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的问题、影响及对策

2023-06-07 05:48刘静
新西部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俗陕西工艺

农村民俗工艺有序传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存在传承群体意识淡漠、传承种类延续性低、传承途径单一分散等问题。在分析影响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发展的三重因素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品牌特色、途径创新三个层面提出促改对策建议。

“文化振兴为乡村铸魂。”农村民俗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与主要组成,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底蕴及精神成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关键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从宏观层面提出强化农村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细化了农村文化传承的实施方案。至此,农村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陕西历史悠久,乡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陕西民俗工艺多分布于村落民间,源自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与技艺,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代表类型。陕西农村民俗工艺种类繁多,涵盖各类庙会、祭祖祭典、民间社火、跑螺车、高台芯子、婚嫁习俗、待客礼仪等乡村民俗,以及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例如烧瓷、泥塑、酿酒、剪纸、核雕、制面、草编、织布工艺等。这些民俗工艺承载着秦人的生存智慧,是陕西农村社会变迁的见证与财富,也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中最易流失的部分。因而,需深入探索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之道。

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工作在取得持续推进的同时,当前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群体意识淡漠

陕西民俗工艺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发祥地的精神符号。但在多元文化的交互冲击下,对传统农村民俗工艺的重视度也随之淡化,甚至出现农村民俗工艺无人传承、无意传承、无众传承的“三无”现象。“无人传承”主要是指农村民俗工艺的出品人及技艺人数量较少、居住分散、年龄偏大,加之长期缺乏从事相关工艺的经济来源支撑,逐渐丧失对传统民俗工艺的传播信心。“无意传承”强调青年群体大多不愿接续从事农村民俗工艺活动,导致陕西大型社火项目、皮影戏、曲艺杂技难以组织、后继无人。“无众传承”是由于艺术形式多样化,农村技艺人难以寻求适合的展示平台,观看、传播、欣赏农村民俗工艺的观众随之缩减。

2、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种类延续性差

陕西民俗工艺文化种类繁多,形式丰富,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大批民间民俗瑰宝、经典工艺被束之高阁、放之不用、弃之不管。根据陕西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统计,迄今陕西省拥有国家级民俗工艺79项,省级民俗工艺411项。当前陕西农村民俗工艺遗失种类不断增加,近年来平均每个县都有失传的农村民俗工艺。例如,压钱钱、送丰水、吃杂面、古道上的垫鞍子等陕北民俗,安康市石泉县的庖汤宴等陕南民俗,宝鸡市千阳县的布艺、铜川市陳炉古镇的耀州窑瓷器制作等关中工艺,成为一度消失或正在遗失的乡村记忆。

3、农村民俗工艺传承途径单一分散

农村民俗工艺属于传统乡村文化范畴,因此具有地域性强、流动性弱、传播面小等特征。尤其是受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影响,农村民间技艺传承的固化模式与渠道已经难以适应新兴市场需求。加之传播陕西乡村民俗工艺的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民俗工艺的传承路径受限。此外,陕西境内地域狭长,陕北、陕南、关中地区农村风土民情各异,民俗工艺分布分散,加剧了文化资源禀赋差异,造成传承模式的碎片化,难以构建具有整合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的省域文化产业集群与乡村文化市场体系。

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的影响因素

如前所述,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公权与私权不明确

农村民俗工艺的产权问题涉及传承人、技艺人的核心利益,因此,成为影响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群体传承意识薄弱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资源属性上看,农村民俗工艺一般遵循国家、集体、全民所有,个人少有的原则。各地区对于不同民俗工艺资源的产权实行差异化管理,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并采取划分属地、垂直管理两种模式。多元模式带来管理便利化,同时也造成农村民俗工艺中公权与私权的边界不清晰。一方面,陕西具有公共产权的农村集体民俗工艺传承中存在“搭便车”现象。另一方面,陕西具有私人产权的农村民间工艺因长期得不到公众认知与资金扶持而销声匿迹。

2、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开发与保护不协调

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开发与保护的博弈程度影响民俗工艺传承种类的延续性。一般而言,开发程度越高,对民俗工艺资源的破坏性越大,保护力度相对缩小,延续度越低,反之亦然。伴随着陕西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俗工艺市场化程度提高。与此同时,农村原始文化资源耗散度加大,工艺传承过程的“艺术链”“产业链”“服务链”延续性越低。集中表现为陕西部分民俗文化“庸俗化”,不断侵蚀生态原貌,民俗节等成为商业炒作的集散地,持续运行的内生性不足,而不少农村封存的工艺却藏匿民间、无人问津。开发与保护的不协调,使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失去了发展动力。

3、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档位与速度不匹配

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档位与速度不匹配,指的是农村民俗工艺的传承价值与民俗工艺的传承时效缺乏一致性。而两者的统一是农村民俗工艺传承途径的有效保障。当民俗工艺传承价值高、传播速度慢,就会加大“沉没成本”,造成传承路径阻滞,形成农村民俗工艺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当民俗工艺传承价值低、传播速度快,就会形成“影子价格”,堆积产生大量“劣质品”,造成农村民俗工艺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总而言之,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档位与速度的落差使之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关于陕西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对策建议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农村文化传承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鉴于此,根据上述内容,从三个层面提出推进陕西农村民俗工艺有序传承的对策建议。

1、加大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规章,提高公众对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重视度。通过梳理、印制陕西农村民俗工艺名录,定点、定期进行发布。建立行业准入与考评机制,实行“政府引导、县域带动、全民参与”的传承模式。

二是強化立法,明确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群体的权益边界。应尽快出台《乡村民俗工艺保护法》,对乡村民俗工艺优秀传承人给予补助津贴,严惩破坏、诋毁、漠视乡村民俗工艺的恶劣行为。

三是补充条例,搭建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资本输送平台。鼓励陕西企事业单位持续输入行业能人资本,扩大融资渠道,防范运用社会资本带来的信贷风险。

2、形成农村民俗工艺传承品牌特色

一是挖掘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文化符号。将农村民俗体验、工艺故事与教科书、宣传栏、公益广告、日常用品、旅游场景有机结合,开发系列品牌,挖掘陕派农村民俗工艺品牌的“特色点”。

二是打造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产品体系。突出农村工艺核心产品的“利益点”,构建工艺价值链。打造农村民俗期望产品的“关注点”,构建民俗产业链。最终形成以农村民俗工艺价值链带动城乡产业链,以区域产业链反哺农村民俗工艺价值链的格局。

三是协调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开发保护。制定陕西市县级民俗工艺传承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民俗工艺传承中开发保护的责任主体与侧重点。

3、强化农村民俗工艺传承途径创新

一是拓宽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展示平台。调整展示陕西农村民俗的时间空间,在各类假期、日常锻炼、城镇社区文体活动中加大对农村民俗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陕西农村工艺进城市、进单位、进家庭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参与方式。

二是加大农村民俗工艺技术创新力度。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借助智能化工具,运用农村民俗体验数字化、农村工艺流程可视化的全息技术,增加室内民俗工艺AR(移动应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的展示应用。

三是实现农村民俗工艺传承的区域融合。汇集陕北农村民俗工艺的红色基因、陕南农村民俗工艺的生态基因、关中农村民俗工艺的秦中基因,打造陕西万亿级农村民俗工艺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页。

[2]中共中国文联党组:《凝心聚力铸就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载《求是》,2022(22):57-62页。

[3]浦天龙:《优秀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治理》,载《人民日报》,2021-10-15(05)。

[4]梁学成:《西部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56页。

[5]刘静:《陕西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路径研究》,载《陕西乡村振兴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79-188页。

作者简介

刘 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

猜你喜欢
民俗陕西工艺
冬季民俗节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民俗中的“牛”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民俗节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