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绽芳华 绛州澄泥砚

2023-05-30 16:43白英
旅游世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绛州砚台文化

白英

四大名砚之 绛州澄泥砚

“以文为业砚为田”,砚台作为文房四宝,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中国砚文化中,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被称为四大名砚,而澄泥砚作为唯一的泥质砚,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乾隆皇帝赞其“扶如石、衔如玉、呵可生津”。在绛州澄泥砚的出产地——“中国澄泥砚[dèng ní yàn]之都”新绛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蔺涛几十年来专注制砚,让积淀黄土文化精髓的古砚重放异彩,用独特的砚文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使一方方名砚成为中华文明的新符号。

春色满园 且焙汾泥烧砚品

砚艺流长

新绛县古称绛州,曾是晋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活动中心,自古就是民间艺术繁盛之地,而绛州澄泥砚的出产地光村,亦是新绛县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泽掌镇的光村离县城不远,开车行使十来公里就到了。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蔺相如就出生于此地,蔺氏子孙在此繁衍至今。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在光村泽掌镇中学的旧址内,毗邻的是国宝级千年古刹福胜寺,古寺庙、古民居还有古手艺,各类人文景观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在村内村外,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精美的建筑、焕彩的工艺,共同绘制了光村如诗的乡村画卷。

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大门前,两侧古隶书写的“传承弘扬,保护发展”道出了对澄泥砚产业的敬畏和爱护,而大红的对联“春色满园且焙汾泥烧砚品,山西三宝喜看国匠领风骚”又展现出了澄泥砚发展的新契机与新理念。生产基地内,是上世纪建造的一排排平房教室,现已改建为澄泥砚不同工序的工作室。见到所长蔺涛,是在澄泥砚雕刻成型车间里,他正带领着工匠们赶制“建党百年”的主题系列砚。这是一个儒雅中带有几分沧桑,亲切里又含着些许幽默的中年男人,他伸出的双手带着泥屑,指尖与掌上满是厚厚的老茧,如果不是移动着雕刻,和手中的泥坯并无二致。待雕的澄泥砚坯,一块块土色暗淡看起来很不显眼,而经蔺涛巧手打造后,制成的绛州澄泥砚,却令人耳目一新,展柜里、摆台上琳琅满目的各式造型砚台种类繁多,雕刻形式多样,色泽典雅秀丽,显得极为古朴大方。

众多砚台中,一方“荷塘月色”砚以别致的造型、高雅的题材分外引人注目,蔺涛说,这方砚是2011年时特意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门设计的“荷塘月色系列”百方纪念砚之一,制作完成后已被清华大学收藏。眼前的这方砚呈不规则形状,中间砚心巧妙地设计为荷池,窑变形成的图案恰为一圈圈水波,上为悬在穹宇的圆月,边上围绕着尽情盛放的荷花、摇曳多姿的荷叶,造型灵通活脱,画面整体感觉和谐统一,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国画呈现在眼前。看着一方方美不胜收的绛州澄泥砚,不禁为蔺涛独具匠心的设计、巧夺天工的烧制工艺所惊叹。出自山西汾河的泥巴,经匠人之手雕琢以及烧制时窑变在砚台上形成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颜色花纹,真是妙不可言。

古砚新生 一朝复苏更闪耀

泥料制成

澄泥

澄泥砂磨

藺涛审视着一方方澄泥砚,眼神中是无限的喜爱,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他手中的这方澄泥砚是复活与新生的澄泥砚。绛州澄泥砚,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至清代制作工艺已完全失传。出生于1968 年的蔺涛踏入此行,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蔺永茂,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4年出任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在任期间,广泛接触了绛县古老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对于古绛州澄泥砚文化的喜爱,让他萌生了让失传已久的绛州澄泥砚走出历史重放光彩的念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稷山师范的蔺涛当时在县城当美术教师,在父亲的多次鼓励和召唤下,毅然放弃优越的环境回乡任教,父子俩从此开始走上艰难的澄泥砚探研之路。

要想恢复传统的绛州澄泥砚谈何容易啊!蔺涛忆起当时的情景,非常感慨,工艺绝世300 年,抢救工作进展难度非常之大。首先是资料奇缺,可供研究的实物样品极少,史书中的记载也少得可怜,涉及到剂量、配方、生产场景的细节,均无具体阐述,但这些都不能阻止蔺氏父子的决心。父亲蔺永茂是他治学严谨的榜样,千方百计地查寻资料、搜集图片和书籍,点点滴滴的线索都不放弃,一句话、一张图都要反复推敲、潜心研究。因为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复杂,要历经采泥、过滤、沉淀、制坯、烧干、着色、雕刻、焙烧、细腊、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每一样都要从头学起,亲自试制。蔺涛拿出他当年的原始记录,仅烧窑的温度火候,就整整记录了四大本。大多数民间传统工艺都有基础理论和技艺代代传承,而绛州澄泥砚却没有这方面的优势,蔺氏父子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不气馁、不回头,付出的巨大心血可想而知。

蔺涛说,那些年为了恢复绛州澄泥砚的每一道工序,全家人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必须的生活费用外,全部投入到大量的试验中,全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持着他们走下去。经过近十年摸索,上千次实验,逐步熟练掌握各道工序的技术要领,古老的“绛州澄泥砚”终于重获新生。1994年,他们恢复制作的绛州澄泥砚,一面世就获得“19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得到了国内砚台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8年蔺氏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至2014年,还五次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如今蔺氏父子的绛州澄泥砚已成为代表运城、代表山西、代表中国的文化名片和文化使者。听着蔺涛饱含深情地讲述绛州澄泥砚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对眼前这一方方制作精美的艺术精品叹为观止的同时,也被蔺涛脸上洋溢出的自信自豪所感染,他发自内心对澄泥砚文化的执着热爱,不仅源于他制作的绛州澄泥砚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垂青,更源于作为一个非遗文化传承人,在他和父亲的努力下,这项古老的技艺获得了新生。

澄泥成金 山河精华一砚收

澄泥砚属泥,泥土无华孕育万物,河中澄泥,更将原本要沉落河床的泥沙,澄出了一件件文化瑰宝,澄出了一个流传了千年的美丽传奇。

澄泥砚的泥料可塑性大因而独具风格:塑形讲究精雕细刻又不失古朴大方;砚质温润如玉滑而不腻,却又贮水不涸、历寒不冰;最神奇的是色泽,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使得砚面烧制“窑变”中能呈现朱砂红、檀香紫、绿豆青、鳝鱼黄、蟹壳灰等多样的色彩。由于制作工序繁多,需要烧制,在中国四大名砚中,相对前三者更具难度,更难制作,故也更为难得。

古代绛州之所以能成为澄泥砚的发源地之一,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一路挟裹泥沙奔泻而下,当河水穿越崇山峻岭到达新绛县时,河道陡然宽阔,流速减缓,浊水变清,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河床,成了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古玩鉴赏投资指南》中这样介绍古法采泥,首先把绢袋放在汾水中,层层过滤后的细泥装满袋中,这种质地纯净而细腻的泥,即是澄泥,是制作绛州澄泥砚的最佳原材料,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采泥是个重要的工序,蔺涛至今记忆犹新,当年试制过程中,为了采集最好的原料,父子俩踏遍了汾河下游的沟沟坎坎,父亲蔺永茂在河畔悬崖下几寸厚的断层寻泥,崖土坍塌将人埋了半截,幸亏得救;蔺涛在齐腰深的水中放置采泥袋,暴雨涨水浪头来袭将他险没入水中。就是这样,父子俩冒着生命危险到河水里作业,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绛州澄泥砚正是因为这湾汾河水和汾河非遗人而独领风骚。

随着蔺涛感受整个澄泥砚的制作过程,是学习也是享受。澄泥砚之所以成名,除了泥料特殊外,“澄”是一个主要的工序,采回泥料后,需要通过“澄”将水中的泥沙杂质沉淀下去,达到水出清、泥沉底。今天对泥的处理,依然遵循古法,初采泥料中含有大量的杂质,需用不同密度的细密绢箩,进行至少五六遍以上的淘洗过滤,以排除泥料中的杂质,在过滤到最后两遍时,开始添加配料,以增加比重并体现砚的最后成色。再经过压滤、排水以及练泥陈腐等工艺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揉泥和制坯了。

造型过程

精心设计

这时制泥师傅开始显“神威”了,他们手中抟着一块块泥料,颇具行云流水之美,随心揉捏着像是舞起绵柔的太极,取天地精华的水与泥,变换之间合二为一,手随心转,揉成的泥细腻且饱含心意,渐渐呈现砚的雏形。做好的砚坯,置放于恒温恒湿恒风的环境中慢慢阴干,让水分慢慢排出,坯体在时间的荏苒变化中,干燥均匀。

精雕细刻 澄泥砚上著华章

一方澄泥砚要成为艺术佳品,关键还在于匠人的艺术灵感和精雕细刻的高超技艺,雕刻工作室里,蔺涛和工人们专心地打磨着一方方砚台。他们在砚坯上或雕或刻或塑或捏,尽情发挥,椭圆、方、随意形等各式形态精彩尽显,山水人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各类题材丰富多姿,每方砚上,都呈现出匠人凝练的刀笔功夫,更凝聚了绛州澄泥砚数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制砚是充满创意和想象的事情,每一方砚台都是一幅画,精心雕刻耐心打磨,这一刻是匠人最畅快的一刻。蔺涛正在设计制作的是“庆祝建党百年”系列绛州澄泥砚,他的手中,“中流砥柱”砚雏形已现,这方砚为不规则形状,砚边是滔滔巨浪,通过细致线条的雕刻装饰,动感十足;中心位置上,硯池巧妙地设计为一柱擎天的巨峰,“砥柱”二字刚强有力,置于峰顶;砚顶上红日高照,宝塔山隐约可见,整个砚体的图案造型气势磅礴,喻意美好。蔺涛对这组砚的创作非常重视,端详一方方即将成型的绛州澄泥砚:“信仰之光”砚,将《共产党宣言》书与党徽、长城、华表融为一体;“梦想起航”砚,把“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红日初升等图案有机组合;“伟大转折”砚,遵义会议的会址、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和会师楼等元素设计巧妙……真是江山人民入画来,澄泥古朴砚有情!

绛州澄泥砚是绘画、雕刻、书法等数种艺术的结晶,要求制砚者懂得物理、化学、土壤以及文物考古诸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砚外功夫”:独特的艺术眼光,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娴熟的雕刻技艺等。蔺涛在这方面有着深深的感悟,多年的创作中,他不仅磨炼技艺、改良工艺,而且一直在思考着作品与时代的融合,“文化产业的灵魂在于创新,艺术作品只有紧跟时代,才更具有生命力”。他采用“红色文化+ 传统文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把红色元素与传统文化有机连接在一起,以有形的砚台为载体,形象生动地讴歌时代。

泥火淬炼 喜看国匠领风骚

光村街景

最令人期待的,是澄泥硯出炉的时刻,一方方烧成的砚台,手感细滑温顺,泥质细腻,独具古朴之光。窑烧是澄泥砚的核心程序,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一方澄泥砚从河中澄洗到雕刻成型,集采山河精华,凝结岁月匠心,可以说是在泥火淬炼中蜕变澄金。

绛州澄泥砚一直沿用古老的柴火土窑烧制,一般要连续烧半个月不能停顿,因为窑温不好控制,以及窑内布局疏密也不好把控,成品率也比较低,但是烧出来的砚品色泽丰富,有窑变,观赏性极佳,轻叩有金属的声音,清脆悦耳,用蔺涛的话来说,土窑烧出的东西有情感。

今天的澄泥砚,作为实用器物,功能优势并不明显,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却有着很深的意义,它融陶器的生产工艺和砚文化于一体,形式多变,又能映出时代的气息。通过欣赏澄泥砚的工艺之美,我们不但能看到砚文化在澄泥砚上留下的印记,还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澄泥砚的工艺上,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在蔺氏父子手中重获新生的绛州澄泥砚,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又有新的发展,烧出了黄、红、绿、青等颜色,丝毫不逊于古代澄泥砚。在造型上,蔺涛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艺术功底和创造力,在传承的基础上深耕细作,吸收传统工艺的精髓,并运用现代美学,让澄泥砚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做到雅俗共赏。

2006年8月,“绛州澄泥砚”成为中国砚台行业里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此外还注册了 “汾水”、“古绛”、“绛人”、“蔺氏”四个商标。从名品到名牌、再到名人,似乎一切都拥有了。但蔺涛认为,如果想继续把这个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和继承下去,就必须实现“名产”。 他调研市场情况并综合分析了绛州澄泥砚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对绛州澄泥砚产品进行了细分和定位:面向收藏市场,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针对高精端市场,专为企业或个人设计专用的礼品砚;面向旅游市场,为名胜景点设计定制专属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味道十足,价格还不高。

现如今,从民间手工生产的小作坊,华丽转身为品牌价值上亿元的企业,蔺涛在绛州澄泥砚的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绛州澄泥砚,用出自山西汾河的泥巴,经蔺涛的匠心雕琢,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浪底澄玉,火中涅槃,窑变百色,墨渟香散,锻造出了辉煌的艺术财富。真可谓是古朴于其型,多彩于其色,细腻于其质,澄泥淬火,绚丽多姿,创新发展,大美在中华!

猜你喜欢
绛州砚台文化
研学传承中国绛州鼓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翰墨飘香的砚台
谁远谁近?
墨锭和砚台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唐代中前期绛州铸币述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