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理念下的英语听说课程思政探究

2023-05-30 03:45杨杰于航
理论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英语听说产出导向课程思政

杨杰 于航

摘 要:在英语课程中将语言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施课程思政十分必要。为发挥好课堂教学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本文以产出导向为理念,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系统地落实在各类课程群和课堂教学中。以英语听说课程为例,介绍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最后阐明实施效果和建议。

关键词:产出导向;英语听说;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2 — 0153 — 04

育人和育才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统一与有机融合。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政”,而且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也要肩负起各自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重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强调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这为推进课程思政进行了统筹设计,为不同专业特点的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不同于其他課程,英语类课程面向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涵盖哲学、经济、科技、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地理概况,以及中外职场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落实好课程思政,才能引领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在英语课程中将语言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实施课程思政十分必要。

一、产出导向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落实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其育人效果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与课程设置息息相关。要提高一门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思政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专业特点、职业面向,要体系化、具体化,要可达成、能评价。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有的思政目标不够明确或略显笼统,有的零散、不成体系,有的无法检验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让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基于产出导向理念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

产出导向关注学生的预期能力获得,聚焦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在产出导向理念下,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预期学习效果为出发点,反向设计课程,构建课程体系,正向实施教学。产出导向是师范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2017年,教育部开始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为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八个方面均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其中,毕业要求是认证的核心,主要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人才培养专业依据专业标准等文件制定明确、公开且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依托不同类型的课程分解落实,最终专业要通过评价说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论证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毕业要求,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思政目标更加明确、系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发挥好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

下面以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设计课程思政。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专业简介,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基础理论、英语学科知识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较强的英语课程设计与实施、班级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终身学习等能力,具有培根铸魂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基于以上培养目标,专业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具体的描述,形成毕业要求,对应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八个指标。为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专业优化课程结构,规划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个课程群。这些课程群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既有利于形成协调效应,又使课程思政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各具特色,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协同思想政治课育人育才。同时,思政元素分散在不同课程中,也体现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显性教育的统一。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其他类型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在学生的实习实践中,润物无声地发挥育人作用。这样的课程思政因“教材”施教,结合学习内容展开,益于学生接受,效果自然更好。

通识教育课程群主要由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信息技术、大学语文等课程支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立德树人理念;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能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群主要由书写、普通话、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师科研方法、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课程支撑,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乐于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群结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形成文化认同。使学生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职业拓展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课程思政元素在不同类型的课程群中系统落实,各课程群各司其职,有交叉又相互协调。

二、课程思政在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实践

课程思政要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每一名任课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以一门专业核心课英语听说为例,专业课任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英语听说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群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听力技巧,听懂不同题材、口音、语速听力材料的关键信息;学生基本具备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素质,能够运用英语就日常话题和职业相关话题进行语言交际。同时,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总目标,教师挖掘以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项目任务之中,引导职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英语语言听说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由此,确定英语听说课程思政建设目標:以提高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深入挖掘英语听说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知识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英语听说的应用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有效实现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与思政的育人融合。

(二)挖掘教学内容,设计项目任务

结合教材内容和英语听说交际主题,以“我的大学生活”为线,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任务,例如问路与指路、播报家乡天气预报、网络购物、网络交友、研学旅行、谈交通、欢度节日和求职面试,进行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和课程思政教学。在问路与指路任务中,学生围绕问路主题,以长、短对话和篇章的形式进行问路与指路听说训练,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礼貌用语;在研学旅行任务中,引领学生掌握咨询行程、乘车、预订酒店的常见英文表达。通过咨询红色之旅行程,开启红色之旅,唤起学生的红色回忆,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围绕交通主题,在掌握交通的知识和听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比中国交通的变化,了解中国高铁发展速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围绕天气主题,听懂用英语播报的天气预报,了解祖国各地的气候特征,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结合项目任务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挖掘以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补充、对比等融入课堂教学。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探索“三环、双线、两对接”的教学模式。“三环”指的是课前钉钉平台预学、课中教师导学、课后网络平台延学三个教学环节,延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双线”包括教学大纲中的英语听说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与课程思政内容标准,“两对接”强调了课堂教学注重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秀环节,对接小学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和英语口语比赛,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变化等。英语听说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育人相互融合,显性与隐性相得益彰,同向同行,引领职前师范生健康成长。

以下将以“研学旅行”项目为例,说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该课时依托钉钉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设学生去党的诞生地研学旅行的项目任务情境,将语言听说材料整合为红色之旅,学生通过完成行程咨询、乘车旅行、预订酒店等任务,掌握旅行中的英语表达。课时安排恰逢七一前夕,思政元素融入自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

课前预学环节,教师在钉钉平台提前发布听力资源以及配音视频《小红军讲党史故事》。创设去党的诞生地研学旅行的任务情境,发布预学检测问卷,请学生预学先练,将咨询行程、预订酒店等任务用到的词汇和句型上传平台。在预学检测反馈中,展示学生平台预学配音作业,师生结合评价表进行评价。总结学生预学问卷中的常见表达及不足,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课中导学环节设计了三个任务,其中第一个任务是咨询行程。学生听对话,进而在空白处填入在旅行社咨询行程用的英语词汇和交际句型。根据上述对话和预学问卷,补充总结咨询行程常用句型如下:Can I help you?/Could you help me to work out an itinerary? Where do you want to go?/I have no idea. /But I hope to visit ...How about Sanya?/Its really relaxing.../ Sounds great. I need a guide./ Can you arrange one guide to accompany me? 接下来的英语情境短剧 《咨询研学旅行》进行前,教师说明任务要求:在红色旅游行程中任选一个进行情景交际;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设计内容,注意应用已列举的常用表达;要求内容主题设计合理,语音语调合理,表达流畅。该项任务完成后小组按照任务要求进行评价,例如表达是否流畅清晰;是否恰当地应用了主要句型;是否会应用英语介绍红色旅游线路等。

课堂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解决学生语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所学。评价标准中主题内容占比35%,要求句型运用贴切,内容充实;语音语调占比25%:单词发音基本正确,调型得体,声调运用自然;重音占比25%,要求单词和句子重音基本准确;流畅程度占比15%,要求表达清晰、流畅,语速适中、连贯。课后延学环节,学生完善课堂“咨询行程”短剧内容,录制视频作品,上传钉钉平台;同时发布下周的翻转学习任务。

课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内与课外延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基于语言主题的项目任务,置身于话题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语言应用活动之中,在团队合作实践中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达成育人目标。

(四)完善课程考核

课程思政不但要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案编写等方面,还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考试。产出导向理念下,课程考核要反映课程目标是否实现,并持续改进。思政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在课程考核中就要制订相应的方案,检验目标是否达成,达成情况如何。这可以让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督导通过课程考核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使课程思政落地、落实,不断改进。

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可以通过直接评价法,即综合该课程各考核项目成绩数据进行分析。英语听说课程评价项目由平时过程性考核、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平时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程作业(10%),主要考核学生对每单元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作业成绩乘以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计入总评成绩。课堂活动(10%),结合出勤和课堂听说训练项目参与情况给予评分,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阶段考核(30%)考核了解学生围绕不同交际主题进行听说的能力,以阶段考核成绩乘以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期末考核(50%)考核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听力理解和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笔试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正误题。口试以自选题目进行英语展示的方式进行。成绩分别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考核环节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与课程目标包括思政目标相对应。在考试方案中列表简单描述不同的题型、题号考核的课程目标和分值占比。例如选择1-15题为短对话、长对话和篇章听力理解,考核课程目标1的达成情况,占比28%;口语表达题“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天气、互联网、电商发展等,考核课程目标3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占比20%。通过对应考核结果的平均分,计算出各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总目标达成情况则在课程目标加权后计算得出。通过课程考核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有利于一线教师反思思政目标是否合理,课程思政设计如何进一步完善,课程育人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

(五)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听说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来,课程育人效果得到提升。有针对性地组织“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口语比赛、配音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让课程思政更有专业风采。“三环、双线、两对接”教学模式下,对接小学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进行教师口语听说训练,引领学生认同教师职业,树立学为人师的职业理想;对接英语口语比赛,将比赛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在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赛英语口语赛项中用英语描述职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了青年学生的声音。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的全英语试讲中,英语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对教师职业有认同感。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教师职业,引领师德规范,对提升职前小学教师素养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产出导向理念下,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出发,走进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课程考核,融入课堂教学的项目任务中。反思英语听说课程思政的实践,以下是进一步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是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组织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观摩交流活动。加强培训,以研究促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能力。二是加强课程思政课题研究。不断总结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优化选题。例如在英语类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英文的思政资源库和语料库建设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三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和督导要充分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和教师座谈会、问卷等形式了解一线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要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通过教案课件、教学大纲和教材选用等掌握课程思政在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类课程中的融入情况。四是持续改进。定期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评价,有效使用课程考核数据,论证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教学设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

[2]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09):28-33.

[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

tent_5517606.htm

[4]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10/con

tent_5598801.htm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6]李紅恩.学校课程评价的意蕴、维度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9(12):1-4.

[7]毛现桩.“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群的价值意蕴、建设现状与路径优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01):115-119.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英语听说产出导向课程思政
以产出导向为基础,构建微课+翻转视听说课堂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产出导向视角下对电影《面对巨人》的信念诠释
浅谈视障生有效听说教学的策略
如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灵活运用影视材料
探讨英语听说课教学计划中的影响要素
产出导向:指向未来的数学核心知识教学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