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的优化

2023-05-30 04:29尤玲玲闫师杰张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3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课程体系

尤玲玲 闫师杰 张民

[摘 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申请和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于高校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天津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结合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修订了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基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通过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以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E-SPNL20202308);2020年度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践”(A201006101);2021年度天津农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BOPPPS的食品免疫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2021-A-30)

[作者简介] 尤玲玲(1981—),女,天津人,硕士,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与研究;闫师杰(1971—),男,山西人,博士,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与研究;张 民(1972—),男,山东人,博士,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 2022-11-24

我国于2013年1月提交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2016年6月成为正式成员,这对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顺利通过认证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工程类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对深化改革工程教育、提高质量的作用尤为突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随着教育部新工科三部曲的奏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双万计划”的启动,作为笔者所在院校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更加需要以工程教育认证的OBE教育理念及认证标准来指导、开展专业建设。2021年,笔者所在系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进行了修订,重新梳理和完善了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依据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隶属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满足《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力争做到突出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农业高校,始建于1976年,以农科为主体,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学校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确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2021版)为:本专业围绕学校服务现代都市型农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天津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适应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掌握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安全检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按照既定的培养执行,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岗位锻炼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胜任食品企业、质量管控、检验机构、监督管理等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生产管理和技術创新等岗位;(2)能够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领域取得相应工作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成功地开展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工作,综合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食品安全意识,创新性地开展工作;(4)能够使用现代工具,通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

本专业培养方案是按照“12条工程认证通用标准毕业要求”进行制定、修订,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基本思想政治品德和个人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均衡发展,制定了12项专业毕业要求,37个观测点。在“广度”上体现了认证通用标准的实质性全覆盖,在“程度”上不低于通用标准的12条要求。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要求为基础,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的分解,安排适宜的课程进行支撑,以利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合理性和可评价性。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计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突出以成果为导向。专业每四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是在广泛收集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学生及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结合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课程是实现毕业要求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应围绕培养目标,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3]。根据工程认证通用标准把课程体系内容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课程设置的总学分和课程范围应符合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总学分25,占比15.6%,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该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15%的要求。

此类课程均为必修课程,统一由教务处将教学任务下发到基础教育学院,相应的任课老师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承担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大纲,以保证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2.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食品)、机械设计基础(食品)、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理论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

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生物化学、人体生理学、食品化学(理论部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部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免疫学。

专业类课程包括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工艺学、食品毒理学(理论部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理论部分)、食品安全快速检验技术(理论部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英语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任选课。

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共计42门,总学分合计52.5,占比32.8%,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该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补充标准要求。

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程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5个模块组成,总学分33,占比20.6%,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该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

本专业实践教学以食品安全与控制实验室、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自有实验室,天津市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检测技术研究所、谱尼测试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单元,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形成适应不同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大纲。(1)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实践能力、仪器及设备操作能力、课程内容的检验能力。(2)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将离散的课程知识通过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系统化梳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见表1。(3)实习与实践是学生继续接触社会,接受职业培训、劳动教育,了解生产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开展实习、实训,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习与实践环节,学生对本专业、本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4)毕业论文(论文)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专业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近三年来,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充分结合专业工程实际问题,实现了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毕业设计类选题也在逐年提高。

(四)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本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类课程6门、健康安全类课程3门、创新创业类课程3门,另外包括英语、体育及通识选修课程(见图2),总学分47,其中公共必修课37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分值占比29.4%,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该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15%的要求。

本类课程体系内容多样,充分考虑了学生思想政治、法律、经济、政策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必修知识的学习要求,设置了多门课程,课程类型涵盖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通过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熟悉食品安全领域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反馈

本专业最近一次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于2021年5月启动,针对2017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为保障课程体系能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落实OBE理念,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学生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结合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教师调研反馈情况,完成培养方案初稿的修订,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并组织专业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讨论。

评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和技术方面扎实、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达到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建议更加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针对用工需求培养人才,多增加实验室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希望增加社会实践,开设更多实操实验课程,多组织学生去相关工厂实习;行业企业专家建议结合京津冀农业食品产业现状,明确农业类大学的社会责任,融汇校本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语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补充标准的要求,结合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定位,天津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完成了2021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新优化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工程基础类课程的比例,强化了工程实践教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内实验室建设,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学院将进一步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让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课题组成员:张民、闫师杰、尤玲玲、刘翠翠、李晓丹)

参考文献

[1]王娜.中國大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高等理科教育,2011(1):64-66.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engineering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Applying and pass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all the universities. It can deepen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revised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2021).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food safety professionals.,the original curriculum system was improved.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practice have been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for achieving pers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urriculum system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