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社会变迁对宁夏回族民居发展的影响

2023-06-05 00:48黄子瑶李瑞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居宁夏因素

黄子瑶 李瑞君

本文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变迁两个角度对影响宁夏回族民居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出当下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地理因素是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但社会变迁是当下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本文将宁夏回族民居放在整个社会变迁之中,梳理传统民居建筑和整个社会变迁的整体性关联,分析了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出现的空心村、过度城镇化等急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希望在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中实现现代性与乡土性的统一。

宁夏回族民居;地理环境;社会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建筑的宜居性备受质疑。造价低廉、建造过程简便、居住环境现代化的新住居建筑渐渐从功能性、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极大的冲击。传统村落出现了发展带来的传统风貌破坏、空心村、衰败乃至荒废等问题。然而,传统民居是社会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当地建筑在地性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传递着当地千百年来的社会风俗、生活习俗与文化信仰等,是人类智慧的见证。

历史的长河孕育出传统民居的样貌,因此怎样在保留其自身文化积淀的同时让其更适应于现代化的居住要求就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宁夏回族民居建筑作为对象,研究其地域性特征,探索其内涵的发展规律,并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变迁之中,梳理传统民居建筑和整个社会变迁的整体性关联,探究如何在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中实现现代性与乡土性的统一。

1.地理环境对宁夏回族民居的影响

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回族宗教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演变成了今天的形式。

民居建筑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颇多,相异的地理环境滋养出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域包含多种地理环境,具体可以概括为“南部山区”与“北部川区”。从黄河滩涂到黄土高原,再到六盘山区,海拔不同,气候不同,降水量不同,以至于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纵观宁夏地区,从南向北海拔依次递减,气候也从年降水量大于400mm 逐渐过渡到小于200mm。这样一来,为满足不同地区的居住环境,宁夏地区衍生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民居建筑。总的来说,宁夏传统民居可以概括为四种建筑形式,从南到北分别以窑洞(图1)和平房作为独具特色的主要建筑类型,而堡寨与高房子则在宁夏各个地区都有分布,适用范围较为广阔。

图1 宁夏南部窑洞民居

宁夏窑洞民居大多靠崖而建,又称靠崖窑,是在天然形成的崖壁上开凿出合适的居住空间,屋顶墙壁皆为黄土注塑,在黄土版筑的外墙上留出孔洞作为门窗。又因为山地降水量相对较多,故而顶成拱状以倾泻雨水。北部则为了适应川区风沙较大、降水量少的地理环境衍生出平房民居的建筑形式(图2)。为了对抗风沙、调节室内温度,北部川区的民居建筑将墙体铸造得厚实无比,普通民居墙厚大约在50cm 左右,更有甚者将墙壁厚度筑造为80—100cm。与此同时,缩小开窗也成了北部川区对抗风沙天气的又一法宝。巴掌大小的窗户成了宁夏地区特有的建筑奇观。也有民居甚至不开窗,以保证生活空间的舒适性。同时,因为北部降雨稀少,民居屋顶多采用平顶的形式,上不覆瓦。而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民居则采用单坡覆瓦的屋顶,再多就会采用双坡覆瓦的形式。

图2 宁夏北部民居集落

建筑形式的形成除了受到地理因素影响之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回族历史悠久,又因为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为里,汉文化为表”的文化特征。回族与汉族一样重视“长幼尊卑”,这种观念也在回族民居的立面排布上有所体现,那就是通过房基的高度表现房屋主人在家族中的辈分或地位。回族民居大多采取围合的建筑形式,且以西为贵,因为西面靠近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以一对夫妻及两个儿子的回族家庭举例,一般来说,夫妻两人居住的主屋地基最高,大儿子居住的靠西的房屋次高,小儿子居住的靠东的房间地基最矮。这样在房高一样的情况下,由于地基高度不一,建筑整体又会呈现出高低错落的立面结构,产生独特的空间美感。

2.社会变迁对宁夏民居的影响

传统民居建筑在今时今日依然承担着居住功能,具有现实意义,其地域性研究也应落脚现实基础,揭示地域性特征的发展与变化,并寻找其变化规律,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

(1)宁夏民居地域性影响因素的演化

在当今社会,“人”与“地”的关系与旧时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对“人”的制约性变得越来越小。反之,人类技术手段的进步也让其获得了越来越广阔的活动范围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对于地域性研究而言,建筑中介入的外在因素越多,其内在的地域性因素就表现得越隐蔽,因此,对于建筑地域性的研究最好从动态的角度对地域性因素进行比对调查,探索其变化规律,协调新时代“人”与“地”的关系。

实际上,传统民居建筑无论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工艺还是建筑的功能与形态,都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既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又包括社会地理因素,在新时代的生活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更新迅速,这些地域性因素也在悄然变化中(表1)。

表1 宁夏传统民居地域性影响因素的演化

(2)影响宁夏民居地域性的社会因素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对传统民居建筑地域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各项因素,在今天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传统民居建筑越来越摆脱自然地理因素的束缚。而除了宗教信仰以外的其他社会地理因素也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异,其中对传统民居建筑地域性起着重要作用的经济条件、科学技术以及居住观念对比过去都发生了优化更新,而社会文化背景也随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逐步变异,不同于往昔。与此相对的是,尽管自然地理因素中水质与气候环境都产生了一定改变,但这种改变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地域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条件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与开放的文化环境,旅游业逐渐发展壮大。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帮扶,宁夏地区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经济条件的提升带来了一次次居住环境的优化与改变,人们对于建筑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遮风避雨的层面,而是上升为一种荣誉符号,发展为个人身份的象征。因此,旧有的民居建筑形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宏大的住屋环境。

②建造技术的优化

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方式逐渐改进,又加上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相续问世,从前“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逐渐被水泥、钢铁、玻璃、PVC 等所取代。新型建筑材料建成的住房不仅使用时间更久,而且相比旧时的生土建筑也更加坚固,安全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在人们心中所占的比重渐渐超过传统生土民居。

③居住观念的嬗变

传统社会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并不便利,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与观念习俗便长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人”与“地”的关系也显得较为固定,比如风水学、伦理道德等,都融合在民居建筑之中。而当今社会,宁夏地区逐渐开化,居民在与外界联系的加强中受到外部社会思想的影响,一些对居住环境的固有要求也逐渐淡化了,更加看重生活品质与建筑质量,从而形成了新的居住观念。

3.影响宁夏民居地域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是否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得以保存,关键在于当地居民如何处理“人”与“地”的关系。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将取决于人对其的不同处理方式。总的来说,这两类影响因素依然是传统民居建筑地域性特征演化过程中绕不开的,但社会变迁是当下发展阶段中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当今社会,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环保理论在人们心中的深化,人对自然环境无条件掠夺的情况越来越少。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当前人类众所周知的理念。尽管在民居选址与建造中,当地的地势地貌、水质与气候环境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部分,但在当代,传统民居建筑更应该尊重宁夏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在自然中建造未来。

(2)社会地理因素

虽然在表1 中,社会地理因素表现出极大的变动性,看似好像现代民居建筑越来越摆脱当地的文化习俗了。但其实这些变动的部分并非就此消亡,而是有所演化和更新,向着更加健全、更加与时俱进的方向发展开来。经济条件的改善改变了人们对民居建筑的定义,科学技术的优化带来了建造工艺的发展,居住观念的嬗变让住屋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得到重视,然而这一切都立足于建筑地域性的延续之中,让建筑在保持和继承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社会变迁因素

物换星移几度秋。处在剧变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大大加快了社会变迁的速度。社会变迁是指其存在形式发生变化,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处于变迁之中的民居建筑也因此衍化出不同的形态与精神,丰富着今人的生活生产状态。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众多,例如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科技更新、人口迁移、家庭观念改变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等。这些影响社会变迁过程的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勾连,共同作用于现代社会。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条件,人口状况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科学技术是带动社会变迁的先导,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变迁的方向。

对于宁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前文中已经详细讨论过,并基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梳理出了相应的结果。而放眼整个宁夏,对民居建筑有着关键影响力的社会变迁因素当属家庭观念的改变与人口的流动。

①家庭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社会中,宁夏地区普遍崇尚累世而居,这代表家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然而,虽然宁夏境内土地广阔,拥有足够的民居建筑空间,但随着改革开放,新思想渐渐使得青年一代对于婚后自立家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长幼尊卑分化明显的传统住屋已然不再符合年轻人的家庭观念。

②人口的流动

人口流动是指一个空间范围内人口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等方面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变化。人口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优化更新的根源所在。如若人口不足,则劳动力短缺,从而造成社会发展受阻。如若人口过剩,则会造成就业困难、经济危机,从而危及社会发展。同样,人口分布情况也直接关系着社会发展。宁夏自1983 年起开始实行移民政策,旨在改善宁夏地区的贫困情况与优化宁夏生态环境。人口的流动造成了民居建筑的废弃与新建,而新民居的建设环境也已与旧时不同,变得更加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民居建筑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还需要在新环境中焕发新活力。

4.结语

在整个社会都在不断进化的时代潮流中,宁夏当地居民也随着社会的脚步不停迁徒,不断流变。宁夏村落的现状只是当今千千万万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一个写照。社会变迁的诸多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迁移、家庭观念改变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对宁夏民居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其自身仍然在不断发生改变,其影响之大让今天的社会面临着种种挑战。

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空心村。空心村的出现是由于我国现今村落中人口迁移所导致的。由于社会变迁、人口迁移,村民们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渐渐搬离原来的村庄,或将新居建在原村落周边临近城镇及交通要道的地方。如此一来,曾经热闹的村落只剩下被遗弃的民居旧屋,宅基地因无人使用而损毁荒废(图3)。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

图3 宁夏北部的废弃民居

空心村现象在宁夏地区较为普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部偏远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科技欠发达。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村落,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宁夏地区古朴的村庄渐渐被闲置起来。2021 年1 月9 日《宁夏日报》第一版中就报道过有关于“空心村”——宁夏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的改造问题。在政府的帮助下,星光村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并通过将废旧民居改造成旅游民宿的方法为村里引入经济来源,使得星光村从一个贫困落后、民居院落90%空置、且只有十几位老人留守的老旧村落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典范,将旧民居变废为宝,为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机会,从而留住人口,也解决了土地空间浪费的问题,改变了空心村的现象。像星光村这样的空心村在宁夏还有许多,空心村的问题仍是待解决的挑战之一。

在宁夏,社会变迁带来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城镇化现象。随着农村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朝着城市的形态转化,原本趋于稳定的农村常住人口也不断向城镇集中,农村逐渐发展为城镇。乡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城镇化为乡村生产力的革新提供了动力,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常住人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因此农村城镇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是工业化以来乡村的普遍发展趋势之一。然而,在宁夏地区仍有许多村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如传统聚落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遭到破坏、聚落走向消亡以及聚落传统文化脉络与现代文化产生割裂等等。传统乡村聚落如何在城镇化的潮流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仍需要研究与探索。

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居住观念,对传统民居建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民居由于其在功能性、安全性、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相较于新型建筑处于弱势而渐渐被人们抛弃。但同时,传统民居建筑又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是祖祖辈辈居住智慧的体现,因此如何在创新居住环境的同时保留传统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猜你喜欢
民居宁夏因素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解石三大因素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奇趣民居
宁夏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