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

2023-06-05 22:01吕娟
人力资源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务业态监察

吕娟

近年来,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快递小哥、网约车驾驶员、外卖送餐员、网络直播等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新业态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平台成为很多人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平台就业这种灵活形式。新增就业机会的同时,新业态平台经济也给劳动法律制度带来挑战,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快递小哥送餐途中受伤无法认定工伤、网约车司机驾驶途中发生人身损害无法获赔,还有一些网红直播面临天价解约费的困扰由此引发争议,实践中的民事纠纷日益增多。此外,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员的学历较低(如大专以下等文化水平),工作不稳定。新业态就业人员中有很多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他们是自幼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谋生,成为新一代打工人。与传统就业方式不同的是新业态下就业既无固定的时间及工作场所,又无固定的收入。因此,在劳动关系发生变化过程中,必须合理维护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权益。

劳动关系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新业态就业特点分析

新业态下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主要分为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自由职业(如各类临时工作等)和签订一定期限的正常劳务关系(如各类全职工作等)。新业态下,一个就业人员可被雇佣于多个企业或单位,以一种“共享员工”的状态存在,而且新业态的就业人员有明显的技能型人才与非技能型人才之分。通常情况下,技能型就业人员的职场准入门槛较高,他们必须拥有一技之长,如线上装修技师、电子竞技运营师等。而非技能型就业人员的就业门槛就会低很多,只要符合国家法定年龄要求,基本上都可以无门槛进行相关劳务合作,如快递员、保洁等。不签订劳务合同的新业态自由职业特征越来越明显,而劳动者与新业态企业之间的劳务关系就显得比较松散,大多员工的劳动时间都是相对自由的计件工作,以计件工资制为主,他们的工作场所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而且一个员工很可能会服务于多个雇佣主体,这种劳务状态下,基本上无法签订长效劳动合同。因为就业人员与某个雇佣主体之间的劳务关系存续时间过短,所以新业态下,保护就业人员劳务权益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新型课题。

●劳动关系难以界定

新业态下,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权益被侵害事件之所以会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新业态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就业人员与服务企业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而且多数就业人员为了获取更多薪酬,会在一天内干多份工作,导致劳动过度而猝死等事件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双方因为没有确定正常劳务关系,或明确划分双方的劳动权益及责任,以至于很多就业人员不得不面临随时被解雇的失业风险。更重要的是就业人员通常在被解雇之后,无法得到自身应有的经济补偿。虽然国家在近几年已经进一步规定了用人单位(平台)等的相关义务与责任,但这些责任与义务并未列明具体的条款,可执行性较低。很多新业态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并未让就业人员参加社保,也有部分新业态就业人员所缴纳的社保费用会有很大一部分流入社会统筹账户,以至于他们的社保费比单位职工所缴的社保费要高出很多。加之新业态就业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就业人员面临失业、工伤或死亡等事故时,很难从服务企业获取及时有效的赔偿。

新型劳务关系保护是现行法律法规的一个盲区,有些新业态企业之所以不主动与就业人员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主要是为了节约工人成本或逃避法律责任。加之现行劳动保障监察组织不够健全,导致就业人员在遇到劳动纠纷时,存在无法获得相应赔偿的情况。由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得不到可靠落实,新业态企业极有可能忽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内现行就业形态的相关工会制度并未针对新业态就业人员设置专门的工会组织,以至于他们在需要维权的时候,只能凭借自身力量去应对,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新业态企业对就业者劳动保障权益的侵害。

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每天下午五点,快递员吴先生都会骑一辆快递车前往附近的各个居民小区,生鲜产品下午六点半到货后需要及时配送,加上顾客白天上班,因此,吴先生只能晚上送货,晚上8点能下班就算早的。吴先生说,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要到公司准备接车分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正常,公司招聘时条件之一就是全年无休,所以像吴先生这样的快递员从来没有奢求过会有年假、法定假日三倍工资等待遇。当然,这只是众多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的冰山一角。保障这个群体享有劳动者应有的权益,势在必行。

●法律法规中认可新业态劳动关系,使新型劳动关系纳入保护范畴

与传统用工方式不同的是,新业态企业与就业人员之间的人格与经济等方面从属性一度被弱化,但新业态企业与就业人员之间的劳务关系是正常的,所以应将其纳入劳动法律或法规的保护范围,使新业态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都能以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予以明确。比如采取外包等劳务合作方式,若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遭到侵害,则相关企业应承担相应责任,并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照相关劳动法律条款进行严格执法。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出台适合新业态就业人员及新业态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待遇及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在新型勞动保障法律落实过程中,持续细化这些政策,实现新业态经济与传统经济共享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务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合理调整相关社保政策,革新社会保障制度

新业态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在单位社保缴费主体与缴费比例等方面的确定极有难度。对此,新业态就业人员应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等。单位缴费主体难以确定、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导致就业人员无法按月按时缴纳相关保险费。可以通过法律政策明确规定此类条款,取消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社保所存在的户籍限制,并根据各地制定的具体办法快速落实此项工作。可以通过组织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要求平台企业根据相关规定积极参与试点方案的制定,从而建立针对该平台企业的相关监管体系。由于新业态就业人员失业风险及受到意外伤害的概率非常高,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应重点强化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失业与工伤的类保障制度。针对新业态下的各种不稳定性导致就业人员无法参加失业保险等情况进行保障,可以创建失业救助制度,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应有的兜底作用。

●扩大监察机构的监管范围,完善新业态工会组织

除了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之外,还应有效拓展现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能范围,全方位保护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劳务权益。可将社会保障部门监察机构视为第一责任主体,逐步明确新业态劳动权益的相关监察内容,并畅通信息化监察渠道,力求能及时获取关于新业态企业侵权事件的有效信息,并实时将监察工作落实到位。还可以建立一个集政府、社会以及劳动者等于一体的社会监督机制,确保各个单位及个人都能在充分明确自身监督职责的同时,创建第三方的协调机制,使其各司其职并共同发挥对新业态劳动保障权益的实际监督作用。

完善维护新业态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相关工会组织,并由各级政府、工会积极完善工会的组织架构,使每个新业态就业人员以年度缴纳少量会费的方式,保障其合法权益。新业态下保护劳动者权益,不能仅依靠司法力量,还应当充分引导企业及就业人员自觉遵守劳动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各大媒体、网络(社会)舆论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监督作用,并通过自媒体平台对劳动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动力宣传,全方位提高新业态从业者的法律维权意识,力求网络化工会能有效发挥新业态下的各项维权功能。

总之,要破解目前这种新旧之间的僵局,需要顺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需要,填补现有的制度空白,多角度全盘进行考量,给出综合性解决方案。采用灵活的形式对多个劳动制度进行整合协调,既可以适应劳动关系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力求在新业态就业人员与企业发生各类劳务纠纷时,能获取足额的经济补偿,从而有效降低就业人员的失业风险,全方位保障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

作者单位 东营市垦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猜你喜欢
劳务业态监察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水政监察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江西:网上监察“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