。同时也整理出版了16种38册珍贵图录,如《江苏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系列、《家国书运:八千卷楼藏书特展图录》、《新盋山书影》等。

针对馆藏的珍贵古籍和档案,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尝试开展古籍的仿真复制工作。目前成功仿真复制的高鹗殿试卷,质量很高,可以用作长期展览的替代品,避免珍贵原本受到伤害。

三、南京图书馆古籍的利用

2022年以来,“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用于指导我们系统地推进古籍的保护、整理、出版和利用,让古籍里蕴藏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和力量。古籍的利用是对古籍的传承性保护。作为古籍收藏单位,南京图书馆一直秉持藏用并重的理念,致力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江苏文脉。

(一)举办古籍展览

为了更好地发挥古籍作为纸质文物的教育作用,南京图书馆坚持举办丰富多彩的古籍展览,挖掘古籍内涵,使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古籍装帧的艺术价值更全面地向公众展示。在展览中对古籍文献修复流程进行简单介绍,配合古籍修复师现场演示修复实操和拓印技术,能使观众在看展的同时获得一些基础的古籍修复知识,深化古籍保护的理念。南京图书馆根据不同主题,将馆藏底本拿出来做专题展览,比如古往今来读《老子》专题展览、古籍里的中医药线上展、《四库全书》底本展、馆员晒国宝—《玉琴斋词》线上展、“陶风聚珍”文献展、家国书运—八千卷楼藏书特展等。

2022年11月,南京图书馆在“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会议上,举办了“江南文脉珍稀文献展——朴学视域下的清代版刻”(图3)展览,遴选馆藏20种自明代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刊刻的古籍文献。本次展览也是南京图书馆首次在外举办的古籍主题展览,让馆藏古籍“走出深闺”,能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是创新古籍服务形式,加大古籍宣传力度的一次积极尝试。

(二)搭建古籍数字化平台

如何在做好古籍保护的同时,又能让古籍的文字走出故纸尘封,与更多的读者与研究者见面,一直是各大公藏单位面临的难题。所幸现代科技进步飞速,古籍的数字化能避免古籍因移动或者翻阅造成的损坏,又能清晰完整地呈现古籍的内容,一举两得。

2018年,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发布“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收录馆藏稀见方志20部。2019年又发布了《南京图书馆藏清人文集全文影像数据库》(图2)。“清人文集数据库”收录南京图书馆藏清人文集399种,图像共133 158幅。数据库对社会公开发布,以全文高像素数字影像形式提供在线检索与阅览。南京图书馆将在推进古籍数字化扫描的同时,继续建设馆藏清人文集专题数据库,同时重点打造全新的古籍数据发布平台,力争发布更多的古籍数字资源为社会服务。

(三)举办读者活动

古籍只有走出“高阁”,走近读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献价值,才能使读者深刻领会中华文明的璀璨。因而南京图书馆坚持举办各种主题的读者活动,通过一次次活动拉近读者与古籍的距离,使古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物,而是可以看到、摸到,还能让读者学到知识的书籍。

南京圖书馆依托深厚的馆藏资源,先后举办陶风读书会—《〈诗经〉之唐风、秦风、陈风》、大道无形—《老子》章节诵读讲解、古籍探秘—“小小文献修复师”体验、迎接“非遗日”特别活动—雕版印刷体验、七夕晒书、走近《四库全书》、陶风书话—“聚珍典范·独运匠心”《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与活字印刷、《读·展—古籍常识例说》、趣谈魏晋士林,且看当时风流—走进《世说新语》阅读活动、惜阴学堂—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国古代行路文化、食光机—随园私房菜之秋日特辑(线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环球时报(英文版)还将食光机系列活动作为古籍活化利用的生动案例予以报道。

此外,南京图书馆还举办过古籍进课堂、观摩古籍修复、学习古籍技艺、古籍讲座等活动吸引读者,普及古籍基础知识,使读者了解古籍修复技艺。

(四)开发文创产品

南京图书馆文创中心以馆藏古籍善本为蓝本,设计了丰富的文创产品,如雨伞、丝巾、帆布袋、镇纸等,深受读者喜爱。2022年,文创中心联合历史文献部推出古籍修复师设计的修复主题围裙,包含古籍印章、修复工具、南图LOGO等元素,颇受好评。还有古籍修复中心推出的仿真复制古籍,其作为参观接待的文创产品,受到专家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南京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是古籍走向观众生活的方式。

(五)媒体宣传推广

南京图书馆认真做好古籍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多个渠道、多种媒介做好古籍的大众化传播。如举办古籍探秘读者活动、古籍修复体验活动,通过媒体平台进行直播,瞬间观看人数就突破了15 000人;历史文献部员工创办古籍宣传微信公众号“咫闻”,以一周一更的频率认真宣传古籍;在晒书节期间,配合举办“晒技艺—修复室开放日活动”,深受读者欢迎。古籍编目专家沈燮元先生、古籍修复师丁峰等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宣传古籍相关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古籍背后鲜为人知的趣事。其中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网、环球时报(英文版)等中央媒体,也有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江苏广电等地方媒体,还有哔哩哔哩、一条等新兴媒体。这些媒体的广泛报道,使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以书本以外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对于古籍的认识更加深刻立体。

四、结语

古籍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古籍库房的科学建设,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古籍数字化的不断更新迭代,古籍保护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古籍将再续“纸寿千年”的传奇,为更多人提供中华文化的精神滋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搭建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大力开发古籍文创产品等工作仍需公藏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者继续努力,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作者简介

黄瑾,女,江苏南京人,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古籍修复、古籍保护。

参考文献

[1]周余姣,田晨,武文杰,等.多措并举,异彩纷呈—论古籍传承性保护的实践[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7):20-27.

[2]顾霞.谈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2(1):199-201.

[3]杜希林.整理芸编无厌倦 名山事业薪火传—辽宁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任务[J].图书馆学刊,2018(8):7-10.

[4]张钰钗,王萍.百代芸香:中华古籍保护的法治新期盼[J].中国人大,2020(2):34-35.

[5]饶克俭.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的思考与实践分析[J].兰台内外,2022(19):64-66.

[6]伍力.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利用探析—以重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3):142-143.

[7]童圣江.古籍保护工作应注重地域特点和需求—以浙江省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4(4):73-76.

[8]徐艳娟.古籍保护人才之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2):52-55.

[9]赵东.国家博物馆图书馆善本古籍保护工作[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1):66-71.

[10]孟晓红,周崇润.我国古籍保存环境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以国家图书馆古籍书库为例[J].机电兵船档案,2017(5):86-88.

猜你喜欢
南京图书馆库房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走过南京图书馆的名人们
南京图书馆低龄少儿馆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