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传达视域下的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研究

2023-06-07 02:06赵翘楚闫儒誉
河南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创新视觉传达

赵翘楚 闫儒誉

摘 要:【目的】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内涵的黄河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法】采用视觉传达中视觉思维、情感思维、感官交互等新思路的设计手段,以及IP建构、数据库可视化、VR沉浸等传播手段进行黄河文化传播。【结果】通过新的传播手段和设计思路,黄河文化在继承传统中发展,成功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结论】抓住新时代机遇,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黄河文化传播手段,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黄河文化;视觉传达;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3)09-0154-05

Abstract: [Purposes]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yle, and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Methods] Utilizing new design approaches in visu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visual thinking, emotional thinking, and sensory interaction, as well as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cluding IP construction, database visualization, and VR immersion for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communication. [Findings] Through these new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design concepts,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has been successfully transmitted and promoted whil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deep cultural gen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clusions]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era and innovatively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the Yellow Riv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Yellow River culture; visu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innovation

1 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

黄河从渤海入海口开始溯源,逆流而上穿越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和青海等九个省份,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卡日曲为其源头。黄河整体呈“几”字形,河流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大量夹带泥沙形成的滩涂为黄土大地孕育农耕文明提供了天然沃土,这是黄河文明长盛不衰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奥秘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源远流长、奔腾不息,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诞生和发展,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血液中,都奔流着一条汹涌而又澎湃的黄河。因此,在当下如何调动黄河文化的内驱力量,通过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黄河文化可以赋予新的時代意义和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完成黄河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是各界亟待思考的问题。视觉传达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对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其为黄河文化赋予时代特色,将黄河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黄河文化从文化效益到经济效益再到社会效益的转变,是本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

2 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播机遇

黄河文化的传播目前面临着“上热下冷”的困境,由于大众对黄河文化内涵认知程度低,参与黄河文化传播的热情度低,从而形成了政府、媒体大力宣传发扬黄河文化传播,而民众对家门口的黄河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的局面。基于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经验,反思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注重抢救性保护和传承性发展。同时,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本研究从模式创新、人才强化、政策保障三个方面出发,探索新时代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的可行性举措[2]。应重视黄河文化传播的风格、内涵建设,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新时代如何诠释黄河文化的深层内涵,如何打造易于国内外舆论界所理解和接受的理念、范畴、表述,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话语表达方式,如何将黄河文化的语言表达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把握好整体传播的节奏,需要根据不同传播媒介和不同传播载体采用不同的话语风格表达,考验着黄河文化传播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在具体传播实践中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工作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检验标准,结合当下社会的关注点,拉近受众与黄河文化的距离,让黄河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植根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3]。

新时代黄河文化也具有诸多传播机遇。首先,新媒体的发展为黄河文化带来机遇。新媒体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并深入受众日常生活,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也有利于非专业受众短时间内快速汲取有效信息。而视觉传达设计为代表的展示设计方式逐步向交互化、空间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利用新媒体传播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载体,将亟须传播与创新的黄河文化进行表现性设计和新渠道传播,可以最大程度地使黄河文化与信息接收者们共鸣,产生情感的互动。在新时代下视觉传达与新媒体结合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加工融合,将传统文化以符号化、形象化等方式呈现在舞台场景中,提升视觉传达的效果与传播媒介的作用。如近几年,河南卫视的传统节日晚会利用新媒体技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实景拍摄和后期视觉效果的结合,为舞者的演出添色。这种融合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一次又一次给观众带来一场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在对黄河文化的传播上也可以借鉴以上方式。其次,影视作品的创作也为黄河文化带来机遇,黄河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影视行业,其利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将爱国主义等新的黄河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将黄河文化在各界进行传播,从而加深人民群众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如《黄河绝恋》中安杰在游渡黄河时,为了不拖累欧文,毅然割下了两人间的绳子,自己沉入了滚滚的黄河,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黄河绝恋,展现了中国人民舍己为人的精神。《铁在烧》创作背景为1937年山西国民革命军押运军粮遭遇日军飞机轰炸,三个生死之交的结拜兄弟走上不同道路,最终殊途同归、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纪录片《生命共同体—黄河》《黄河安澜》则都围绕习总书记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部署理念展开,讲述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古老母亲河重获新生,焕发青春。也在一代代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求

在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并大力宣传和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势在必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基于视觉艺术和传播艺术的通用传播手段,对新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的创新传播有着巨大牵引作用。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创新型传播媒介的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运用视觉手段传承传统文化应用中存在僵化、死板的情况。随着设计软件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的领域范围和运用形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宽,能够更直观地击中受众的审美痛点。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应黄河文化创新传承和发展的应用策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强国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原生文化”,却出现了脱离原生土壤的迹象,因此必须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相应的契合点,在深挖其内涵的基础上对黄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向受众人群传达信息并以传播目的为先导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直观地为受众呈现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信息和内涵。数字化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结合能够在时代背景下形成巨大合力,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黄河文化创新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

3.2 市场发展的外在要求

市场的流通性要求黄河文化在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需要兼顾经济价值。文化创意的产物只有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创造出可构成产业良性循环的商业价值才能在市场中立足于自身,使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黄河文化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首先,要满足消费者视觉需求,创造出符合主流审美的宣传手段和文创产品;其次,要符合新时代下的传播需求,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赋能内容创作[4],使用微博、抖音、快手等短信息平台实现创新内容的快速传播,使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因此,在现代社会黄河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将视觉和传达拆开解读,实现同步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下市场发展的外在要求。

3.3 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要求

黄河是华夏民族“母文化”的诞生地,记录了千百年来人们在此休养生息的过程,是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也是华夏文明的根脉所在。在其漫长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蕴含华夏民族精神的渊博睿智。从“四维”礼、义、廉、耻,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中华民族“固有道德”的核心。正是这些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构成了支撑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形成了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构成了中国独有的美德理念,这些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5]。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概括了这些优秀民族精神对现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黄河文化當代价值的传播开辟新的途径。

4 视觉传达设计与创新传播黄河文化策略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向受众人群传达某种信息并主要以传播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为先导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靠视觉为主体主动传达给信息接收者,并且能够对受众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过程,要想传达信息的发送者是设计师,而信息的接收者就是受众对象。创新宣传黄河文化应当从多元的角度出发,新时代如何将视觉传达拆分,通过视觉思维引导和传播方法推广,使更多人了解黄河文化的“深层内涵”,使黄河文化“活起来”成为解决其发展困境的重点内容。

4.1 视觉思维层面

4.1.1 打破传统模式,创新视觉思维。视觉思维是人为达到相应的目的而对视觉意象实施分析、概括、加工、整理的心理过程,本质上属于创造性活动[6]。传统视觉思维下设计者通常使用联想性思维和中心突出的手法,如伦勃朗《夜巡》中用近舞台效果手法将人物进行无序布置,主次有别,从而突出科克、鲁一坦伯西两位人物,使整体的布局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卫队出行场面,以最直观的方法聚焦观众的目光,突出作者对作品戏剧性的安排。对于新时代的黄河文化传播,受众往往被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设计产品抓住眼球,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合理运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够超越传统的思维习惯,给予人们出乎意料的全新视觉感受,同时也能够使设计者的灵感得到充分展现[7]。在具体创作实践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具体创作情景,做到思维模式创新和产出物艺术与审美价值的统一,从而将黄河文化的内涵深挖,助力其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4.1.2 融入情感思维,增强设计感染。黄河文化中融入的民族情感是其能够延续千年仍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其流域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产生的文化融合更是扎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基于此,新时代下的文化产品要想打动人心,一定要包含情感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在灵魂上牵引消费者,使消费者以某种方式与之契合,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产生的能量远大于单一强调冗长文字或系列图片等视觉效果的凸显,最大限度上跨越时间与空间,突破民族与地域的限制,使消费者接纳设计师文化产品的构想和产出,进一步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优势性发展。在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中,设计师可以运用情感共振的手段,从外到内、从延续到创新,不断进行良性的互动,让各自有效的因素作用于作品设计之中[8],使黄河文化和视觉设计碰撞出更多艺术火花。作为设计者,应具备发现美的知觉和纯熟的技法。因此,如何灵活地将情感融入文字的设计、版式的排布、产品的制作中去,将是对新一代设计者们的能力考验。

4.1.3 结合时代工具,构建立体交互。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设计工具和传播媒介,也使视觉传达设计打破传统平面化桎梏,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平台。同时,AR、VR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设计边界扩张。表达手段的多样化、文字传达的图像化、信息建构的互动化,使平面传达逐渐向立体化传达演变,单一感官传达逐渐向全知全息传达迈进。在这种多选择的情况下,设计者如何强化与消费者沟通,体现出作品的交互性以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创新发展的又一途径。交互式设计的不断更新迭代意味着用户的自主意识在信息接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向的传导,而是参与到信息的流动当中与之平等交流,并不断作出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基于此,设计者更应采用在信息传播内容动态化的同时破除以“静止”为中心的设计手段,转向消费者内心的情绪和产品的文化精神内涵,以此构建联觉思维与精神共情[9]。同时体现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互用。

4.2 传播方法层面

4.2.1 剖析黄河文化特点,打造独特IP。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整体消费升级,居民文化意识将持续提高。基于此,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文化产业为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释放途径,同时其经济价值也为新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营销思路。如大家熟知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仅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中,销售额已超过2.57亿元,成为除电视转播权、赞助商(即奥林匹克TOP计划)、门票销售外的第四大收益来源。黄河文化要想焕发新生机就要激发出消费者隐性潜意识中对IP价值的认可,将其个人价值赋能到黄河文化中,使消费者在根本上认可和依附于黄河文化的魅力。而对于黄河文化IP的打造,如何把握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境”,找到黄河文化中最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亮点元素,并将之符号化,是打破“上热下冷”困境最有效的方法。

4.2.2 建立黄河文化数据库,形成信息链条。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多且分散,要想系统地了解文化,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数据库中检索是最直接的方法。但从网上搜索黄河文化数据库、黄河博物馆、图书馆的词条显示的结果却是寥寥无几,并且规模较小,内容形式单一,以文字记叙、图片展示为主,动画视频、3D演示等现代虚拟科技手段的使用率很低,这也是黄河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另外,已经建成的数据库整体缺乏定制化的设计,UI界面设计功能简单、配色过时、信息检索等功能的交互流畅度不够等现实问题都是导致资源数据库利用率低的原因,这是对黄河文化创新传播的巨大障碍。对于黄河文化数据库的创新建设,甘肃敦煌文化数据库的建立是很好的参照物。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建立起一整套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成为数字时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资源。目前“数字敦煌”项目已对278个洞窟完成数字化摄影采集、164个洞窟进行了图像处理。这种将文化与科技结合“永远保存、永续利用”的方式必将成为未来文化数据库建设的主流方式。

4.2.3 塑造独特文化场景,沉浸式旅游演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完成了由“景”—“情”—“境”的转型。在视觉美学视域下,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中的旅游景区不再被展示为可参观的景观,不再被遮蔽为表演时的背景,而转为主动与游客交互的场景,游客对景观的共情也得到深化。新冠疫情使无数旅游演艺企业面临停演、倒闭的危机,但同时,疫情倒逼我国文旅企业大力推进AR、VR、全息艺术效果、现代声光影像技术、交互体验技术等数字技术在重塑原有舞台形式、拓展户外演出空间上的应用普及。黄河文化流域的相关旅游景区应把握机会,推出如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博物院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等“火爆出圈”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将技术赋权与黄河文化千年积淀紧密结合,使黄河文化的魅力具象地展现与表达,并让游客体会到“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

以视觉设计赋能黄河文化,以数字化传播黄河文化,使黄河文化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实现立体化、差异化、分众化,是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升级转化的现实路径。如何让文化创作者充分理解、吸收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并从作品中将情绪传递给大众,数字技术提供了多维度的可能性,其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优势使文化内部链条连接的各个环节相互联动、相互碰撞成为可能,这使黄河文化的传播创新由国内的小循环逐渐延伸到世界的大循环之中。自发参与、主动创新、独立传播的黄河文化新生态,将连接全球华人的血脉共鸣,为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 2019(20):8.

[2]张喜云.基于《黄河文化概说》谈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与传承[J].人民黄河,2022,44(8):169-170.

[3]邢祥,邢军.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J].新聞爱好者,2020(3):29-32.

[4]魏晓阳,侯雪彤.黄河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理论月刊,2022(8):86-90.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26.

[6]胡毅,刘婷.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22(21):97-99.

[7]厉笑余,厉群.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153-154.

[8]顾俊侃.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22,43(18):402-405.

[9]孙金龙.联觉现象触发的多感官体验:博物馆展示交互设计中的新趋势[J].美术大观,2022(8):146-148.

猜你喜欢
文化创新视觉传达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视觉传达艺术与中韩网页艺术设计的比较研究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海南绿色崛起的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