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催化氧化反应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2023-05-30 10:48戚昌盛李玉叶张宏勃李浩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值模拟

戚昌盛 李玉叶 张宏勃 李浩然

摘 要:催化振荡,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振荡现象,具备典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特点,引发了化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本文以CO催化氧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并通过改变CO与O2的分压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CO压强不变,O2压强不断增加时,CO的覆盖率u和O2的覆盖率ν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振荡现象。振荡幅度及振荡周期呈现同时减小的规律,而振荡频率呈现增加并最终趋于平衡,这说明参与反应的物种在反应过程中交替时间越来越短,由振荡现象向平衡状态转化。当O2压强不变,CO的不断增加时,模型振荡幅度与振荡周期呈现同时增大的规律,而振荡频率越来越慢,两种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交替时间越来越长,由平衡状态向振荡现象转化。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理解CO催化氧化反应过程,形成对CO催化氧化反应的全面而又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振荡;催化反应;非线性动力学;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O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2-0020-04

1 引言

近年來,非线性动力学在生物科学领域[1,2]、数学领域[3,4]化学领域[5-7]等各领域中广泛存在,应用十分广泛,各领域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用到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处理,非线性动力学的不断发展,为解决上述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

在化学领域中,大多数人了解的都是以四大平衡为核心的传统化学体系,化学平衡是这一平衡理论体系的核心[8]。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即化学反应体系内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化学体系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会出现化学混沌[9]、多重定态[10]、化学波[11]和化学振荡[12,13]等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表现为非线性、非平衡的特性,如化学振荡反应,部分组分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现象是远离平衡且开放的非线性反应现象,其特征是不受到外部激励的情况下,系统还会持续的振荡,即在某些化学反应体系中,一种或几种组分的浓度不是单调增加或减少的,而是周期性变化的。

到目前,在大多数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随时间单调变化(减少和增加),直至达到平衡;中间物的浓度只出现最大值。然而,在一些复杂的反应体系中,中间体的浓度会随时间周期性振荡。如苏联化学家Belousov报道了铈离子催化的溴酸盐中柠檬酸氧化的化学振荡[14],还发现用铁离子取代铈离子后,Fe2+/Fe3+的加入起到与Ce3+/Ce4+的加入相同的作用。在1961年,Zhabotinsky对该反应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有机酸,也呈现出化学振荡现象,并且发现铁离子可以发挥和铈离子一样的作用。一般来说,上述所有能呈现化学振荡的反应体系都称为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简称B-Z反应[15-17]。化学振荡反应也是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即在化学反应系统中,由于非线性过程的作用,各种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度可以加快几十倍或几百倍。如果反应产物本身也有催化作用,那么反应本身就可以催化。例如,在火药爆炸过程中分解的产物,对爆炸具有自动催化作用[18]。自催化振荡作为一种新的化学振荡现象,是催化领域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是一种典型的非平衡非线性化学现象[19]。非线性化学动力学(no-linear chemical kinetics)的研究内容是化学反应系统中由于非线性过程的作用而远离平衡的各种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其中,非均相催化振荡反应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自催化振荡作为一种新的化学振荡现象,是催化与非线性动力学领域一个热点课题。本论文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CO催化氧化反应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改变反应条件,分析影响CO自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参数,进而研究该反应过程中的非线性现象与自催化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通过模型的数值研究可以发现,当CO的分压PCO固定,即PCO=45.5时,随着PCO从144不断增大,CO的覆盖率u和O2的覆盖率v的振荡幅度逐渐减小,振荡周期逐渐减小,振荡频率逐渐增加,最终在P02约大于等于152时,CO的覆盖率u和O2的覆盖率v趋于平衡态,这说明化学振荡中反应物质浓度的变化,随着氧气分压P02的增大,其变化时间越来越短。当PCO=150.76时,随着PCO从43.3不断增大,CO的覆盖率u和O2的覆盖率v从最开始的稳定的平衡态,逐渐转化为周期性振荡,且幅度增大周期增加频率逐渐减小,最终在PCO约大于46.37附近时,CO的覆盖率u和O2的覆盖率v交替的周期会越来越大,这说明化学振荡中的一种物质不同浓度的变化随着CO的分压PCO在46.37附近,化学振荡中的一种物质两种浓度变化交替时间越来越长。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特点,改变反应过程中的条件参数,进一步深化非热力学平衡状态下化学反应体系的认识,对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化学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的补充,建立对化学反应历程的全程化监控,对于进一步全面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精准调控反应进度及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雷灵,杨勇,侯娜,等.基于非线性时空动力学的意识障碍患者脑电图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21,40(01):60-70.

〔2〕刘桂珍,于影,李宪芝,等.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3(04):581-583+587.

〔3〕任金莲,蒋涛,朱莹.一种改进的有限点集法模拟高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03):20-23+36.

〔4〕郑兆昌,沈松,苏志霄.非线性动力学常微分方程组高精度数值积分方法[J].力学学报,2003(03):284-295.

〔5〕赵刚.复杂化学体系中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6〕辛厚文,侯中怀.复杂化学体系中非线性问题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5,56(05):3-12.

〔7〕辛厚文,侯中怀.表面化学反应体系中非线性问题的理论研究[J].化学进展,2000,12(01):1-17.

〔8〕刘雨昕,庞树峰,郑传明,等.化学平衡的本质——浅谈混合熵对化学平衡的贡献[J].化学通报,2018, 81(11):1052-1055.

〔9〕蔺谦,靳伍银,剡昌锋,等.化学反应系统中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 30(04):141-144.

〔10〕张文华,罗久里.单变量多重定态转变体系中热传导-化学反应偶合诱发的温度-浓度振荡[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9(01):102-107.

〔11〕罗海南,鹿存存,王臣龙.化学波在一维BZ凝胶体系中的单向传递[J].广州化工,2016,44(05):131-133.

〔12〕杜宝中,荆媛媛,冯祖飞,等.复合有机底物化学振荡体系的中药非线性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21,37(02):137-144.

〔13〕李燕.分析测定中化学振荡的应用分析[J].云南化工,2020,47(01):82-83.

〔14〕余浚龙,阎书凤.非线性动力学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混沌理论、分形和复杂性[J].广州医药,2005,36(01):1-2.

〔15〕Petrov V, Gaspar V, Masere J, et al. Controlling chaos in the Belousov—Zhabotinsky reaction[J]. Nature, 1993, 361(6409): 240-243.

〔16〕任林,张宝营,潘长伟.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自振荡水凝胶仿生运动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46(07):79-80.

〔17〕戴金东,艾佳莉,孙巍.Belousov-Zhabotinsky反应斑图形成的图灵不稳定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7(02):183-188.

〔18〕刘赵淼,冯长根,曾庆轩.具有平方和立方自催化反应机制化学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兵工安全技术,2000,18(05):15-20.

〔19〕丁莉峰,陳冲艳,邹子荣,等.电化学研究过程中金属电极的电流和电势振荡行为[J].电镀与涂饰,2020,39(11):722-732.

收稿日期:2022-09-24

基金项目:赤峰市自然科学基金(SZR2022013);2021~2022年赤峰市青年人才科研托举计划;赤峰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QDJRCYJ050);内蒙古自治区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LHMS0500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210138039)

猜你喜欢
数值模拟
基于AMI的双色注射成型模拟分析
锥齿轮精密冷摆辗成形在“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张家湾煤矿巷道无支护条件下位移的数值模拟
张家湾煤矿开切眼锚杆支护参数确定的数值模拟
跨音速飞行中机翼水汽凝结的数值模拟研究
双螺杆膨胀机的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一种基于液压缓冲的减震管卡设计与性能分析
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流阻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