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2023-06-12 00:07刘今杰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方 曼,刘今杰,刘 强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17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探索科学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不断发展,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落实落地,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又有远大理想和报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答案。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强顶层设计,整体化推进,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以下简称“成电英才学院”)在构建“六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创新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一、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内在发展需求

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文化知识渊博、专业技术扎实、思想品德优良、意志信念坚定、创新意识强烈的拔尖学生[1],他们大体上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和内在发展需求。

1.兼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通识和科研能力。拔尖创新人才是精英群体,他们有着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能力,这是他们在社会中发挥自身效能,创新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基础和保障。

2.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道德”,是指一个人内在优秀的品格和修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2]。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德才兼备,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本质,更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3.崇高的家国情怀以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和担当。拔尖创新人才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以突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助力我国科技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目标,以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为己任,不懈奋斗,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4]。

4.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创造性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社会环境[5],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从新颖独到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本领。

二、拔尖创新人才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可行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教育部等10 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也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拔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应该以此为引导,构建一个全方位、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它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尊重和把握学生的教育与成长规律,都需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主要面临以下现实困境和问题。

1.面向拔尖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改革滞后。拔尖学生群体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他们聪明敏锐、思想活跃、崇尚个性,自我发展和表达意识强烈。当下的他们作为“90 后、00 后”,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和发展成果缺乏切身体会。

2.思政教育形式过于扁平化。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仍然采取照本宣科式、就事论事的传授教学,教学方法还习惯单向度的灌输,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第二课堂相对独立,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很好地融合形成正向合力。

3.思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育人资源只局限在各自的领域里循环,未能得到足够的挖掘和利用,思政育人的要素未能得到聚集[7]。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应该是课堂、学校、社会协调促进,同向同行,跨学科将不同领域的优质资源融合贯通,形成新的生命力用于滋养高校思政教育的沃土。

“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理念和体制机制[8],是把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心理教育、文化教育等结合起来,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团委、党委等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教育系统工程。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须加强顶层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落实推进。一是因材施教。面对拔尖学生充满个性、自我意识强的特点,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科学设计渐进地开展思政教育,厚植基础,入脑入心。二是融会贯通。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载体也日渐丰富,教育者应在各类载体、各个培养环节中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三是以“大思政”教育观为指导,加强协同机制建设[9],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服务拔尖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科研训练的互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同向同行、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

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10]。成电英才学院是学校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提出并坚持“厚植基础、深培情怀、为国育才”的理念引领,以培养具有远大学术志向的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导向,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结合,形成日常思政、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科研思政、网络思政、教师思政“六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为真正落实对拔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贵在入心、重在过程、落在要素,从强基础、强贯通、强特色三个方面推进大思政教育开展实践。

(一)强基础,思政教育贵在入心,提升育人高度

日常思政做到精准分层次,根据学生的素养水平和精神需求,精准开展“点线面”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开展多种交互性学习活动,润物无声,产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结合党支部建设,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引领型党支部,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以“党员论坛”等形式辐射影响到更多的学生。

日常思政做到细化分阶段,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开展“初中高”三阶段的思政教育活动。开设“青马”理论学习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进行理论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集体、爱学校的思想道德品质。实施一系列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等大学生实践活动,走入基层,走进企业,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

打造网络思政同心圆,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特征,善用网络平台做到思政教育常态化。构筑一个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专属网络平台,引领新风尚,注入新思想,传播英才文化。线上线下共发声,开辟线上“英才党员说”“主题教育微党课”,激发参与热情。

以上举措强化思政教育的聚合力,科学重构分层次分阶段,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达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二)强贯通,思政教育重在过程,加大育人力度

强化思政教育主渠道,拓宽“课程思政”的实践场域,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课堂、学习课堂、科研课堂、实践课堂中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深化改革思政课程,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改革课堂教学,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11],以专题教学方式授课,分组搜集和集中热议相结合,时时事事关注社会热点;改革考核模式,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开放性考核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强化思政课堂与实践课堂贯通,让实践思政活起来。创新思政课程管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全融通,第一、第二课堂全融通,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课程课外实践。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红色博物馆等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结合网络教育素材、学习强国等平台,用微党课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思政课程体验。兼顾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导,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深思政教学的深度[6]。

强化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贯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智慧,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各类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做到融会贯通。专业课程除了着重于提升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还融入了思政教育,将民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将专业课程的学术使命与爱国情怀、家国使命相结合,打造思政示范课。通识课程则紧扣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感召和人文情怀熏陶教育。

强化思政教育与科研训练贯通,开展科研思政。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构建本硕博贯通的科研思政育人模式,实施全员全程导师制。聘请国家杰出专家等担任成长导师和科研导师,通过学术指引、生活指导、发展规划让师生在共同的场域中展开浸润式沟通交流,启迪学术思维,进行思想引领。

(三)强特色,思政教育落在要素,增强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要用好所有育人要素,打造特色队伍、特色平台、特色机制,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自由探索的培养环境。

打造思政素质过硬、亲和力强的特色队伍。“全员育人”的特色队伍包括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科研导师,以及朋辈同伴,要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做好“教师思政”,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充分利用“人才特区”的制度优势,辅导员与管理人员一体化协同办公,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落到每个学生个体。汇聚热爱教育、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教学名师讲授课程,多维度多阶段开展学业指导。通过学术大师指导科研训练,让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其学术兴趣和科研潜力。优秀学长和朋辈帮扶,形成学院同向互促、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成立家长委员会,组建家长群,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在育人中的合力作用。

打造思政文化卓越的特色平台。打造多元化的学生锻炼特色平台,协同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各方的力量,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增长见识、经受锻炼、收获成长。开放式的学习和实验平台,提供给学生宽松自由的研习空间。建成自主创新实验室和学习室,方便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

打造思政建设实效的特色机制。成立学院大思政教育工作组,并明确各级组织的思政教育主体责任,在此基础上构建特色管理机制。制定师生奖励表彰机制,实施“荣誉课程、荣誉研究、荣誉学位”计划,有利于形成拔尖学生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打造特色荣誉表彰体系,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践成效

成电英才学院经过15 年的培养实践,坚持思政教育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教育实效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上。英才学子“强思想,练内功”效果明显,他们年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超过30 篇。毕业生在“立大志,做大事”上初见成效,赴国防重点单位、科研设计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担任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做科技果园,兴办乡村振兴学院等。他们既有才智,又有情怀,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