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3-06-11 07:02黄松涛姜永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抗逆力单亲家庭初中生

黄松涛 姜永志

摘要: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以抗逆力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内蒙古通辽市X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影响、社会关注等维度揭示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形成的风险因子,探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抗逆力的策略。

关键词: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7-0010-08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率呈逐年增长态势。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平均每年都有近400万个家庭选择离异。由此产生大量单亲家庭儿童,他们的成长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Lamp研究发现,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子女认知水平较低,长大后成功的概率较低,男孩更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1]。同时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双亲家庭儿童[2]。由于父亲或母亲的缺位,单亲儿童无法获得完整的亲情和关爱,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出现不安全感、性格孤僻、不合群、自卑心理及不信任感[3]。在不良心态的影响下,增加了单亲家庭儿童在学业成绩、个性发展、自我意识、社会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风险[4]。据四川省成都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负责人介绍,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单亲家庭占比约50%,恶性刑事案件中单亲家庭占60%以上[5]。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群体的研究,从而发现有效的干预手段与方式,促进其健康成长。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选择正面的、建设性的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6]。将抗逆力的相关理念应用于单亲学生的工作实际,将为单亲学生工作找到一条有效路径。本研究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结合抗逆力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系统发现影响抗逆力生成的风险因子。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X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1100名初中生的抗逆力水平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单亲家庭初中生的调查结果。通过对单亲家庭初中生及家长、班主任、学校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更多单亲学生抗逆力的状况,进而探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生成原因,最终提出提升抗逆力的具体策略。由此为单亲学生的健康成长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丰富了抗逆力理论的应用范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通辽市X中学为研究对象,对七年级至九年级全体学生发放“抗逆力测试量表”及自制访谈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03份,有效率为91.18%。从中得到单亲家庭初中生问卷共144份,单亲家庭占全部家庭比例为14.36%。(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在参考美国加州儿童抗逆力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抗逆力中外部支持、内在优势和效能感三个维度设计问题[7]。抗逆力测试量表共计41道题目,采用4点计分法,1代表不符合,4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抗逆力水平越高。

通過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描述性分析

对抗逆力各因子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由表 3 可知,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总分及各因子均在平均分以下,表明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水平处于中等以下,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抗逆力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内部因子、外部因子和效能感。

(二)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存在的问题

1.内在优势感较差

研究发现,在自我形象感方面,单亲家庭初中生评价偏低,自我认同感较差。同时,情绪体验较为消极。(见表4)

2.自我效能感有待提高

研究结果发现,单亲家庭初中生在人际技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目标执行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见表5、表6、表7)

(三)单亲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风险源

研究以单亲和非单亲为自变量,对抗逆力各因子及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在内部因子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在内部因子及总分方面均低于非单亲家庭。因此单亲家庭这一客观现实对初中生的抗逆力水平构成了较大风险。(见表8)

(四)学校尚未构建单亲学生抗逆力保护因子

1.教育理念有待优化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仍然以“分数”为核心,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人格发展与成长的关注。一直以来,素质教育就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的,从这一关系上讲,素质教育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场革命[8]。比如学生G在访谈中描述,父母经常对她这样说:“我们一天天多不容易,为了培养你花了这么多钱,你的成绩还那么差劲,也不知道你天天脑子想些什么,不就是学习吗?你看看你同班的李同学,人家就能考到那么高的分数,你怎么就不行呢?你要是学不好,将来就去打工,有你的苦头吃,你能不能争口气?”每当这个时候,G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躲进屋里偷偷哭泣。

因此,全社会应从根本上转变育人观,不应唯分数论,应从多元角度去衡量学生能力,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品格,树立“成人”重于“成才”、“人格”优于“分数”的素质教育理念。

2.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研究发现,学校缺乏对单亲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对通辽市X中学初中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20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单亲学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学生工作主体不明确。在对主管德育W校长访谈时,当问道:“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及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对单亲初中生管理方面,学校有哪些做法和措施?”W校长认为,“确实有必要将此项工作纳入评价机制,成立专门负责的组织机构也很有必要,但受制于现有考核评价体系的传统,并没有细化到将单亲家庭工作也纳入到具体量化考核,且此种量化考核较为笼统抽象,不容易具体操作实施,仍需研究和探索。同时由于人员短缺,并没有成立单亲学生管理机构。”由此可见,学校并未形成针对单亲学生抗逆力提升的工作机制。

(五)家校社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对“学校有无对单亲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统计结果显示,学校对单亲家庭指导不力。同时调查结果发现,在回答“贵校与单亲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一题时,50%的班主任选择了家访,25%通过打电话,25%通过微信网络等方式。从中发现,家校合作方式偏于传统,不利于家校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学校在开展家校社联动方面缺乏具体举措,具体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工作效果不佳。

四、分析与讨论

(一)自我赋能:抗逆力生成之激活主体

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初中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差。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阶段是12~18岁,个体通过对各个发展阶段的整合形成对自我较为清晰的认识,达成对自我人格的整体性把握。如果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没能形成对自己清晰、连续、完整的认识,则不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9]。由于生活境遇不好,单亲家庭初中生更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进而出现迷茫、混乱、缺失的心态,难以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这将给他们的未来成长带来隐患。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单亲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康成长。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初中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些能力与品质对于他们抗逆力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戴金[10]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儿童有更多的消极情绪,表现为自卑胆小、情绪不稳、逆反、自私、妒忌、厌学、暴躁易怒等特点。李学容[11]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有着异常显著的差异。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很多孩子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在人际沟通中焦虑更多。因此,有必要加强单亲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培养。

(二)家庭因素:抗逆力生成之原生动力

家庭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形成的基础,个体在与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早期客体关系,而早期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都会产生影响,人际关系困扰又会导致个体采用原始防御机制[12]。有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环境不良的家庭中,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他们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逐渐习得了不良的、僵化的模式,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13]。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出现适应不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适应良好甚至表现更优。这是由于父(母)亲一方或其他监护人给单亲学生提供了类似原生家庭的氛围,激发出单亲家庭学生的抗逆力。因此,加强对单亲学生的原生家庭及寄养家庭的引导和干预,为其营造一个温馨港湾,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三)学校因素:抗逆力生成之有效場域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场域,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对单亲学生的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培育,树立“成人”重于“成才”的理念。

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在面对单亲学生这一群体时,应建立起抗逆力的工作机制,将柔性管理策略与刚性管理结合使用,强调以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实际情况为中心,以尊重信任、爱心传递、鼓励引导为基本原则,以人性化、弹性化、人文化的理念与手段,将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能够在较为“柔化”的气氛中得到心灵的安慰和行为规范的动力[14]。

(四)协同支撑:抗逆力生成之多方合力

研究发现,在对单亲家庭初中生开展家校合作方面,仍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工作成效较差。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发现,社会力量日益成为服务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较好,但也存在着青少年服务碎片化与部分割裂的局面。相关规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社会服务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和成熟,表现为社会组织混乱,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专门负责青少年事务的岗位稀缺,志愿者服务规模小,服务质量和效果难以满足社会需求[15]。这些问题导致家庭—学校—社会的衔接度较差,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各方地位模糊,导致责任主体意识不强,难以达成行动共识。在大众认知里,存在着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学校自身的事情这一错误理念,因而亟须转换观念,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上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需要从政策、制度、组织构架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16]。因此,应建构起家校社合作机制,多方位、立体化地促进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

五、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策略

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提升工作是一项具有开拓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活动,将对个人、家庭及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手段,激发广大教师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促进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工作做深做实。

(一)激活单亲家庭初中生的内在抗逆力

1.建立单亲初中生档案,科学评估并持续追踪

学校安排心理教师及德育部门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单亲家庭初中生的人数、性别、单亲抚养者及其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家庭类型等基本信息。通过抗逆力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等专业问卷,对单亲家庭学生施测,了解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并结合量表反应的问题对学生及时回访。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班级及家庭中的表现。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主动建立起与其父(母)亲及其他监护人之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结构及成长历程。最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存入单亲学生成长档案手册中。

2.打造抗逆力课程体系,成立单亲学生抗逆社团

根据抗逆力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设计相关课程体系,围绕人际交往技能主题培养学生与外界沟通交往的能力,围绕情绪管理、人际技能、自我规划等主题激活学生的内在优势与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将抗逆力的理论渗透到团体辅导活动中,利用素质拓展课成立单亲学生抗逆社团。通过测评筛选出抗逆力水平较低的单亲学生加入社团,设置团队建设、寻找支持系统、户外拓展训练、自我内在优势探索、提升自我效能、人生规划等抗逆力主题系列课程,帮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抗逆力圈,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3.浸润抗逆力育人理念,获取单亲工作有力抓手

通过相关培训与学习,引导教师意识到抗逆力对于提升单亲家庭学生及普通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帮助其掌握抗逆力的理念及具体操作方法。让每一位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将抗逆力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如生物学科可以引导学生珍视生命,领悟生命的宝贵与美好,发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同时发挥全员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在与单亲学生及普通学生交流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用抗逆力的理念去启发与帮助他们,帮助学生战胜来自生活的困境,化解心灵困惑。

让抗逆力的相关理念与方法成为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力抓手。单亲家庭学生工作一直是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的难点,我们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单亲家庭学生,帮助他们链接外界积极资源,挖掘自身内在优势资源,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境况,掌握其成长背景和经历,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与赞美。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搭建亲子感恩联谊活动、做校园那颗闪亮的星、励志演讲等。增强学生的情感流动,挖掘自身亮点,生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为单亲学生创设展示机会,多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建立和谐师生、生生关系。总之,通过将抗逆力浸润于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之中,生成最大的教育合力。

(二)激活单亲家庭抗逆内生动力

1.开设家长课程与活动,掌握良好家庭养育方式

Patterson[17]认为,家庭凝聚力和家庭适应性是家庭抗逆力的主要结构,家庭凝聚力是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与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家庭适应性则指家庭在压力下仍能表现出灵活性,适应性与养育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和价值观相联系。

(1)开设家长课堂

首先,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Rutter[18]指出,积极养育方式能够预测个体抗逆力和适应。郑笑笑[19]研究如何培训单亲家长后指出,应颁布教育法令,推动单亲家庭亲职教育立法;对于家长的培训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亲职教师师资力量;成立单亲家庭互助组织,拓展家长的课程与培训内容;同时倡导社会培育正确的婚恋观,强化作为家长的角色。建议家长利用重要家庭节日,如家人的生日、新年等,组织家庭亲友聚会、互赠礼物等活动。营造浓浓的温情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温暖感,体会亲情的流动。通过这些特殊意义的家庭仪式活动,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积极的活动氛围中放松身心,凝聚亲情,增强家庭归属感。

其次,转变单亲家长的养育方式。刘庆、王苗苗和相青等[20]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所以单亲家长应尽量改变家庭环境,不再严苛地要求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从内心真正地理解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孩子们一个温暖、快乐的家庭环境。因此,家长应把关注点放在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多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增强自信心。形成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让单亲学生自由表达想法,与家长平等沟通交流,同时要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避免对于单亲学生的过度保护,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参与家庭事务,分担家庭压力,以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锻炼自主管理能力等[21]。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组织“两信两会”活动,“两信”指亲子通过信件进行沟通,包括“给儿子/女儿的一封信”“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把自己平时不愿意与父母分享的话通过书信的形式交流。内容主要分为三类:烦恼倾诉类、表达歉意类和立志感恩类。父母在回信中也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反思,通过书信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两会”指利用父亲节和母亲节开展主题活动,回忆与父母相處的点点滴滴,制作小卡片或小礼物送给父母,表达感恩之心,并在学校进行展示宣传。苗艳梅[22]研究指出,“两信两会”活动使单亲家庭初中生加强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化解了彼此间的误解和隔阂,有助于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提升。

2.密切家校间沟通合作,配合助力学生成长

首先,深入单亲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单亲家庭的具体生活境遇及其他各方面条件,做好相应记录。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问题及其成因。有利于教师制定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帮助单亲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加强家校互动频率和效率,建立单亲家庭家长工作群,经常开展线上互动与交流。同时推荐好的家庭教育学习资源供各位家长阅读与学习。针对个别家长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

(三)学校建立抗逆力提升的工作体系

明确学校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成立单亲家庭学生工作指导部门,校长作为引领者,心理教师作为具体负责人,辐射带动班主任及相关任课教师,联合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形成协同共育格局,各方群策群力制定可操作化的工作实施细则与方案。

1.走进单亲初中生内心,建构师源型支持系统

首先,建立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合作机制,当遇到较为严重的单亲学生问题时,将其交给心理教师来处理,并不定期地举行同事间专题沙龙,交流班级内单亲学生的状况,共同商讨良策。其次,树立全体教师都是育人主体的思想。逐步推行学生“导师制”工作,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田”,尤其关注单亲家庭学生。让单亲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与支持,获得“师源性”支持系统。

2.组建朋辈间互助系统,营造和谐班级同伴氛围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情绪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3]。他们愿意将心事和烦恼向同龄人倾诉,如果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尤其是单亲学生构建良好的朋辈互助系统。首先,成立以班长、心理委员、学生会为主要成员的朋辈互助小组,心理教师定期召开互助小组沙龙,对组内成员开展培训和督导,让他们成为心灵助手。其次,设立朋辈互助支持信箱,有烦恼的学生将信件投放到信箱中,心理教师定期开启,并由心灵助手与老师负责为学生回信,按来信人指定方式(指定地点取信、面对面送信、邮寄等)将信送达。由此拓宽了学生的求助通道,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互助意识。

(四)促进家校社一体化互联互通

单亲家庭学生抗逆力的培育既与学校、家庭高度相关,同时更是一个与社会治理相关的系统工程。

1.发动各方主体的力量,给予单亲学生关爱

社区具有帮助单亲家庭的天然优势,具有鲜明的资源和地域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24]。很多单亲学生的生存境遇存在问题,家里的经济状况不佳,父(母)亲一方或监护人抚养孩子的压力较大,由于忙于生计奔波,没有办法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对单亲家庭学生做好统计和调查,充分掌握单亲学生的家庭真实困难。社区在心理服务中处于主体地位,它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具备相对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和相对稳定的人口组织形式,以它们为起点和平台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5]。心理教师、班主任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组织,联系社会爱心组织、红十字会等救助机构,对有困难的家庭实施相应的物质援助及人文关怀,发动学校为有困难的单亲家庭捐款捐物。密切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畅通彼此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将会对单亲学生工作产生切实有效的作用。

2.创设丰富的活动载体,实现单亲学生助人自助

同雪莉[26]研究表明,家庭与社区邻里的互动有利于儿童在社区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帮助其获得社会资本。另一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事、物及从中所形成的对生活与自我的信念,是影响其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对他们的人格成长与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CD-RISC、压力情境应对清单和儿童创伤量表的调查研究发现,抗逆力与神经质呈负相关,与外向型和尽责性呈正相关[27]。有必要引导和组织单亲家庭学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锻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组织关爱残障儿童,关爱自闭症儿童,走进敬老院等助人活动,在活动中单亲学生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能量,体会到关爱他人的积极感受,明白助人自助的道理。同时,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情,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塑造,帮助他们将来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隆惠清.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的服务探析[D]. 广州:广州大学,2017.

[2]谢宇,杨继宇,陈发祥.单亲家庭儿童团体心理咨询干预的效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1):1708-1710.

[3]李荣祁. 单亲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2):519.

[4]陈丹. 单亲家庭中儿童抗逆力提升的行动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5]成都:一半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EB/OL].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BOF3TSF200014AED.html

[6]颜苏勤. 中职生抗逆力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7]唐逸群. Q市Y小学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0.

[8]张志勇. 素质教育的提出、内涵、发展及其实施环境[J]. 人民教育,2021(11):48-56.

[9]徐静. 认知行为模式下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的个案介入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9.

[10]戴金. 单家庭亲儿童情绪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D]. 苏州:苏州大学,2014.

[11]李学容.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2):80-82.

[12]靳海风. 客体关系视角下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1):55-58.

[13]吴雨薇. 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5(3):88-92.

[14]丁宁. Q小学单亲家庭子女学校教育管理研究[D]. 石家庄:河北大学,2015.

[15]胡献忠,陈晨,汪永涛,等. 我国青少年服务供给格局与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2015(6):5-10,46.

[16]车广吉,丁艳辉,徐明. 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55-160.

[17]Patterson J M. Understanding family resilience[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233-246.

[18]Rutter M. Resilience:Causal pathways and social ecology[M].  Springer New York,2012.

[19]鄭笑笑. 离异单亲家庭亲职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5):108-112.

[20]刘庆,王苗苗,相青,等.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39-1042.

[21]杨业. 提升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的实务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5.

[22]苗艳梅. 抗逆力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武汉市某职业中学服务项目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5):40-47.

[2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4]刘长玉. 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D]. 苏州:苏州大学,2015.

[25]徐滨. 致力于童年期创伤疗愈的社区心理服务的实践性探索[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10):628-637.

[26]同雪莉. 留守儿童抗逆力生成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6.

[27]Mullins L L,Molzon E S,Suorsa K I,et al.  Models of resilience:Developing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J].  Family Relations,2015,64(1):176-189.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抗逆力单亲家庭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
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