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

2023-05-30 14:44刘婧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南岭瑶族走廊

刘婧

饮食不仅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与传统文化、习俗、信仰等密切相关。侗族、瑶族、苗族等民族长期生活在南岭走廊这一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从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方面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

南岭走廊作为我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从行政区域划分来看,包括湖南的永州、怀化、邵阳、郴州,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以及江西赣州等地。这里是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地区,长期聚居著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各民族多元文化不断的交流和发展中,南岭走廊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不仅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与传统礼仪、习俗、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南岭走廊这一区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探究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饮食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也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传承、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做了研究回顾,其次从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探究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同时讨论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保护模式,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发挥南岭走廊饮食文化的价值提供参考。

研究回顾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饮食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饮食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他们从多个学科视角展开研究,探寻食物与经济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外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认知体系。如以Michael Harner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强调饮食本身的基本功能。而以Marshall Sahlins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则强调不同的食物体系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在特定族群中,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往往与其祖先灵魂、信仰体系密不可分,在祭祀等特殊的仪式场合中有其精神内涵。此外,以Jack Lang为代表的学者就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灵活运用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倡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中,西方学者的研究对我们而言具有诸多启发意义,虽然其研究的饮食文化所在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应用其研究方法和结论。

国内学者的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和西方学者一样,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饮食的历史、习俗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联。如有学者认为,饮食文化是区分不同族群的标志。另一种是以食物生产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加工、制作,并探寻其传承、创新和发展,以及其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众多国内学者对我国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传承和发展饮食文化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相互作用。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单一、发展目标不明确、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地方政府应通过优化饮食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制定规划,转变政府服务职能,强化各部门间的协作,为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公平、诚信、有序的市场运行体系。同时,依托旅游业,开展美食文化游,挖掘优势明显的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并加以整合。另外,要加强对特色饮食文化的开发与宣传。在开发饮食文化资源时要重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于特殊且珍贵的饮食文化,必要时可以申请专利或商标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尽管已有诸多学者就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还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良好的启发。但是,既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一是研究内容分散,以应用民俗学视角为切入点,着重探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传承价值的研究不多;二是南岭走廊地区范围内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价值是一个待深化的领域。

饮食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

精神价值

饮食不仅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构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饮食文化是族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族群身份的归属感、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感的精神来源。不同的饮食包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湖南城步、江华等瑶族、苗族、土家族聚居地盛行的长桌宴、洗泥宴、打油茶等,不仅彰显了地方特色文化,还展现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而饮食文化正是通过舌尖味道,使人们感知文化现象,领略民族风情和民族智慧。

1.族群文化认同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是聚居在广西恭城、平乐、平南,湖南江华、江永,广东连南等地的瑶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瑶民身着节日盛装,举办盛大的仪式祭祀盘王,回顾祖先耕种创业的艰辛。这一族群文化认同,有着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对于传承与发展瑶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湖南新晃、通道等地流传着“侗不离酸”“无酸不成席”的饮食习俗。这表明共同的饮食偏好是构建族群身份认同的因素之一。

2.情感交流与归属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传统饮食文化逐渐受到快餐文化的冲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个体化的原子社会,科技的进步加剧了个体的原子化,使个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在广东连南,每逢过年过节会制作一道名菜,叫“焖全猪”,也叫“猪肉一锅焖”。过去,瑶民散居在山中,生活水平不高,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杀年猪时才能吃到新鲜的猪肉,因此有做“焖全猪”请客的习俗。在当时,人们在这家吃完,再去那家吃,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进行交流和联络感情。因此,饮食活动作为人们之间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综上,饮食文化具有强大的情感交流价值和社会心理功能。

3.传统饮食文化礼仪的传承

中国人的饮食活动十分讲究“礼仪”,这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密切相关。讲究礼数也是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南岭走廊有大量与礼仪相关的饮食文化传统,包括座位的编排、上菜的顺序、器具的使用等在内,都体现了饮食礼仪。以瑶族人饮酒的器具为例,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待客,瑶族人都有喝酒“用碗不用杯”的传统,且客人进门,主人往往会向客人敬酒。亲朋好友相聚时,瑶族人会相互捧碗敬酒,并一饮而尽,十分豪爽。瑶族人喜欢喝油茶,也十分热情好客,只要有人进了家门,就会打油茶招待客人,并让客人至少喝四杯油茶,寓意“四季长春,四季发财”。而且在客人喝了第一口之后,主人才会跟着喝,以示对客人的尊重。除了油茶外,瑶族人还会配一些炒玉米、炒花生,以及由糯米做成的各式各样的粑粑等作为小食。

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中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多既定的习俗。以瑶族人为老人祝寿为例,逢老人的六十、七十、八十寿辰时,主人家要备好丰盛的酒菜,亲戚朋友则前往为老人祝寿,看望问安,表达对老人的敬重和关心。以瑶族人的婚姻庆典为例,从订婚、结婚、到新人回门,都能看到与饮食文化礼仪相关的传统。一般在婚礼当天,男方会在家门口摆一张桌子,上面放一钵豆腐、一壶酒。待新娘及送亲者到时,人人都要饮一口酒,吃一点豆腐。在正式的婚礼宴席中,新人需要向宾客敬认亲酒,新婚夫妻各由一位长辈带领,另一人捧1个托盘,盛酒1壶、杯数只跟随,长者每教称呼一位宾客,新人即敬酒1杯。婚礼结束时,男方要按订婚时议定的礼数,将猪肉赠送给送亲者。在男方婚后当年的农历十二月三十,偕妻子第一次到丈人家作客时,男方需准备猪肉、鸡、酒、糍粑等作为礼物。大年初一,新女婿要设酒款待女方的亲戚,并赠送猪肉。之后,再由女方的亲戚各家轮流宴请新婚夫妇,新婚夫妇则将猪肉、美酒、糍粑作为回赠。

可以说,礼仪是民族精神的内核,贯穿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也是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价值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传承、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其能够促进饮食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原材料生产、民俗文化旅游、民族餐饮等方面。

1.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新时期战略性经济发展的重点,其发展会影响我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饮食的个性化追求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这为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策划、举办美食文化节,传承独具特色的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并探索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发展之路,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创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使饮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为推进文化振兴、加快我国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提供参考和依据。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充分挖掘南岭走廊的饮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饮食文化,并建立文化品牌。相较于南岭走廊的其他地區,广西恭城的油茶文化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已经申请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是未能联动南岭走廊其他县市共同发展,产业规模和市场知名度仍待进一步扩大。

2.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挖掘少数民族餐饮文化的价值,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及商业组织可以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实体,如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展示体验馆、特色饮食文化街区等,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作为区域性宣传推广的亮点,促进传统民族饮食文化品牌建设,提高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刺激消费增长,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如可以拍摄饮食文化纪录片,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进行推广,以日常生活或节日习俗为切入视角,展现饮食的制作过程,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获得人们的认同。

社会价值

饮食源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动物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但人类的饮食习惯不仅是生理需要的体现,更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许多传统文化如饮食礼仪等在日常的饮食过程中得以沿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比如瑶族六月初六“尝新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新米做饭。新米饭不仅作为一种食物存在,还象征着丰收。这种食物和饮食习俗反映了瑶族人的传统习俗和信仰。

1.教化价值,维护社会秩序

饮食文化除了具有精神价值、经济价值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价值,当饮食成为一种文化,其本身就已经超越了食物的范围,因此,饮食文化能够为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助力。饮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在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有许多与吃相关的禁忌。如瑶族人普遍禁食狗肉,因为人们认为狗是给瑶族人带来谷种的功臣。这一习俗说明瑶族人心怀感恩,敬畏自然。

2.凝聚民族力量,传递民族文化

在瑶族人的各大节日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借美味佳肴营造出一种团结、礼貌的氛围,同时通过品尝美食的方式增进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在这里,饮食凝聚人心、彰显民族力量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鉴于饮食文化具有精神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传承和发展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对促进南岭走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利用需要政府、学术组织、商业组织等的共同努力。比如,当地政府应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民族走廊区域性饮食文化名片和品牌的建立,扩大该区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知名度,鼓励相关产业的发展。南岭走廊的高校、学术研究组织等应立足于南岭走廊民族区域实际,详细整理各种传统饮食的制作方法,了解这一区域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寻找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挖掘饮食文化的利用价值,着眼于促进南岭走廊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传承、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其相互促进的机制,为实现南岭走廊区域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找到有效载体、切入点和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等.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83-89.

[2]杨茜.“食”中传情,“餐”中表义——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国饮食文化及其社会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S1):115-117.

[3]李勇军,李双.南岭民族走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5):67-73.

[4]杨振.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分析[J].文化产业,2022(36):55-57.

猜你喜欢
南岭瑶族走廊
神奇的走廊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胡明华、张南岭数字插画作品
南岭栲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南岭山区“生态立县”的实证分析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