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创新

2023-05-31 08:00刘硕
今古文创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创作

【摘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中承载着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在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水平显著提高。但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也是处在高速发展与紧张的时期,这就要求更多的中国舞蹈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出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式,来确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期待将进一步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编舞技法与创新,为今后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2-009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2.028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舞蹈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在中国各民族的生活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各民族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所以各民族的舞蹈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态。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在经过众多的舞蹈工作者们长此以往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表现形式更加全面、完整。现今隨着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大众对于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也更加青睐,这也促使舞蹈工作者们要在今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上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概述

中国民族民间舞起源于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舞蹈艺术,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洗礼流传至今。从最原始的模拟舞到具有宗教色彩的祭祀舞蹈、祈福舞蹈,再到宫廷的礼仪舞蹈和民间的集会、庙会、灯会、花会上祈福庆祝的民间舞蹈。直到职业舞蹈从业者的出现,才将具有艺术性的舞蹈搬到舞台上进行表演。据统计汉族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就达到700余种,北方地区主要有东北秧歌、河北秧歌、陕北秧歌和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等,北方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多具豪放、泼辣、热情的特点。南方地区主要有云南花灯、赣南采茶等。南方地区的民间舞蹈多具委婉、别致的特点。除了汉族还有生活在高原、草原、山区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例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藏族虽然有多种原始民间舞蹈形式,但所有舞蹈形式都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古朴的特点。蒙古族生活在草原,其舞蹈具有强悍和刚强的风格特点。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则是体态端庄、表情丰富、动作挺拔。朝鲜族舞蹈则是具有典雅、风韵、潇洒的风格特点。中国民间舞蹈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今天人们在舞台上见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们的传承和开拓。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再深入民间传统舞蹈进行挖掘和再创作,并结合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习惯等,把所挖掘到的创作素材赋予艺术性,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能更加绚丽多彩。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不足

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创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强生活素材的挖掘、加深文化背景和知识的储备。以下将围绕着上述所提到的问题进行展开说明与分析。

(一)强化创新意识

通过对近些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观赏与分析,发现近些年的很多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存在同质化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舞蹈编导对所创作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创新是要建立在民族文化之上的,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基础,那所有的创新就只能是“胡编乱造”。因为,各民族在生活习惯、劳作习惯、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所以,舞蹈编导们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要将地域特色、文化特点、生活特征等方面进行重新考虑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舞蹈作品当中。

现如今,一部分舞蹈作品就像从一个模板中刻出来一样,成了流水线作业,这样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高效产出一批新作品,但这些作品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在大众视野中消失。在长此以往的产出下,此类作品就会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的感受,同时观众也就失去了对民族民间舞的兴趣,这样非常不利于民族民间舞的长期发展。所以,舞蹈编导们在编创作品时要积极地挖掘文化本身,从文化入手,再结合民族特色及生活元素进行创作,不能投机取巧,这样会影响民族民间舞的良性发展和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催化剂,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在创新的同时,舞蹈编导也要坚持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融合,区别于西方舞种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思维。近几年很多的民族民间舞作品中加入了西方的现代舞元素,让中国民族民间舞变得不伦不类,既不符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又不属于现代舞的审美要求,这样会给予观众方向性的误导。舞蹈编导在创作作品时,不能一味地追求肢体动作的流畅和处理,动作的流畅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成功,只有真正展示出民族特色、民族形象、民族精神的作品才能利于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二)提炼生活素材

我们经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的。提炼出具有典型性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给人以启迪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等等的特点和特色,再进行舞台化的加工,来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以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时候也要寻找生活素材,部分舞蹈编导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动作的繁琐和多样性,而忽略了要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再进行艺术加工再到舞蹈动作的展现。

提炼生活中的素材再进行加工时,要将生活化的动作进行舞蹈化,而不是将生活化的动作再现。现在创作的很多作品中,舞蹈编导将未经加工的生活化动作直接加入到舞蹈作品中,这就是舞蹈编导在创作时,没有清晰地辨别出再现与表现的区别。再现是对生活的模仿,其主要是还原生活中的状态,在舞蹈创作技法中我们也称之为模仿小品。表现是根据舞蹈编导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和搜集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再进行整理和提炼,用舞蹈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三)了解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文化背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的根基,舞蹈编导在创作作品时应当全面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民俗、民风及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在众多创新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一部分作品并没有展现出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内涵等,如此的创新,将丢掉民族文化内涵,也会给予新人在创作上的误导。不能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长此以往下去,将会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在创作与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舞蹈编导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坚持走进各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从而进行素材的挖掘、总结和提炼。这样中国民族民间舞才能良性地发展。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创新

(一)继承传统,融入现代

舞蹈编导在进行创作前,需要更迭创作思维。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时,应当基于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审美认知相结合,得到观众的共鸣。在展现给观众时也可以应用现代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例如:河南卫视在2021年播出的《洛水神赋》水下舞蹈,它就是运用了现代科技、现代传播途径进行了创新,打破原本需在陆地上进行表演的舞蹈,将它搬到水下进行表演,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整个舞蹈可以更加立体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在创作和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时需要思考和借鉴的。

在新时代、新背景的大环境下,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创新尤为重要,近些年随着人们将艺术当作快消品,文化经典的存活空间越来越小,大众对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理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舞蹈编导在创作作品时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审美,也要引导观众的认知。如果不引导正确认知和观念,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将面临止步不前。不忘本才能更高效、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怎么让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融入时代元素,从而让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够寻找到共鸣又能够体会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

(二)扎根基层,体验生活

中国民族民间舞要以真实的民族生活为基础。在扎根民族基层,体验民族生活后,我们能切实体会到各民族的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这也是在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根基。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生产智慧、民族文化通过舞蹈作品表达出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就是从生活中来、从劳动中来,舞蹈编导们通过艺术的再加工将舞蹈作品带到生活中去。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实现了劳作、情感、文化和信仰的高度融合,能够充分的通过肢体表达出其民族的整体特点和状态。所以,在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时,舞蹈编导要全面扎根民族基层,体验民族生活,才能获取有价值的素材并合理运用。

在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时,舞蹈编导应准确地把握民族风格及基本韵律,不能将本民族的舞蹈特点与其他民族的舞蹈特点混淆。例如说: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在某些单一动作上是极为相似的,在做单一舞姿造型时可能无法准确地分辨出是蒙古族舞蹈还是藏族舞蹈,但是舞蹈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所以在运动的过程中就能准确地找到两个民族舞蹈的区别和特点,可以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来区别两个民族舞蹈的特点,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高原地区,道路崎岖,总是有上山下山的动作,那么在藏族舞蹈的动作中膝盖也是一曲一伸,所以在藏族舞蹈中膝盖的屈伸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对藏族人民生活中地理环境这一个鲜明特点的展现。蒙古族生活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所以蒙古族人民走路时膝盖就没有明显的屈伸,但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上的草比较多也比较高,所以蒙古族的人们在走路的时候脚几乎是不离开地面进行行走的,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脚下的步伐有“趟步”“拖步”等,这就是蒙古族舞蹈在表现地理环境特点时的表现方式。通过对两个民族地理环境的对比就可以发现,舞蹈编导在创作时不能与其他民族的舞蹈特点进行混淆,这样即破坏了本民族原有的特点和特色,也破坏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过程中,只有舞蹈编导真真正正地去体验各民族的生活,才能够充分地通过肢体来表达出其民族的特点、特色和状态,也就能够创作和创新出具有价值的舞蹈作品。

(三)精准动律,把握特征

精准的把握动律特征是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必要条件,所以舞蹈编导在创作作品时要以此为立足点。例如在创作朝鲜族舞蹈时,朝鲜族的主要核心动律为“顿、抻、伸”。舞蹈编导在创作时要精准的把握这些动律特征,这里面所谈到的“顿”并不是日常所理解的停顿的意思,而是通过气息的内在驱动力来带动肢体进行节奏的变化,形成动作的顿点。“抻”和“顿”的驱动力是一样的,也是通过气息来驱动的动作,不同的是“抻”的动作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伸”即为延伸,在朝鲜族舞蹈中是“顿、抻“之中气息的延续。在朝鲜族舞蹈中是以“顿”为起,经“抻”到“伸”终止。通过这样的动律特点能够体现出朝鲜族人民的含蓄内敛和端庄典雅。

例如在朝鲜族舞蹈《长白祥云》中,舞蹈编导就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意象化的创作手法,将朝鲜族舞蹈的动律特点融入其中,来表现白云在长白山间的云卷、云舒、云腾、云浮等,体现出自然界的美感,并将朝鲜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融为一体。这部舞蹈作品也成为了经典的朝鲜族舞蹈作品。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精准地把握动律特征,只有精准的把握动律特征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四)技法合理,应用自如

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编导离不开创作技法的应用,技法如果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可以增加舞蹈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也能让人物的刻画更加准确。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我们首先要确立主题再寻找动机,然后再结合“自然力”“解构重构”“点线面”等技法进行动作、队形、调度的创作,让舞蹈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人物更鲜明、更丰富。主题是一部舞蹈作品的灵魂,要贯穿整部作品中,只有好的主题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是创作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基础。再有就是动机的提纯,动机的提纯会让人物更加形象,动作鲜明。动机的提纯还会增加动作的可变性,让舞蹈语汇更加丰富。再结合如“自然力”“点线面”等创作技法,来增加动作的流畅性、技术性。合理地运用技法还可以提升舞台上的视觉效果,要结合不同的技法达到对观众感官上不同的冲击。

以“点、线、面”技法来举例,作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点、线、面在整部舞蹈画面的构图上会给观众带来多样性的情绪冲击,不同的构图所带来的队形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情绪上的感受。例如在舞蹈《长白祥云》中,舞蹈编导就利用点、线、面的手法让整部舞蹈作品表达的更加生动。在舞蹈《长白祥云》一开场时,一名舞者作为引子,用碎步走上舞台,身着朝鲜族白蓝相间的长裙,犹如一团白云穿梭在长白山间,并引出后面的其他演员通过多人小组的方式穿梭出场,最终形成“蛇”形在舞台上进行调度。这一舞段,就是运用了“点、线、面”的技法,将长白山上白云独特的自然景观展现在了舞台上,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优美、祥和的感受。

四、结语

经过分析现在可以得知,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需要求舞蹈编导要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时,要合理运用舞蹈编创技法来增加舞蹈感染力和舞臺表现力,也要扎根基层,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让人物刻画更加饱满和准确。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让观众产生共鸣。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尝试。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来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二勇.当代民族舞蹈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的探讨[J].尚舞,2021,(02):68-69.

[2]师冠楠.高校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及利弊分析[J].艺术评鉴,2020,(23):117-119+130.

[3]王睿偲.民族舞蹈编排技法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4):192.

作者简介:

刘硕,男,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古典舞、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创新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