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2023-06-08 01:44肖凯强
邓小平研究 2023年2期

肖凯强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本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①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极为重要的实践探索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这条道路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1992年春,面对国内国外重大变动严重干扰改革开放进程的现实情况,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责任担当和巨大勇气在视察南方各地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既为当时的改革开放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开拓指明了方向。3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探究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申党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根本政治遵循

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所确立的包含全部工作方向、目标和步骤的总体政策方针,是全党思想统一的基础,也是各项具体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表明,党的基本路线同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路线正确,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巨大的危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①的正确路线得以确立。但是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社会主义阵营剧烈变动的影响,一些人开始质疑和否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面对这种现实状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坚持,最关键的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且“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他对党的基本路线的重申和肯定,既捍卫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稳定性和一贯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根本政治遵循。

(一)“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经济建设作为最重要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下,阶级斗争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支配着其他各个方面,这成为国家经济长期低水平发展和人民生活长期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两个凡是”思想的束缚下,经济建设的从属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直到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才逐渐廓清这一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经济建设开始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经历过百年耻辱历史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中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979年10月,邓小平就曾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①这不仅鲜明指出了经济建设在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还阐明了“经济工作”同“中国式的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依靠“经济工作”的开展。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观点却一直遭受“左”的思想干扰,尤其是在国内出现严重政治风波和国外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巨大变动以后,这种“左”的思想开始扩大和蔓延。在这种纷争中,1989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也出现自1978年以来的大幅下滑。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②他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③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必须要发展得快一点才行,“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④。邓小平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再次肯定,不仅消除了一些人对强调发展经济的顾虑、质疑,也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四项基本原则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发展动力。但是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自改革开放伊始就存在着“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想倾向,严重干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左”的表现是只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否定改革开放,这只会导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封闭保守的老路;右的表现是只强调坚持改革开放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这只会导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因此,正确认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避免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才能确保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作出以后,右的错误思想倾向就开始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有一些人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①,甚至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因此中国现在不是搞四个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应当实行他们的所谓‘社会改革,也就是搞资本主义那一套”②。这种错误思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③。右的错误思想倾向具有严重危害性,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同时,伴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的發生,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有人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提出姓“资”还是姓“社”的疑问。这些“左”的思想倾向导致了思想领域的混乱,改革开放到底往何处去成了很多人的疑问。因此,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对于“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倾向进行了明确的回应:“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④他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坚持改革开放是封闭保守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国内外环境剧烈变动影响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处在了重要关口,此时邓小平再次突出和肯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一百年都不能动摇,不仅排除了干扰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也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政治遵循。

二、解决姓“资”姓“社”的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扫清了思想障碍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认识的问题。按照马克思所讲,经过比较而抽象出来的共同点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⑤。这也就意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应用,并不能够拿来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标准。邓小平从科学的理论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知,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问题,理清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彻底扫清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巨大思想障碍。

(一)“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历史低潮,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彷徨迷茫。这种现实状况不可避免地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改革开放会不会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性质?还要不要继续改革开放?一系列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开始出现,一些人担心改革开放会使中国出现苏联的悲剧,因此对改革开放的措施和政策都要问一问姓“资”还是姓“社”。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在了前所未有的紧要关头。

对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讲到,一些人之所以不敢去闯、不敢去干,就是因为担心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①。为了解决这一思想上的重大问题,他基于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总结,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的判断标准,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三个方面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来对一切改革开放的举措和政策是否可以实施进行衡量。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更是对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其科学性和准确性,成为衡量改革开放政策和举措的新尺度。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可以为我所用,可以大胆地尝试和推行,这在思想层面解答了一些人的困惑和迷茫,使他们从事事都要问一问姓“资”姓“社”的困顿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思想和行动上的进一步解放。

“三个有利于”标准用更科学和具体的标准代替了宽泛的争论,避免了凡事都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问题进而严重影响改革开放的状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深圳的发展成就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③姓“资”姓“社”作为重大的是非问题,邓小平认为,只要“公有制是主体”④,只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没有改变,那么改革开放中的一切具体措施和政策就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他明确指出:“‘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⑤总之,不能泛化姓“資”姓“社”的争论,而应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这种科学的认识彻底破除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道路上的思想束缚。

(二)“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

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是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对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因为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且因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当时毛泽东已经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提出要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状况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依然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对商品和市场采取排斥的态度。加上“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加剧,导致了人们谈“资”色变,将市场和计划简单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带有制度属性的,从而长期困扰和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市场和计划的关系、价值规律的作用等问题,从而引发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如何对待市场经济的争论。面对这种争论,邓小平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和观点在多次谈话中科学阐释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逐渐打破了以往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僵化认知。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曾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①这就非常明确地在理论上将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实际上也是否定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论断。1985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讲道:“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②正是基于邓小平这种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③、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④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举措和新政策,对市场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在市场和计划关系问题上的争论在当时也基本上停止了。

受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政治风波和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巨大变动的影响,对市场和计划关系问题的争论再次出现,一股“左”的思潮又开始兴起,又一次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引向了两种社会性质的讨论中,人们在对待市场和计划的问题上也再次陷入困惑,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虽然邓小平在1991年上海视察过程中就讲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①,但是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正是基于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为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南方谈话彻底打破了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带有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最后一个理论上的障碍。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对市场和计划关系的正确判断,使姓“资”还姓“社”不再成为困扰改革开放的思想束缚。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③南方谈话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仅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和发展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巨大思想障碍。

三、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加之苏联的实践经验,因此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形成了将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片面认识,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重大偏差。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重新思考社會主义的本质问题,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都不是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系列经典论述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地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方向。

(一)“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提高生产力有两个方法,一是解除外在束缚,二是优化内部要素。前者可以称之为“解放生产力”,后者则可以称之为“发展生产力”。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因而也非常重视生产力的作用。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认为生产力“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③。1945年4月,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④1957年2月,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全国上下已经基本消灭反革命分子的情况下,“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⑤。虽然我们党在理论上已经充分认识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出现了将重视发展生产力污蔑为“唯生产力论”进行批判的错误做法。⑥对于生产力理论的这种片面理解、认识和实践,造成了中国发展的迟滞和落后。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政治上拨乱反正的完成和思想解放的深入,经济建设开始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邓小平也开始着重思考和研究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问题。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就谈道:“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⑦1980年4月到5月,邓小平在几次讲话中提出了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看生产力是否发展”来评价经济政策等一系列重要观点。⑧这些精辟论断展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1985年8月,邓小平在与外宾谈话时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①这就明确了解放生产力作为改革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是在这一系列思考和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对生产力理论的科学认识,并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行了概括和论述。在他看来,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解放生产力,以前长期只讲发展生产力,忽视解放生产力,产生了一些问题,现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②,并且还明确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此外,邓小平再次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主张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培养科技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科学认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和发展找到了最根本的方式和方法。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再到农业互助合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左”的错误思想的干扰,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受到较大束缚。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鼓吹“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③,这种荒谬的认识不仅严重束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而且导致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通过对以往错误观念和实践的反思,逐渐形成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认识。首先,邓小平驳斥了“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等错误观念,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④,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将贫穷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错误观念的束缚。其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⑤,“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⑥。因此,社会主义必须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始终避免贫富分化的现象。最后,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⑦,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正是基于对以往改革实践的深入思考和认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才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论述,不仅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①,重申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实现路径和方式,而且提出了通过利税转移的方式解决地区贫富差距的构想,同时也强调不能过早实施这种办法,不鼓励吃“大锅饭”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突出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追求。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不仅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确的答案,也使人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和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开拓者,邓小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国内外出现严重动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论断,廓清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立了根本的政治遵循,扫清了巨大的思想障碍,还明晰了前进中的正确方向。3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并探寻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贡献,不仅对于更好地理解、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很大助益,而且对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