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绘就精彩人生

2023-06-06 12:28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6期
关键词:造境王国维孩子

编者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闲暇之余,翻开一本书,或穿越时空、以史为鉴;或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或感受世间万象、人间百态;或汲取经验、提升自我……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和家长为我们带来的好书推荐。

读书让我学会做一个妈妈

新密市政通路小学 徐周航妈妈

从怀孕那天起,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当妈妈的准备,然而随着孩子的出生,我的内心除了逐渐被唤起的汹涌而来的母爱之外,更多的是焦虑和彷徨。我甚至一直抱怨,抱怨成为妈妈后失去了很多时间、自我和自由,多了许多焦虑和操劳。

养育孩子的过程确实辛苦。孩子年幼时,瘦弱多病,我一直发愁孩子什么时候能长得壮实些。同事给我推荐了《育儿百科》这本书。书中涵盖了0至6岁孩子喂养方法、环境要求、异常情况与常见疾病等丰富信息。尤其是新生儿阶段,逐月介绍了孩子的情况与注意事项。这本书陪我度过了“新手妈妈”时那些胆战心惊的时刻,也化解了育儿路上的许多矛盾。

孩子成长的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如何缓解教育压力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呢?我推荐《正面管教》和《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两本书。

《正面管教》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以前,面对孩子的错误,我总是忍不住训斥孩子,结果就是孩子重复着所谓的“错误”,而我也经常因此情绪失控、幸福感降低。这本书如同一位智者,教会我用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管教孩子,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孩子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制粘贴,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特点,折射的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自己成为好的榜样。《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告诉我们:父母首先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才有力量接纳真实、不完美的孩子,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只有学会自我成长后,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成长环境。看完这本书,我改变了很多。我允许自己有烦躁的时候,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妈妈,我愿意面对自己的情绪,尝试减少与孩子的对抗,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教会孩子即使做得不完美,仍然要爱自己,这样才有能量做得更好。

成长和学习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父母的事情,成长和学习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你在长大,我在成长。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父母对孩子倾注的心血和对孩子的温情陪伴,更离不开喜悦时的分享、失落时的鼓励以及为人处世的榜样力量。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守护。是阅读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还好不算太晚。

用阅读温润学生的心田

新密市政通路小学 周龙春

我一直认为课堂管理要依靠教师的说教,立规矩或是奖励机制,直到读了徐莉老师的《童书里的教育学》,我发现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那便是用故事的力量教育学生。因为比起单纯的说教和讲道理,故事更能打动学生内心。

《童书里的教育学》共14个话题,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推荐不同的故事帮助教师解决困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我刚接手班级时,因为缺乏教学经验,上课秩序一直不是很好,后来我利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们讲了这个故事,他们从开始的吵闹到最后的安静,真正从故事中体会到想要老师对自己好就要用好的方式对待老师,人与人之间情感是相互的。体会到故事的力量后,我还给学生们讲过《大卫不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们知道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浪费食物等,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的坏习惯。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思想上的转变。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觉得每个学段的学生就一定要比上个阶段有所进步,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应该阅读纯文字的书籍,而低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读带有少量文字的图画书。现在想想,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在无形中给学生的阅读设限了,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徐莉老师的指导下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明白了阅读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说出有什么收获,甚至还要写一写读书感悟。好的阅读应该是无目的的,只是因为喜欢才去读。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世上真的存在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讲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种。故事点亮儿童,滋润他们的心灵。只要你相信,你可以不断见证故事的疗愈功能——帮助成长中的孩子达成新的平衡,让他们拥有一颗善良而温暖的心。”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运用故事的力量温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读《人间词话》有感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椿路小学 孙世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这段话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的关系,造境指理想,写境指写实。进一步说,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因二者创作方法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流派。但王国维表达的却是这两种境界不容易分别,他说:“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引用黄霖老师对《人间词话》导读的内容来讲,造境并非毫无根据地乱写,而要遵循自然,源于客观世界;写境也并非照搬自然,要先验的审美理想去扬弃生活中的关系限制,加以提炼、改造。

这让我想到了叶嘉莹先生讲过秦观的《踏莎行》,先生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象喻。如今,读过王国维所讲的“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这些词论,感觉非常契合。“楼台”和“津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景物,而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楼台”是一种“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代表一种崇高的境界;“津渡”是虚拟的一个出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种在现实中失去理想没有出路的表达。后一句“桃源望断无寻路”,这里的桃源是我们熟知的桃花源,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作者的想象从何而來呢?是因为陶渊明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在湖南,而作者秦观所贬谪之地——郴州,也在湖南,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虽是作者想象的虚构之境,但内容依然取材于自然中,这就是“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提到《人间词话》中的造境必合乎自然,我想到了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云中君以虹为衣,乘风作马,老虎鼓瑟,鸾鸟驾车,李白笔下的仙界形象虽为浪漫造境,但离不开他求仙访道的经历和游历山川看到的壮观景色,如虹霓、天风等。再如李贺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箜篌之音美妙如玉碎,又似凤凰鸣叫,芙蓉花听之哭泣,香兰为之含笑。这虽是李贺的想象,但昆山之玉、玉碎之音皆来自生活,芙蓉香兰取自芙蓉含露之态、香兰绽放之姿。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然而,关于“写境”,虽是诗人对现实的忠实再现,但再现真实的同时,往往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前两句蕴含了力量的生发。冬去春来,和暖的天气催生花全开了,以至于邻居门前“花满蹊”,压弯枝头,垂到路上,这怒放的鲜花、蓬勃的生命打动了杜甫。要知道,杜甫一路辗转,躲避战乱,逃离时,他曾看见“王孙泣路隅”,目睹“屋底达官走避胡”,听到“天子已传位”,最终到了草堂,过上了来之不易、暂且安定的生活,他才放松下来。美好的春天实实在在就在眼前。所以,草堂的安稳生活正是他对美好希望的期许,更期许战争早点过去。

后两句描写蝴蝶在花间留恋,不愿离去,这便是“时时舞”;自由自在的黄莺不住地啼叫,黄莺很美,是“娇莺”,作者写莺“娇”可能是刚出窝不久的新莺,身量娇小,灵动地在花枝间啼叫,也可能是莺穿梭在花间,给人以“叶底黄鹂一两声”的感觉,躲躲藏藏,可可爱爱。总之,看似写实,实则蕴含作者美好的理想。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蝴蝶不像蜜蜂能通过留下的记号,找到来时的路。我们不妨这样想,就算蝴蝶飞走了,又飞来了新的蝴蝶,但给作者的感觉是蝴蝶走了又来,留恋在花间,执着春天的繁花,追寻美好的事物。人也一样,面对美好的事物都会驻足甚至留恋。这就是王国维说的“写境必邻于理想”,在写出实实在在的景物时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追求。

试想杜甫在战乱中看见的有繁盛美好的花吗?或许有,但他却无心观看,哪怕看了也是不住地伤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国家是“草木深”的荒凉与萧条。对比今日的草堂生活,春日里,杜甫沿着江畔寻花。这个题目写得也很有趣,春天的郊外到处都是花,生活在草堂的杜甫难道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那为何还要“寻花”?一“寻”就是七首组诗,我想,每首诗中都有他的追求所在。这也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诗歌传达出来的兴发与感动。

因此,掩卷沉思,一首诗词甚至一句诗词,绝不能一分为二地說这句是“造境”那句是“写境”,所以,王国维说“二者颇难分别”,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猜你喜欢
造境王国维孩子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