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2023-06-07 05:48朱红张姝乐
新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差距民族

朱红 张姝乐

民族地区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本质上具有整体性、内容上具有全面性、进程上具有渐进性、实现形式上具有共建共享性,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進一步缩小区域差距、经济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打响脱贫攻坚战,3121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民族地区之前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现今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仍然是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深刻把握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进程的内涵特征,汇集各方力量,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和积极因素,形成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

对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

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第一,本质上具有整体性。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包含所有人不分区域的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要从全局上来看”。[2]民族地区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上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所以,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层面的高质量富裕。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包含收入和财富的富裕,也包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等物质层面。更包含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和提升等精神层面。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原生性、民族性、乡土性及时代性的特点,满足民族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下,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从内涵到外延的全面提升,以及满足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精神和文化的全面富裕,要全面补齐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领域的短板,最终实现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进程上具有渐进性。共同富裕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现实任务”,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同样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能实现的,既“急不得”也“等不得”。共同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的富裕,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内容形式上,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渐进富裕。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面临的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加复杂,需要在付出更大努力的同时,形成先富帮带后富,梯度渐次推进的共同富裕过程。

第四,实现形式上具有共建共享性。共同富裕“分好蛋糕”固然重要,但是“做大蛋糕”才是底层逻辑,所以,“共同奋斗”“共同建设”是基础。需要激发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人人努力,人人参与,通过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创业致富,实现共建共富。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公平的分配机制,健全共享共惠共富的体制机制,实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3]

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路径分析

相对而言,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所以,“发展”仍然是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关键,“发展仍然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4]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首先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在不断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基础上,再通过合理的制度把“蛋糕”分好。

(一)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发展新机遇,缩小区域差距

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针对民族地区存在的发展差距,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缩小区域差距方面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1、利用区位优势,把民族地区打造成为向西向北向南开放开发的前沿高地

民族地区资源密集、区位优越,具有特色文化生态系统。要发挥这些综合优势,就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系,开放合作参与区域经济循环体系,补充完善区域性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利用区域性辐射带动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的国际布局,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利用生态优势,把民族地区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重点区域

生态资源是民族地区最大的财富,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要把生态资源守护好的同时,也要利用好转化为绿色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双碳”背景下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更多可行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性空间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循环低碳发展模式。

3、利用资源及地理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形成竞争新优势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引外联深挖各种资源优势互惠共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良性循环,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民族地区特色优质且稀缺的产品和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升级,为共同富裕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不断发展和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提升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是关键。进入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各个领域中,以创新发展成为新动能,让绿色发展成为底色。协调发展补齐薄弱环节,开放发展产生联动效应,激发各方活力释放生产力,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共建共享发展。

1、加快创新动能培育,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民族地区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要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只有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创新发展才有源泉。要立足现有优势,打破固有的思维惯性,千方百计吸引汇集各方各类人才,既要注重吸引外来人才,也要关注乡土人才。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既要重视精英人才,也要关注“草根英雄”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近悦远来”的宽松环境,做到人尽其才。通过人才带动技术、信息、数据、管理等创新要素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更大程度激发生产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做大做好“蛋糕”,夯实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2、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向绿色智能中高端化转型升级

民族地区具有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生态优势等,要通过与利益机制、技术、数据、资金等要素的结合,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升级,向绿色低碳化、高质高效化产业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势能。提升传统资源型优势产业改造,向高附加价值升级产业链。利用已有优势产业基础,发展布局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开放型经济,相当一部分民族地区具有区位优势,处在开放的前沿地区,努力发展外向型产业,探索多种经济合作模式,打通经贸交流合作的通道。升级生活型服务业发展,推动向数字化、品牌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发掘多姿多彩人文资源要素,与各地文化旅游业、康体运动、娱乐休闲业融合,向精品化、智慧化升级。发展数字经济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共同富裕创造高质量的物质基础。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民族地区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三农”领域依然是民族地区在迈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重点发力的关键领域。所以,全面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成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1、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低碳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发展绿色有机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注重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以农业技术应用升华各地“土特产”的大文章,提高传统农牧业的质量效率。根据品种优化、品效提升、品牌塑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打造优质低碳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高效加工体系,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全产业链条,创响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县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农牧民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

2、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现代文明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引导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下乡、农民工返乡、各类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投资兴业创造美好生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成为新乡村建设带头人。民族地区依托资源多样性特征,发掘农业农村的食品生产、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价值,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带动域内各民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四)政策协同推进,缩小收入差距

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靠自力更生内生动力的驱动,也要多方协调综合施策,形成支持的外部合力,内外联动汇集共同富裕的目标。

1、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基本均等公共服务水平

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要切实考量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族地区群众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的机会,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把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改善基础设施完备度、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系,统筹解决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一老一小”等方面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在接受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便利性普惠性。顺应民族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民族地区文化乡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凝聚社會主义共同价值观,树立良好社会文明新风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民族地区人民精神文化共同富裕。[5]

2、优化区域支持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针对民族地区欠发达,生产生活水平相对滞后的具体情况,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政策,实施优先共享的倾斜政策,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制定更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要素流动、投资兴业、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区域间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帮带、社会支援,鼓励先富地区、社会各界、企业和个人对民族地区开展联动帮带,立足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畅通人财物、技术数据信息、管理市场等方面交流合作,对民族地区形成更大的支持。另外,千方百计促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所有制、职业收入差距,初次收入分配强调效率,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让更多低收入人群跨入中等收入行列。二次分配强调公平,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为民族地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环境。

总之,要在缩小区域差距、经济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持续发力施策,才能促进民族地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扎实稳健前行。

注释

[1][2]学而时习工作室:《习近平总书记谈共同富裕》,求是网,2022-08-27,http://www.qstheory.cn/2022-08/27/c_1128953040.htm。

[3]黄祖辉等:《共同富裕的重点、难题与破解》,载《中国人口科学》,2021(06):2-5页。

[4]吴本健、巩蓉蓉:《空间正义: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138-139页。

[5]于法稳、林珊:《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特征、问题及路径》,载《中州学刊》,2022(09):31-39页。

作者简介

朱 红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及区域经济

张姝乐 华南师范大学教信学院新闻系学生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差距民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民族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