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3-05-30 00:45郭进
学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运用策略高中生物

郭进

摘 要: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实验性、实践性等特征,要求教师积极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项目式学习法依托项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中应用学科原理与概念,全面经历项目计划设计、合作探究实践、项目展示评价等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运用项目式学习法,有效培育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法;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09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30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成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生物核心素养集中体现生物学的育人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但传统讲授法教学模式无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难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能力,不利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而项目式学习法依据真实生活问题组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定项目主题,制定与实施项目计划,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改善生物课程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观念,充分掌握项目式学习法的内涵特征及实施要求,构建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项目式生物课堂。

一、项目式学习法的内涵特征及应用意义

(一)内涵特征

具体来讲,项目式学习法指的是教师依据学习内容设定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任务搜集、整合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组织开展调查、访谈、讨论、实验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制作与展示项目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项目内容综合且开放。综合性与开放性是学习项目的重要特点,综合性指的是项目具备跨学科性,学生单单利用某一学科知识、技能无法有效完成,而是需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开放性指的是教师不必完全依据教材内容设计项目任务,可围绕真实生活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设计。第二,学习途径多样且协同。为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既需要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又需要搜集其他资料信息。同时,学生要与同伴加强协作,通过思考讨论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第三,学习收获多面且个性。在项目实施探究过程中,学生需整合运用知识理论,开展信息搜集、协作交流、探究实践等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品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项目任务的开放性较强,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按照自己的见解制订与实施探究计划,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第四,评价连续且多样。项目式学习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全面发展情况作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需结合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方法,客观、连续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状况。

(二)应用意义

项目式学习法与高中生物学课程性质及改革要求相符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一言堂”教學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要,学生被动聆听教师的讲解,机械记忆生物知识,严重影响到学习兴趣。而项目式学习法将学生作为探究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结合项目主题任务自主制定探究计划,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生的生物学习体验。

2.促进学生知识建构。项目任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需综合利用学科新知、旧知及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够解决问题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整合联系不同学科知识及新旧经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自主开展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小组协作、动手探究等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项目式学习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分析教材学情,选定项目主题

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项目主题的选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项目主题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不够紧密,或无法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将会影响到项目式学习法的应用效果。因此,生物教师需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设计实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项目主题。

1.设计项目主题。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具备综合性特征,教师难以完全按照现成的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生物教师需对各单元、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教学目标、知识逻辑等因素,归纳重组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具备探究价值的主题。同时,要将班级学生的兴趣喜好、能力水平等纳入考虑范围,保证项目主题与学生真实情况相匹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深度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项目主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时,针对“细胞呼吸原理及应用”章节,可设计“水果保鲜秘籍”项目主题;针对“光合作用原理及应用”章节,可设计“我的小农庄”项目主题。这些项目主题紧密关联教材关键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也有密切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又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确定项目范围。生物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后,需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科学调整项目范围。如果项目主题的难度较大,且项目涉及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可设定为大项目;若项目主题难度偏小,则可设定为小项目。两种项目具有差异化的主题范围、活动范围以及项目历时,小项目一般持续2-3周左右,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大项目持续数个月之久,涵盖多个主题。需注意的是,确定项目范围后,教师要利用一个个小项目细分总项目,各小项目之间要具备较强的连贯性,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子任务,逐步完成总项目。

3.确定项目目标。为指导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生物教师需科学制定项目目标。在具体实施中,生物教师要将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等纳入考虑范围,制定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项目目标。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出学习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凝练了课程三维目标及育人价值,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生物教师可先围绕课程目标对项目学习三维目标进行确定,再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对项目学习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切实保证项目活动目标的具体性、科学性与可行性。

(二)划分学习小组,制订探究计划

小组协作是项目式学习法的重要特征,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具有较强综合性,学生单单依靠个人力量难以顺利完成。因此,生物教师选定项目主题后,需划分合作小组,引导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详细制订项目实施计划与具体方案。

1.划分学习小组。只有构建完整合理的小组结构,才能够顺利推进项目探究活动。因此,生物教师在分组过程中,需将学生成绩、学习风格、性格习惯、男女比例等因素综合纳入考虑范围,保证分组的科学性。通常情况下,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按照6-7人标准控制小组规模。在具体实施中,可深入分析项目的探究难度,灵活调整小组人数,保证各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划分小组后,引导各组成员分配职责任务,避免因分工不明确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2.创设项目情境。情境在引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能力建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调动各组学生的探究热情,生物教师在引出探究项目之前,需结合项目主题及学生情况,创设趣味化、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单元时,生物教师结合“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知识设计“探索衰老的秘密”项目主题。在引出项目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比展示明星年轻时及衰老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衰老”这一问题。待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后,教师及时引出探究项目。

3.制订项目计划。引出项目后,生物教师引导各小组深入讨论项目任务,协作制订学习计划。为保证学习计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各组学生需对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注意事项等进行综合考虑,提前预测可能遇到的难题,制订涵盖项目主题、待解决问题、时间安排等相关要素的详细计划表。

(三)小组交流协作,深入探究实践

项目探究实践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交流讨论、实验实践等过程,既可以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又可以逐步形成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各组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1.收集资料。项目任务具有跨学科性与综合性,学生只有搜集获取充足的信息,才能顺利解决项目问题。因此,各小组需向成员划分信息收集任务,让各成员搜集对应类型的资料信息,以资料文件夹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内部共享资源,为后续的实践探究提供信息支持。一些小组学生缺乏良好的信息搜集意识和能力,生物教师要向其提供资料信息的收集方法及渠道,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2.交流讨论。为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各组学生要围绕项目任务开展深入的交流讨论活动,分享各自的观点与意见,逐步达成统一共识。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既要勇于表达个人意见,又要认真聆听其他组员的想法,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由于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离主题、无法达成一致等情况,因此生物教师要做好观察巡视工作,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紧密围绕项目任务展开交流。

3.探究实践。各小组依据提前制定的计划表,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实践过程中,学生先结合问题任务及资料信息大胆提出假设,再利用实验等方式进行验证和解决。例如,在学习《走进细胞的分子》单元时,生物教师可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与蛋白质”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结合“生物组织的检测方法步骤有哪些?如何规范使用化学试剂?在检测过程中产生什么现象?”等问题搜集资料,制订项目计划。之后,各组学生利用试管、胶头滴管、显微镜等用具和苹果匀浆、西瓜汁、菜籽油等样品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遵守相关安全制度和规范要求,仔细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及数据。

(四)制作项目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完成項目探究活动后,各小组要及时整理探究资料,制作项目成果,且与其他小组分享和交流。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1.制作项目成果。探究活动结束时,各小组要对项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且在小组项目学习结果中汇总,以项目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现。之后,各小组围绕项目主题、学习目标等制作项目作品,充分反映小组学习结果。在项目成果制作时,生物教师要向学生提前呈现项目作品的评价标准,为各组学生提供指导。但需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够限制项目作品的形式,而是鼓励各组学生结合项目主题自由选择作品形式,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成果展示与交流。生物教师引导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成果,结合作品类型选择适宜的展示形式。虽然各小组的项目主题一致,但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探究方式,随之产生了差异化的结论与作品。因此,生物教师要组织小组汇报活动,引导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详细介绍探究思路、方法过程以及结论成果。其他小组在聆听观看的过程中,可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小组代表进行解答。

(五)重视活动评价,丰富评价方式

完成项目活动后,生物教师需对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测评,获取丰富的反馈信息,为后续项目式教学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支持。过去很多生物教师主要采用纸笔测验方式开展测评活动,而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纸笔测验方式无法获取全面的评价结果。针对这种情况,生物教师要着重采用过程性评价策略,对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为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生物教师先要围绕项目学习目标及项目主题任务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全面覆盖信息收集、独立思考、协作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密切观察和客观评价学生的项目学习表现。同时,为规避教师单一评价的弊端,需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组织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较了解,通过组织学生互评活动,既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又能够让学生向对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法与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要求相符合,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明确项目式学习法的应用优势和价值,结合教学内容与班级学情,灵活设计项目主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深入思考和探究项目任务,利用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未来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总结项目式教学法的应用经验,持续调整和优化教学思路,不断改善生物课程项目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敬辉.在高中生物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以“生

态缸的制作”为例[J].读与写(中旬),2021(11).

[2] 何红梅.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项目式多维学习”——以“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0(9).

[3] 张永辉.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项目式学习实践及探索[J].天津教育,2022(19).

[4] 胡超明,吴继斌,林赛君.浅析高中生物单元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应用[J].今天,2022(13).

猜你喜欢
运用策略高中生物
合作学习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