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兵力管理机制、手段和技术研究*

2023-06-05 00:49杨雪生李红梅巩旭楠
舰船电子工程 2023年2期
关键词:兵力战备战区

杨雪生 李红梅 巩旭楠

(军事科学院 北京 100091)

1 引言

美军在完成联合作战指挥机制改革后,就建立了配套的全球兵力管理(Global Force Management,GFM)制度,实现兵力资源在军种建设和战区使用之间的统筹协调[1]。GFM 以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等顶层法规明确的使命任务需求为牵引,构建可持续的兵力池,确保战备状态良性循环,解决军种能力生成与战区使用之间的矛盾。通过GFM,确保了美军能持续保持部队战备状态并随时投入作战,提供可部署兵力的前瞻性预测,科学满足战区需求,有效管控资源分配风险,提高对不确定性应急事件的响应能力[2]。

美军参联会和各军种,围绕有效实现GFM 和落实本军种职责,持续投入配套的兵力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和模型建设,衔接战备报告系统与指挥信息系统[3],并不断运用DEVOPS、数据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架构快速迭代演进。

2 兵力管理机制

为实现上下一体的兵力管理,美军构建有顶层的全球兵力管理制度法规,各军兵种在此基础上,按照本领域需要建立有各自的兵力生成机制,并有相应的条令保障。

2.1 全球兵力管理机制

2.1.1 基本概念流程

全球兵力管理,由美军最高领导和参谋机构牵头,各军种、战区和有关国防部直属局参加[4],主要环节包括各战区和有关用兵单位提出力量需求、联合参谋部审核需求、军种分配可用兵力、联合参谋部统筹协调、参联会冲突裁决与方案批准等工作环节,最终形成兵力分配方案并组织部署,如图1所示。

图1 兵力管理概念视图

2.1.2 兵力池组织管理

美军提出兵力池(Force Pool)概念[5],除了所有陆军、空军、海军和陆战队现役兵力,也涵盖各种预备役部队。兵力池中各类部队,按照是否分配给战区,划分为统一分配给战区的部队和未分配的部队,未分配的部队,是那些没有纳入战区控制的单位,包括军种保留部队和军种直属机构。如图2 所示。

图2 全球兵力管理流程

兵力池管控中,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分配(assignment)、调配(allocation)和指配(apportionment),通过统筹三种活动,支撑美国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的战略管理,将部队分配给战区,满足国防战略指导与规划。在每年可以按照战区需求,进行跨战区的兵力调配。联合参谋部在组织拟制战争计划时,会将兵力指派给战区方向用于筹划方案。

兵力分配(assignment),指全军兵力统一分配,国防部授权分配给各战区方向的兵力,战区运用这些部队完成该方向使命任务,兵力分配每两年(偶数年)发布一次。

兵力调配(allocation),指在战区间的兵力调整,主要根据年度任务对战区间的兵力分配进行临时调整,形成年度的改方向作战兵力编成[6]。经过国防部长授权和总统批准,战区间完成兵力控制权交接。兵力调配每年发布一次。

兵力指配(apportionment),指用于各方向可以拟制战争计划时可用的兵力,是计划的兵力编成,并不指定到实际的部队,主要基于作战部队编制规模、兵力生成能力、战备可用兵力、全球部署兵力等对计划可用兵力进行预测评估。

美军全球兵力管理流程,强调长期建设与近期运用的有机结合,既考虑军队的长期建设,也考虑当前全球作战与运用需求。该流程体现了战略、需求、能力与风险的统一,针对多样化任务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建设与运用全球美军力量。美军还结合国防战备报告、联合战略规划机制,综合实现对全球力量状态掌握与调控运用。

2.2 军兵种兵力生成机制

各军兵种衔接全球兵力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各自部队建设和能力生成,确定训练、部署、运用的闭环管理流程,为战区提供可部署兵力。

2.2.1 美国陆军兵力生成模式

美国陆军兵力生成模式,是随着美军全球任务变化不断调整的,目前现役已经应对反恐的兵力生成模式(Army Force Generation,ARFORGEN)转为可持续战备模式(Sustainable Readiness,SR)[7],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兵力需求,预备役还采用的传统兵力生成模式。

2006年美陆军提出陆军兵力生成模式ARFORGEN,陆军兵力池有三种状态,如图3所示。休整状态(reset)、训练就绪状态(Train/Ready)和可用状态(Available)。休整状态,即部队调整、人员退役、休假,装备维修升级、人员任职培训等,通常由部署的任务部队转入,或未部署的部队完成待命后转入。训练就绪状态,部队通过训练演习提高战备水平,完成规定能力,之后转入可用状态。可用状态,战备水平和资源保障等级最高,用于优先执行作战任务,完成规定任务或到达规定时间后转入休整。三种状态并非完全严格顺序执行,可以按需转进。

图3 美陆军兵力生成的两种模式

反恐战争后美陆军认为这种休整会导致部队出现“战备悬崖”,各种状态时长过长,并过度强调反恐能力而牺牲全频谱技能,也无法适应后反恐时代的快速部署和经费缩水影响。为此美陆军开始转型为可持续战备模式(SRM)的兵力生成,期望未来能有三分之二作战部队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可持续战备模式中,新的三种兵力状态是准备(prepare)、就绪(ready)和任务(mission),以季度为单位组织管理。在准备状态下,部队战备能力保持在3级或4 级水平;在准备就绪状态,部队战备能力保持在1级或者2级水平,用于即时部署;在执行任务状态,部队战备能力保持在1 级或者2 级水平。每种状态持续时长均为3个月[9]。

2.2.2 美国海军兵力生成模式

美海军兵力生成模式从以前围绕航母打击群的装备维修牵引,逐渐演化为任务驱动。在舰队响应计划(Fleet Response Plan,FRP)中,美海军能在30 天内部署6 艘航母,90 天内增派2 艘,轮换周期与时长主要受务需求、航母规模、维修能力、舰员规模结构和使用强度影响。目前的优化版舰队响应计划中,轮换周期为3年,实现和全球兵力管理GFM 对表,并且扩展至两栖戒备大队、潜艇、陆战队远征部队等,确保随时有2 艘航母、27 艘艇全球部署[10]。

2.2.3 美国海军陆战队兵力生成模式

海军陆战队的兵力轮换管理分为五个阶段:兵力协调,在兵力部署前1年~2年,按照任务需求,确定兵力编成、训练计划、部署计划和投送方案等;兵力筹建,在兵力部署前半年至一年,按计划为待部署兵力提供资源并按关键任务清单拟制详细训练计划;兵力准备,在兵力部署前半年内,完成任务部队集成训练;实际部署,一般6到7个月;撤收调整,在撤收后半年内,解散任务部队。

2.2.4 美国空军兵力生成模式

美空军主要聚焦远征部队能力生成,最早将所有部队混编为10个空天远征部队并按照15个月进行轮换,其中现役部队中可用力量保持在五分之一[11]。目前轮换周期18 个月,部署力量三分之一,任务期6 个月,休整和训练准备为12 个月,大致能够与全球兵力管理周期一致。

3 信息系统建设

为了有效支撑全球兵力管理和军种部队能力生成管理,美军配套建设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包括战区兵力需求提报系统、联合部队能力编目系统、陆军兵力协调工具包、海军兵力协调工具包等。

3.1 联合部队能力编目系统

联合部队能力编目系统(Joint Force Capabilities Catalogue,JFCC)[12],是美参联会主席掌握其全球兵力动态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美全球兵力状态分布、兵力位置分布、部队状态监控等功能,能够辅助分析不同任务点的可用兵力数量和按时序的部署进度监控分析。系统以军种和国防部权威的能力数据、战备数据、可用资源数据和兵力使用数据为基础,并衔接军种兵力协调系统,为高层提供直观有价值的信息,为全球兵力管理提供了统一态势。

3.2 美陆军兵力协调工具包

美国陆军兵力协调工具包(Army Force Generation Synchronization Toolset,AST)[13],是美国陆军用于兵力生成的管理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提供兵力需求管理、兵力轮转周期管理、任务兵力分配等功能,具有兵力状态分析预测辅助决策功能,能够为各级用户提供管理事件信息共享能力,支持资源协调,确保部队达到并维持所需战备水平。系统目前已供美军全球部署的陆军用户使用,能够辅助行动方案开发,并制定更有效、更具预测性的决策来支持相关任务。

3.3 美海军兵力协调工具包

美国海军兵力协调工具包(Naval Synchronization Toolset,NST)是美国海军用于航母打击群的兵力管理系统,主要提供航空母舰、舰载机联队、飞行中队的轮换周期管理等功能,粒度可以具体到单架飞机和单艘舰艇、潜艇。系统可以对部队调度进行分析预测,支撑从单机到中队、联队以及航母编队的需求协调分析,掌握有关轮换和兵力调度影响因素,辅助用户根据中队或联队任务需求、飞机维修或训练时间等来拟制飞行训练计划。

4 兵力管理数据建设

美军未解决各军种兵力数据不一致、缺乏权威信源和统一语义、数据无法互通等问题,启动全球兵力管理数据计划(Global Force Management Data Initiative,GFMDI)和全球兵力信息管理(Global For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GFIM),实现对数据统一管理,提供可视化和可理解的标准化权威兵力数据,实现兵力数据的共享交换和相互理解。数据系统可以支撑高级领导和作战指挥官进行数据驱动的兵力组织决策,为军种分配人员、补充装备和组织训练提供可靠数据,并支持实时监控部队编成和作战单元编配,支撑开展兵力部署、重新部署和撤收(D2RR)。

为了解决各类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难共享、自动化程度低、准确度不高等问题,最近美国陆军开始启动全球兵力管理客观环境(Global For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GFIM OE)[14],使用数据湖架构拉通数据,在其上重构迁移业务功能软件,集成部署、再部署和撤收过程的各类信息,为全陆军提供通用业务视图,支撑高级领导进行风险感知决策,以应对当前和未来作战环境的挑战。GFIM数据湖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美陆军GFIM数据湖运用架构

GFIM OE通过使用单一权数据湖,整合了陆军各类兵力相关数据,以动态明方式管理组织结构和指挥关系,掌握陆军平时和战时状态,确保陆军的动态兵力部署能力。系统能够按照GFM 兼容格式,将数据共享给陆军的资源规划、行动指挥系统以及联合指挥控制系统,并按照国防数据战略和陆军数据计划规定,实现数据在整个国防部可见、可访问、可理解、可信任、可互操作和安全可靠。

5 建模分析手段

在建模分析能力上,美国采取类似兵力管理模式的盟国研究机构,设计开发了很多兵力管理和轮换领域的模型和仿真分析系统。

美国兰德公司开发的多阶段兵力周期评估模型(Multi-Period Assessment of Force Flow,MPAFF),能够对兵力管理政策及风险进行快速测算评估。该模型的输入主要包括随时间变化的兵力需求、不同兵力规模结构以及兵力生成和战备规则,通过考虑不同粒度兵力模块、多种兵力生成周期、人员装备因素等复杂影响因素,探索常态和战时状态下随时间变化的兵力需求满足情况、兵力生成过程的影响、兵力结构规模变化的影响,快速验证兵力管理政策及兵力规模结构应对未来需求的能力。

澳大利亚陆军的可持续性建模分析和报告工具(The Army Sustainability Modell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ool,A-SMART),能够模拟部队部署、装备全寿命维修、列换装、人员训练、晋升、部队投送等,反映陆军整体装备战备状态和可用部队情况,可以支撑兵力资源筹划和装备发展规划。A-SMART 基于Markov 建模技术建立确定性离散时间动态模型,能够根据输人参数和作战计划,预测兵力、装备、物资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用于支持其陆军结构规划和决策分析研究平台。

加拿大陆军的战备管理仿真系统(Managed Readiness Simulator,MARS),利用离散事件,仿真人员、装备、设施状态,模拟兵员流动与职业路径、资源分配与列换装,可预测部队资源状态变化与任务需求对比情况,评估陆军兵力能力生成以满足特定作战任务的能力,分析需求兵力,预测兵力、人员、装备、设施资源缺口,为兵力生成周期、兵员招募、退休、职业晋升政策制定提供实验平台和辅助决策。

加拿大海军的兵力轮转模型(Tyche),利用随机仿真方法构建海军实体模型,基于能力、任务、需求进行基于资源分配,满足复杂作战想定兵力运用需求。系统可以模拟多个海军在多个地域发生的并发任务兵力分配,预测资源缺口和盈余,按时间线、作战行动分析资源需求变化,辅助分析能力缺口和对作战影响情况。

6 结语

兵力管理是贯穿各级的战略管理活动,是实现部队能力生成、战备持续保持、任务快速应对的基本保证。美军全球兵力管理和军种兵力生成机制、流程不断演化迭代,相关经验和教训都值得研究、参考和规避。美军开展兵力管理支撑信息系统比较早,注重配套数据建设,随着国防数据战略发布后开始加速数字化转型,其从传统技术转向基于数据湖的权威数据源整合路线,运用统一数据模型实现信息交换,这些技术方向也需要关注。美军的几个信息系统,都比较关注辅助决策和分析能力,也有很多专门的模型和仿真系统,这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和模型,赋能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兵力战备战区
战备拉动考核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西部战区战歌
空降兵某部卫生学兵卫勤战备能力分析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兵力损失考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
百团大战参战兵力究竟有多少?——与袁旭商榷
日军向中国投降之兵力及分布概况
制定与执行作战指示都要实事求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反登陆战备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