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3-05-31 11:39顾小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数学

顾小芳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创造,在打破思维定式后能有所创新。其次,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并用,迸发创新灵感。再次,解放学生的嘴和眼,让学生勇于表达,直观感受。最后,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放创新能力培养

唯有创新,才能使人类不断前进。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摈弃刻板的学习和枯燥的练习,让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得以解放,提升创新能力。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让学生学会动脑,能够积极地思考。课外时间学生和老师接触不多,更多的交流是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采取多种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要想使学生的头脑从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必须给予学生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善待學生,学生才会敢想、敢说。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包容,并点拨启迪,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课堂上,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及成功的快乐。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态,也为学生有所创新提供了保证。

(二)创设情境,提供创新机会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年、月、日”教学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月今年13岁,已经过了13个生日。妈妈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为什么妈妈过的生日比小月少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时机:“你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都用力地点头,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情境导入,学生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三)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还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约分”时,我借用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悟空说:“我们每个人分四分之一吧。”八戒一听只能吃一份,不高兴了。悟空说:“好吧,那分给你一百分之二十五如何?”八戒高兴地答应了。接着我对学生说:“听完这个小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孩子们经此引导,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一百分之二十五比四分之一多吗?”“公平起见,应该是每人一样多,所以四分之一会不会就等于一百分之二十五?”“一百分之二十五等于四分之一的依据是什么?”……经过一番质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让学生经历生疑到释疑的探索过程,相互争辩,陈述矛盾,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合理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来完成。要将这些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让创新之芽在畅想中萌生。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抛给学生以下问题:不用圆规你怎样画圆?如果修一个圆形大花坛,你怎样画圆?如果在草坪上修一个环形小道,你怎样画圆?针对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尽情想象创造,寻求解决方案,有些方法不一定能实现,但对于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应该鼓励,让学生愿意走创新之路。

(五)克服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

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习惯按固有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样容易让思维变得呆板,可以说,思维定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在创新之路上的发展。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拓展题,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壁垒。如教学“认识角”后,我随机问道:“一张正方形卡纸被剪去一个角后,可能剩下几个角?”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剩三个角”。我笑了笑,引导他们再想想。片刻工夫,有同学叫起来:“我知道了,还可能剩五个角。”话音刚落,又有同学叫起来:“我觉得可能剩四个角。”我看见他们的眼里闪现着兴奋和喜悦,趁势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并画出简图。不一会儿,他们便画好了。

二、解放学生的手,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创新灵感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手脑并用,可以使其迸发创新灵感。

(一)在新知教学中引导操作

小学生好奇心强,更愿意动手去探索世界。所以在学习新知时,让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消化新知识。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以旧引新,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动手操作,通过将圆平均分,再进行拼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自然过渡,水到渠成。在操作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同的平均分法及拼摆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最终确定最合理的。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这是学生持续创新的动力。

(二)在课余时间自主操作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如图形美、线条美、对称美等,教学中,以这些“美”的内容为依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教材安排了“奇妙的剪纸”一课,在这里,学生看到了很多剪纸都是对称的,而且非常美,于是都拿出纸、笔、刀,准备剪出一幅美妙的图形。只是学生刚刚接触剪纸,作品大都不理想,自己也很失望,我鼓励道:“今天同学们初次接触剪纸艺术,第一次实践,其实大家已经做得很好。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剪。相信你一定能剪出很美的图形。”一个星期后,学生交给我的作品不但美,而且富有创意。

(三)精心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让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践活动的魅力,积累实践活动的经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时,我主要分三个层次展开:①课前实践初探。课前让学生在家中预习并尝试做实验,鼓励他们找出实验中的不足,并找到改进措施。此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②课上深入研究。课堂上让学生明白实验注意事项并分小组实验。有了学生个人自主实验在前,聪明的孩子们一一找出了实验的注意事项,这让课堂上的小组实验能够避免随意性,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相统一的重要性。③课后拓展延伸。课后拓展让学生自制角度板再实验。教师从生活中的手机支架启发学生,鼓励他们自制角度板,利用角度板再一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让学生明白实验没有终止,研究还应继续,带着新的问题走上新的探究之路。

三、解放学生的嘴,在表达交流中诱发创新欲望

解放学生的嘴,就是要让学生去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并能逐步做到善于和别人交流。思维通常借助语言的形式加以表现,培养学生会“说”,可以有效提高其思维能力。

(一)培养“说”的兴趣

很多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却没有“说”的兴趣,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动口,即使说错了,也要肯定其敢说的一面,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如根据“25×12=( )”编文字题,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①一个因数是25,另一个因数是12,积是多少?②25乘以12的积多少?③12乘25的积多少?……学生在讨论中表现自己,在“说”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说”中创新。

(二)重视“说”的训练

一节课的不同阶段,“说”的重点不同。如揭题时可以让学生说:“想知道什么?”课后可以让学生总结:“有什么收获?”在解题中可以让学生说思路:“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说”的训练,既可以了解学生思考的过程,全面及时反馈,又可以让全员参与。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做“看线段图列算式”的题时,往往弄不清是用加法计算,还是用减法计算。这时我便鼓励学生说出线段图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几天“说”的训练,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列算式了,在说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意识。

(三)优化“说”的方式

课堂上学生说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自己对自己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合作说”“自己对全班同学说”……教师应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学“小数的近似值”后,学生经常会遇到如下问题:一个三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3.40,请问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此时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先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得出这个三位小数可能是3.395,3.396,3.397,3.398,3.399,3.401,3.402,3.403,3.404。最后鼓励学生寻找规律,并用简短的语言来总结。有学生总结如下:最大不变添上“4”,最小减“1”添上“5”。这句话总结到位,朗朗上口,我及时表扬并向全班推广。孩子们读口诀兴趣盎然,被表扬同学的创新能力得到肯定,学习热情也更高。

四、解放学生的眼睛,在直观感受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对于眼睛直接看到的事物往往记忆深刻,故而,要想促其创新,离不开直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总结,主动获取新知。

(一)直观教具

图片、表格、实物、模型等都属于直观教具,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其印象深刻,促进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学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影响,形、体不分,这种情况下,我准备了几个形状、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说它们是什么,学生看后很自然地都会说是“体”。我又拿出几张形状与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将前后两者对比并认真观察,还将它们送到学生手里,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并摸一摸。通过观察,学生大都能区分“体”和“形”,但不知如何表达,这时我又用语言直观地形容说:“形是一片片,体是一堆堆。”学生听后,都会心地笑了。

(二)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动态演示,直观展示教学过程。在教学有难度的知识点时,多媒体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它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演示,有效化解难点,让学生轻松掌握。例如,教学行程应用题时,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化静为动,给学生视觉冲击,可以让他们深刻理解“相遇”“相背”“相向”等词语的含义。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在生活中孕育创新

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师可以适当地把学生学习的空间由室内引向室外,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帮学生种下创新的种子。

(一)从生活中引入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这些素材。如教学“圆的认识”,我问道: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方形或椭圆形的车轮?学生答没有,我继续追问:那车轮为什么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这些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可以解释生活现象,从而愿意去思考、去创造。又如教学六年级的“比例尺”,导入时我对同学们说:老师特别喜欢一个人,想每时每刻与她在一起,于是我把她揣在了口袋里。学生们听完一个个瞪圆了眼睛,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在他们的疑惑中,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相片,对着他们抖一抖,孩子们都笑了。于是,“比例尺”的概念很自然地被引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创新欲望激增。

(二)在生活中应用新知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有一些看似难解的问题,利用相应的数学知识便能迎刃而解。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并要求写出测量的过程。第二天交流时,有学生说把土豆煮熟捣烂后,放在量杯里测量体积;有学生说将土豆块放在榨汁机里榨碎后倒到量杯里测量体积;还有同学说将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容器装适量的水,测量水的高度,再将土豆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水面的高度,用水面升高的高度乘容器的底面积,便得出了土豆的体积。通过交流,学生意识到前两种方法在测量土豆体积时会有误差,第三种方法运用了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知识,通过转化的策略来测量土豆的体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中,创新思维被打开,明白了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又如学习“正比例”后,可以让学生测量校园里旗杆的高度,体会正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习“圆的周长”后,让学生测量校园里的某一棵大树,在一米高处的直径长度。这些活动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还给孩子可以用來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