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

2023-05-30 10:48杨保红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2期
关键词:故道大河黄河

杨保红

对于黄河河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的孟津,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曰:“孟者,河北地名,春秋所谓向、盟是也。于孟地置津,谓之孟津。”其地在今孟州市南9千米的开仪黄河文化苑一带。

禹王故道在今孟州境,古无冲决之虞,东行至汜水口以下,大河脱离南岸山体略偏东北流,在北岸清风岭约束下流至今沁河口一带,接纳济沇水,再东行9千米(今沁河口以下10千米黄河左堤坐落在禹王故道上,土质探测地表有约4米厚的粉质壤土覆盖层,以下为深约60~70米的强透水粗沙层)至詹店接纳沁水,再向东北经今武陟何营一带,入今获嘉界。

在古黄河折向东北处,南岸“溢为荥”的荥口连着荥泽,四渎之一的济水以荥泽为源。另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荥口以下又有古黄河支流泌水,也称汳水,也就是后世所称汴水。再下游,《左传·襄公十一年》又载:“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其中济隧为古黄河又一支流。

《史记·河渠书》在《禹贡》“至于大伾”后补入35个字,“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这可视作对“大伾”的注解,其中的“二渠”来源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于海。”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曾记载:“漯川,古黄河支流,其故道自河南武陟县分支行进河北,经直隶至山东改行黄河之南,东注于海。”可见,“大伾”指的是众多支流出入大河的这块区域。另据《水经注》引东汉郑玄对“大伾”的注解记载:“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汉代修武县治所在今获嘉县城,武德县治所在今武陟县大城村。

古黄河在今武陟东南部有流向东北、东南两种趋势。战国时期开挖的鸿沟、秦汉的浪荡渠、荥阳漕渠和汴渠,都以此处黄河水为源头引河东南。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水患持续60余年,这一带是灾害的源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诏和王吴共同主持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王景还整修原引水口,在敖城西北(约在今桃花峪西北)的位置新建了引水口(隋代开通济渠将引黄口进一步上提至今荥阳汜水镇东北的板渚)。

既要引足够的河水保证漕运,又不能牵动全河冲毁漕渠,引水口及其上下河岸的加固就很重要。《水经注》里称“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王景治河前的引水口门)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靈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前,黄河下游河道皆在现行河道以北入渤海,其变迁范围西不过漳水,东不出大清河,其间焦作段黄河均沿禹王故道行河。在这条故道的北侧,另有一条故道由今沁河口向东北,经武陟县圪垱店村南,在商村南循古阳堤入获嘉界,与禹王故道汇合。这条故道最初可能是古漯水的河道。《水经注》中表示,“沁水于(武德)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湖在今沁河口东北水寨一带。隋代开永济渠当是以湖水为源头,宋代黄沁河大水仍沿这条故道行进。据武陟商村汤帝陵《宋重建商王庙大殿记》碑文记载,宋庆历八年“黄沁大溢,摧至陵下”。

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进,在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黄河下游河道改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黄海。其变迁范围,北不出大清河,南不出颍、淮,以武陟为顶点,河势逐渐向南发展。

金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水淹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大定八年(1168年)河决李固渡,经曹州、单县、徐州合泗水入淮,呈两股分流之势。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光禄故堤,大河改走胙城以南,这时汲县(今卫辉)境内无河。元至正二十五年(1288年)大河又决阳武,出阳武南,新乡县境内无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大决,北决新乡八柳树,南决荥泽孙家渡。明天顺五年(1461年)河徙,自武陟入原武以南,这时获嘉境内无河,黄河流向东南。

明弘治二年(1489年),阳武至开封河段南北两岸决口甚多,北决之河侵入张秋运河,严重影响漕运,朝廷当即“命白昂为户部侍郎,修治河道”。白昂役夫30万人筑原武、阳武、祥符、封丘、兰阳、仪封、考城至山东曹县北岸长堤,以卫张秋。不久黄河北岸又决数处,俱入张秋运河,形势严重。明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治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策,又筑了太行堤作为第二道防线,才使北流尽断。同时又疏浚了孙家渡等旧河,分杀下流水势,河南行故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堵合南岸决口,致使“南流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入淮泗”。至明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豫境黄河始归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河决武陟县詹家店、马营口、魏家口,大溜北趋,注滑县、长垣、东明,夺运河,至张秋,由五空桥入盐河归海。九月,塞詹家店、魏家口,十月塞马营口。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马营口复决,灌张秋,水注大清河。六月,沁河水暴涨,冲塌秦家厂南北坝台及钉船帮大坝。九月,秦家厂南坝甫塞,北坝又决,马营口亦漫开。这两年堵口筑坝过程中,先建钉船帮大坝挑河水流向东南,再建秦厂大坝将大河再行南挑,同时将沁河口至詹店间的自然缺口接筑成遥堤,从此使大河在沁河口以下折向东南方向。此次堵口过程中,黄河南岸尚有平地可开引河,至雍正以后大河渐次靠南岸山体行河。

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以后,形成黄河下游现行河道。

猜你喜欢
故道大河黄河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大河奔腾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大河奔流
大河中的摇篮(上)
大河无声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