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媒体时代语体的合理运用对时政新闻的重要性

2023-05-31 22:24叶朦胧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全媒体时代

叶朦胧

摘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新闻语体具有独特的语用特征。语篇在媒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体的形式和变化。全媒体时代语体的表现特征在于其交互性、融合性。这种特性使其在融合媒介的时代呈现出全媒体时代融合的语言特性,在新闻文体结构层次上趋向简单化,在语体层次上,它表现出语体多元化的特点。在新闻报道的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语体表达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如何合理、规范地使用新闻语体表达,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要真正担负起的职责和语体表达使用的规范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语体;语言风格;全媒体时代

新闻语体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新闻语体表达的正确使用在社交和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新闻语体要做到规范、准确、严谨,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规范使用新闻语体的推广更是媒体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例如,在“2020年度十大热门网络用语”中,“爷青回”“九漏鱼”“集美”,以及“耗子尾汁”,在网民们的极度讨论中,纷纷登上了排行榜。目前互联网用语词汇生涩、词汇混乱、语言规范混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日益高涨的传播过程中,作为社会最值得信赖的、有国家政府公信力的主流传播媒介,时政新闻记者肩负起了更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语体是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将最新的以及在传播中有新闻意义的消息进行传播的文体形式。新闻语体是一种与文学文体、科学技术文体、政治文体相适应的功能性语言,传播表达方式等都有其自身的规范化和语体表达要求。本文所称的新闻语体的特点,是新闻语体总体的特点,并非新闻语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而是与其他语体相比具有的总体特性。

具体而言,媒体是一个很大的环境变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体表达的形式。当前,学术界普遍将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将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媒介与新媒体传播媒介相融合;那么,在内容宣传等方面,也有互补的媒介,充分融合资源,内容兼融,形成了一种“传播共享”的新媒介。在全媒体时代环境下,如何恰当地使用新闻语体,对于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闻语体是指在言语交流过程中,利用大众语言传达的各种语言特征,以满足不同的目的和任务的需要,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语言特征。从新闻语体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消息体、通讯体和时评体、访谈体等。

现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使用者已经超过了十亿,新媒介也在飞速发展,那么,在推动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走向融合的过程中,也为众多区域性、行业性媒体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比如,曾经在央视的热评里出现过“令人喷饭”的段子,而一贯严肃的《新闻联播》则采用了这么一句“生动”的话,让观众们都觉得新鲜、有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手机APP客户端接收到的不同的信息,通过阅读、浏览、观看和聆听,其所接收的不同的语言类型也会对其在交际和思维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一定的作用。毋庸置疑,不论是以文字表述为主的报纸,还是以声音形式呈现的电台,近年来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使得新闻语体在三个层面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特征。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它在传递新闻资讯的同时,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对各种有兴趣的群体进行精确的分类宣传;渠道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有趣。而新闻语言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多种语体表达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语言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以往的严肃,在音频和视频结合的产物中,语言的跳跃性和灵活性得以发挥。例如,面对社会突发事件,由于传统媒介的篇幅有限,所以传统的报刊往往只能以300字为单位进行报道。在如今信息储存费用基本为0的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播新闻资讯,迎合受众群体的需求,传统媒介可以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以“文字+图像+音频”的方式进行传播报道,并利用“微传播”平台将整合、社交化的信息产品向目标群体进行实时推送。

多元化的语体结构

在全媒体环境中,新闻语体形式更为灵活,“潮”字新语不断涌现,许多网络流行语等构成了一种崭新的语态。然而,新闻作为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生产方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的最根本责任没有变化,它依然是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语言文化;为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关注,新闻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很多传统的媒介都在逐步改变着自身的语体表达习惯,使用了一些常用的互联网词语。举例来说,《人民日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上个幼儿园也“拼爹”》的文章,其中“拼爹”一词在报纸的头版中就很好地迎合了观众对各种新闻的需要,其实媒体想表达的意思是“蛮拼的”“点赞”“给力”等等,这些都是主流媒体惯用的语体方式。

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介的融合作为最基本的、标志性的因素,语体的创造性发展已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而媒介作为全媒体环境中的一个关键变数,媒体的存在对新闻语体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融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其特征在于其交互性和融合性,这种特性使其在融合传媒的时代呈现出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融合的语体特征;在语体层面上,新闻语体的表达趋向于单一化。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文字的创作动力日益加强,其语体表达方式的幽默、明快、生动,这种新奇的特点,更能迎合当今社会流行和分众化的潮流趋势。但有些网络语体在“庸俗”的“倒灌”中,因其缺少媒体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使其成为庸俗、低俗、媚俗的新媒体网络詞语。

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语体使用中缺少表达的规范性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构成中,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人群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一人群又是新媒介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在新媒体平台的语体表现形式上,人们往往会打破传统的语言规则来创造“新词”。正是因为这种“新词”往往不合乎构词规范,随意性很大,但是由于网络媒介的快速普及,一些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频繁地运用“新词”,从而扩大了新闻传播的社交作用,显示了传媒工作者对语体运用的不规范化。比如,在不同层级的新闻报道中,要注意使用“亲自”这两个字。在普通的大会上,除非是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行重大的会谈之外,否则不能使用“隆重召开”这个词。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雅的字眼,又比如“牛掰”“然并卵”,还有一些公众媒介为了博得观众的关注,会频繁使用网络用语,而有时候新闻语体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语境,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差异化。

“洋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当前,中英文混搭在许多新媒体平台上成为“司空见惯”,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社交平台往往会用一些“花式”的词汇来取悦观众,给社会舆论带来一定的负面的效果。

时政新闻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社会新闻报道,包含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党内、政府、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政府统筹、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新闻内容。本文认为,当前的政治形势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除了使用普通的新闻语体特征之外,时政新闻的语体表达主要特征表现在:观点清晰、内容真实、反应及时、用词精炼。由于时政新闻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政策性、较严格的法治观念,但不应以此作为对其灵活、生动的表现方式的研究探索。

首先,一则时政新闻要具有鲜明的主题、选取适当的视角,新闻语体表达恰当,能够掌握社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基础和法律法规知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抓住时政新闻工作中的亮点,并从中吸取新鲜的主题;让时政新闻报道体现新的视角,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举措,新的成效,让人耳目一新,触景生情。举例来说,《人民日报》在2022年11月21日发表的一篇名为《延安的苹果为什么这么红》的文章,其题目简明扼要、切入主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关注,该报道向读者传递最关键的讯息,是“红”这个字,不但代表了苹果的红色,也代表了延安农民的繁荣昌盛,代表了党和政府领导下的繁荣与昌盛。由于时政新闻自身的原则需求,在运用新闻报道语体时,新闻编辑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流程来执行,这种时政新闻信息的编辑方法虽然很规范,却会造成句子中充斥着正式的语体,造成读者理解不了新闻内涵,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新兴媒介冲击了主流传媒的社会定位,以快捷准确的特征迅速占据了受众群体,在对时政新闻的报道上占据了主导作用;但如果编辑在新闻创作过程中继续大量地采用正式语体,则会造成新闻在形式上的形式主义,造成语篇的缺失,从而造成读者的流失。从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要使主流媒体得以长期发展,只有改变其语体表达,在时政新闻语体的改革中,必须重视时政新闻的内容,重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同时要将当前的舆论导向与社会意识形态相融合,增强时政新闻时效性,能够让大众更好地了解时政新闻内涵。

再次,在语体上要进行文体改革,要适度改变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运用主流媒体新闻的表达方式,同时,还会将政府的具体措施,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传播,提高读者的阅读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大众和新闻媒体建立信任感。对时政新闻语体有准确的理解,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比如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则短视频新闻,这个例子中的“教科書+V”是从《人民日报》的报纸上摘录下来的,也是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词,语体表达标准、规范。

因此,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应尽可能地运用“亲民化”的语体,改变“官方”的传统语体;同时,要充分尊重广大民众了解时政新闻与现实的需要,既可以做到新闻报道,并及时传达国家政策,又能迎合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认识。

正确运用语体表达是维护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们获得和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和传播媒介。作为新媒体编辑要主动地运用能体现时代发展、与当代汉语言文学相适应的语言体系,在新闻报道中要规避庸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用语。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的表达方式日益多样化、内容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各主流媒体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不断提高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语体运用能力。

以身作则,杜绝使用不当的语体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舆论导向责任,时政新闻报道对于当下的政策形势和国家的文化趋势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新媒体平台都能发表意见之后,网络媒介就变成了“互联网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就更需要新闻媒体肩负起对新闻语体的使用规范和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新媒介中,时政新闻报道不能一味地追逐热度和点击量,而忽视对语体规范的表达,同时,时政新闻还要严防存在着政治上的失误,如题文不符,词汇滥用等现象。

做好新媒体平台的舆论监督,全面推广使用规范语体

各级新闻媒介要发挥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及影响力,起到语体使用规范、引导的模范先锋作用。在人人皆有话筒的今天,主流传媒要做好舆论“监督员”,引导广大网络用户自觉、规范地运用语言,把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和语言素养传播出去;与此同时,要大力反对网络上的不合理言论,推动互联网媒体的话语走向规范。

语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凝聚了数千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因此,主流传媒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承担起净化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的责任,为促进我国公民正确、文明地运用互联网语体表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全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新闻工作者的努力。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元素,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单纯的叙述性表达肯定会让受众觉得索然无味。基于此,在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编辑记者在编辑内容时,在语体表达上能给受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因此,在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重要的时政新闻中,编辑应该在新闻中融入一些引用语,比如,领导人讲话、亲历者的叙述,这样既能提高时政新闻的整体真实性,又能有效地消除同质性的不足,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时政新闻语体表达更具有人性化。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全媒体时代
语用表达本位的实践思考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
论姜夔词语言的风格及特征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老舍《茶馆》的语言风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