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塞罕坝精神传播途径研究

2023-05-30 12:25宋爽张海鹏吴琳
关键词:传播途径媒体融合

宋爽 张海鹏 吴琳

摘 要:塞罕坝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特点,深入探讨新时代塞罕坝精神传播的形式、内容、途径的多元化体现,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媒体融合;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1-0088-04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8月23日在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1]半个多世纪,112万亩人工防护林,这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林场工人用实际行动创造的绿色奇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塞罕坝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途上,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承德之行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指示精神,进而全面准确把握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将塞罕坝精神结合新时代传播特点,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上进行融合创新,从而让塞罕坝精神焕发新时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成为不断鼓舞全国人民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一、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实质与时代意义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3]。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就是塞罕坝精神的实质。“牢记使命”是“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最初使命与神圣责任,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守,是“绿了荒原白了头”的不屈韧劲,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是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听党指挥、勇于开拓的精神指引,是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接力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感召。“艰苦创业”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百折不挠的韧性,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驱动,是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无怨无悔、继往开来的精神传承。“绿色发展”是奋发拼搏的精神状态,是科学务实的进取态度,是持之以恒的顽强斗志,是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心之所向、力之所为的奋斗目标,是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们科学求实、与时俱进的生态成就。在塞罕坝将近60年的建设历程中,“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实质都贯穿其中,始终指引着塞罕坝的建设理念和建设者们的奋斗方向。

(二)塞罕坝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意义

塞罕坝原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逐渐疏于管理,至1863年被迫开围放垦,对塞罕坝地区的森林进行了掠夺性的采伐,及至清朝末年,原始松林损耗殆尽。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塞罕坝一带沦为土匪的巢穴,更因山火频仍,塞罕坝残存的次生林也基本消失。至20世纪中期,塞罕坝一带基本上彻底荒漠化[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成立,最初的建设队伍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地一支369人的干部职工队伍共同组建,从此开启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创业之路[5]。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用6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贫到富的历史性变迁。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通过科学治理、坚持不懈,那些经历过生态破坏的地区是可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只要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绿水青山就是带领人民走向富强的最强底气。

2017年12月5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荣获“地球卫士奖”。2021年2月25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些奖项是对塞罕坝建设者们多年来无私奉献的褒奖,更是对这个世界瞩目的“绿色奇迹”的肯定。现如今,塞罕坝精神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有力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塞罕坝精神孕育于生態文明建设领域,在新时期必将以其伟大的时代吸引力和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鼓舞人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6]。

二、塞罕坝精神传播现状与不足

2017年开始,央视多个频道对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塞罕坝精神的热潮。从目前对于塞罕坝的传播渠道看,多以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为主,特别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视察的内容居多,这些报道对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阐述详细而深刻,是我们学习和领悟塞罕坝精神的重要渠道和资料。从传播形式和内容看,大部分以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感人事迹等为主,全方位展示了塞罕坝多年来的建设成果以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这些内容有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史料,对于塞罕坝精神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塞罕坝的研究丰富而多面,有对塞罕坝历史的梳理与挖掘,有对塞罕坝精神的探索与讨论,有对塞罕坝绿色发展启示的分析,等等,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和领悟,也促进了塞罕坝研究的继续发展。

其实早在2014年,承德本地媒体,如承德日报、承德电视台就对塞罕坝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他们的走访日记、纪录片等,详细介绍了多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成就和感人事迹,虽然这些内容在本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广泛的讨论学习,但是终因本地媒体的影响力较小、传播渠道单一等没有引起更大的反响。直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以及随后学习宣传河北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在北京的召开,全国各大媒体的纷纷聚焦,关于塞罕坝的系列新闻报道才为更大的受众群体所熟知。可见,在塞罕坝精神传播过程中,媒体平台、传播模式、时间节点等都是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融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更应该运用好新时期的传播工具,结合时代特点,对塞罕坝精神传播途径进行更好的把握。

三、融媒体时代塞罕坝精神传播的途径

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也是我国媒体当前的传播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处所说的媒体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更是采编内容、流程、方式等的全方位融合。我们应根据媒体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塞罕坝精神的传播途径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效的传播方式,从而扩大塞罕坝精神的影响。

(一)重要时间节点的把握

塞罕坝的成就是几代人听从党的召唤,团结一致、克服万难而成就的历史伟业,这是一种具有极强向心力的革命精神。这种努力实干、踏实肯干的精神,鼓舞了塞罕坝林场一代又一代建设者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把荒漠变成了林海,创造了塞罕坝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这种精神是中华儿女共有的,它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因此,媒体在传播塞罕坝精神的过程中要在重要时间节点上做好文章。

2017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随后,学习宣传河北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在北京召开[7]。围绕总书记的指示和此次会议,关于塞罕坝建设成就的报道层出不穷,掀起了全国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林场视察,关于总书记此行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在全国引起了讨论与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第二次热潮。媒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指示,对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对当年的英雄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对这两个时间节点的把握精准而及时,是对塞罕坝精神的极好宣传。随着这些主题性报道的面世,全国人民从各个层面了解了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在未来的媒体报道过程中,重要时间节点依然是报道效果和影响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把握好时间节点才能将塞罕坝精神的传播做到极致。

(二)真实人物事件的深度挖掘

塞罕坝林场已建成60年,在这60年间涌现了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人物,他们埋头苦干、不问前程,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在了建设第一线上,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在塞罕坝精神的宣传过程中,媒体要挖掘其中的真人真事,全方位报道他们的真实事迹,让他们的精神感染和鼓舞更多人投身国家建设中。从“尚海纪念林”到“六女上坝”,从“决战马蹄坑”到“瞭望夫妻”,其中令人感动的人物,他们不是个体,而是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的群像。数据显示,自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以来,承德群众累计投入营造林生产、苗木培育、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劳动总工日6000万个,每年投入劳动总工日110万个[8]。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感人事迹。

在深入挖掘典型人物事件的同时,要将这些人物事件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精神内涵与当下的经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专栏、专访、连续报道、系列评论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塞罕坝建设者们的工作环境、真实生活、人物精神,从中凸显塞罕坝精神蕴含的启迪意义和深远影响,从而展现出塞罕坝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助推作用,推动和鼓舞全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三)多种艺术形式的立体展现

利用艺术手段弘扬“塞罕坝精神”,创新表达形式,生发强大感召力,激发全民使命感,形成良好传播效果。将意识形态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有益尝试[9]。近年来,传扬塞罕坝精神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既有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青山不墨》,又有电影《塞罕坝》《那时风华》,还有纪录片《我们正年轻》等,这些影视作品以塞罕坝林场为背景,讲述了第一代建设者们的热血故事,让塞罕坝成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名字,也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们的贡献。与新闻报道不同的是,这些影视作品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故事和人物,让几十年前的人和物有血有肉有温度,看过之后让人有共情有共鸣、有总结有反思,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宣传的过程中,更具有亲和力和普信力,也让塞罕坝精神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影视作品使历史更加生动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他艺术形式也在不断跟进。2021年10月19日晚,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编创的大型歌舞剧《情系塞罕坝》汇报演出在河北师范大学会堂举行。该剧通过舞蹈、情景表演、歌曲等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讴歌了塞罕坝建设者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生动再现了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的奋斗风采[10]。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现,塞罕坝精神得以更立體更生动更鲜活地表现出来,媒体在宣传过程中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旅游资源融合传播理念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既有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又有山地高原、丘陵曼甸,现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各种野生动植物千余种[1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升温,塞罕坝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游客来说,旅游的初级阶段是浮光掠影,高级阶段是精神愉悦和深度体验。文化日益成为支配旅游活动的精神支柱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旅游则是文化实现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发掘、弘扬、优化、保护和丰富文化的有效途径[12]。因此,在塞罕坝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将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全程,用景点贯穿塞罕坝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向游客更立体更充分展现这个“绿色奇迹”的奋斗史,让人们更深切体会中国人的精神。做到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既可以丰富旅游资源本身,又有利于塞罕坝精神的传播。

(五)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拓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化传播模式,非专门传播机构和网民个体也加入了传播主体的行列,甚至其影响力和号召力超过了传统媒体。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多元化整合,媒介资源丰富多彩,这使得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在塞罕坝精神传播过程中,以往更加偏向于传统主流媒体的渠道。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人才、技术、机构等,在传播效果和范围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一些非主流媒体的优势也逐渐凸显,比如受众群体更具有针对性、资源共享方式更加灵活、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等,非主流媒体在当下传播过程中也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传播媒介与内容的表现形式都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塞罕坝精神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传播主体,拓展传播主体,拓宽传播渠道。既要运用主流媒体对塞罕坝精神进行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深耕传播内容的深度,扩展传播内容的广度,又要充分调动非专门传播机构和网民个体的积极性,增加塞罕坝精神传播的热度,融合新的传播模式,增加传播手段,扩大传播的覆盖面,确保传播效果。

结语

塞罕坝林场建设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的生动体现[13]。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塞罕坝精神,推广塞罕坝林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EB/OL].http://www.gov. cn/xinwen/2021-08/25/content_5633322.htm, 2021-08-25.

〔2〕新华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9/content_5640143.htm,2021-09-29.

〔3〕〔5〕环球网.“塞罕坝精神”知多少[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0377232609536 71&wfr=spider&for=pc,2021-08-25.

〔4〕河北新闻网.中国塞罕坝[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283252283954935&wfr =spider&for=pc,2021-08-28.

〔6〕中国经济网.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EB/OL].https://baijiahao.bai du.com/s?id=1694741497989352743&wfr=spide r&for=-c,2021-03-20.

〔7〕〔13〕新华社.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28/c_11215577 49.htm,2017-08-28.

〔8〕王德光,周易,张青龙,孙丰.塞罕坝:承德生态文明的历史史诗[R].承德晚报,2017-08-10(05).

〔9〕郭晶晶,郅尚炜.“塞罕坝精神”的影视化表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

〔10〕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歌舞剧《情系塞罕坝》汇报演出在石家庄举行[EB/OL].https://www.hbu n.edu.cn/yywdx/info/1062/1959.htm,2021-10 -21.

〔11〕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基本情况[EB/OL].http://lycy.hebei.gov.cn/shb/show _article.php?id=5876,2021-11-01.

〔12〕央广网.文化与旅游要融合发展[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309336152640 729&wfr=spider&for=pc,2020-12-28.

(责任编辑 曹彩霞)

Research on the Route of Spreading Saihanba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vergence

SONG Shuang, ZHANG Hai-peng, WU L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067000, China)

Abstract: The Saihanba spirit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and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PC.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media integration, we will deeply discuss the diversified forms, contents and ways of Saihanba spirit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aihanba spirit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Saihanba Spirit; Media Convergence; Spread Route

收稿日期:2022-09-09

作者简介:宋爽(1983-),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媒体融合视域下塞罕坝精神传播途径研究”(SHB2021001);2022年度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避暑山莊研究”(20223010);2021年度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学课题“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路径研究”(PY2021083)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媒体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源自何处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的影视传播途径及传播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