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文化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3-05-30 23:00石文庆周伟业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和而不同文化传承

石文庆 周伟业

摘 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一项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文艺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与机会,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一次成功實践。本文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和而不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艺术、中国与世界三方面的“和合”与“融通”。其立意、形式、服务的突破和叙述视角、表演主体的转换显示出与以往开幕式的不同,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和而不同;北京冬奥会;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奥运会作为一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是展示主办国国家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奥运会开幕式通过仪式表演使文化内容深入人心。2022年,第24届冬奥会开幕式在北京举办。此次开幕式兼具艺术性和科技感,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元素又包含着世界文化,同时彰显了独特的中国式人文关怀。分析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所体现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探索新时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一、“和而不同”思想的历史发展

“和而不同”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哲学基础与文化底蕴。这一思想起源于古代先贤对自然界“整体性”的辩证认知。华夏先民不仅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共融共生的整体,同时也充分认可和尊重世间万物的差异性存在[1]。在孔子将“和而不同”阐释为为人处世之道后,往后的学者围绕“和”“同”的关系展开辩论,对“和而不同”思想加以传承。演变至当代,“和而不同”思想被运用到诸多领域的实践中。

(一)历史发展:从总结自然规律到阐释为人处世原则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回答郑桓公的问话时说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史伯明确地论述了“和”的概念,主张“和”是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强调“和谐”。春秋末年,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讨论君臣关系时再一次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提出“和如羹”[3],也强调“和谐”。这都是肯定“和谐”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是“和同之辩”的发端。“和而不同”的说法第一次出现于《论语·子路》,孔子将“和同”之辩从哲学和自然规律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为人处世之道,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史伯、晏婴强调“和而不同”为“和谐”,而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却指出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差异,往后的众多学者围绕如何理解“和”与“同”,对“和而不同”进行了阐释。其中,最为学者们所接受的,是南宋朱熹的解读,也是如今对“和而不同”的普遍理解。在《论语集注》中,朱熹从心性层面将“和”解读为“无乖戾之心”,将“同”解读为“有阿比之意”[5],与义利结合,专指人的道德品质,突出君子小人的道德对立,更合乎《论语》立意。明清时期,程敏政、王夫之认同朱熹之论;康有为在《论语注》中强调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对立[6]。而现代,钱穆的《论语新解》赞同朱熹之论,言“君子尚义,固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合”[7]。总之,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和而不同”思想经历了从总结自然规律、君臣相处之道到明确为人处世原则的变化。

(二)现实运用:从治国理政到生态文明建设

“和而不同”思想为新时期解决现实问题乃至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例如,主张“和为贵”,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主张“和而不同”,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主张“和实生物”,坚持科学发展,倡导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从治国理政到生态文明建设,“和而不同”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精进,更具活力。

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对“和而不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和而不同”思想。这里,“和”是“和谐共融”,指开幕式中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兼容;“不同”是“特色与创新”,指开幕式在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

(一)“和合”: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艺术、中国与世界的融通

1.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展现出中国文化之美。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开幕式当天恰逢中国农历立春节气,是严寒止、万物苏的时节。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为每个节气选取一种代表性意象及一句古诗词,并与冬奥会运动场景结合呈现,这一设计既展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又契合冬奥时令,意蕴悠长。迎客松象征着和平、热情、包容,开幕式鸟巢上空的烟火表演以“黄山迎客松”的形态呈现出来,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开幕式节目名称均以诗词形式呈现,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如倒计时展现立春之意,“乍暖还寒时,万物始复苏”;欢迎表演展现初生之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五环破冰展现打破隔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些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力与美。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中式色彩有极强的叙述表现能力,因此整场表演,春色、夏色、秋色、冬色一应俱全,舒展、流动、浓郁、激烈,碰撞出强烈的生命感,完美呈现了一场能够唤醒人类集体情感记忆的视觉盛宴。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既契合冬奥会现代冰雪竞技运动的时代内涵,也富有中国韵味与中国文化精神。

2.科技与艺术并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艺术节目中运用科技,展现出现代化的中国。首个节目立春,以“随风摇曳的小草”形象地表现出春的生机。展现小草“柔软”的发光杆采用环保新技术,由超细透明纤维环布和导光透明树脂聚合材料复合而成,不仅达到了高度模仿“嫩草柔韧”的效果,还遵循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在河水倾泻凝结成冰的环节,运用世界上最大的高清LED三维立体舞台,同时借助8K超高清显示技术将现实真实与虚拟真实共同呈现在观众眼前。大幕中河水滔滔,呈现出极为逼真的艺术效果。在运动员滑雪表演中,通过影像识别跟踪技术和实时渲染技术,在舞台上模拟出运动员留下的一道道雪地运动轨迹,恰似真实滑雪场,冬季体育运动之美被艺术性地表达出来。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使用的手持式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主火炬燃烧的冬奥圣火不再是熊熊烈焰,而是零碳微火,虽微小却绵长,既契合环保理念,同时也是中国式的浪漫表达。

3.中国与世界共进

开幕式注重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为在入场式环节中,既能表示对各国运动员的欢迎又能代入中国特色,音乐创作团队在运动员入场乐曲上下足了功夫。他们将世界古典音乐名曲重新编排,将中西方音乐相结合,在保留原有经典旋律的基础上加入新构思,胡桃夹子组曲、斗牛士进行曲等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带给观众全新的听觉享受。一朵雪花的故事,是冬奥会开幕式贯穿始终的线索。中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之说,常以雪寄托一份纯净的情感,而西方有“全世界没有一朵雪花是一样的”之说,用以比喻事物独特之美。开幕式上,满载温情、各具特色的雪花汇聚到北京——凝聚形成一朵巨大的人类的雪花,这将冬奥会的精神提升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表达中国与世界共进的美好愿望,表现出中国与世界之“和合”。

(二)“不同”:立意、形式、服务的突破与叙述视角、表演主体的转换

1.立意、形式、服务的突破

立意上,突出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一起向未来”的美好图景。在往届开幕式中,比较注重表达奥运精神、塑造和传播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特制一面巨幅奥林匹克五环旗,覆盖了会场中的所有代表团,以此象征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团结、和諧与完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四大发明表演,展示了民族特色、东方文化。此次开幕式的特色之处在于,生动呈现奥运会参与国家之间的“美美与共”关系,表现为音乐融汇中西文化元素、蒲公英的种子洒向大地、雪花凝聚成一体等, 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美好展现。

形式上,精简程式化环节,以细腻的叙事手法凸显冬奥主题。入场式、文艺表演、升旗式、致辞、宣誓、点火仪式是奥运会开幕式固定的模式流程。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往往遵循古希腊对力与美的追求,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呈现典雅华丽、庄严隆重的点火仪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简化常规形式,着重刻画细节。为契合安全办赛要求,开幕式将文艺表演融入流程和仪式中,总时长大大压缩。在国旗入场环节设置乐曲表演《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各行业、各民族的代表在动人旋律中手手传递五星红旗,在表达人民相亲相爱理念的同时完成仪式。各国运动员在寓意着“打破隔阂,融为一体”的激光破冰表演后入场,团结友爱的奥林匹克精神与运动员入场式合理衔接。点火仪式的核心元素“冬奥雪花”贯穿开幕式始终,体现在“各国雪花形象”入场、运动员滑雪、孩童玩雪、火炬传递汇聚成心形大雪花等一系列表演环节之中。点火仪式也与以往不同,“冬奥雪花”的叙述方式更加细腻唯美,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凸显冬奥会的深刻主题。

服务方面,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力求完善服务品质和细节。鸟巢在观众服务设施改造中,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观众区安装了不同尺寸的电子屏幕,90块中小电子屏环绕看台区域,呈现更加清晰的观演效果。此外,还在看台集散区增设了采用纳滤工艺的128台温水直饮水机,为身处室外的观众提供温水,让现场观众真切体验到“鸟巢”的温情和温度。

总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立意、形式、服务上均有所突破和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贯穿始终,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注重绿色环保,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给人们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完美享受[8]。

2.叙述视角、表演主体的转换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新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叙述视角、表演主体的转换。

第一,开幕式叙述视角从“我”转换为“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叙述以“我”为主,通过击缶而歌、文字画卷、戏曲丝路等主题讲述中华绵延的历史文化,表现广纳宾朋的热情。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转换叙述视角,从“我”变为“我们”。“我们”的叙述视角,可以吸纳中西方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增强开幕式的共情力与感染力。“我们”的叙述视角,可以较好地解决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有利于加强彼此的沟通和理解。从“我”到“我们”的理念转变,表现出中国人认知上的变化和文化上的自信,愿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诚挚情感。

第二,开幕式表演主体从明星演员转换为人民群众。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没有邀请明星参与表演,而是选择普通人作为表演主体,致敬伟大人民,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艺理念。会歌《一起向未来》以广场舞形式展开,男女老少沉浸在音乐中,随律而动。少年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深情嘹亮的号声虽显稚嫩却更觉亲切。各行业、各民族代表手手相传国旗,恰如每一位中国人合力建设今日之中国。大山里歌唱团的孩子们用纯净音色演唱希腊语奥运会会歌,孩子们随和平鸽无队形起舞。这些节目,既可以展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实现开幕式的表演效果。

三、结语

当今,“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以实现和谐相处,促进社会文化的整体进步。在这种博大文化发展观的引领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在编创技术和手段上,既融合多种不同因素,也力求大胆创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表明,将“和而不同”文化理念运用到当代国际文化传播活动当中,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郭春晓.“和而不同”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创新发展与时代价值[J].东岳论丛,2021(4):75.

[2]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470.

[3] 卢守助.晏子春秋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37.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8.

[6] 乐爱国.历代对《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解读——以朱熹的诠释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21(6):141-142.

[7]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46.

[8] 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2-04-08).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32395043.

责任编辑:宋好

收稿日期:2022-11-29

作者简介:石文庆,江苏大学文学院学生;周伟业,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21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中国‘和而不同文化理念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1C46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北京冬奥会和而不同文化传承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