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的生成逻辑

2023-06-15 18:57张琬琪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

摘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更是应对我国目前发展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客观需要。其生成的历史逻辑在于,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理论逻辑在于,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批判性的现实展开;实践逻辑在于,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中涵养斗争本领的方向原则,在增进人民福祉中激发斗争内生动力的价值目标和在投身实践锻炼中提高斗争能力水平的实践样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生成逻辑

中图分类号:D64;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02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①,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1]。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也将“敢于斗争”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足以说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精神(以下称为“两个敢于”精神)的重要性。“两个敢于”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更是应对我国目前发展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客观需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已经驶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阔水域,并将不断驶向大海远洋深蓝,机遇与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要实现宏伟目标,必须发扬“两个敢于”精神,从历史、理论、实践等维度,把握“两个敢于”精神生成机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两个敢于”精神内涵,积极发扬“两个敢于”精神理念,切实增强敢于斗争的勇气与氛围,提高自身本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平稳前行。

一、“两个敢于”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一)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斗争史。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和永续传承,无不是斗争的结果,也无时无刻不处在斗争之中。“两个敢于”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斗争中生成、丰富并传承的必然结果,斗争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从古代侧重个体自立自强逐渐演变为近代谋求国家富强,再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敢于”精神发生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气节中,在“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以及与人奋斗”实践中不断完善,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

《周易·乾卦》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起语;商鞅面对变法改革的阻力,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的壮语;面对秦末水深火热的生活和残暴无情的统治,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揭竿而起反对暴政;王安石为了实现政治革新以及富民强国的政治抱负,发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④的豪言;岳飞为反抗外族侵略,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⑤的壮语,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精神和魄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两个敢于”精神,才使我们治乱安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二)对中国共产党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觉斗争,带领无数中华儿女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诗。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生在贫困落后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其面临的阻力与挑战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扬斗争精神、依靠斗争本领,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取得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进行了社会主義建设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内外的复杂局势下,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巩固新生政权,抗美援朝打出了和平建设的外交环境,“两弹一星”、重返联合国等都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结果,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扬“两个敢于”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涉深潭”“过险滩”,不但成功化解“和平演变”的危险,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在斗争中实现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跟时代发展新趋势,直面党和国家改革发展中的严峻考验,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目前,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不断累积并集中暴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易事,这是一条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但又充满价值与光明的道路。无论未来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都要保持初心,在各项斗争工作前沿中发扬敢于斗争精神,增强敢于胜利的本领,成为无坚不摧又充满生机的坚强政党。必须坚持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积极解决各种问题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二、“两个敢于”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两个敢于”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色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充满了艰辛和斗争。其创立者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了工人阶级利益而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一生,是与各种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尖锐斗争的一生,更是与各种错误思潮不懈斗争的一生。1880年,美国记者在英国兰兹格特海边采访马克思时问:“人生的最高法则是什么?”马克思望着咆哮的大海,用深沉而严肃的语调回答:“斗争!”[2]正是这种为追求真理而不懈斗争的精神,使马克思克服各种敌对势力的诅咒和攻击,经受亲人的离去而带来的精神痛苦,克服长达40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所带来的苦难,不断实现人生观的转变、思想的超越和理论的创新,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是与各种错误思想学说进行坚决斗争的过程。集中展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以“批判”命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马克思主义是在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蒲鲁东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标志的《共产党宣言》,有32处提到“斗争”,全文充满了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就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斗争中形成的。

(二)发扬“两个敢于”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应有之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首要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并对实践产生反作用。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哲学家都是轻视实践或脱离实践的,他们推崇的是沉思,将哲学停留在理论,不知用哲学来指导实践活动[3]。而马克思主义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基本特征,在实践中生成、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决定了它与时代现实环境、社会具体状况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联系。正是通过实践,马克思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搭建了联通的桥梁,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向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存粹的思想力量……”[4]实践作为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是通过对“实有”的物质性否定走向“应有”的物质性肯定的过程,实现了“真”与“善”的实践性统一,从本质上解决了“休谟问题”⑥。

发扬“两个敢于”精神,不是庸俗哲学意义上的不同人、不同群体为了获取利益进行斗争,也不是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顺应国内外发展新情况,顺应人民新需求,敢于开拓,敢于斗争,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利用自我革命消除体制的弊端,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发展中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发扬“两个敢于”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批判性的现实展开

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因为唯物辩证法的本性就是革命的与批判的,这一特征要求所有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批判与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在旧有模式上的重复,而是对原有内容的部分“扬弃”,实现事物更高层次的发展。马克思在论述实现共产主义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后,又随着革命现实情况不断地完善无产阶级的具体革命方式,这也充分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是体现现实性、把握规律性的理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发生永无止境,因此解决矛盾的斗争实践也永无止境。“两个敢于”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展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说过:“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5]综观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同样是一部不断直面矛盾、敢于斗争、实现团结奋进的生动历史。因此,在实践中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和发扬“两个敢于”精神,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锻造坚韧的斗争意志,培养高超的斗争本领,在自我革命的思想政治领域要始终刀刃向内,坚持信仰、修正错误,在社会革命的实践领域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三、“两个敢于”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唯有坚持“两个敢于”精神,才能获得更新更大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方向原则: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中涵养斗争的有效本领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将强未强的历史关口,现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斗争与反斗争同在。第一,新时代面臨新挑战需要增强自觉斗争的本领。从国际环境看,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制裁与围堵,企图在有效的“窗口期”⑦内抑制中国的发展,企图使中国“拉美化”⑧。短期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矛盾不可能彻底消解,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精准研判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迎难而上,争取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中国正进入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许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叠加交织,对党的事业提出更高的斗争要求。第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需要涵养敢于斗争的政治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党依然长期面临“四大危险”⑨“四大考验”⑩,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党政干部既要保持敢于斗争的精神,勇于刮骨疗伤、自我革命,也要不断增强敢于胜利的本领,克服本领恐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想要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唯有发扬“两个敢于”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斗争姿态,大胆作为、有效斗争,才能完成党的历史使命[6]。

(二)价值目标:在增进人民福祉中激发斗争的内生动力

回顾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弱小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怀爱民之心、格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确立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解决人民群众住的问题,确立了“老有所养”的养老方向以解决养老问题,确立了“公平正义”方向大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等。采取了大量措施维护人民利益,并获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轻则引起群众的不满,重则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两个敢于”必须坚决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确保人民时时刻刻感觉到、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客观量化的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不断上扬,应主动对标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拉高发展标杆,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要全党能够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践样态:在投身实践锻炼中提高斗争的能力水平

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敢于斗争精神、增强敢于胜利本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为实现伟大事业而进行的斗争,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也不是建设时期规模宏大的群众运动,而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攻坚克难,不断奋斗的伟大实践。党政干部只有政治立场坚定,眼明心亮,才能保持高昂的斗争意志,充沛的斗争精神,在斗争实践中学会斗争,在斗争实践中增强自觉斗争的本领。在日常复杂的工作中,纸上谈兵、花拳绣腿,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是过关斩将的利器。党政干部要有深刻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永葆“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境界,主动克服本领恐慌。一是必须在全党形成学习、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氛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忧党所忧、急党所急、盼党所盼,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同时,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斗争武器,鼓励党员干部既要同错误倾向错误言行、歪风邪气作斗争,也要同自己的思想、作风问题作斗争,在批评改正中锤炼党性。二是在实践锻炼中增强自觉斗争本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断加强实践锻炼,要求党员干部将各种理论学习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相结合,以用促学,把改革一线和基层一线作为磨炼党员干部的主阵地,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层工作实践,练就真本领、硬功夫;多到改革开放前沿和艰苦地区实践锻炼,感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节奏的差异,在条件艰苦的地方磨炼意志和韧性,在工作局面复杂的地方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多到推进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岗位上去锻炼,熟悉工作程序,体会责任的分量,在重大斗争中真刀真枪打几场硬仗,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不断积累斗争经验,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提升斗争本领。在斗争实践中学会斗争,在斗争实践中增强胜利本领。

注释:

①“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②“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商君書·更法第一》,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

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卷327·列传第86·王安石》,意思是“天象的变异不足以害怕,祖宗的成规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和攻击不足以忧虑。”

⑤“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意思是“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

⑥“休谟问题”: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即所谓从“是”能否推出“应该”,也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它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

⑦“窗口期”:是指某个趋势变明显之前的一段时期。

⑧“拉美化陷阱”:是指一些国家在进行经济改革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形势不断恶化,最终改革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的矛盾现象。

⑨“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⑩“四大考验”: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显学》,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选拔高层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阮青,马彦涛.增强斗争本领[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0:61.

[3]侯惠勤.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当代解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重大理论问题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2-23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N].人民日报,2019-01-22(002).作者简介:张琬琪(1991—),女,汉族,四川安岳人,新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网红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引导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