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古代论说文阅读例谈

2023-06-07 11:50陈慧娟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六国魏征司马光

陈慧娟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本单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由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本组成。选文作品创作于不同历史阶段,有奏疏、书信、辞赋和史论等文体,表达各具特色,但都表现出了古代良臣贤士匡时济俗、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阅读,我们要学习作者解决现实问题时的理性思维,鉴赏其说理艺术,探究作品思想与时代精神间的关系,领会士人的家国情怀,激发我们关注现实、勇担道义的精神。

(一)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三)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國,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宋倩飞:魏征以善谏敢谏著称,善谏需要智谋,敢谏需要勇气。纵观历史,我们发现能言善辩、擅于进谏的人不少,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气却太难得,这份勇气源于一个良臣贤士心怀家国、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在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中,我们看到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有角度、有深度、有力度地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十渐不克终疏》开篇直言,唐太宗在贞观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所以“内外康宁,遂臻至治”,但近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之后开始一一列举唐太宗从执政初期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这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进谏,如果没有一颗“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忠心和责任心,是难以做到的。

沈思言:在王安石变法周年时,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长信,以朋友的身份,指出王安石变法实施中存在的弊端并加以剖析,原因在于王安石“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以为新法利国利民,恨不得一下子就全国施行,这是“用心太过”;认为自己有把握能做到,这是“自信太厚”。司马光反对新政,其言论偏于保守,但信中他直言不讳,心地坦白,也不乏切中时弊之论。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要言不烦地对此信作了答复,斩钉截铁地反驳了司马光的所有指责,坚定而不为别人所左右。把两封信对照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为据实而发,言之成理,不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互相争论,都是在为国而谋,只是思考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同,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沈嘉豪:在苏洵“赂秦而力亏”的六国破灭观中,秦国作为强势暴力方,促使他国灭亡。可是李桢却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他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如果他们得逞,无非是另一个暴秦。六国破灭的真正原因是“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各国都想称帝,不过秦得天助得以成功罢了。那么,天意为什么要助秦呢?作者解释道:春秋以来,兵连祸结;迄乎战国,百姓更受其荼毒。正面指出:无论强调天意助秦,还是指责六国欲秦所为,这样的结果都是秦与六国各自暴虐行为的必然结果。六国想要自存,只有实行仁义,这样不但可存,甚至可王。这是侧重从仁民、爱民角度去思考治国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与苏洵及苏辙的观点差异所在。“三苏”和李桢的观点差异的原因,是各自写作的现实针对取向决定的。

【浙江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

本单元选取的四篇古代思辨文章,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士人”这个群体的情怀和素质。我们今天学习的意义在于透过他们的理性思考和缜密逻辑,感悟士人先贤的形象,辨析他们的主张在特定时代的现实意义,以及跨越时空的经典意义。

魏征的智慧和勇气源于对君道的恪守和推崇,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辩难交锋,来自名臣治世理念的践行差异。苏洵写《六国论》时只是个平民学士,杜牧写《阿房宫赋》则还是青年学子,李桢作为元太宗近臣很受倚重、终身荣耀,但是面对社稷苍生,古代士人们从没有放弃对社会的关注和积极用世的使命。只是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立论,因而对史料做了相应的取舍,这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启发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具备批判性思维,提高思辨能力,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六国魏征司马光
唐太宗与魏征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司马光砸缸之谜
锅盔助秦灭六国
司马光砸缸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司马光“警枕”夜读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