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用通贯,知信行统一

2023-06-05 22:01周宇静
人力资源 2023年2期
关键词:所学案例效果

周宇静

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有的员工懒于学,或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甚至对学习有排斥心理;有的员工学了,但却不知其所以然,在“知”上有欠缺,自然不能有效指导行动;有的员工学了,也知道如何做,但不相信会有效果,也就不做了;有的学了,也知道如何做,也相信能有效果,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在“行”上退却了,诸如此类,都是学知信行不统一的表现。学知、思信、用行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知、信、行要统一的观点,对每一位职工群众来说,应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那么,如何付诸实践,本文提出“3W1H”学知信行统一工作法,即学了什么(what),悟到什么(what),做了什么(what),做得效果如何(how),以期为促进人与事的进阶发展提供方法途径,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笃实好“学”,做到“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贯通”一词,既有“连接沟通”之浅意,也有“通晓明白”之深意。它揭示了学习、思考和运用这三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这些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即为恰如其分的描述。“问学”是第一步,通过自问的方式,追溯所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通过“学”,明确要义,掌握知识。“学”,是所有活动的开始,是行动的前提。结合单位实际,学习业务,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把学习视作丰富精神世界的桥梁,视作成长的阶梯。对标学,对照标杆,找出成长潜力,靠拢看齐;身边学,向周围的领导、同事学,学彼之长,以补己之短;反思学,从行业、企业、身边反面典型案例中,接受沉痛教训。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是学习由高到低的境界。圣人生来就知,而普通人通过每天学习,每天提升一点,日积月累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

专精于“思”,做到“信”

以“问悟”锤炼心智。通过自问,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促使有所感悟。悟是对所学内容用心去思考、领会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的递进,是知晓、知会、觉醒,是将所学的知识等在灵魂上的转化与升华,是对“知”的精进。未“悟”,所学便成为一潭死水,只有“悟”,才能激活所学的知识,使之成为源源不断的清泉,永葆生机与活力。未“悟”,就去做,就是不加思索地做,难免盲目和冲动。“悟”是对“学”的跟进,是对思想的凝练,“悟”启迪具体行动,搭建起了“学”与“做”的桥梁,思想上的感悟,为“做”打好了基础和铺垫。该步的操作要点如下:

要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思考力,形成好思的习惯,多问些为什么,便于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理解和体会。通过思考,树立自信,相信通过所学可以解决问题或实现预期。

要独立思考。要具有钻研精神,冥思苦想,明理达智,消除疑惑,甚或还可在所钻研领域求得突破性发展。

要善于思考。一是关联思考,要善于发问,明晰所学与实际关联点在哪里。通过思考找到联系点,寻找做的切入点。二是对比反思,即将所学与实情进行对比,找寻差距,找准弥补差距的方向。三是发散思考,推此及彼,由浅入深,深度分析,亦可天马行空自由想象,活络思路,打破过去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擘画出新机制、新观念、新举措。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位于知与行之间的“信”,恰如打通知与行的中枢与纽带。对于一个有为者来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信仰、信念、信心。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信者,诚也。从人言。意谓人言则无不信者。可见“信”之内涵是对人格尊严的肯定。人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论语·学而》的首章给出了一个理性的建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意图在于:真正的君子应该将外在的处境置于第二位,而将内心的高贵与平和(不慍)放到第一位。真正的君子应该做到不因为外界的情况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情绪,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从自己的内在心性出发来应对周遭的世界,这就是王阳明所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信念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因为相信,所以选择;因为自信,所以坚守。真正的君子,应该坚守心中的信仰,做好本职工作。

学以致“用”,做到“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从“学”到“思”再到“用”,绝非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成形式,而是呈螺旋式上升、前后贯通的无限循环。《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那么员工在成长的过程,势必也会经过学、知、信、行的过程,努力培植学习型、思考型、实践型精神素养,创造岗位价值,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怎么理解学思用必须贯通的道理呢?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附庸权势而隐居乡间。有个叫屈谷的人对田仲说:“我种了一个大葫芦,皮厚壳硬,葫芦里面没有空隙,我想把它送给您。”田仲看了看说:“你的这个葫芦虽然很大,但坚硬得不能剖开,既不能装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处呢?”屈谷说:“先生说得对极了,我马上把它扔掉。不过先生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您虽然不仰仗别人而活着,但是您隐居在此,空有满脑子的学问和浑身的本领,却对国家没有一点用处,您同那个葫芦不是一样吗?”这个故事说明,学思与用只有“贯通”起来,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企业的每一项决策、每一项部署要靠执行者去落地执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信”“行”的观念备受推崇。《尚书》《左传》《论语》等经典中均有相关论述,如“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这是商朝后期殷王武丁的宰相傅说对武丁答辩中的话。傅说在笞辩中向武丁进言治国兴殷之道。武丁听了以后说:“傅说,你的话应当实行。”傅说说:“王真的不以实行为难,就符合先王的盛德了。”南宋的朱熹深得《尚书》“知易行难”理念的精髓,在他的著作中发扬了“知易行难”的含义。他说:“虽要致知,就不可恃。工夫全在行上。”

“效”是前三步的实施结果,不看效果,前面做的所有努力便没有意义。该步的操作要点如下:

对比看效果。纵向对比,跟自己的历史水平比,看成长,看变化;横向比,跟周围的同事比,看差距,看进步。

衡量知效果。主要从价值创造上来衡量,衡量输出是否大于输入。第一,精神感知衡量。从精神状态上去衡量,看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是否有所提升。第二,技术水平衡量。看做事的质量、效率与效果是否有所提升。第三,价值衡量。看是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撰写案例固化成果。以案例的方式,对四步操作进行回顾。可通过典型案例的梳理,来描绘对某事物的思考与践行的实际路线图,做到“学”“悟”“做”“效”四个要素齐全。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旨在以典型带动,不断自我激励,而促成众多典型案例的集成,积小致巨,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考核检验成果。企业应配套构建起“学知信行”相统一的绩效考核模式,可从“学”“悟”“做”“效”四个方面建立考核维度,融合“学知信行”理念,清晰界定考核边界,量化指标,理清考核主体之间的层级关系,从过程到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其在效果的感受中,不断提升“学知信行”的自觉性。还可通过征集典型案例,开展案例宣讲、案例评比等活动,创造知行合一的文化氛围,不断推动员工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学思用贯通,落脚点在用;知信行统一,落脚点在行。如果学而不思、思而不用,或是知而不信、信而不行,都无法建立学习型组织。

作者单位 甘肃省烟草公司兰州市公司

猜你喜欢
所学案例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非所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