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比较中提升

2023-06-07 14:45吴柯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比较思维

吴柯佳

[摘 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教材文本的内容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共同特点、辨析事物的不同之处,同时进行思维的碰撞,评价赏析文本的表达艺术。这样,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言语活动,能主动思考、总结、归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比较;知同;辨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2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提升思维品质”;同时,还提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表象、动作等展开,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陈先云先生认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能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等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形成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产生初步理解,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这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当然,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在一次次有目标的训练中形成,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众多方法中,比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对“比较”进行注释:一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二是用来比较性状或程度的差别。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种最本质的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人的一切有意识生活就会是不可能的。”因此,比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比较中“知同”,举一反三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是对复杂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从而使人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不仅要解释字义、识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唯有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意蕴,更深层次地品味文章之意味。

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课文时,非常注重内容的前后衔接,既以单元为单位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整体编排,也以篇章为单位有机编排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组织成一个个有机的小的综合体,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层层递进。这就为开展比较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在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异中之同,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事物的规律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一文,有一位教师这样教学:先引导学生学习《囊萤夜读》一文,再补充《孙康映雪》和《凿壁偷光》两篇文言文,要求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孙康和匡衡是怎样读书的?他们跟《囊萤夜读》中的车胤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孙康借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匡衡通过墙壁上小洞透过来的光读书,他们三个人都勤奋好学。教师接着问:“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样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好学才能博学通才的道理,从而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完《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后,教师先这样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言文,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把两个不同朝代的人物放在同一篇课文里?”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是因为文章主旨相同。教师接着追问:“再好好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编者为什么要把《囊萤夜读》放在前,而将《铁杵成针》放在后呢?”这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再细细研读、比较后发现:两者都是写勤奋好学、努力学习的,但前者重在勤勉,而后者重在恒心;对一个人而言,勤勉与恒心都很重要,但要在勤勉的基础上有恒心才能有所成就,故《囊萤夜读》在前,而《铁杵成针》在后。这是多么深入而奇妙的发现啊!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发现这两篇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实是有难度的。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寻找相同内容、相同人物、相同故事的略微差异,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渐理解了事物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自读《悬梁刺股》《手不释卷》,看看所写的人物与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异同之处。你还想到了哪些人的哪些事呢?”

这样,在一次次比较中寻找人物、故事的相同点,由一篇文本到一类文本,由一个人物到人物群像,学生学习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化,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得到激活,使学生建构起语文知识图式。长此以往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善于由眼前的内容想开去,在比较中串联起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事物的共同规律,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

二、比较中“辨异”,触类旁通

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与教材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比较是非常有效的文本细读的途径,不仅能引导学生将文本解读得更为细致,而且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助于深化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比较辨别同中之异,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单元选文的特点是充满幽默和智慧。该单元的《手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后练习第二题是:“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遠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下来。”文章中不少的语句充分体现了丰子恺表达的幽默。读着这样的句子,学生只是体会到它很生动、很有趣、很好玩。如果教学只是到此为止,其实学生心中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验。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中,切身感受作者语言的风趣呢?

教学时,教师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展开学习。首先,教师出示一段描写中指的语句:“中指居于五指中央,长得最长,但做事出力主要靠大拇指和食指,它略微帮忙。”其次,教师提问:“出示的这一段文字写了中指,文中的第四自然段也写了中指。默读比较,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学生很快就发现教师出示的这段话是概括写了中指的特点,课文的写法显得更具体,语言更加幽默风趣,读起来感觉很有趣。这样通过比较,将教学的着力点直接指向文本语言的幽默风趣。最后,教师引导:“默读第四自然段,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写写批注。”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真正进入语言文字中,用心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带来的有意思的画面感。经过默读,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丰子恺把食指、中指、无名指的关系比作《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关平、周仓,让我仿佛看到了三个人出现在我面前,高高矮矮,非常有意思。”有的学生说:“‘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这一句,让我想到了我爸爸。他啥事也不做,我妈妈辛辛苦苦做家务,他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有的学生说:“读最后两句时我不禁笑了,太有画面感了,只让大拇指和食指处理,他只是略微扶衬而已,动都不动。”比较阅读,使文字变成熟悉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真正读懂了语言文字的精妙。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具体形象性。像这样在比较中辨异,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意思,而且对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语言的表象触摸到语言的精髓——“有意思在哪里?”“为什么这样的表达会让人觉得有意思?”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丰子恺语言的幽默风趣,学习难点迎刃而解。这样,学生今后再去感受其他文章的语言特点时就能触类旁通。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分析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要从感性的个别中概括出共通的普遍性来。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的属性,抓住不一样的点,坚持不懈地深究下去,从而发现经典课文的共同特点。当然,同样的问题,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引用原文、分析综合等途径对文本内容、人物特点、表达方式等进行体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比较中“碰撞”,形成评判

对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本,如果学生通过比较“知同”或“辨异”,还无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教师就要抓住文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比较,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找同,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初步的判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我国心理学家在对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小学生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异同比较。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的自画像”,要求学生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对学生而言,难点在于怎样把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在教学时,教师就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了这个难点。

首先,教师出示两段范文,分别描写自己的“善变”“爱健身”两个特点。

1.我外号“变色龙”,时而暴躁,时而温柔。那次,女儿数学考砸了,我一把奪过试卷,甩在桌上,叉着腰,瞪着眼,冲着她吼:“又是粗心,说过多少遍了,就是说不好你!”说罢,我摔门而去。过了半小时,我端着牛排,俯下身子,笑眯眯地对女儿说:“都是妈的错,刚才态度不好,我向你道歉!来,把牛排吃了,我慢慢教你。”

2.我是名副其实的“健身达人”。一周至少泡在健身房五天,每次至少1小时。游泳、瑜伽、跳操样样精通。因为表现好,常被老师点名示范呢!有时候批改作业累了,就原地来几组“开合跳”“深蹲”,立马神清气爽。周末也闲不住,跑个三五公里是必须的。

其次,在学生初步读懂两段范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范文,比较两者的异同。在比较中,学生找到了共同点:第一句都是中心句,两段范文都是总分结构;都是通过事例写清楚特点的。这样,学生在知同中理解了构段方式,把握了主要内容。同时,学生逐渐找到了两者的不同点:第一段范文只写一个事例,具体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二段范文虽然也只写了一个特点,但写了多件事。这样通过“辨异”,学生读懂了范文的基本写法。

再次,教师接着引导:“你们再比较一下,哪一种写法好呢?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认为第一种写法好,因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得生动具体,很有画面感。”有的学生说:“我喜欢第二种写法,因为这么多的事例,更能让我感受到作者确实是个健身达人。”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不同写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教师顺势引导:“那你们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写清楚人物特点呢?”于是,学生慢慢地总结出来:“可以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写清楚一个特点,也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为写出同一个特点。”

这样的比较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由读懂范文的内容到领悟具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不同写法的好处,突破了习作教学中“如何写”的难题。在比较教学中,找异同不是目的,寻根求源才是真实的意图所在。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探疑,相互关联,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形成了整体架构,同时学习思维的敏锐性和严谨性逐步得到发展。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内容广博。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是一种较为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找准比较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知同”“辨异”“碰撞”, 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锐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比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