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铜官感旧图》及题咏现象

2023-05-31 22:25尹羚又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摘要】 曾国藩兵败投水,章寿麟援溺救主,22年后返回故地,挥笔作《铜官感旧图》,寄托情志,后广征题咏以求同时代文人之间精神联系和观念认同。感旧图声势浩大的题咏现象反映了时代问题及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是纵深历史的切片也是瞬时社会思潮的镜像,其本质恰是动荡社会中士人情感认同、精神认同的达成与对历史相通的信心。

【关键词】《铜官感旧图》;题咏;章寿麟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25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202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铜官感旧图》题咏研究”(项目编号:JGY2022060)。

晚清文人章寿麟(字价人)返回老家长沙,途经靖港,于舟中望见铜官山,忆起当年靖港之役,思绪万千,于是画《铜官感旧图》记之。此后,章氏陆续请众人为感旧图题辞,征咏时间长达40年,收集诗文200篇左右。晚清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复杂环境之中,每一首题咏都标示着作者的面貌,展示作者独特的个性,表达自己的道德诉求。从该图产生的背景到题咏以致产生影响的全过程,涉及众多当时的政要大臣、文坛名将,作为一个文学历史相互交融的艺术事件应该得到重视。从声势浩大的题咏现象可以得知晚清文人的精神趋向,价值追求。

一、图可以观:绘图背景及意旨

清咸丰四年(1954),曾国藩统帅湘军救援湖北,兵败岳阳,退守长沙,太平军尾追直逼靖港,据长沙仅六十里。时另有太平军已赴湘潭,欲上下合围,长沙孤立无援。集议中,曾国藩幕僚一派主张进攻靖港,一派主张救援湘潭。曾国藩最后兵分两路,派塔齐布救援湘潭,又自率新军出战长沙城外靖港镇铜官山,兵败溃散,情急之下,曾国藩跳水自殉,被幕僚章寿麟奋身救起。十多年后,湘军攻克太平军,彻底击败太平天国,清朝迎来所谓“中兴”,曾国藩位极人臣,名震天下。章寿麟铜官一战后,却仅谋得泰州知府职位。

光绪二年(1876)秋,章寿麟乘船回长沙老家,途径铜官,忆起往事,感慨颇多。于是画了一副《铜官感旧图》,又写了一篇《自记》。此后十余年,章寿麟陆续请众多显宦和文坛名士为感旧图题词,如李元度、陈世杰、左宗棠、王闿运等见证人亦有题诗。章氏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继续为《铜官感旧图》索题征咏,此后二十余年,不曾间断。原感旧图遗亡后,章氏的两个儿子请张之洞之兄张之万补作了一幅,后亦失。又复请姜筠和林纾再次补作,后补作的两幅感旧图虽画法、构图、笔墨存在偏差,又融入各自的见解与灵感,姜筠的感旧图更为苍茫广阔,林纾的画作构图更加紧密,镜头也更加逼近。

《铜官感旧图》开始于秋天,完成于秋天,与秋季有难以忽视的联系。古人悲秋,自古而然,这样的悲秋传统在章寿麟身上也有所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国时期邹衍创阴阳五行说,将秋季归于“金行”,金即金属,和兵器、战争连在一起,主肃杀。于是在传统文化的源头就自然加深了秋的悲凉,自然季节与人处于对应关系中,在中国文人的感伤情调形成一种固定情结之后,一触秋景,顿生悲情,秋天的萧瑟与凄清正好成全了诗人的一种悲情。这样萧瑟悲凉的氛围,让归乡的章寿麟触景生情,由外在的气候联系到自身的不幸,感慨万分。

中国文化培养了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力,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同时也培养了中国士人文人的感伤情调和脆弱精神,他们在压抑中很少冲动,没有抗争,只有呻吟与叹息,心中有郁气也不过是舞弄笔墨,借此抒怀。就像秋天的寒蝉,总是重复忧郁凄凉的哀歌。从《铜官感旧图》中,能窥见当时章氏的一些意识、思绪与感慨。章氏自记中提到,“舟中望铜官山,山川无恙,而公已功成事赍,返马帝乡。惟时秋风乍鸣,水波林壑尚隐隐作战斗声,仿佛公之灵爽呼叱其际。因不禁俯仰畴昔,怆然动泰山梁木之感,故为兹图而记之。” ①

层峦的山峰,宽广的江河,江面点缀几条帆船,岸边柳条映照,屋舍俨然,画面给人以苍茫悠然之感。图画古朴清丽,秀美动人,风格系传统工细派的画法,构图布局,讲究疏朗;其用笔既有湿笔披麻皴,又有長短干笔的皴擦,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的笔法,柳树、房屋等运用工笔白描,江面、山峦并以淡墨渲染,着色淡雅自成一体。

纵观整幅画,不难看出画家是登高远眺,这样的视觉意识,从侧面体现了作画人感应世界、自然的方式,即面面俱到,通过远距离获得“大”的境界,包括悠远、苍茫的视觉感受、空间体悟。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殊的时空意识与历史意识,将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联系起来。在空间意识中领悟时间意识,换言之,在苍茫悠远的空间之中追忆历史,达到对生命的体悟,实现时空意识的真正融合。毕竟“人总是从无穷的宇宙不断返回到自身的有限性,返回到一种切身的历史情态,返回到个体的身世与处境。”②只有如此,生命格局才得以打开,生命意识得以呈现。

所谓的文人山水画,也不过是文人寄托情志的载体而已,山水这一“他者”符号的背后,是我这个人的存在,就描绘的对象而言,对客体山水的白描已经凸显了主体人物。章寿麟通过《铜官感旧图》来寄托一生潦草不得志的惆怅,虽只描绘水波林壑等自然景物,但一草一木,一山一江之中都突显他本人的万千思绪。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由来已久的传统,借用自然景物寄托情志,体现在画作中是画家以静态的方式对自然对象加以把握,这与“人生天地间”的观念密不可分,人只有在天地间才能感悟理解天地,因此这种山水风景画除了体现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的交错,更是体现了古人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方式。

章寿麟重返故地,追忆起当年的往事,又回到现实联想到自己如今的不得志的处境。山河无恙,援救之人高官显赫,当年战役之后的官员也都高升,唯有自己在官场里沉浮二十年仍是小小知州,难免惆怅不已。这里面有对时间历流逝的感慨,有郁郁不得志的怅然,五味杂陈。姜筠在补作这幅画的时候本身也将自己与章寿麟联系起来,他是作为后来者,感受章氏曾有的情怀,以新的方式还原、延续他的情感。

从章氏的自记和李元度的文中,皆可证明,曾国藩出兵之前,曾经作为章寿麟同僚的李元度、陈士杰二人合谋,让章寿麟悄悄藏在船舱,以备不时之需。这两人算得上是章氏救人事件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而在题图时很明显也是站在章氏的立场为其鸣不平,尤其是李元度的文超高评价救人事件,称章寿麟“援一人以援天下,公在大局不浅”③,又隐隐质问曾国藩,“江宁既拔,湘军自将领以至于厮养,卒并置身通显,价人独浮沉牧令间垂二十年。傥所谓不言禄,禄亦弗及邪!” ④陈士杰对章氏的行为也是赞赏的。《铜官感旧图》虽说是抒发怀旧之感,但想到当年和曾国藩过命的交情,又想到此后二人身份地位的差距,从作画到向当事人及曾国藩朋僚索题,心里到底有几分意难平,也算是人之常情。

二、诗可以观:题咏内容及文学特征

《铜官感旧图》题诗题词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具备文史兼美的品质;从其体裁来看,皆具有较高的咏史诗文的品格。从题诗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述史类咏史诗,咏怀类咏史诗和论史类咏史诗,这三类诗各有特色又相互融涵。

陈嘉言、许叶芬、罗正钧、易顺鼎等题咏诗属于述史咏史诗,以尊重基本历史事实为基础,加以华丽的辞藻,奇妙的想象,增强诗歌的故事意味。以易顺鼎的题诗为例。

诗歌开篇客观描述当年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从曾国藩战败到跳水被章寿麟救起,诗人用寥寥数笔概括事件的发生与结果。但诗中一句“世事从来翻覆雨,霸才寂寞终无主”恰能反映诗人内心并不是毫无波澜的。易顺鼎政途并不坦荡,乡试之后五上京师却惨遭落第,加之这首题诗写于宣统初年,当时清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动荡不安,正值建功立业豪情的年代,诗人内心壮志难酬、彷徨苦闷的思绪与现实处境相照应。正是这份愁绪让他看见感旧图时,对章寿麟多了一份感同身受,有了情感的认同。两家本是世交,有一定的交情,两位又都具有壮志未酬,士不遇的苦闷与悲愁。即使跨越了数十年的光阴,作为后来人的易顺鼎依然能感受到前人苦闷的心情,与之达到共鸣。诗中后又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典故,喻示人生的无常,即使有一腔热忱,爱国真心却报国无门。

咏怀咏史诗比起上述的述史类咏史诗多了几分感怀凭吊,少了些许故事的铺铺垫,语言清丽典雅,古色古香,主要是将靖港之役置于广袤的历史时空之下,使诗词具有幽怨的怀古意蕴。如何维朴的诗:

江上奔涛咽鼓鼙,当年曾此扫鲸鲵。多情剩有青山色,故向扁舟行处低。⑤

诗人本就是湖南人,这首诗包孕了对故乡情结,所以诗歌具备一定的怀旧色彩。昔日英雄远去,如今山河无恙,诗人透过历史观览现实,将在历史与现实中感悟到的哲思注入作品当中。将思绪注入悠远的时空之中,使诗歌独具怀旧之感。在乱世中,这份怀念也隐藏着对英雄豪杰的赞许,国家安定的期望。

又如伯扬的词《一斛珠》:

江花瑶瑟。六朝山色无穷碧。芦根水啮沉沙戟。远雁晴帆,一棹潇湘客。

東去江流难转石。鸡虫刍狗空陈迹。斜阳西下长空夕。千古兴亡,付与渔家笛。⑥

词人用清新典雅的语言抒发对历史的咏怀之感,夕阳之下感叹时间流逝之快,千古兴亡的更迭与悠扬的笛声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咏怀词更加古色古香。在这缥缈悠远的韵味之中,理解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满含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展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憧憬未来。

史论类咏史诗大多对历史事实进行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铜官感旧图》中这一类的题咏诗,一般集中于议论赞扬曾国藩的丰功伟绩、章寿麟的义举,或为章氏鸣不平、对曾氏不予以回报的质疑。但在表述自己观点上,王闿运的诗别具一格:

周甲重逢又甲寅,当时柳堤尚如新。早知援手终无益,始信灵均是了人。⑦

王闿运认为,当年湘军的胜利只不过是暂时维护了清朝的统治,曾国藩投水被救,于大清江山而言,终究无益处,所谓“中兴”也不过是大清朝的回光返照。对比之下,屈原自沉才是明智之举。但落款写的却是“宣统甲寅四月”,宣统之世并无甲寅,这不会是笔误,更可能是“春秋笔法”“以志愤懑”。

三、画可以群:《铜官感旧图》题咏现象的本质

《铜官感旧图》作为士人文人交流的媒介和歌咏的主题,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蕴含了章寿麟本人的价值意识。后续的每一首题咏是诸位诗人灵魂的象征,士人生活的经历的不同、心境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的题画诗。感旧图题咏现象是纵深历史的切片也是瞬时社会思潮的镜像,其本质恰是动荡社会士人情感认同、精神认同的达成与对历史相通的信心。

情感认同、精神认同的达成。《铜官感旧图》之中蕴含了历史,价值以及观念,士人在观赏图画时,起初是通过画尝试与画家进行沟通,决定进行题咏则是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通过了解章寿麟的生平、绘图内容与意旨,题咏者对其一生中遭遇的甘苦悲喜、顺逆境会感同身受。在这过程中是士人同画家情感认同与精神认同的达成。换言之,旁章寿麟通过征咏期盼寻求知音,题咏者只有在画中找到契合自己的价值、观念或心态才能完成题诗。这份契合之中不仅包含了诗人对章寿麟“士不遇” 的理解与同情,更是通过这份情感来反射自己现下的处境。每首题咏诗虽把《铜官感旧图》作为原始的历史想象,但不同的立场、身份与处境又使得题咏诗独具特色。

对历史相通的信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同往事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既然我能记得前人,就有理由希望后人会记住我,这种同过去以及将来居间的联系,为作家提供了信心,从根本上是起了规范的作用。”⑧使古人最终相信我与过去或将来的关系总是相对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总是在历史上不断上演,新旧、古今、前后的关系总是可以置换的。中国士人这种历史观促使了对感旧图的大规模长时间的题咏,而这种历史观又与文人们的共情能力相联系。基于此,《铜官感旧图》的题咏者总能在章寿麟的画中找到和自己共情的部分,可能是壮志未酬,可能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又可能是对历史的感怀等。身为后人总能在前人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要寄托的情思,也就有了诗无达诂的延续。不仅诗无达诂,画亦可以。晚晴朝廷腐朽不堪,社会动荡,许多有志者报国无门,内心苦闷,这样的心情与曾经的章寿麟的心境是相似的。每个感旧图的题咏者从画里返回自身,与之共鸣,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促使对自身的处境、自我与历史的关系有所省思。文人们对历史相通的信心,使得那种天地情怀,缥缈的身世之感,家国之叹,古今之思,能依托前人之作品得以呈现。

章寿麟虽是一个小人物,官职最大不过是知州,但一副《铜官山感旧图》揭示了动荡社会文人士大夫的命运与内心的困境,这种困境通过题咏具体落实到艺术创作之中。因此不论是画还是题咏诗都有探索的价值,从这些作品里,即便跨越千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与古人思绪相通。《铜官山感旧图》的题咏事件看似是偶然的,但其中包含的文学与历史的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折射当时时代反映的问题及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更揭示了同时代文人之间精神联系和观念认同。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清)章寿麟等撰,袁慧光校点:《铜官感旧图题咏册》,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512页,第515页,第515页,第475页,第735页,第675页。

②刘泰然:《中国古代视觉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3页。

⑧(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清)章寿麟等撰,袁慧光校点.铜官感旧图题咏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2.

[2](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M].郑学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刘泰然.中国古代视觉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4]丰子恺.绘画与文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5]曹虹,蒋寅,张宏生主编.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陈松青.唐代咏史诗论三题[J].松辽学刊,1999,(5):

1-7.

[7]陈松青.《铜官感旧图题咏册》的文学价值——兼及其成书、刊行与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2).

[8]王澧华.《铜官感旧图》上的 “援溺”公案[J].湘学研究,2019,(2).

作者简介:

尹羚又,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