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探索

2023-05-30 15:01吴燕
文化产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活态文创文物

吴燕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尝试探索新业态,其基于馆藏特色发行的数字文创产品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现以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为逻辑主线,分析博物馆开发文物数字文创产品的现实原因,梳理新时代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分类,在此基础上论述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时代价值,围绕产品设计、文化体验、渠道开发探索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实践方略。

数字文创是数字技术与文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产物,具有产品创新、业态新生、消费模式升级等重要动能[1]。在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视角下,数字文创不失为一种高效、时尚、实用的方式,在促进博物馆文化传播,培育博物馆文创新业态,催生博物馆新消费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需要厘清博物馆利用数字文创进行文物活态保护的原因,梳理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分类,分析数字文创与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互动关系,探索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路径。

博物馆开发文物数字文创产品的现实考究

依托馆藏资源开发集审美、文化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众多博物馆进行文物活态保护的共同选择[2]。不可忽视的是,开发博物馆文物文创产品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博物馆文物文创产品的需求呈现出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趋势,诸多实体博物馆文物文创产品即使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加独特的外形设计,也会受到营销手段、价格因素、商品同质化、实用功能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进而导致博物馆文物文创产品在文物活态保护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由此,一种既能承载文物文化元素又切合新消费群体命脉的新文创产品出现了。

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分类

数字文物

数字文物是数字文创体系中朴素的文创产品,其更倾向于还原历史文物,可以理解为文物展览的数字化。数字文物使用的技术有数字摄影、摄影测量、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通过对文物物理信息进行高精度全景数字化采集与储存制作而成。数字文物一般不加任何装饰,是运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原本面貌的还原,以及对文物细节的完善,具有原生态、朴素性等特征。此外,为这些数字文物搭建的全景数字展厅能够让观众自由变换高度和空间位置,从各个角度观看文物细节,足不出户欣赏文物之美。

数字体验产品

数字体验产品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主要指借助体感识别、AR、VR等技术,形成场景嵌入、终端输出等文化演绎方式,赋能文化资源的数据再生和智能转化。在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中,数字体验产品占据较大比重,较为常见的数字体验产品有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项目、三维立体全景云游、线上展厅和数字展馆等,其通过文物与科技的融合,将文物虚拟现实化,带给观众沉浸式观看体验,这能够提升文物的交互性与趣味性,助力文物“活”起来。

数字经济产品

数字经济产品是现阶段文博行业积极探索的新业态,是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的结合。数字经济产品更倾向于艺术创作,主要指的是以博物馆文物为文化创意源泉开发出的博物馆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游戏、文博类节目、纪录片等数字经济产品,可供用户收藏、浏览、欣赏和传播。以文物数字藏品为例,它是文物IP的创意作品基于区块链技术确权,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网上共享传播的产品。

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时代价值

文化挖掘:从单向衍生到“破圈”融合,催生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新形态

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如果只强调文化,则容易脱离社会语境,因为文物的外在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容易使受众产生陌生、枯燥的印象;如果只强调创新,则可能因为过度迎合受众或市场需求,使文物失去应有的文化韵味,变成华丽的“躯壳”。数字文创涉及信息学、传播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强调多维度聚焦数字人文发展,以数字艺术重新架构、定义博物馆文物的美学与艺术内涵,实现文化与创意的融合。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视角下,数字文创在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在文化信息收集、存储、挖掘以及整合分析等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优势,能够更为系统、综合、全面地呈现博物馆文物的关联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情况,通过联结博物馆文物与地域文化、时代文物、数字技术,以数字科技编织人文想象,即将文物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天馬行空的想象以及浪漫的人文情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文物,克服传统活态保护模式下信息缺失以及物质条件、制作技艺有限所造成的文化碎片化、IP大众化、产品大众化等弊端[3]。显然,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是一种展现差异化文化格调的数字化文物保护方案,其通过挖掘博物馆文物内涵,串联与之相关联的物质及非物质资源,提炼博物馆文物的视觉元素与工艺,并将其运用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使得博物馆文物摆脱颜色、材质、工艺等方面的限制,与博物馆周围的地域风貌、建筑形态等相融合,展现差异性文化,体现博物馆文化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特征。

情感联结:情感联结社群化,构建博物馆文化传播新语境

新时代语境下,博物馆文物的活态保护首先要适应现实生活,完成历史性与创新性的共生,使文物成为具有现实使用功能的遗产。这就意味着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需要激活博物馆文物的生命力,使其在装饰、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赋能性。从数字文创的生成脉络来看,数字文创并不是单一、封闭的界面,也不是简单机械的文物藏品的数字化,而是开放、共享的生态,是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衔接与融通,其对社会上多元性、动态性的博物馆文创信息数据、终端消费市场趋势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全面掌握博物馆文物及相关文化的社会反响情况,找寻容易激发社会公众共鸣或调动社会公众情绪的关键点,通过数字化体验交互的方式唤起社会公众的情感记忆,建立长期的情感联结。显而易见的是,数字文创不同于以往灌输式的文化商品售卖,其是市场思维于文化保护领域的典型实践,在创作过程中,其因文创产品的属性而呼应人们的情感诉求,满足新时代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期待,并根据用户反馈促进产品迭代,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由此探索集群传播新思路;在流通过程中,其因数字属性而与众不同,如博物馆文物云宇宙、博物馆文物数字藏品构建了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全新媒介——数字世界,为传播发展博物馆文化编织了更为多元的空间。

跨界共创:功能体验便利化,数字赋能产业转型

数字文创具有关联范围广、展现形式多样、查询便捷等特征。从产业理论来看博物馆数字文创可以发现,在场景式文化消费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文创能够推动博物馆文物文化资源数据管理常态化,打破各博物馆的资源壁垒,将凝结博物馆文物智慧和資源的一系列数据编织成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共同体数字虚拟空间,并且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场景,延伸博物馆文物文创产业链。在数字化技术的引领下,这些凝结着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的文物资源会转化为数字藏品、数字游戏、影视动漫、研学教育产品等多元化市场产品,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这对于博物馆文化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文创产业形式十分丰富,其既可以是游戏、音乐、影视,也可以是App、小程序。简单来讲,数字文创产业是能够推动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一种文化产业,在宽度和广度上能够延伸,与动漫产业、影视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互联网教育产业、旅游产业等其他产业形成互动与赋能的效果,为博物馆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使其走出一条规模化扩张之路。

数字融合:场景交互数字化,丰富博物馆文物表现形式

数字文创不单单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原貌进行复原、高精度复仿制,更多的是指通过三维重建、“VR/AR+局部交互”、渲染等数字化方式,将与其相关的人物、社会背景、事件等要素以叙事场景的形式进行全景呈现,打造3D沉浸式虚实共生场景,以此实现信息流的可持续输出,对大众无法从实物中了解的信息进行补充,引导受众通过体验多元沉浸式场景,领略另一个平行世界中独属于博物馆文物的魅力,从而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了解。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云演艺、云展览、元宇宙、VR等沉浸式数字体验文创产品。这些数字文创产品通过集成多项前沿信息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场景重构,在展现数字技术对博物馆文物的再生产作用的同时,能够让博物馆文物展现出“社会性”特征,生成虚实交互的社交场景,实现虚拟和真实世界的耦合与交互,进一步创新受众与博物馆文物的互动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式有可能成为数字经济下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主流模式。

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实践探索

深度挖掘差异化文化特色,打造特色IP形象

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需要颜值,也需要品牌。博物馆文物浓缩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万象,凝聚特定地区人民的艺术成就与集体记忆,能帮助数字文创产品树立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因此,博物馆要深度挖掘差异化文化特色,围绕文化特色打造IP亮点。一要立足于文物本身,梳理与文物有关的历史、文化以及物理信息,挖掘文物内涵与视觉元素,从其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感元素、价值元素、名称元素、故事元素、形态元素、纹样元素、色彩元素,在实现文化准确传达解释的基础上,赋予数字文创产品文化特色。二要基于大文物视角,注重二次创作。结合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地域美学等特色元素,与时代同频共振,用立体构成、故事化、情感化等现代视觉表现手法,与当地特色资源充分结合,为数字文创产品注入更多地域文化元素,重塑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创产品视觉外观[4]。

推进数字技术与文物实体融合,创建虚拟互动的数字世界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创产品,数字文创产品种类较为多元,其能够把文物蕴含的文化以更具时代性的方式传递出来,这有利于博物馆文物的传承与创新,能够持续优化受众体验,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要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虚拟的文物展示空间,大力发展孪生世界,打破不同空间之间的壁垒。比如,创建博物馆文物元宇宙,对文物信息进行高精度采集,在数字世界中制作其“分身”,让游客通过手机、VR手柄进行建造、涂鸦、绘制和再创作,生成属于自己的NFT数字艺术品,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创产品“出圈”。二要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文化内涵和实际使用价值是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开发的重心。要充分发挥数字文创产品在文化教育、宣传、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开发设计围绕博物馆文物的数字文物库、数字纪念票证、数字地图、数字藏品、数字动漫等文化服务产品,为其注入收藏、公共服务、现实资产等属性,提升博物馆文化服务效能。例如湖北省博物馆推出数字藏品“越王勾践剑”,共10000份,上线后吸引了60万人在线抢购。

延展数字文创产品开发边界,依托数字经济“破圈”传播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表明,适应时代发展的渠道开发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文化产业跨界发展的现实条件[5]。以物质为载体的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渠道,容易受时间、空间、材质、工艺等要素的影响,导致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发展空间被压缩。而数字文创在产业拓展上的无限可能,为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由此,新时代博物馆文物的活态保护不应局限于开发公益性、纪念性、物质性的文创产品,需要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特色,走出博物馆文创“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不能赋能经济发展”的误区,充分发挥数字文创赋能产业发展的优势,积极将数字文创与其他数字产业相结合,融入各种网站、精品演艺、实景游戏、第三方平台等数字经济体系,打造诸如品牌Logo、App、音乐、游戏人物皮肤、动漫影视等数字文创产品。如此既能拓展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商业新增量,使其在数字经济时代拥有更多产业选择,也能够顺应当下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动博物馆文物实现大众化传播,使其以大众化文化产品的形式“出圈”。

数字经济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数字文创产品成为博物馆文物文创产品开发的主流方向。博物馆文物数字文创产品可分为三类,一是还原复刻的数字文物,二是赋能文化资源的数据再生和智能转化的数字体验产品,三是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结合的数字经济产品。数字文创赋能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催生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新形态,拓宽博物馆文化传播新语境,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丰富博物馆文物表现形式等方面。以数字文创推进博物馆文物活态保护,需要深度挖掘差异化文化特色,打造特色IP形象,推进数字技术与文物实体融合,创建虚拟互动的数字世界,延展数字文创产品开发边界,依托数字经济“破圈”传播。

参考文献

[1]赵晓婷,吴红松,苏奇源,等.试论数字时代文物文化的传播与文创产业的发展——以安徽省博物院馆藏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5):157-160.

[2]汤晓颖,李婉莹.萌系审美视阈下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4):306-315+323.

[3]刘卓.晋中文物建筑的数字插画设计及其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01):209-210.

[4]王川.浅析“两创”视域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研究路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24):103-106.

[5]张建国.数字博物馆对文物保护与全球化传播的保障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02):59-64.

猜你喜欢
活态文创文物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陶溪川文创街区
文物的栖息之地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文物的逝去
铧芯文创
文物超有料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