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实践路径

2023-05-30 14:44于晶晶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资源

于晶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已然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辅助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重要场所,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向智慧型方向发展。基于此,现对有关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与分析。

引言

伴随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自动化、智慧化已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要趋势,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是智能技术。

阅读服务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正在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智能阅读服务是新型技术在图书馆阅读业务中运用的结果,是信息化阅读服务发展的方向。高校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是未来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智慧圖书馆理念的提出获得了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广泛认可,国内学者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其理论和实践的走向,期望通过发展智能科技促进传统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成功转变。

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出现,高校图书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创新时代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图书馆运营管理模式,在为图书馆读者提供“一条龙”便利咨询服务、个性化咨询服务、快速化全面化咨询服务的同时,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传统、单向化的服务方式带来了挑战。

智慧阅读服务的概念

当代社会的“智慧”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IBM企业执行官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的地球”一词。此后,“智慧”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人们相继提出了智慧社群、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智慧农村等新的智慧定义。“智慧”一词被赋予了全新的社会含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狭隘的智慧创新意识,而是指一种以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技术和方法,即服务主体为服务对象提供的全面感知、数字化、一体化的服务过程。全面且系统化地运用物联网、高新技术等现代信息系统和先进、智慧型的多媒体设备既能够有效满足信息客体的需求,又可以促进服务本体的成长。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建设及服务中,包括智慧图书馆、智慧书屋、智慧阅览、智慧空间等。

总之,要想探究高校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的内涵和实施途径,首先必须明确智慧阅读服务的基本概念。

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的内涵分析

茆意宏等将智慧阅读业务的概念界定为:利用具有人类智慧的先进信息技术开展的智慧阅读服务,其内涵在于在新兴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机器系统可以“查看”“倾听”“理解”“交谈”和“分析”读物及各种阅读服务的所有信息,帮助读者更快速和准确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并与人互动、融合,进行快捷、精确、人性化的阅读服务,以适应不同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进而大幅提升阅读服务的综合效益。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阅读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用户阅读需求的个性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加。

首先,兴趣爱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用户的阅读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个人阅读习惯的不同反映在阅读内容的不同。

其次,各个用户的阅读习惯存在差异,不受时间、地点影响的移动阅读成为不少用户的阅读方式之一。

最后,用户对可移动/可变化的阅读环境需求较大,智慧型阅读体系方便用户查询相关书籍信息,实现深层次的阅读,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阅读效率。

阅读服务空间的智慧化

智慧图书馆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一种全面的认知体系。在现代智能科技和智慧设备的驱动下,用户主动认知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图书馆的空间设计逐步向多维度感知空间拓展,馆内门禁系统、空中无线定位设备、空间位置传感器、监测装置等能够帮助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情况。在智慧图书馆空间内,图书信息、设备和读者彼此连接,读者能够更加精准、方便地定位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无须他人协助。

此外,应用馆内智慧设施和机器人,包括智慧书籍盘点机器人、智慧问答机器人等,可以有力提升图书馆智慧阅览平台的自动化程度,提升阅读服务效能,开创“无人值守”的图书馆阅读空间。

阅读服务模式的智慧化

图书馆智慧服务强调知识管理和信息增值。智慧图书馆馆员是智慧服务的核心内容,其对于促进智慧型图书馆工作顺利、高质量地开展意义重大。部分掌握一定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图书馆馆员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依托自身掌握的技术,为读者提供更为智能化、专业化的阅读服务,优化读者服务体验,有力促进了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质量的提升。

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的智慧化集中表现为以读者为中心,利用馆内信息管理系统与各类智慧装置实时监控读者的阅读活动需求数据以及记录读者阅读情况,基于读者的智慧阅读业务内容和策略,随着读者的具体需求进行动态调节。

高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智慧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使用率低下

通过相关资料,充分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收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且现阶段专门领域的学术期刊资源严重匮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第二,图书资源采集渠道单一,种类较少,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现阶段,与高校图书馆藏书资源相对应的资源共享系统不具备基本运转的条件,还存在借阅期限过长、借阅程序烦琐等各种问题。

读者服务观念落后

多数高校图书馆虽然将读者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但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读者服务理念较为落后,忽视了对图书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被动服务理念的滞后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图书馆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馆员从原有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但是,从具体实际来看,大部分馆员的服务理念仍旧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

第二,高校图书馆往往会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将服务对象局限于在学校师生,与广大社会读者分隔开来。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打破陈旧观念,积极推动图书资源共享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跨区域馆际之间文献共享不充分

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图书馆对图书购买的标准已难以满足其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图书馆的藏书类型过于单一,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大多基于本校的重点学科或者特色学术资源优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数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尤其是国外的学术杂志和研究论文资源并不充足;馆际交流的网络平台建设也不健全,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导致数据信息的使用率较低。

第三,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被闲置,难以将外借的书籍信息转换为电子资料,无法提升馆藏书籍的使用率。

第四,高校的图书馆大多都为封闭式管理模式,馆藏书籍的流通率、电子资料的使用率较低。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过短,难以满足读者阅读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国内部分开设的图书馆管理专业课程的院校更重视对智慧型图书馆的研究,对于建立智慧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更高,这些院校的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对象也不局限于学校师生,而是积极构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共享体系。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会隔断与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该类学校的师生对图书馆资源的访问必须在校内或利用校园网才能进行,在校外则难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利用,这降低了用户阅读服务的实际体验效果。

促进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互联互通的图书馆

信息化设施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RFID技术是物联网识别感知技术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建设中。RFID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全面的自助服务使图书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与智慧化。

图书馆加强对无线传感器WSN、GPS定位、WIFI、VPN远程访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完成从数据采集终端采集数据传输到图书馆的数据处理中心,在经过处理后建立广泛互联的网络体系,帮助用户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快速访问。

现阶段,移动终端设备的需求量已远远超过电脑终端,使得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建设方向发生了改变。因此,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及专业的图书馆负责人应重视营造泛在的知识环境,使图书馆智慧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连接到用户,为用户提供可以随取随用的图书馆资源,实现用户、图书馆、互联网、数据库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推进数字资源建设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转变为结构化的數据资源。尤其高校的特藏和古籍,这类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很难被复制,若对这类资料进行电子化和数字化处理,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还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这类资料。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电子数据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分析,例如将各系统“数据关联化”,可以得到极富价值的数据。

此外,部分高校具有良好的师资优势,这些教师的课程及个人资料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独特的数据优势,学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相关共享项目,运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和技术对相关工作加以宣传,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本校学科的特色优势,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服务。

整合与共享图书馆资源

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一直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信息资源的整合服务与数据资源共享模式,将各类文献信息、数据资源、业务网络资源等加以整合,将碎片化的大数据资源串联起来,逐步建立数字化和智慧化的资源公共数据库体系,实现用户与服务机构、工作前台与服务平台、馆藏资源与使用者之间的智慧交互,实现各类馆藏资源的集中呈现、集成传递、便捷性检索、高效传播、智慧管理等,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让馆内信息服务功能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

结语

总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逐渐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在有力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的同时,也革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改变了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各高校在构建现代化图书馆体系的过程中,应坚持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以推动高校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奇云,李超.智慧社会创新体系变革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2(07):29-36+78.

[2]郭丽杰.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应用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08):81-83+104.

[3]赵海涛,杨伟超,尹廷钧,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计算机应用文摘,2022(17):65-67.

[4]王梅丽,毛德羽,潘慧.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高教论坛,2022(01):80-83.

[5]王春玲,李永攀.民办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2(09):57-60.

[6]杨柳.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建议——基于高校图书馆环境对学生阅读效果影响的调查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12):130-132.

[7]文艺,邓海波.精准服务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1(12):74-76.

[8]刘媛.创新驱动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01):39-44+57.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