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风险探析

2023-05-30 01:04张海帅
今日财富 2023年13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行政事业单位

张海帅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开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公共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的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公共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的网络,面临着财务法律风险、管理风险、档案风险等多种风险。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划分,避免公共基础设施的资产流失,降低财务法律风险。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各部门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范围,及时变更公共基础设施的产权,上报新建的公共基础设施,降低管理风险。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保存好往来文件,完善档案管理政策,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降低档案风险。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公共基础设施面临的风险,确立风险应对策略,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方法,健全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推进基层的建设工作,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能够向人民群众提供基础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服务,保障民生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基础保障。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需要面对法律合同的风险,在持有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实物管理的风险,在保管上,需要面对档案丢失或档案不全的风险。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明确这些风险,提高面对风险的能力,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方法,完善单位的工作流程,加快单位的转变。

一、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财务法律风险与风险应对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财务法律风险

公共基础设施是国有资产,在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与承包方签订合同,容易产生财务法律风险。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财务法律风险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产权风险、流失风险以及刑事风险。

产权风险主要指的是产权纠纷问题,在建设一个公共基础设施时,多个行政事业单位会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享经济收益。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公共基础设施会出现产权不明的现象,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属划分,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流失风险主要指的是国有资产贬值问题,在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避免出现资产贬值的现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容易出现低价租借问题,造成资产的流失。刑事风险主要指的是违规操作问题,在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会出现审批违规问题,影响正常的工作流程,违反国家的法律。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初期,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技术人员,没有熟悉法律的专业人士,对合同的了解不到位,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文字陷阱中,无法识别合同中的漏洞,造成单位的损失。

(二)风险应对策略

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对合同的认识不足,增大了资产管理的财务法律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合同内容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的安全,避免风险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积极开展普法专题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工作人员对合同的了解,防止承包方钻合同的漏洞。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织专业讲座,通过实际的例子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前,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各单位的沟通,明确各单位的产权,划分各单位的管理范围,避免产权纠纷问题。在敲定施工单位之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施工的时间很长,花费的资金很多,需要慎重考虑,出具具体的计划书。在项目开始之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做好背调工作,了解当前的市场形势,做好项目的资金预算,组织多场招标会,寻找口碑良好的承包方,选择最佳的建设方案,降低风险的概率。在签订合同之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与承包方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明确付款方式与时间,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明確违约的行为,避免合同漏洞的产生。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严格保密工程信息,严格遵守审批流程,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降低刑事风险。

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遵守合同流程,做好账目明细。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详细记录项目的资金往来,分阶段支付项目资金。在工程开始前,可以支付小部分的项目资金,购买相关的材料与设施,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与项目负责人共同核对小票,确认材料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进行检查,保证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并做好相关的检查记录。在工程结束后,进行整体的验收工作,如果质量合格,那就支付尾款,如果质量不合格,那就进行整改,保证项目的整体质量。

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了解行情,明确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保值措施,避免低价租借国有资产的现象,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降低资产流失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实物管理风险与风险应对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实物管理风险

公共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包含了公路等基础交通设施,也包含了医院、学校等医疗教育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难度很高,容易产生管理风险。在20世纪50年代,行政事业单位的数量很少,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常常负责多个领域的事情,掌握多个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工作人员的任务很多,工作压力很大,工作流程不够明确,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增大了管理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数次改革,单位的数量开始增多,单位的职能开始发生转变,公共基础设施一度出现管理混乱、交叉管理的现象,比如,一条街道原来由资产管理局进行管理,在进行改革后,该条街道由城市规划局进行管理,管理权发生了转变。在改革的过程中,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有的公共基础设施有两个管理单位,有的公共基础设施没有管理单位,导致单位之间无法协调,工作无法开展,增大了管理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行业开始解体,新的行业门类开始出现,行业开始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但行政事业单位不属于市场经济体系,受市场的影响很小,发展缓慢,许多行业门类没有备案,导致新兴行业的管理出现了混乱,管理的风险开始增大。

(二)风险应对策略

在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转变,提高了资产的管理难度,增大了资产的管理风险,在改革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降低管理的风险。在财政部门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牢记工作流程,及时记录每一笔的资金往来,避免出现记录错误,与此同时,财政部门需要开展核实工作,使用双人工作制,互相监督、互相管理,降低出错的频率。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明确自身的职能,做好管理工作,清晰单位的资产,完善资产管理的交接工作,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加强内部的联系,完善资产的交割流程,降低管理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档案管理风险与风险应对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档案管理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了许多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有的使用年限很长,更新速度很慢,有的使用年限很短,更新速度很快。对于使用年限很长的公共基础设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面对档案管理的风险。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度缺乏,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人员流动频繁,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的丢失率很高。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的重要组织部门,能够向人民群众提供基础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服务,往来资料很多,资料很容易丢失。

之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大范围使用电子档案,将资料存储到电脑中。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电脑的存储能力有限,无法存储大量的资料,行政事业单位开始使用硬盘进行资料的存储,但硬盘很小,容易丢失,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

(二)风险应对策略

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会与承包方签订一系列的合约,包括项目计划书、投标方案等文件,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也要签订一系列文件,包括出资记录、产权划分等文件。这些文件是公共基础设施的身份文件,表明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权属划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依据。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积极举办档案管理讲座,让工作人员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可以购买档案管理系统,提高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在办理资产移交手续时,清点与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审批文件、产权证件、成本数据资料、合同、招投标文件、验收报告等材料,对于老旧不清晰的档案材料,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数据进行修复,识别公共基础设施档案轨迹,并与档案管理部门相互印证,保证纸质档案的完整性,将纸质材料在数据电子化的管理下,建立电子档案,提高档案查阅效率。建立公共基础设施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收集、查阅、复制等管理体系,确保公共基础设施不论建设年限久远,还是修复次数较多、金额较大等各类历史遗留问题,都能有据可查,提高后续公共基礎设施管理效率。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的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的重要组织部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滞后性、组织架构落后、职能混乱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能够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健全管理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资产的清查力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种类,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但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处于发展滞后状态,资产管理体系比较落后。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没有上报新增的公共基础设施,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变更公共基础设施的产权,导致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比较混乱,权属不明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会向行政事业单位租借公共基础设施,但工作人员没有签订租借合同,导致公共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明确,造成产权纠纷。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定时清查单位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清查单位的资产,明确单位资产的数量与内容。在清查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了解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划分,厘清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范围,降低公共基础设施的产权风险。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全面盘查过往的账目,核实账目上的资金往来,明确资产的收支状态,了解资产的运行情况,调整资产的发展方向。在核实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了解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签订合理的租借合约,避免资产流失,降低流失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严格按照审批流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二)提高管理能力,明确工作流程

公共基础设施是关乎经济民生的重要项目,是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转的设施。行政事业单位是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单位,需要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维护民生发展。在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明确工作流程,关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维护等工作,了解公共基础设施的具体事务,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范围,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事准则。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大考察力度,端正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明确工作人员的管理范围,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善工作流程。

(三)加强档案的管理

在档案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清查单位的档案,补回丢失的档案,整理现存的档案,降低档案管理的风险,在改革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明确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明确档案的状态,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能力,可以统一电子档案的形式,对电子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处理,可以建立档案查询系统,方便工作人员查询电子档案,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率。

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的重要组织部门,强化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有利于推进基层建设工作,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风险,优化风险应对策略,能够有效、合理、健康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学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