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广西英烈革命精神在高校教育弘扬现状与优化策略

2023-06-11 07:36覃宇冰刘绍卫
文教资料 2023年3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

覃宇冰 刘绍卫

摘 要:英烈和英烈作风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弘扬英烈精神对传承红色基因、塑造师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增强师生斗争本领和提升校园治理效能有重要作用。广西英烈具有救亡图存不懈探索、理想信仰大于天、革命乐观主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不怕牺牲等特征。本文以桂北地区和桂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为研究单元,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就广西英烈作风在域内高校传承弘扬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由于英烈研究未成系统、缺乏多样化校园传播和校馆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导致英烈精神传承效果不显著,需深度挖掘、系统阐发英烈作风,多维度巩固校园传承英烈精神主阵地和构建校馆合作协同机制,共育时代青年。

关键词:英烈作风 广西高校 继承弘扬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对青年学生教育提出推动党史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亦明确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是由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以其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由无数时代楷模和模范人物以其不怕牺牲的精神来书写的,是我国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烈和英烈事件既是党史的重要组成,又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化和载体,更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广西是一方充满英雄气概、浸染烈士鲜血的沃土,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的烈士共3.4万余名,其中广西籍烈士超过2.2万名,英雄和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的诗篇,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战,勇敢拼搏。在这长期艰辛奋斗的过程中英烈们因处于同一时代,拥有类似经历,而展现出共同的精神特质和品格特征。深入阐发和系统研究广西英烈的传统和作风,对区内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塑造师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增强斗争本领和提升校园治理效能具有显著意义。

一、广西英烈精神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西都有为国捐躯、为民请命的英雄和烈士,英烈们的精神熠熠生辉。

(一)救亡图存不懈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的保家卫国的探索之路从未停歇过,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期亦面临着同样的救亡任务,广西的共产党人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团结工人、青年学生、农民、妇女等主体,唤醒民智,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发民众革命意识上不懈探索。一是深入学校组织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龙启炎、钟云、汤显达、何福谦、苏国忠等共产党员深入学校当教员,秘密向师生传播进步思想,发动学校进步学生集会、游行、演讲声援工人运动,揭露反动当局罪行等。组织“读书会”“宣传演出队”和话剧团深入各地街道、农村,向群众宣传,唤醒民众。二是帮助农民、妇女解放思想,凝聚革命共识。林培斌、雷沛涛、易挽澜、黄成业、刘策奇、余少杰等党员学习农民运动理念后,深入广大农村兴办夜校,组建农民协会发展会员,趁圩日利用话剧、小品、演讲和宣传单等形式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及地主阶级剥削本质。钟竹筠、覃超容、蔡碧珩、李素秋等同志深入工农劳动妇女、群众妇女联合会,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引导妇女走向社会,帮助妇女读书识字,冲破封建牢笼。[2]三是任报刊编辑,撰写文章,宣传先进思潮。广西早期的共产党员黄日葵、谭寿林、陈勉恕、朱锡昂、廖梦樵、高孤雁、谢铁民等人曾先后进入《少年中国》《梧州民国日报》《工人周刊》《桂光》《疾呼》《革命军人》《革命之花》《教育日报》等报刊工作,以笔为武器,以报刊为宣传阵地,刊发革命文章,宣传先进思想,他们撰写的文章有《为“五一”纪念日告全国民众》《这倒把我赶上革命的战阵》《并非闲话》和《“反唐运动”与滇桂人民的出路》等。[3-4]

(二)理想信仰大于天

广西革命英雄和烈士的理想和信念既是无尽黑夜中的顽强坚守,亦是为广大贫困百姓翻身做主人的不懈奋斗,更是捍卫胜利果实的赤胆忠诚。一是革命英烈在大革命失败后不气馁的坚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全国上下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国民党反动当局大肆抓捕和杀害共产党人,广西共产党员李征凤、廖骏、戴锡禄、李素秋等先后被抓捕壮烈牺牲,广西革命运动亦进入低潮期,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但钟竹筠、郑晴山、文庄等同志不惧强权继续战斗,以实际行动坚持革命,或是转入地下秘密斗争或是前往外地参加武装起义和从事军运工作。二是英烈们为贫困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率先垂范。像韦拔群、阮殿煊一样的党员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洗礼后与封建剥削制度决裂,回家带头烧毁剥削农民的契约、债务,把土地分给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和自卫队保护分给广大农民的土地。在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就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据中共“六大”精神,颁布《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右江苏维埃政府通令》《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等文件[5],没收豪绅地主阶级土地和一切反革命的土地,普查土地、烧毁土地契约、废除债务,按人口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三是英烈们捍卫起义成果的英勇无畏。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陈豪人、雷经天、俞作豫等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可歌可泣的业绩。龙州起义后起义军遭到桂系军阀四个团兵力的袭击,宛旦平、严敏、唐克、林景云等率400多名红八军战士前去阻击,在白沙街、铁桥头一带与敌人展开争夺战,扼守龙州铁桥,阻击敌人过江,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立下了功劳。

(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是英烈们又一精神特质。对于广西英烈而言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在红军主力北上、革命根据地丧失后的顽强奋斗,湘江战役使命必达的信念和信心。一是革命根据地丧失后的乐观主义精神。1930年红七军主力撤离右江北上后,为坚持右江地区的武装斗争韦拔群、黄松坚、陈洪涛等奉命返回河池组建第二十一师,打退敌人的多次围剿。在反“围剿”的斗争中,右江群众坚强不屈,有的为保守党的秘密而牺牲,有的为掩护党和红军而出生入死,有的为恢复党的组织而跋山涉水,有的含辛茹苦抚养烈士遗孤。1932年冬,韦拔群、陈洪涛相继牺牲后,黄举平等共产党人没有被险恶环境吓倒,经过一系列整顿,右江上游以东兰县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6]二是湘江战役中英烈们顾全大局、永不言败的信念。1934年9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线湘江时,红军将士们以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书写勇于担当、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5万余人用自己的牺牲撕开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例如,1934年11月,红军挺进湖南和广西交界的第四道封锁线时,广西英烈黄冕昌率红五师十四团赶赴广西灌阳新圩,在敌众我寡、枪支弹药缺乏和自然条件恶劣的不利条件下,打退敌人几十次进攻,在越出战壕到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时中弹牺牲。陈树湘为守护入党时永不叛党的诺言,他忍着剧痛,绞肠明志,用生命证明自己的革命信念。

由于地域性和民族性,广西英烈精神除了救亡图存不懈探索、理想信仰大于天、革命乐观主义特征外,还包含忠诚为民、实事求是、勇于开拓、不怕牺牲、同心同德、团结务实和坚持民族平等的独特品格。

二、广西英烈革命精神传承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时期,有什么样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选择什么样成长路径和方

向[7],唯有掌握大学生对英烈作风的认知现状才能精准引导他们以这片红色土地上英雄模范为榜样,积极培养青年优秀品格。土地革命时期梧州作为广西革命重镇,是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百色、龙州起义并建立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而彪炳史册的湘江战役发生地是桂林全州县,这些是英烈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本文以桂北地区和桂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为研究单元,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就广西英烈作风在域内高校传承弘扬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计22题,涉及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学生理解英烈人物及事件的途径、英烈作风在高校的弘扬效应、学习践行英烈精神的偏好。

(一)对英烈人物及作风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共向百色、崇左、桂林、梧州和区内其他地区高校发放问卷505份,收回问卷505份,有效问卷473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达93.6%。其中百色市学生占比28%、崇左市学生占比37%、桂林色市学生占比10%、梧州学生占比18%、其他高校学生占比7%,研究对象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多元、面广和代表性强的特征。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们主要是通过学校、网络、报刊和长辈这四大途径来了解英烈人物和作风的基本信息,只有少部分是通过实地走访和线下宣传来学习。超过99%的学生知悉英烈的优良作风包括了革命理想高于天、舍生取义、爱国爱民、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到底、身先士卒等品格,在英烈作风构成中“不怕牺牲”选项的占比最高,达到93.07%。对于问卷中“您能说出名字及相关事迹的广西烈士数量”有256人能说出1—2位,163人能说出3—5位,占比82.97%。能说出超过5位英烈名字的学生占比16.94%。最熟悉的广西英烈人物有40.4%的学生选择是韦拔群,13.66%的学生选择陈光礼,有超过100名学生对广西的英烈人物和事迹不熟悉、不了解。对问及“您是否熟悉学校所在城市红色革命根据地和英烈人物、英烈作风”时,分别有超过74%和59%的学生选择的是一般、不太了解或不了解。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于我国的英烈和英烈作风具有一定认知储备,主要是通过学校、网络和长辈渠道了解英烈,但对于广西革命斗争情况、广西英烈人物和英烈作风等具有地域性知识的了解相对缺乏,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仅能说出1—2位广西英烈的名字和事件。

(二)英烈作风在高校的弘扬传承效应

问卷调查中关于“英烈作风传播效果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多选题,88.49%的学生选择敢于为正义发声,89.29%的学生选择乐于助人,79.76%的学生选择敢于对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作斗争,76.19%的学生选择敢于制止不良行为。有82.38%的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以各种形式开展过弘扬英烈作风的相关活动,有17.62%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组织或者不清楚学校是否有相关活动。从调查结果看学校开展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征文和演讲比赛、讲座、教学、社团活动,有43.17%的学生表示曾经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实地了解英烈人物和作风。对于学校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有70.89%的学生认为传播效果良好,29.19%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者不好。对于英烈优良作风传播欠佳的原因,学生认为是宣传力度小、教学形式单一、投入少、缺少实践机会、相关资源内涵挖掘不够。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活动,93.9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其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能起正确引导作用,但对于课程效果仅有60%的学生表示良好,4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者不好。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充分了解英烈作风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优化校园秩序、提升社会风气。百色、崇左、桂林、梧州和区内其他地区大部分高校通过多样的形式开展过相关活动,但在传统模式的教学讲授方式和成效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他类型的校内外实践亦需要进一步多样化。

(三)新时代大学生对传播英烈作风的偏好

偏好是潜藏在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偏好在心理学最常被定义为个人决定喜欢物件与否的判断。偏好可能会随着时间而转变,这些转变可以表现在做选择的过程之中,可以是无意识的。从问卷中可进一步了解到对“如何进一步提升英烈作風弘扬效果”这一问题,参与问卷调查学生排在前三的选择分别是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教学形式多样化和增加更多外出实践的机会,选择占比分别达到80.2%、81.58%和75.45%。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当代大学生更偏好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加红色资源专题讲座和多媒体传播这三种形式来了解和学习英烈人物和事迹。对于高校如何进一步构建相关机制确保英烈作风得以充分有效弘扬和传承排在前三的选项分别为建立相关的学分机制、对正面弘扬英烈作风行为进行正式表彰和授予相关的荣誉称号,选择占比分别达到84.75%,88.12%和77.52%。从学生英烈作风了解和传承偏好情况来看,需构建相应的引导机制。

三、传承弘扬广西英烈革命精神优化策略

英烈作风在高校的弘扬和传承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党史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党校、纪念馆、高校等众多单位,包括人物采集、精神内涵凝练、弘扬机制构建、传播路径、保障机制环节,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推进。

(一)深度挖掘、系统阐发英烈作风,夯实弘扬前置条件

英烈作风得以有效弘扬,需要系列条件作为支撑,其中前置条件是人物深入挖掘和作风史料的系统分类归纳,从问卷中学生对广西英烈的认知相对欠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研究较为零碎且未成系统。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各时期广西都涌现出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请命的英雄和烈士,因此要深度挖掘英烈事件,系统阐发英烈作风。

首先,组建由党史研究室、党校、高校和学会为主体的学术研究联盟,联盟有计划、有步骤有主题地开展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弘扬和英烈作风传承的论坛、研讨会,征文活动,对研究成果整理出版,成果从书斋走向社会,面向大众,在全区扩大弘扬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次,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牵头统筹规划制定英烈人物收集、事件刻画和作风分类的总体要求,指导各地党史研究室开展英烈人物事迹撰写,总体推进英烈人物收集工作,明确收集英烈人物数量、作风内涵类别。各市党史研究室按照户籍和牺牲地原则收集和分类各时期的英烈人物,按照信仰之灯、守望初心、百折不挠、以身许国、奋勇杀敌、为民服务、舍生取义、赤胆忠心、团结向上等内涵来充实丰富英烈人物形象。最后,自治区、市各纪念场馆协同属地党史研究部门将系统收集归纳好的英烈人物,增设专门展厅,利用多媒体场景、多点触摸屏和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增强革命英烈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让受众沉浸式感受革命人物及作风的魅力。

(二)多维度巩固校园弘扬英烈精神主阵地

校园是教学和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亦是英烈作风弘扬的核心场域,英烈作风弘扬效应显著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多维度系统化巩固好这一主阵地。大学生从学习身边英烈榜样做起,高校利用好地区英烈人物构建起课堂教学、校园活动、融媒体宣传、正向引导四位一体的弘扬体系。

首先,百色、崇左和桂林等市高校甄选系列影视作品于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组织新生参加弘扬地区英烈作风的观影活动,并以制度形式加以保障,使之成为地区高校传承红色精神的特色活动。其次,思想政治公共课及专业课程将地区党史研究部门规整的英烈事迹修订进教学大纲中,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有章可循,有素材可选。再次,学校团委、学工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三部门根据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和活动偏好,协同利用校融媒中心实体平台和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传播红色文化、红色信仰、红色精神。最后,建立正向激励和表彰机制,地方政府及高校对弘扬英烈作风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或带来明显积极舆论效应的学生个人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构建校馆合作协同机制,共育时代新人

从问卷情况可知,通过前往纪念馆和实地学习的方式来了解英烈作风给学生带来的效果和影响比较显著,92%的学生更偏好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形式来了解相关知识,但从调查情况看仅有43.5%的学生曾实地参观过纪念场所,在了解英烈优良作风途径中占比最低。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相关校外实践的政策建议比较丰硕,但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原因在于有效协同机制缺乏、担责风险存在和在校生数量众多难以全覆盖,因此要建立多主体协同构建机制。

首先,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牵头促成各高校与革命纪念场馆开展合作,搭建起红色资源对接平台,构建起纪念场馆德育资源常态化、机制化进入校园的机制,明确红色资源进校园的形式及频次。纪念场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对接机制,为广大师生走进纪念馆,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提供便利。其次,学校和各类纪念馆之间共建虚拟教研室、数字化网络教育基地,共创建虚拟仿真情景展示模式,方便思想政治课教师使用馆藏资源,情景化再现历史场景。最后,组建弘扬英烈作风志愿服务团,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和旅游旺季赴百色起义纪念馆、龙州起义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区担任景点咨询、知识讲解和服务接待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对英烈作风的理解,增进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四、结语

在全球化和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思潮在网络盛行,影响着大众价值取向,广泛接触前沿信息的大学生群体,受影响更深。英烈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民族的精神、时代的精神航标,开展英雄教育工作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校园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其在实现个人梦想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树立精神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 姚敦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广西传播研究[J].党史文苑,2017(4):61-65.

[3] 中共廣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西地方历史专题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综合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72-177.

[4] 梁萍.梧州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革命的摇篮[J].广西地方志,2021(3):43-47.

[5] 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编写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册[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20.

[6] 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编写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916-920.

[7] 刘绍卫,区莹,韦鸿.论湘江战役红军将士品格的生成和当代价值[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1-6.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广西英烈优良作风在区内高校大学生弘扬的理路构建研究” (2022SZ18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度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建项目“新时代大力弘扬广西英烈优良传统研究” (2022MYKY001),广西社科规划课题“广西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研究” (20FDJ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
基于用人单位视角的广西高校翻译硕士专业发展思考
广西高校英美文学慕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研究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