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效的有效路径

2023-06-01 06:12骆新华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3期
关键词:学段育人阶段

骆新华|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 红|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纵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从理念到实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当前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的实践来看,要将课程建设转化为育人实效,需加强协同教学,教师应搭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平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思政学科核心素养。

一、协同教学目标:一贯性与上升性有机衔接

从课程视角来看,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所在。因此,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实效,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这个关键因素,以素养培育为导向设置教学目标,为教、学、评的有序开展提供清晰、可测评的依据。从思政课一体化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既要具备思政课一贯的政治方向性与价值引领性,又要体现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学段区别,具有螺旋上升性。

(一)把握课程定位,锚定立德树人总目标

教好思政课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牢牢把握课程定位,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与根本教学目标,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其学科属性和课程定位凸显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在思政课建设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两个引领相统一。

(二)立足学段特点,实现目标推进序列化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要根据学段教学内容及学生成长特点,精准制订学段教学目标,从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如在“中国梦”的主题下,大中小学序列化教学目标可以如下设置。

小学阶段:(1)了解中国梦的内涵,感受中国梦的重要意义;(2)体会梦想不分大小,只要能为国家作贡献都值得尊重,感受梦想的力量;(3)理解个人梦、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从小树立为梦想奋斗的志向;(4)学习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敢于有梦、勇于圆梦、勤于追梦的奋斗精神。

初中阶段:(1)通过情境分析,认识和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2)通过讨论学习中国梦为什么能实现,进一步增强对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3)通过实地考察和合作学习,明白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每一个青年的接力奋斗,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序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4)通过走访调查老台门的改造、参观徐渭纪念馆等,加深对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高中阶段:(1)通过解读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辉煌与苦难的相关资料,理解中国梦的本质,懂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认同核心素养;(2)通过参与“青春向党奋进新时代”等活动,结合脱贫攻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下水等时政热点,描绘个人发展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提升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大学阶段:(1)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理解中国梦的重要意义;(2)查找筛选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全面、客观看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精神;(3)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与同学的讨论,弄清楚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协同教学内容:系统性与学段性有机融合

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的素材与信息,其中,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大中小学所选用的思政课教材都由国家统一编写,在科学性、统一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国家推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涵盖了大中小学各学段,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教材样本和有效载体。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内容选择与设置上,仍存在简单重复、衔接不畅、层次不清等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推进教材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应宏观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尤其是要仔细审读相邻学段的教材内容,发挥教学内容的协同效应,实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学段性的有机融合。

(一)坚持系统思维,做好教学内容顶层设计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一体化建设,主要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遵循思政学科教育规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政学科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各主题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材中的横向有机协调与纵向有效联结。这就需要以全局的视角,统筹优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一体化育人提供最佳的内容供给。

一是贯彻国家要求,聚焦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处理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时,我们应以这一要求为引领,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形态设置和结构特点,以系统优化的哲学智慧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谋划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这就需要教师转换教学视角,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素养培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关于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重在普及宪法知识,初中阶段要拓展学习其他基本法律,高中阶段要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学阶段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把握精准要义,推进教学内容学段进阶

“精准思政”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被应用于实践。面对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我们只有尽力把具体的点分析清楚,才能既认识“森林”,又把握具体的“树木”,克服认知的片面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于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学段构建,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好教学内容,精准“供给”,因材施教。

一是教材内容进阶提升。如“全面依法治国”贯穿于整个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材,我们可以按照由低到高的原则进阶:紧密围绕知识和生活两条逻辑主线,以“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展小学阶段的启蒙性学习,以“全面依法治国是什么”为主题开展初中阶段的体验性学习,以“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为主题开展高中阶段的常识性学习,以“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什么”为主题开展大学阶段的理论性学习,同时把“全面依法治国怎么做”贯穿各学段,以有效实现对“全面依法治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体化设计,使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是教学情境有序推进。如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教学时,为了避免把中国梦讲成空洞的抽象口号,教师必须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将相关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的内容。小学阶段可以创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全红婵的奥运跳水梦”“梦想扬帆起:中国梦 我的梦”等情境,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以及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等抽象知识具象化。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如绍兴市越城区塔山街道老台门的迭代升级)与国家命运、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梦。高中阶段可以紧密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围绕“忆往昔 看今朝 展未来”议题将生活逻辑转化为学科素养,叙述中国梦的昨天、今天、明天。而大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因此可以开展理论性学习和专业性实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

三、协同教学方法: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贯通

总体而言,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知识性,也有思想性[1],因此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更需要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即遵循思政课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思维特点,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贯通。

(一)把握思政学科特点,因事而新遵循思政课教育规律

思政课教育规律指思政课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除了要把握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要求外,更要把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其特有的教学方法。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教育重点。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主要涉及系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因此,开展思政课教学要打通“小课堂”与“大社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思维活动与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探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时而化选择适切合宜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思想活动与行为方式特点,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总体特点,在小学阶段可以选择符合启蒙性学习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体验性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可以选择适合常识性学习的方法,在大学阶段可以选择适合理论性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基于此,笔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作了整体设计(详见表1)。

表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整体设计

如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并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教师应立足不同学段的学情及教学资源,贴近学生实际选择典型案例和恰当方法开展教学,分层设置、协同推进,实现学段间的良好分层和有效呼应。在小学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观看视频和照片,感受绍兴环境之美和变化之大,通过动手绘制环保画、朗诵环保诗、设计环保创意作品等活动,达到共情、导行的效果。在初中阶段,可以按照“走进生活、了解变化、出谋划策”的逻辑顺序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角色模拟活动的办法,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国家政策,思考解决对策。在高中阶段,可以选择课堂议学与研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议题引领学生深度研学嵊州市贵门乡的民宿经济,科学理性地认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筑牢理论基础。在大学阶段,可基于社会调查,通过深度解剖“坡塘村(绍兴市越城区)发展模式”,聚焦“共同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专题式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协同教学主体:主体性与全员性有机统一

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是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关键力量。当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其他学科的教师同样责无旁贷。因此,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既需要协同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行动,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也需要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

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责任。教师只有自身真正理解、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并通过以身示范与言行感染,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潜心钻研思政课教法,不断锤炼育人技艺,并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推动全员育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需要非思政课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树立“大思政”格局,全面而仔细地梳理课程教学内容,并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整合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发挥各学科的德育作用[2]。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深度开发与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把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对接,提升育人能力,找准育人角度,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即可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综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推进协同教学,推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的一体化[3],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目标引领、有效的内容载体、适切的方法指导、推进的主体力量。在此基础上,还需突出“立体化”“全员化”“特色化”,深化与推进协同党建、协同科研、协同育人等,并紧密融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时空上“近”、感情上“亲”、合作上“便”的特点,推动构建区域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体系。

猜你喜欢
学段育人阶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