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提升的方法再引领

2023-06-09 07:11朱玉美
新教育·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塑造提升能力

朱玉美

【摘要】在物理中考前一轮复习中,关注知识梳理,加强图像表述训练,注重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能力;提升;塑造;中考一轮复习

物体的浮与沉是初中力学的应用延伸。将一个分析对象置于液体或气体中,这种基于陌生情景下的分析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与提升,如果教师能充分结合学生已有能力与可提升能力之间的链接,以此达成进阶提升的效果,即教学目标所在。笔者在对该环节进行一轮复习时,采用以下环节,达成了顺势而导的效果。

一、知识梳理——基于预习背景的再提速

在中考前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倾向于在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以此打通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再审视、再理解。为此,在本节复习课中,笔者仍然以“鸡蛋悬浮于水中”为例,引领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同步推进。具体如下:

给学生呈现如图1所示鸡蛋悬浮在水中的场景,然后问题和板书同步推进,逐渐健全知识框架。

问题1:鸡蛋现在处于什么状态?

生:悬浮。

问题2:它的受力情况什么样子?你能作出此时的受力情况吗?

生:受重力和浮力且F浮=G物,并完成作图(一位学生到黑板前作图)。

问题3:通过受力分析和推导,你还知道鸡蛋和液体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此时学生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公式共同建立等式ρ液gv排=mg=ρ物gv物,推导获得ρ液=ρ蛋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推导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4:你能采用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

学生开始思考,从增大浮力或减小重力着手,想到加盐或密度大的物质,从而使F浮>G物,并结合推导获知此时要使ρ液´´>ρ蛋。

问题5:最终静止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你能作出他们的受力情况吗?

生:此时物体处于漂浮状态,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重力。学生在下面完成作图(一位学生到黑板前作图)。

问题6:你有什么方法使该鸡蛋下沉?

学生开始思考,从增大重力或减小浮力着手。该问题可以通过减小浮力来解答,即学生都想到加水或加密度更小的液体来稀释该液体,从而减小液体的密度,实现减小浮力。而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很快获知此时F浮´<G物,而且ρ液´<ρ蛋。

问题7:最终静止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如何?你能作出他们的受力情况吗?

生:此时物体处于沉底状态,受到向上的浮力和支持力,受到向下的重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实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审视,通过分析和推导自主建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源于新授课,又高于新授课,源于问题的发现又归根于问题的解决。此时的一轮复习以知识构建为基础,以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为路径,切实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融合方法与技能,建构较为系统、完善的知识框架,打下了一轮复习的基础。

二、图像表述——基于图像信息的再提速

数形结合思想是初中物理阶段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之一,在中考一轮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规律的建构,还原知识与规律的建构过程,让思维再现,还需要将一些方法纵向对比,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此,在本节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阶完成用图像来描述力变化的过程。

结合前面的教学内容,我们再次呈现两个过程,即鸡蛋由悬浮到下沉,由悬浮到漂浮。在这两个过程中,鸡蛋的重力没有发生改变,而是浮力发生改变,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浮力是怎么改变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对刚才的情境再次分析,引导学生将已有变化情况或规律转换为图像信息,画出F浮随加盐或加水的时间变化图像。此时学生根据刚才和教师一起分析的浮力变化情况,并结合已复习的阿基米德原理和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当往图1的盐水中继续加盐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往盐水中继续缓慢加盐,盐水的密度如何变化?此时鸡蛋受到的浮力又怎么变化?

生:盐水密度变大,由于鸡蛋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变,所以浮力在变大。

问题2:此时浮力大于重力,鸡蛋做什么运动?

生:鸡蛋将上浮。

问题3:鸡蛋上浮是加速还是减速或匀速?

生:鸡蛋将加速(引导学生通过“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达成鸡蛋运动状态的分析)。

问题4:鸡蛋上浮至水面后,浮力和重力又该怎么变化?最终达成什么关系?

生:鸡蛋露出水面后,由于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导致浮力也慢慢变小,最终和重力大小相等时达成新的平衡,即浮力重力,此时鸡蛋处于漂浮状态。

问题5:你能否通过图像画出浮力F浮随加盐的时间变化图像?

此时让学生将刚才的细节过程再次分析、表述,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如图2所示的图像。

问题6:如果鸡蛋沉底在水中时,往水中加盐,浮力的大小又该怎么变?你能用图像表述吗?

此时的追问,再次通过新的情境来启发学生对比、分析、表述,这种变式和刚才的问题很相似,却有微小变化,有循序渐进的思维进阶,能再次引领学生分析,很快得到如图3所示的图像。

为了达成学生对图像表述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可再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如:向如图1所示的盐水中加水,此时的浮力又该怎么变化?此时,教师并不需要给学生提供问题链,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形成一条思维线。学生很快可得出如图4所示的图像。但是这并不是一轮复习课堂的终极目标,在学生呈现正确答案以后,教师再次追问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谈谈如何分析浮力的变化。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出如图5所示的思维链,即学生的思维明线,而教师则在学生的回答上再次变通生成學以致用的方法线,即如图6所示的暗线,形成提炼和升华。

三、实践应用——基于循序渐进的再训练

一轮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成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升。为此,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非常精准地开展循序渐进的训练,一方面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鉴于一轮复习离新授课间隔时间较长,为此,此时的训练要锁定两个方向,一个是作业的覆盖面,另一个就是作业的梯度。

1.覆盖面

整个作业设计分成两个版块,即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达成。首先,判断物体的浮与沉:(1)结合浮力与重力的大小来判断;(2)结合密度与密度的关系来判断。其次,结合状态求相应的物理量:(1)结合平衡关系直接求相应物理量。(2)在判断平衡关系的基础上间接求相应物理量。

2.梯度性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有一定梯度的作业,既要达成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巩固,又要实现优秀学生的拓展提升。尽可能使每位学生在“跳一跳”的基础上够着学习成果的果实。比如,笔者设计如下题目,以满足多个层面学生的需求。

(1)某物体的质量是100g,体积为4×10-5m3,则密度为     kg/m3;用手向下壓该物体使其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受到浮力为      N,松手后物体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ρ水=1.0×103kg/m3)

命题意图:这道题目相对较为基础,从求密度出发,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密度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还能从力的角度去判断。

(2)有一泡沫块漂浮在水面上,它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则它的密度为______kg/m3。当一质量为0.3kg的水鸟停在该泡沫块上时,泡沫块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则该泡沫块的体积为______m3。

命题意图:这道题难度中等,基于漂浮这一隐含条件,引导学生建构F浮=G,列出ρ液gv排=mg=ρ物gv物,并求出ρ物和ρ液的关系,从而求出密度,这种方法也为后续密度计的制作和测量奠定了基础。第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即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平衡,都遵循平衡条件,第二次增加水鸟的重力从而增加的浮力,继而构建新的等式∆F浮=∆G,即ρ液g∆v排=∆mg,接着求出∆v排,再求出V物的大小。

一轮复习是中考前复习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要在知识面上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和中考高频高点,还要引导学生从科学思维、物理方法等维度达成整个初中物理的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郑玉峰,马先艳.“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让中考一轮复习更精彩[J].中学物理,2022(05).

[2]张丽.初中物理一轮复习课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猜你喜欢
塑造提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