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发绣的艺术价值与保护传承研究

2023-06-10 10:21陈凯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保护传承

摘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手工艺术,陶冶了人们的艺术情操,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东台,地处江苏省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有西溪、晏溪等古称,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堤东临近黄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堤西成陆较早,适宜耕作。优良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台繁荣的地域文化,东台发绣就是杰出的代表。东台发绣是当地的特色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是当地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了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凸显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今,东台发绣的发展陷入困境,一是工序复杂,制作成本高;二是题材老旧,缺乏新意;三是传播媒介单一。因此,当前保护和传承好东台发绣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对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深层次研究,还有利于推动构建传统工艺的保护系统。文章针对东台发绣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一是积极开拓文化产业;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三是构建数字化保护和宣传系统。保护和传承东台发绣对于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台发绣;艺术价值;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3

1 东台发绣概述

1.1 东台发绣的发展

“发绣是指以人类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在绷平整的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1],因以发为丝,又被称为“墨绣”。现在普遍认为发绣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东台发绣的产生距今已有1500多年,唐代东台盐业发达,盐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绣也因此盛行起来。元末明初,苏州工匠中有一批技艺精湛之辈拥入东台,带来了苏绣工艺,继而开始生产发绣。清初著名戏剧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所撰写的《西团记》记载了东台场,即东台市前身西团镇刳网寺,俗称晾网寺,寺内藏有一幅发绣佛像珍品,据说是一名叶姓女子为了替父申冤,在寺内菩萨面前许下宏愿,剪下自己的青丝秀发绣成的佛像,前后耗时1年零8个月。后来因当地盐业退化,经济发展缓慢,发绣也随之没落。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批绣女的到来使当地的发绣艺术重现生机。在此之后,在顾文霞大师的指引下,东台发绣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之后,东台发绣的发展日漸繁荣,涌现出发绣长卷《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五百罗汉图》等一大批作品。

1.2 东台发绣的艺术特色

首先,东台发绣对图案的题材选择别具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传统民俗图案为主,如“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等,这些图案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寄寓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东台发绣并不直接沿用传统民俗图案,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重新编排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品位。除此之外,佛教图案也是东台发绣的重要题材。自古以来,东台地区的佛教文化一直延续发展,佛教题材在东台发绣的题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具代表性的就是《水月观音》,这幅发绣作品充分展示了发绣艺人对观世音菩萨的虔诚敬爱。除了以上两种题材的选用外,绘画作品和文艺故事也是东台发绣的重要选题,东台博物馆展示的《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都是以绘画艺术为参考创作的发绣作品。

其次,注重色彩搭配是东台发绣的艺术特色之一。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东台发绣的色彩搭配不够丰富,以当地人的天然发色为主,因而被称为“墨绣”。发绣艺人为了将发色和墨色更好地融合,借鉴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这种将绣法和绘法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了绣法,增强了其艺术性[2]。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出现了润色绣,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一道植物染色工序,一方面保证了发绣的天然之美,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最后,东台发绣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图案的构图形式上。一种是“组合式”,指的是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图案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图案。另一种则是基于中心轴的对称构图,这类构图多应用于佛教题材的发绣。这类构图的主要代表作有《千手观音》,正是基于中轴线的对称构图,赋予整部发绣作品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1.3 东台发绣的传播价值

东台发绣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还与当地的宗教和民间习俗等地域文化密切相关,东台发绣寄寓着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也包蕴着人们朴素又真挚的情感。东台地区佛教文化氛围浓郁,发绣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3]。中国刺绣艺术源远流长,而东台发绣作为中国刺绣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与当地民俗文化联系密切。在当地,有绣像和胎毛绣两种广为流传的传统刺绣艺术。在西溪古镇,结婚的新人需要相互剪下对方的一缕头发,用红绳系好挂在两人合影的照片中,以象征结发夫妻。对于出生满一个月的婴儿,父母会请专门的理发师上门为孩子剃胎发,并且用红纸包住保存或是送去专门的发绣店,用胎毛绣成孩子的属相或名字,用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从而形成“胎毛绣”。除此之外,当地居民还把过年的风俗与发绣相结合,创造了以年画、窗花为题材的发绣。现今,东台发绣融入了更多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具传播意义。

2 东台发绣的发展现状

2.1 工序复杂,制作成本高

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现代化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对依靠手工技术生产的发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发绣这种手工作品的制作耗时较长,对于针法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可能短时间内通过机器批量产出[4]。除此之外,绣制的过程过于复杂,而且用料特殊,加上高额的人工费用,直接导致发绣的成品价格较高,所以多见于博物馆中,市场中很少见,因为它昂贵的价格往往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2.2 题材老旧,缺乏新意

东台发绣兼具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现今面临着传播困境,主要是由于题材过于老旧,缺乏创新。东台发绣最常用的就是“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等传统题材,这些题材对于手艺人的技艺要求较高,因此大多由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来创作,而这些手艺人往往年事已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低,他们的思维相对固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不断增多,人们拥有了更多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器具,传统题材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新鲜、多元的生活追求,所以东台发绣的发展逐渐陷入困境。

2.3 传播媒介单一

东台发绣虽然在国内外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和其他绣品相比,其知名度仍然有待提高。目前,虽然相关部门已经组织成立了发绣行业协会,但是由于当初成立该协会的目的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各企业都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所以该行业协会的成立对于提高东台发绣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并不显著[5]。此外,有关宣传机构并不能立足东台发绣发展状况作出新的策略部署,传播途径单一,严重阻碍了东台发绣的进一步发展传承。

3 保护和传承东台发绣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促进对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深层次研究

我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东台发绣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才能更好地传承东台发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民间工艺。近年来,东台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是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并没有得到滋养。因此,保护和传承东台发绣,有助于当地居民接受传统工艺文化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

3.2 有助于推动构建传统工艺的保护系统

发绣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是我国艺术文化发展历史的有力证明。东台发绣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慢慢形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兴产业的出现,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关注度不断降低。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不重视,东台发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渐渐陷入困境。应立足于目前的发展传承困境,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4 东台发绣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4.1 积极开拓文化产业

东台发绣是一种源自生活和劳动的艺术,其取材于大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昂的价格使得东台发绣的销量下降,导致其传承力度减弱,发展遭遇瓶颈,因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东台发绣获得新生命的源泉。东台发绣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生机,就需要在审美上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体现自身的商业价值。从这一角度看,东台发绣具备了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是艺术产品自身价值向社会回归的需要,东台发绣价值的体现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人们的消费。同样,艺术产品只有在市场中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回顾历史,在商品交换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期,艺术产品只能供皇家贵族观赏玩乐,在社会层面的消费极为少见,因此,那时艺术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如今,东台发绣由于工序复杂、制作成本高,因此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限,应积极开拓渠道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艺术产品以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制作,并且通过更多样的渠道走向大众,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4.2 坚持以“人”为本

东台发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创造者是人,受众也是人,人作为载体和传承者,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可以从东台发绣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发绣作为一门艺术,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手艺人独具匠心的技艺的体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因此,注重保护创造者的生存状态、现实需要和思想状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注重对其技艺和素质的培养。此外,当地老手艺人往往思想守旧,通过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有助于激发老一辈手艺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从而改變原有观念,对东台发绣的图案、绣法、构图等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发绣的接受者也是人,对发绣这一艺术品的接受过程也是发绣展现自身艺术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更重要的是,受众具有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单一的发绣艺术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培育大众对于东台发绣的审美认同感。首先,成立少年宫等具有艺术特色的培训基地,培养青少年对发绣的兴趣,润物无声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其次,举办发绣展览会,博物馆可以定期免费对外开放发绣馆,以吸引更多的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让观众对发绣的起源、发展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增强他们对发绣艺术的认同感。

4.3 构建数字化保护和宣传系统

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东台发绣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契机。为了更好地传承东台发绣,必须大力建设数字展览馆,以展示民间的发绣作品,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发绣及其相关艺术信息的保存。在虚拟世界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发绣作品。在宣传方面,仅仅依靠有关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当今网络传播媒介多样,微博、微信、小红书等都是重要的社交平台,其覆盖的用户极其广泛,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传递信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化传递的渠道,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所以,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媒介,加大对发秀这一艺术的宣传。

5 结语

东台地区的发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化内涵深刻隽永。其从千年之前走来,虽历经战乱几近消失,但仍然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史上傲然绽放。发绣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其精细的手工艺术、复杂的制作流程、考究的材料选用使其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发绣作品凝结着手艺人丰富的情感,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立足新时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传承东台发绣,使这一艺术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曹榕.东台发绣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3):44-47.

[2] 李彦,颜天.东台发绣图案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J].美与时代,2020(3):21-23.

[3] 宣晓庆,徐放鸣.以人文视角浅析东台发绣的艺术价值[J].黑河学刊,2013(11):30-31.

[4] 宣晓庆,徐放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及其对策:以东台发绣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22(6):18-21.

[5] 周淼,卞继红.江苏盐城特色产业的集群现状及发展研究:以东台发绣为例[J].中国商贸,2011(18):219-220.

作者简介:陈凯(2000—),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保护传承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