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教育: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

2023-05-30 10:48课题组
基础教育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公平智力

课题组

摘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天才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随着对人才认识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开始重新认识天才儿童,其内涵不断丰富,由单维智力转为多维能力和才能,由关注静态能力转为关注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能力的动态发展。我国素来重视天才儿童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天才儿童教育的探索也历经积极探索时期和创新实践时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总结了科学化的鉴别标准和工具;探索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但目前我国的天才儿童教育还面临着缺乏新近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选拔测评系统,专业选拔和评价队伍有待提高,管理和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挑战。在新时代,应进一步明确天才儿童教育的目标与原则,不断创新路径,推动我国天才儿童教育迈向新台阶。

关键词:天才儿童;拔尖创新人才;天才儿童教育;教育公平;优质教育;智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1.002

拔尖創新人才培养对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涉及早期、中期、后期等全流程和全过程,其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特别是天才儿童教育,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天才儿童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和国家战略性人力稀缺资源,加强新时代天才儿童教育,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更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天才儿童及其教育亟需重新认识

(一)天才儿童的概念内涵体现出动态发展性

关于天才儿童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说法,通常包括超常儿童、英才儿童、高天资儿童、资优儿童、早慧儿童、神童等。例如,中国学术界较多使用“超常儿童”(supernormal children),指与同龄儿童相比,一般智力、创造力明显超常出众,并/或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1],具体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超常儿童只是智能比常态儿童更优异的一部分儿童;二是超常的智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三是超常的智能兼具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四是除一般智能和特殊智能以外,超常儿童的心理成分还包括个性倾向和品质[2]。我国台湾地区则常用“资优儿童”一词。日本学术界用“さいのう”(sainō)即“才能”(intelligence and ability)[3],体现教育的平等,并强调教育对发展“才能”的影响作用。俄罗斯学术界采用“智能”,旨在避免儿童变得傲慢并凸显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机[4]。欧美国家则一般使用“天才儿童”(gifted and talented)。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天才”的界定和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从多个维度入手,并越来越重视潜力的挖掘、个性特征和环境因素在动态发展中的作用。综合国内外对“天才”界定的变化,可以总结出以下两个规律。

一是从单维智力到多维才能的变化。最初美国心理学家推孟(Terman.L)将天才儿童定义为智商(IQ)大于130-140者或智商水平处于前1%的儿童[5];随着天才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天才儿童的定义逐渐扩展到特殊领域的认知能力,被认为是“与同一经历和环境的同龄儿童相比,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表现或有能力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儿童”[6],这一定义关注了天才儿童的多领域智能,并将个人经历与环境因素置于其中,获得了比较普遍的支持和认同。

二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理论模型从关注个体的、静态的能力结构到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动态的才能发展过程。不仅关注天才儿童认知、非认知(如求知欲旺盛、进取心强、自信乐观、坚毅顽强等[2])以及成就技能,也关注环境、机遇等因素,也强调环境因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在才能发展中的重要价值[7],由此提示天才儿童鉴别应关注天赋转化为才能的过程,为天才儿童鉴别对象的扩大、鉴别方式的丰富和天才儿童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指导。

天才儿童群体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基于天才儿童发展、教育实践和研究的需要,天才儿童教育领域的常见群体有:学龄前天才儿童(gifted child of preschool ages)、学业型天才儿童(academic gifted child)、运动天才儿童(kinesthetic gifted child)、特殊领导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leadership)、特殊科学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science)、特殊文学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literature)、特殊音乐天才(special talent for music)、高创造力儿童(child with high creativity)、创造性天才(creative genius),以及其他特殊天才如缺陷天才(handicapped gifted)、多动天才(hyperactive genius)等双特殊儿童[8]。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约25338万。如果按照国际惯用标准1-3%的天才儿童比例算,我国大约有253~760万0-14岁儿童属于天才儿童。如何面向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加强天才儿童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天才儿童教育的历史传统

中国素有重视天才儿童教育的优秀传统。在我国,天才儿童的选拔和培养,最早可追溯到西汉的“童子科”。童子科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特设科目之一。《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东汉规定儿童年十二至十六岁,能“情通经典者”可以入选童子科,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职。进入童子科,成为童子郎,不仅意味着前途似锦,还代表名满天下。这些童子郎被称为“神童”“奇童”“圣童”。

唐朝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设置了童子科。唐朝的童子科对年龄要求非常严格,早期规定必须在十岁以下,后来放宽至十二岁以下。从唐代到宋代,对选拔对象和选拔标准都有明确规定。宋朝的神童选拔制度更加完善,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皆可应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遇到特别优异的神童,皇帝将亲自接见。宋朝对于神童相当重视,诞生了杨亿、宋授、晏殊等神童宰相。

元代借鉴唐、宋制度,也推行过童子举,但是元代童子举与前代童子科考试存在本质区别:首先,在选拔程序上没有逐级严格的考试制度;其次,录取后并不授官、赐出身或给予免解,而是“令入国子学教育之”。所以《元史》将“童子举”载入《选举志》之“学校”,而非“科目”。所举童子不分民族、地域、阶层,以汉人、南人居多。既有采行、延续前代童子举的举措,也有根据元代政治、文化特色加以改革之处,显示出元代童子举的特色[9]。

明朝科举制中不再设童子科,但很重视对神童的教育,实行“课业廪给之制”。皇帝会亲自考试,并给予各种优待和培养。对于被举荐的幼童,将奉旨到书院读书,国家包出学费和生活费。待这些幼童有所成绩,优先授予官职,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也大力支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史书记载“卓然为当世名臣者,盖不乏人”。

总的来说,我国重视培养天才儿童的优秀传统为新时代加强天才儿童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天才儿童教育作出的有益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见图1),即积极探索期(1978—2012年)和创新实践期(2012—202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六大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此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重点话题以及重点发展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央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提及青年人才的培养问题,并做出了明确指示。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10]。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11]。2021年9月28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他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2]。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开展了各类专项项目和实践探索。在学术领域,天才儿童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多,天才儿童教育研究的理论模型也更加科学化。基于此,天才儿童教育的研究有了以下变化:天才儿童的定义动态化发展;鉴别指标趋于多元化;提出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天才儿童的培养需求;兼顾天才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13]。综上,在国家层面,对天才儿童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同时,我国的相关学术研究也有了质的进步。

二、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战略部署

加强天才儿童选拔、培养、管理,有计划地为天才儿童提供个性化、高水平的教育,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关键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天才儿童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坚定不移解决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是增强人才战略思维,巩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科研创新高地,加快解决“卡脑子”“卡脖子”等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途径。

加强天才儿童教育,彰显了中国特色人才培养的历史主动性,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本质体现,又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选择,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亦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教育期盼的重要方面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兴衰,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加強天才儿童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更好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有效缓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机会,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包容、公平、优质的方向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位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表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

(三)尊重教育心理规律与个人成长规律的集中体现

我国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获得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经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高端部分,拔尖创新人才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具有超常的智力、敏捷的思维、特殊的能力等特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既要考虑普适性,也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设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对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认识,实际上是对整个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应尊重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14]。

三、天才儿童教育的成效与挑战

(一)天才儿童教育初见成效

1. 总结了科学化的鉴别标准和工具

一是采用多指标进行鉴别。多指标包括感知观察力、记忆、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等;涉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方式、深度和巩固程度,取得的成绩,以及特殊才能和个性品质等。二是在动态的比较研究中鉴别。天才儿童的智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且这种发展变化受到文化条件、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三是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兴趣、求知欲、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天才儿童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因素。四是把鉴别、培养和追踪考察结合起来。根据追踪考察结果可以动态调整鉴别与培养方法。

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以及实践探索过程中,开发了天才儿童的鉴别工具,如《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的测验》《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的参照指标》《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等,通过科学、专业、有效的手段对潜在天才儿童进行鉴别,让天才儿童的鉴别和选拔过程更具准确性以及科学性。此外,1985年举办了“超常儿童鉴别和教育培训班”,并出版了《怎样培养超常儿童》一书[15]。而《智蕾初绽》一书是我国天才儿童协作研究的第一本专集。

2. 探索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才儿童教育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培养模式。一是加速学制模式。这一模式指以提早入学、跳级、浓缩课程、自定进度教学等策略,帮助学生以更快的学习进度,先于普通学生提前完成常规教育。二是丰富学制模式。这一模式指为具有天赋的学生设计的特殊教育计划,其主要目标是跨越不同的学校类型、程度和区域,让学生进行一种有挑战性而又愉快的高目标学习。三是弹性学制模式。这一模式指对学生修业年限不做统一、严格要求,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分段完成学业,只要学生在一个弹性化的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获得学分即可。四是课后项目式模式。这一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探讨方案,以此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培养探索,我国学者认识到天才儿童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平衡性,并概括出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跃进式、V形前进式、后起式、滑落式。同时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是天才儿童成长的基础;因材施教的学校教育是天才儿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专心致志和坚毅顽强等个性品质是天才儿童取得超常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近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专家学者与教师联合社会、企业力量开展了流动、留守天才儿童的发现和培养项目,同时关注并尝试探讨双重特殊儿童(如多动天才、高功能自闭或其他“鬼才”“怪才”)的鉴别、安置和干预。

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凸显出多元化选拔、进阶式培养和理解性支持的特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智商为准绳的选拔已难以适应复杂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多元需求,尤其是现有研究指出:智商和创造力仅有适度相关性,当超过约120的智商阈值后,这种相关性会消失。在人才内部特征中诸如个体动机、兴趣、信念,以及自信、独立、热情、冒险、好奇心等人格特质的非智力因素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6]。

3. 取得了一定的培养成效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的天才儿童中,有国内外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也有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很多人在国内外著名学府、科研机构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也有许多人在IT、金融、制造等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中科大少年班37年来共毕业2910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其中19%供职于科教界,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其中2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5人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另有72%活跃在企业界、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的约占35%,高端“成材”率远高于一般高校。截至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已走出了5位院士[17]。

再如,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自开班已培养15届毕业生共计495人。截至2019年,在366名毕业生中,有222人赴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法国等地深造,包括赴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此外,44人进入Google、MSRA、IBM、Facebook等国际著名计算机企业工作;15人执教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18]。截至2022年6月,姚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发表的论文有334篇记录在册,其中姚班学生作为论文通讯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有294篇,并有125人次在FOCS、STOC、SODA、NIPS、COLT、CVPR、AAAI、ICLR等國际顶级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位毕业生进入学界,执教于国内外一流高校[19]。

二是国际影响和学术推动方面。我国许多研究成果在有关国际会议和国际性刊物或学术专著中发表。如“世界天才儿童会议”“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亚太地区天才会议”“欧洲高才能会议”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学术会议等。天才儿童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期刊有三本,即Gifted Child Quarterly,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High Ability Studies,从2000年至2020年,在发文排名前二十的院校机构中,我国有2所,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发文22次)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文12次)[13]。截至2016年,北京八中有171人次参加了共计12届“世界超常儿童教育大会”和12届“亚太地区超常儿童教育大会”,在这些大会上共宣读了108篇科研论文[20]。

(二)新时代加强天才儿童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天才儿童培养仍面临如下挑战。

1. 对天才儿童教育的科学认识还有待加强

一是对天才教育的公平性存在误解。受传统“均衡论”观念的影响,社会大众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认识不足,导致其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对待都是不公平的,产生了对天才教育不公平的误解[21]。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庭教育焦虑”“分数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不良竞争”更是大大加深了这种误解[22]。二是对天才儿童的认识尚待加深。天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天才儿童表现出的独特性易被误解成是“不合群的、怪异的”,同龄人也可能对天才儿童表现出偏见和孤立。有些家长缺乏对天才儿童科学教育原则和方式的了解,没有树立正确的天才儿童教育观和成才观[23],导致了天才教育异化现象,即认为“任何孩子都可以培养成天才儿童”,使得很多常态儿童承受了揠苗助长的压力,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24]。此外,天才儿童教育当中还存在较重功利思想。如天才儿童的潜能和禀赋被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旦其成绩不理想,外界就会对其提出质疑。这样功利性的教育观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忽视对天才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国外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天才儿童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性因素是非智力因素,但我国对天才儿童的培养多聚焦于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赋予的权重不足,不利于帮助天才儿童实现全面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天才儿童的未来成就。

2. 缺乏新近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选拔测评系统

目前,我国天才儿童的选拔测评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本土化的鉴别理论和测评体系,向区分“早期拔高”和“真正天才”提出挑战。由于天才教育资源稀缺和天才儿童特点的科普,导致我国大量家长甚至学校提前找到各种类型的“题目训练”,人为造成“短暂拔高”,从而导致选拔偏差。二是缺乏专业领域潜能测评体系。在专业领域的成才至少需要10~15年的积累,国际上天才儿童选拔除了关注天赋,更关注专业才能的发现,以促进专才发展成为领域内的拔尖人才。当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的早期选拔工具中,主要以一般智力、非智力、创造力为主要测评指标,但是没有专业领域的才能测评体系,不利于专才的早期发现。三是缺乏可规模化开展选拔的测评体系。我国天才儿童起步并不晚,但是只在少数地区的极少数学校开展,因此,当下的测评体系主要集中在纸笔测试和线下计算机测试,导致成本高、效率低(线下),很难满足规模化的高效快速选拔。四是天才儿童鉴别、筛选团队及部门短缺,专业测评人员不足。天才儿童鉴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天才儿童鉴别量表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选拔人员。由于我国天才儿童教育并未普及,同时,天才教育并未纳入我国特殊教育系統,师范院校并未专门设置针对天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课程,这都导致专业测评、天才儿童教育师资的缺乏。因此,我国天才儿童的选拔存在各地区选拔标准不一致、选拔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五是天才儿童数据安全存在隐患。在社会机构中,主流的天才儿童测评仍然沿用国外的测评量表和系统,通过这样的测评体系获得的原始数据需要上传到网络,成为我国天才儿童信息安全的重大潜在隐患。

3. 缺乏天才儿童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缺乏系统课程体系。我国尚未开发针对天才儿童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专门课程,缺少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案[14]。目前已有课程设置单一,更注重智能培养,对健康人格塑造关注不足,不利于天才儿童的全面发展。二是缺少专门教材。当前我国的天才教育实验班缺少系统专门的教材,教材的使用情况五花八门,有些教材与时代脱节,不能体现时代精神。三是适合天才儿童的教法有待创新。当前我国天才教育存在教师教学速度、深度低于天才儿童学习能力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天才儿童发展。四是亟需建立规范的师资保障制度。美国、英国已经建立了天才儿童教育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了天才儿童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标准,教师需取得相关资格证才能从事天才儿童教育工作。而我国还没有天才儿童教育教师管理规定和相关的资格认证制度,缺乏天才教师师资保障体系。

4. 缺乏天才儿童教育的专业选拔和评价队伍

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天才儿童鉴别主体仍然集中于公立大学、医院或科研机构。在国家层面,还未形成一致的鉴别标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天才儿童鉴别、选拔队伍。在学校层面,师范生课程基本没有包括天才儿童识别和培养的内容。在家庭层面,家长对孩子的智力评价比较主观,判断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在天才儿童教育发展中,评价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评判天才儿童教育是否可靠、有效的关键一环。在政府层面,天才儿童的鉴定、选拔、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等方面,都需要由专业评价队伍进行标准化测评。同时,对天才儿童教育培养的政策、制度、资金投入等方面也要进行评估、预测,以保障天才儿童教育持续、有效发展。

5. 天才儿童教育的管理和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专门性法律规定。我国现行法律对天才儿童教育没有专门立法;《义务教育法》虽然提到了“特殊教育”,但其所指的特殊教育对象并不包括天才儿童。现行规定多为政策性文件,直接对天才儿童教育进行规定的文件只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和《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但二者对于天才儿童教育最关键的中小学学校教育并未做出规定[25]。

二是缺乏管理和监督机构。在管理队伍方面,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未设立负责制订国家或省域内的天才儿童教育规划、经费投入比例、师资认定及配置标准等相应管理机构。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指定专门科室负责天才儿童教育管理、统筹和指导工作,也没有设立天才儿童教育教研人员岗位。在监督队伍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天才教育的监管当中来,没有专门机构制定推行天才儿童教育的细则,对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行方案,对天才教育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解决。没有专人对实行的过程进行跟踪、对教学机构递交的办学资格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制定工作要求、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定等。

三是缺乏持续性追踪研究(智库研究)。当前我国天才儿童研究和教育中缺乏对天才儿童大规模、长期的追踪数据库。大规模的追踪数据可提供天才儿童从出生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缺乏这类数据库,对于政策制定来说,无法有效地对天才儿童发展情况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对于天才儿童研究来说,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难以深化对天才儿童发展的认识。对于天才儿童鉴别与评估来说,“曾经是永远是”的模式难以保障天才儿童鉴别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天才儿童培养来说,缺乏天才儿童发展过程的数据,也就无法做到针对性的培养。

四是缺乏对天才儿童及其教育的正确引导和宣传。公众对天才儿童选拔、鉴定标准不了解,对天才儿童的教育政策理解不透彻,对其培养方式方法不清楚。要从根本上改善超常教育政策环境,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个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正确认识大众教育与超常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要在呼吁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有针对性地向相关人群普及相关知识,增加他们对天才及天才教育的理解,减少政策实施阻力。

五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不连贯。目前我国天才儿童教育地区间发展存在不平衡,偏远落后地区及乡村的天才儿童难以得到适宜的、系统科学的天才教育服务和资源,也就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发展。此外,我国天才教育还缺乏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连贯性、全方位的教育资源支持[26]。

四、新时代加快推进天才儿童教育的战略方向与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将教育、科技和人才提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才、创新的需求和重视,也明确了新时代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使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战略的保障与支撑。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国家战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天才儿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源泉和后备力量,大力发展天才儿童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27]。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完善天才儿童教育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而不懈奋斗。

(一)天才儿童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1. 天才儿童教育目标

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天才儿童教育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完善天才儿童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保障天才儿童培养的連贯性。二是加大天才儿童研究力度,建立起完整的天才儿童追踪发展数据库。三是健全天才儿童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四是通过科普,在社会和民众中形成对天才儿童教育科学理性的认识,消除社会大众对天才儿童教育的误解,为天才儿童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 天才儿童教育原则

一是以儿童中心,因材施教原则。天才儿童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天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化需求,要根据不同天才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天才儿童身心健康,关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二是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首先,关注不同地区天才儿童教育的差异,尤其要重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天才儿童教育。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天才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模式,如对体育、艺术等方面。最后,重视天才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如在其人格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加强培养。

三是少说多做原则。“多做”体现在天才儿童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干优先,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天才儿童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少说”体现在天才儿童教育实施过程的宣传中,要严谨,避免过分宣传而造成社会的误解。同时要进行科普,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

(二)天才儿童教育的创新路径

1. 把天才儿童教育提高到人才储备战略认知层面

一是以科学的天才儿童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普及科学的天才儿童教育观念,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天才儿童,理解天才儿童发展的独特性,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健康积极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二是天才儿童的培养要建立在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注重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选择,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给予天才儿童自主成长、探索的空间。三是从管理角度做好政策、制度、经费保障,防止过度曝光以及光环效应给他们带来过多心理压力,甚至在有限经验之下产生认识扭曲,从而保证这一群体能够健康成长。四是对天才儿童发展的评价,要摆脱功利性、短视化,转向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坚持自己的兴趣,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让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天才儿童都能获得个性化、适合其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五是积极为天才儿童谋划出路,在充分尊重其选择的基础上,主动为天才儿童提供适合其天赋和兴趣发展的深造及就职机会,以便让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2. 探索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天才儿童教育体系

一是提供天才儿童教育研究环境。第一,政府设立专项组收集有关天才教育发展的情报,向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公开,作为管理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的参考;成立智囊团负责发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天才项目报告。第二,政府可设立专题项目,为高校的实验性差异化项目提供补贴。同时,邀请业内专家作为教育委员会成员,用以审核相关项目,做到简化项目审核流程,加快项目审核速度,以此鼓励各大高校开展与天才儿童教育相关的项目。第三,扩大高校天才教育项目试点自主权,鼓励高校按照科学程序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天才项目。此外,允许高校设置天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第四,加强天才儿童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机制宣传,让家长、学校和社会认识到天才教育不是名校“入门券”或“捷径”,更不是对社会资源的“抢占”,而是大家携手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让学生通过自我实现服务国家和社会。

二是注重天才儿童家国情怀和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这要求不仅要培养天才儿童的能力,还要培养天才儿童的家国情怀。在能力培养上,做到天才儿童发现和培养体系精细化、完善化。建立起以儿童发展中心、普通教育机构内侧重专业性班级、专门的天才儿童教育机构以及以天才儿童补充教育机构为核心的丰富且完备的天才儿童教育机构体系。在品德培养上,要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学校天才教育的日常课程当中,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天才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在小学阶段,学校可以组织天才儿童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宣讲爱国科学家的事迹;在中学阶段,学校可将品德教育融入课程当中,由科研人员指导,开设项目研究课程。加大天才儿童走出去到世界一流大学接受教育,开拓视野,了解最前沿信息的机会。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学者到国内来,对天才儿童进行指导,推动天才儿童教育迈向新台阶。重视“大国工匠”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和健全留学回国政策评估机制[28]。

三是积极筹划天才教育立法。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有针对天才教育的法案。2015年,美国奥巴马政府颁布《每一个学生成功法》,强调加速培养天才学生[29]。俄罗斯2012年颁布新的《联邦教育法》,在法律上明确了天才儿童教育的内容、发现机制及支持形式;2020年颁布的《关于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发展目标的法令》,将“建立有效的天才儿童和青年的识别、支持、发展体系”纳入国家发展优先事项[30]。我国可以开展相关立法研究,在招生、培养、经费保障、组织机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天才儿童教育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相关法律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增添相关内容,也可以在持续追踪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基础上,待时机成熟时单独立法,明确天才儿童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天才儿童政策管理等内容,从而在法律层面保证天才儿童教育计划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 创建科学规范的选拔标准和规模化测评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标准,优化多维指标和内容。常见的鉴别内容包括智力、认知能力、动机、意志、兴趣、人格、创造力、艺术才能、机械才能、领导力和商业才能等方面。智力或认知能力是天才儿童鉴别的主要内容。智力或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无论对于超常儿童短期内的课堂表现[31],还是成人以后的成就,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32][33]。但是仅依据智力或认知能力,容易忽视天才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还需要采用多标准进行鉴别。需要注意的是,多指标结合并非意味着简单的加和,而是根据鉴别目的和原则确定合适的比例,充分发挥不同指标在鉴别中的作用:作为主要预测变量,认知能力更能预测短期的学习成绩和较长时间后取得的成就;动机、情绪和策略使用等非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属于调节变量;数学、语言、机械、美术、音乐等领域的成绩或表现可作为校标。此外,还应重点关注天才儿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34]。创造力逐步成为天才儿童鉴别的核心内容。《美国各州超常教育现状(2018-2019年)》(2018-2019 State of the States in Gifted Education)发现,创造力成为仅次于智力的第二大鉴别内容。将创造力列入鉴别内容,体现了天才儿童鉴别理念、智力结构观、才能发展观念的现代化转变。专业才能和成就成为天才儿童鉴别的重要补充内容。学业成就是天才儿童鉴别的焦点。英国使用标准学业测验进行鉴别[35];新加坡以数学、英语、综合能力和才能作为主要鉴别内容[36][37];我国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学业能力突出的学生。此外,艺术才能、机械才能、领导力、商业才能等特殊才能逐步成为天才儿童鉴别的重要补充[38]。总之,鉴别内容从仅关注一般智力到綜合考量智力、特殊才能、创造力等多方面因素,体现了多元化特点。

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构建“天赋+专才”的测评体系。我国当前“卡脖子”问题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参考“五大基础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模式,组织该领域专家构建关键能力、兴趣和人格指标体系以及专业知识题库,结合一般能力测评体系进行筛选,从而为大规模的专业领域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提供可能。

三是总体布局,开发规模化测评体系。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人心,天才儿童理应得到符合其身心发展特征的针对性教育,这一观点逐步得到认可。美国在减少天才教育带来的公平问题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与尝试,如采用一般筛查方式来鉴别表现不足的学生[39];澳大利亚设计了非语言测试来协助少数族裔儿童的才能鉴别;我国近几年关注了流动群体中的天才儿童[40]。然而,由于人力财力的缺乏,我国天才儿童的鉴别范围仍然集中于少数发达城市儿童、而缺乏对更多儿童的关注。因此,亟需开发能开展大规模测试的测评体系,才能将天才儿童鉴别对象进一步辐射至全体儿童,包括处境不利儿童,以为每一位天才儿童提供被鉴别的机会,提供适宜教育的机会。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优化教育薄弱地区的资源。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测量工具录入云端系统,建立量表工具库,然后根据需要向各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发放施测,以充分发挥其操作便捷、绿色环保、经济高效、适合大样本研究、适合追踪研究等优点。

四是扩展鉴别主体,建设专业测评队伍。传统的鉴别主体多为基础教育学校,后高校以其学术专业优势逐步成为天才儿童鉴别主体,逐步实现了“高校—中小学”联合鉴别、培养模式。除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或专家委员会以外,鉴别主体还可以是政府主导,机构和家长代表参与的鉴定小组[14]。我国香港地区的校外支援模式由学科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和天才教育学者组成的委员进行鉴别[41]。我国内地天才儿童鉴别主体仍然集中于公立大学、医院或科研机构。建议组建多主体参与的鉴别团队,纳入学术团体、专家团队、基础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宽线上初筛渠道。未来可考虑借助互联网进行大规模的全员筛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后期有针对性的线下鉴别。另外,对于参与鉴别的所有人员而言,还要保证充分了解天才擅长领域,并接受过足够的专业培训。

4. 建立促进天才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重视对天才儿童的全面培养。“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改进科学文化教育,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丰富学生运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审美和创意表达,促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学校可以每周聘请各门类知名艺术家,开展“艺术家进课堂”活动。同时与知名特色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共同关注、培养在艺、体、劳等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此外,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把剪纸、国画、戏曲、相声等活动引进课堂,使学生们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是建立天才儿童教育系统课程体系。以知识、技能、创造和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培养天才儿童应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注重因材施教,积极推动课程校本化改革: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到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环节,从引导学生确定专业学习目标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从优化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到完善教学模式,从精准驾驭新教材到自主编写艺术生复习资料,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到实施教学内容校本化改革。

5. 加强组织管理,为天才儿童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一是成立国家天才儿童教育专门机构。为推动天才儿童教育的创新发展,政府可以成立基金会,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成立天才儿童教育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天才儿童教育宏观管理工作,拟订国家天才儿童教育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管理各地和高校天才儿童教育计划和实施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形成识别和支持天才儿童的体系;为天才儿童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推动天才儿童与教育机构互动;为家长提供适宜的教养方法和信息支持;在区县、区政府及各机构之间建立跨学科联盟,满足天才儿童的需求。此外,还应组建天才儿童教育咨询机构,对国家天才儿童教育政策进行论证,提供咨询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对天才儿童教育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评估天才儿童实践探索。

二是加强天才儿童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在师范教育中加入天才教育的学习内容;把天才教育作为教师培养的一个单独专业,设计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方案;天才教育整合在其他学科之中,比如作为特殊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继续教育也是各国开展天才教育师资建设的主要方式,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高校、教育培训机构、专业研究组织等都参与到针对在职教师的天才教育专业培训中。欧洲有18个国家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针对天才学生的在职培训,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建立了天才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制度[42]。

三是政府设立独立的财政经费。政府的财政经费支持应聚焦于两个方面。其一,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薪酬;其二,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发掘不同类型的人才。首先,为保障天才儿童支持工作顺利进行,政府可以考虑为教师行业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根据人均定额核算的特点,建立新的薪酬制度,增加教育专项拨款。其次,为发掘不同类型的天才儿童,政府可以增加专项拨款举行各种类型的竞赛,如,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和体育、艺术、社会人文等不同领域的竞赛,鼓励儿童的多样化发展。同时,竞赛可以按县级竞赛、市级竞赛、省级竞赛、全国竞赛进行层层筛选,以此减少天才儿童遗漏的可能性和提高筛选质量。

四是建立国家天才儿童身心发展追踪数据库。对天才儿童成长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全面的、大规模的纵向追踪调查和研究上。可以基于大规模测试,建立我国天才儿童动态发展数据库,从而为检验早期选拔和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提供可能,有利于后期描绘我国天才儿童从“潜能—优异成绩—拔尖成就”的成长路径,也为未来政策的修訂提供依据。追踪的时间上,要尽早开展调查,特别是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追踪的形式上,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视角获取数据;追踪的内容上,要能够动态考察天才儿童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对于数据库的建立,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和研究领域确定数据库的组织形式;其次,要发挥数据库的专业化特点,确保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使其转化为具有实际效果的政策举措;最后,要扩大数据库的影响力,扩大受众群体的覆盖范围。

(刘颖,卢柳柳,谢岩枫、韩洋、程塨渌、冯萌萌、郭秀丽、吕佳、单一鸣参与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查子秀.中国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史实(1978-2008)[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

[2]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J].心理学报,1986(2):123-132.

[3]Heuser B L, Wang K, Shahid S. Global dimensions of 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perceptions 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J]. Global Education Review, 2017, 4(1):4-21.

[4]李丹妍.俄罗斯的天才儿童教育述评[J].教育评论,2013(5):156-158.

[5]Terman L M. 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Vol.1.Mental and physical traits of a thousand gifted childre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5.

[6]林崇德.天才儿童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35.

[7]Zhang X, Chen N, Shi J. Excellence is a wisdom tree grown up under a proper environment[J].High Ability Studies, 2012, 23(1): 127-129.

[8]朴永馨. 特殊教育词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94-509.

[9]蔡春娟.元代的童子举[C]//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童蒙文化研究(第五卷),2020:15.

[10]求是网.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9-11)[2022-11-24].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9/11/c_1126484063.htm.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196-2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EB/OL].(2021-12-15)[2022-11-24].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5/content_5660938.htm.

[13]李玉玲,孔燕.2000-2020年超常儿童研究主题及趋势——基于三大国际超常儿童研究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1(4):34-41.

[14]方中雄,张瑞海,黄晓玲.破解超常教育的制度重构——将超常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1,42(5):101-107.

[15]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研究十年[J].心理学报,1990(02):113-126.

[16]郑永和,杨宣洋,谢涌,王晶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基于教育實践的多案例循证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9):1311-1319.

[17]王峰,韩甜.北大、清华开办“少年班”: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9-23(006).

[18]王洋.面向国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姚班”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20(9):10-11.

[19]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概况[EB/OL]. [2022-11-24].https://iiis.tsinghua.edu.cn/yaoclass/.

[20]王俊成,何静.开发人才中的“富矿”:北京八中31年超常教育探索及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6(9):28-31.

[21]杨德广,宋丽丽.我国应着力于“超常”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兼论“钱学森之问”的破解[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2):1-9.

[22]景晓娟,程黎.超常儿童也需要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21(9):60-65.

[23]李丹枫,李嘉鹏,闫星如.超常儿童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中国特殊教育,2021(11):68-73.

[24]凌琳.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5]温慧卿,张春莉.我国超常儿童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现状及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21(9):66-72.

[26]管童,朱永新.普通学校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特征以及路径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22(10):3-8.

[27]苏君阳,时思.“十四五”时期我国超常儿童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20(6):5-8.

[28]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igh Potential and Gifted Education[EB/OL].(2006-09-01)[2021-09-18].https://education.nsw.gov.au/policy-library/policies/pd-2004-0051.

[29]肖甦,等.天赋与卓越:国际视野下英才教育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75-76,71-73.

[30]姜晓燕.不错失一个天才儿童:俄罗斯从娃娃抓起培养创新力[N].光明日报,2020-10-15(15).

[31]覃德泽,李立信,李立礼.出国留学人才流失状况分析及对策[J].公关世界,2022(14):69-70.

[32]Olszewski-Kubilius P. Talent searches and accelerated programming for gifted students. In: Colangelo N, Assouline S G, Miraca U M Gross. A nation deceived: How schools hold back america's brightest steudents[M].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2004: 69-76.

[33]Lubinski D. From terman to today: A century of findings on intellectual precocity[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6, 86(4): 900-944.

[34]Sternberg R J. ACCEL: A new model for identifying the gifted[J].Roeper Review,2017(39):152-169.

[35]Rachmel S. The new policy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for outstanding and gifted students in Israel. In: PCsermely, et al. Science Education: Models and networking of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under 21[M]. Amsterdam: IOS Press, 2007: 130-139.

[36]朴钟鹤. 韩国英才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 2010(4):67-71.

[37]Ministry of Education.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EB/OL].(2021-02-01)[2021-06-15].https://www.moe.gov.sg/programmes/gifted-education/identification/school-posting.

[38]王寅枚,刁雅欣,张兴利.超常儿童鉴别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22(1):91-96.

[39]Worrell F C, Subotnik R F,Paula O K, et al.Gifted student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9,70(1):551-576.

[40]程黎,王寅枚,何聪,等.流动与城市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57-63.

[41]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香港资优教教育政策[EB/OL].(2020-11-23)[2021-06-15].https://www.edb.gov.hk/sc/curriculum-development/curriculum-area/gifted/hong-kong-development/index.html.

[42]Lamanna J, Vialle W, Wormald C.The reversal of academic underachievement viewed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gifted child[J].TalentEd, 2019, 31: 27-44.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 Basic Project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BAI Xuejun1,3,4   WANG Yongli6   ZHANG Xingli2,5   LIU Yu1,3,4   YANG Shaofeng1,3,4

(1.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CAS Key Laboratory of Behavio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3.Faculty of Psychology,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4.Tianjin Social Science Laboratory of Stu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ianjin 300387;

5.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6.Research Division, Center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 China, Beijing 100816)

Abstract: As a national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gifted children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alents, the world is beginning to re-recognize gifted children, and their connotation is constantly enriched from one-dimensional intelligence to multi-dimensional ability, from static ability to dyna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environment.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has gone through a period of activ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with certain results. For example, it has summarized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and tools, explored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modes, and cultivated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talents. However, at present, gifted education in Chin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team, and the imperfect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In the new era, its vital to further clarify the goal and principle of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then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path to a new level.

Keywords: Gifted children; Top- 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Gifted children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Quality education; Intelligence

(責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作者简介:白学军、刘羽、杨邵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300387);王永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处(北京,100816);张兴利(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049)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管理与决策研究服务专项2022年度委托课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比较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MOE-CIEM-2022019)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公平智力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