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悲剧的人物分析

2023-05-30 00:26刘明月
雨露风 2023年3期
关键词:于连侯爵玛蒂尔

刘明月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曾把小说定义为:“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认为小说是人物和他们所生活、生长的社会的真实反映。基于此创作原则,1830年《红与黑》诞生了,也标志着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取材于真实事件,《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也充满着矛盾性和复杂性,在充分反映19世纪底层人民现状的同时,又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的真实缩影。

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木材供应商,两个哥哥也都是粗鄙之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酷爱读书的于连倒显得格格不入。他极度崇拜拿破仑的勇武事迹,渴望通过建功立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无奈拿破仑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借超常的记忆力,他成功当上市长的家庭教师,交往过程中与市长太太瑞纳夫人产生感情,为了避免事情败露只能前往贝藏松神学院学习。之后于连又得到彼拉神父的赏识,被引荐到拉穆尔侯爵家担任秘书,同时,于连高傲的性格也深得拉穆尔小姐的喜欢。正当于连以为可以彻底翻身的时候,一封告密信毁掉了他的一切,最终于连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一、于连形象的矛盾性

(一)关于爱情:自卑又自尊

于连一生先后经历了瑞纳夫人、玛蒂尔特小姐两段感情,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只能算得上是于连一路向上爬的垫脚石。爱情本应该是平等的,但由于社会生长环境的差异,于连内心始终是卑微的。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野心勃勃地强烈希望能够跻身上流社会。恰恰如此,在面对爱情时,他的这种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被无限放大。

面对异性,面对爱情,最初自卑的于连总是满脸通红,不敢直视,这样不受控制的情绪所导致的紧张行为,也常常使他自己感到痛苦。关于于连和瑞纳夫人之间的感情,于连最初并没有非分之想,反而是瑞纳夫人因为于连的清秀长相先行沦陷。我们知道,瑞纳夫人品行端正,出身优良,婚后家庭美满,再加上丈夫瑞纳先生担任市长一职,因而在整个上流社会都声名远扬,是一个实打实的贵族夫人。而来自底层圈子的于连则与之相反,可以说,除了感情冲动,其他的见识、心智、谋略等方面,于连都远低于瑞纳夫人。某种程度上,二人的交往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降维打击”。正因此,于连的很多行动并不是单纯发自内心的感情,更多地夹杂着一种维护自尊的冲动。于连的第一次踏步,是主动亲吻瑞纳夫人的手,在这里并不是情难自抑,而是因为他强烈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主动亲吻的目的是提高自己在瑞纳夫人眼里的形象,减少瑞纳夫人对自己的轻蔑。而后夫人的反应又让于连以为是蔑视的信号,他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夫人的手,可能这样的心理一方面是出于内心隐隐约约不敢承认的爱情,但更多的是对上层贵族瑞纳先生的报复。

相比之下,在面对与玛蒂尔特小姐的感情时,于连比起最初的懵懂无知已经大有长进。他渐渐适应了上流社会的交往规则,懂得伪装和掩饰自己。初识玛蒂尔特小姐,于连并不是一味奉承,而是发自内心觉得这是一个目光高傲的小姐,对她的种种行为完全不放在心上。强烈的自卑衍生出高强度的自尊,同样,强烈的自尊也是高强度自卑的表现。因此,当其他的贵族公子对玛蒂尔特小姐忙前忙后,极力追捧的同时,于连却显得极尽漠然,只能选择用沉默和高傲来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没想到,长期养尊处优的玛蒂尔特小姐对与众不同的此种状况反生好感。当玛蒂尔特小姐写信约他夜晚到自己的房间,于连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的,他觉得自己身份低微,又怎么可能被侯爵的女儿看上,自卑在他心里占据了上风。在她追求于连的过程中,于连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面對玛蒂尔特小姐的忽冷忽热,于连内心焦急难耐,但又无可奈何。玛蒂尔特小姐时而热情非凡,甚至主动跪在于连身边并表示:“惩罚我吧,惩罚我那可怕的骄横。你是我的主子,我是你的奴婢,我得跪下来求你饶恕,原谅我曾经想要反抗。”“是的,你是我的主子,你要永远管束我,几时你的女奴要反抗,你就该狠狠治她!”在这时候,于连内心感到无比自豪,甚至默默在心里给自己与那些贵族公子们画上了等号,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战胜了他们,赢得了玛蒂尔特小姐的芳心。尽管他可能并没有真的喜欢玛蒂尔特小姐,但这种强烈的自尊心在玛蒂尔特小姐的追求下不断地得到了满足。于连心里强烈交融着复杂的自卑与自尊意识,试图想要通过侯爵的女儿来摆脱自己平民的地位,追求名利、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的欲望被现实无限放大。

(二)关于信仰:虚伪又真诚

泰戈尔曾经说过:“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于连不得不将自己对教会的憎恨伪装起来,每天谨言慎行,戴着伪善的面具生活。起初,于连能够被聘用为市长的家庭教师,凭借的就是他超强的记忆力——任何一个人只要说出某一页的第一个字,于连就能够流利地背诵出来,直到别人主动叫停。这项特殊的天赋,使得于连能够在市长家中稳稳地立足,即便后来到了贝藏松神学院,他也依然凭借这项才能获得了院长的青睐。然而,于连最初所接受的教育恰恰与此相反,更多的是一种“为自由、为平等”而奋斗的精神,他崇尚拿破仑,也希望成为像他一样骁勇的大将军。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现实社会时,他又不得不伪装起来,在一个充满虚伪、阴暗的社会中惺惺作态。于连能够熟知《圣经》的每一部分,却都只是死记硬背,心底对于宗教却并没有任何波动。为达目的,他可以给极端保王派充当秘密信使,与自己所反对的贵族阶级同流合污。他处处伪装,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不断向上爬,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

在于连不断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他的伪装算不得十全十美,而这些不小心暴露出的行为,也恰恰体现出于连心底对信仰的那份真诚。瓦勒诺先生的家宴上,于连因为自己“虚伪的才华”得到了众人的赞赏,但是在听到瓦勒诺对穷苦人的刻薄言论时,于连如坐针毡,内心极度反感。有时候,或许除了名利之外,他觉得自己一贫如洗也是好的,至少很多贵族之间的阿谀奉承是他所不喜欢的。直到最后,在狱中的那段时间里,他已经没有了任何世俗的牵挂,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辈子的点点滴滴。他控诉宗教势力的黑暗,也厌倦充满自私和虚伪的世俗社会,认识到自己为了追求耀眼的光华,却抛弃了纯良和率真。

于连最后是清醒的,他敢于面对自己最真实的信仰。“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于连是一个社会最底层蒙受屈辱之人,借助自己过人的天资、俊俏的脸庞、敏锐的双眼和细腻的感情,终于敲开了贵族世界的大门,但是最终却输在了小人手中。但值得注意也不能忽略的是,从头至尾,于连都没有动摇过自己的自尊,即使在权倾朝野的侯爵面前,即使在卑鄙无耻的小人面前,他都挺直腰板站到了最后!

于连是一个矛盾性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憎恨贵族的卑劣,又不怕玷污自己的双手;他既看重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他既崇尚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信念,走一条截然相反的路。这种双重性构成了于连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同时,这个丰富的形象也标志着司汤达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二、于连悲剧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的必然性

于连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红与黑》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小说,生动刻画出19世纪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瑞纳市长是新贵族的代表,兼有贵族的狂妄和资产者的贪婪,极端仇视平民。瑞纳夫人也曾经觉得:“如果发生革命,所有的贵族都会被平民绞死。”在这种等级制度森严、教会专制盛行的社会模式中,贵族生来就可以继承爵位和荣耀,是平民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即便于连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打破这样的现实,但这种长久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模式又怎会如此轻易被更改?

“红与黑”代表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两种人生道路,“红”代表拿破仑时期的军装,象征革命,这种革命带有资产阶级性质,是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道路,也代表善良,表示坚持自己的原则,是正义的表现。“黑”代表教会的黑袍,象征虚伪,表示为飞黄腾达不择手段,也代表狡猾和阴暗,是邪恶的表现。在于连身上,对拿破仑有着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崇拜,他曾经热切期望拿破仑时代的再现。可是时代的现状却令人惊叹:在贝藏松神学院中,教士只是维护政权的工具,年金竟然能够达到了拿破仑著名将领的三倍。环顾四周,人们将对拿破仑精神的狂热抛之脑后,早已被现世盛行的教会主义思想洗脑。

恩格斯曾在写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文学创作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以19世纪30年代为背景,反映教会、贵族和平民之间错综复杂的争斗。于连的思想和性格,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无论是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还是教会和平民的矛盾,在于连企图向上攀升,实现自己的野心,得到拿破仑式的金钱、地位和爱情时,两股势力在阻拦于连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却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于连本以为能够利用玛蒂尔特小姐真正摆脱平民身份时,却收到了瑞纳夫人忏悔的教士所寄来的信,这封信直接将于连所有的努力彻底毁灭。于连的一生都在不断进行着抗争,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样的反抗显得微不足道。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于连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不过是统治阶级的阴谋斗争的牺牲品,用生命的终结来表示对那个时代最后的抗议和斗争!

(二)社会现实的隐喻:平民资产阶级的代表

与其说于连是一个野心家,倒不如说他是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平民资产阶级的代表。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条件下,平民一直受着来自贵族无尽的压迫,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于连勤学苦读,凭借自己的努力先后争取到了瑞纳市长的家庭教师、贝藏松神学院院长的优秀学生、拉穆尔侯爵的得力助手等身份。作为知识分子,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敢于为之付出努力。这样的于连,是平民资产阶级最本真的面目,他们敢于用自主的平等意识去对抗封建统治阶级。

在“红”与“黑”的十字路口,于连始终选择把自我人生目标的实现摆在第一位,也因此,在面对与瑞纳夫人的爱情时,他不敢表露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始终压抑着自己内心善良和纯真的天性。在追求爱情和命运实现的内心斗争中,他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将瑞纳夫人当成了自己进入贵族阶层的跳板。在拉穆尔侯爵府上,于连深切地感受到了贵族之间的丑恶和虚伪,这些无形的刺激,一次又一次拨动着他的心弦,不断地增长着他对贵族阶级的不满和愤懑。最终,于连利用拉穆尔小姐,将这种不满转化成一种畸形的爱。时代的黑暗造就了于连畸形的人物性格,面对内心坚定的目标和追求,他始终压抑着自己的本心,始终不敢与贵族阶级进行正面抗争。

在一次次的妥协中,于连也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个过程并不符合内心所追求的价值和信仰。最终他依托爱情,被拉穆尔侯爵提拔成了骑兵中尉,赐予了贵族姓氏,得到了贵族身份。他鄙视贵族阶级的僵化和虚伪,痛恨教会的伪善和贪婪,但内心深处又对这种名利和地位充满了渴望,最终不得不效仿他们的做法,欣然地接受自己曾经否定过的东西。这时候,于连自身也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自身的妥协和最初强烈的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作者所刻画的并不只是于连个人的性格特征,更隐喻了现实千千万万个平民资产者,他们都和于连一样,在反抗的过程也一步步地妥协着。这种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预示了于连人生的悲剧性,预示了革命抗争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于连作为被压迫的平民阶层,在当时波旁王朝的社会背景中,注定将站在封建资产阶级贵族的对立面,注定是封建貴族的对抗力量,但为了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他又不得不生活在自己的矛盾之中,不断挣扎在“红与黑”的边缘。他曾经试图冲破封建的枷锁,但最终迫于时代的压力而失败了。于连追求自我实现的思想和那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是难以共存的,最终只能用悲剧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猜你喜欢
于连侯爵玛蒂尔
鼻子
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喂靴子吃饭
项 链
读《项链》有感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