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2023-06-15 04:50陈晓雯
新闻潮 2023年3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融媒体时代

陈晓雯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梧州日报》加大对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在呈现方式、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做深做实内容,突出本地元素,丰富传播方式,注重与受众互动,能更好地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增强传统文化报道,让党报既兼顾文化内涵,又贴近当地的读者受众,为党报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保持核心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坚定城市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报道;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社会价值和长远的历史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1]《梧州日报》从2020年开始至2023年,策划了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报道,多年来的立体宣传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梧州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报纸、新媒体产品得到受众的持续关注和收藏。本文主要分析该报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文化报道,提出党媒在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为党媒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报道提供参考。

一、二十四节气报道的传播价值

(一)更好地提振文化自信

《梧州日报》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选题,进行深入、持续、广泛、全面宣传,注重提炼传统文化报道的时代意义,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内涵,借助媒体融合平台不断打造有影响力的报道,增强本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努力为传承传统文化贡献媒体力量。

(二)更广地传承非遗文化

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梧州历史悠久,建城2200多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梧州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梧州日报》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传播优势,从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出发,首先着手于二十四节气连续报道,其次陆续推出梧州本土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文化报道,分阶段逐步推进,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树立城市的文化自信。

(三)更快地发展党报副刊

近年来,新媒体迅猛发展,地方党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考验。不断做深做实副刊,成为不少报纸留住读者的法宝。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优质传统文化来构建副刊的个性特点,提升整体报刊的文化品位,是现如今报纸副刊的革新之路。[3]《梧州日报》十分重视本土文化需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符号,选取“非遗”、创城2200年、看文物讲故事等富有特色的文化题材,打造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报道品牌,让副刊既兼顾文化内涵,又贴近当地的读者受众,让他们不再将传统文化报道与过时、枯燥、呆板等词语画上等号,得到了他们的好评,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二十四节气报道的传播策略

(一)厚植情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国风元素出圈

二十四节气的报道,是用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节气版面以国风质感来打造更为贴合。在策划时,编辑部树立文化报道的品牌意识,对二十四节气的整体报道瞄准使用国风、突出本地化的方向,无论是报眉、版式设计,还是版面的结构、用色等都形成单独的、稳定的风格,并安排在相对固定的版面,从而加深读者的印象,提升辨识度。

在二十四节气报道中,《梧州日报》专刊编辑部提前两个月进行策划,在确定版面的国风后,从细节处着手,力求版面能整体呈现一个优美的风貌。编辑部对报眉分别进行了设计,每六个节气共用一个报眉。在报眉设计时,编辑部采用了楷体毛笔字的节气名放在正中,两旁配以山水画的形式,底纹是祥云的线条,充分突出了国风的元素。同时,编辑部还充分考虑各个时节特有的色彩和梧州本地元素。如在设计立春、雨水节气时,结合春满大地的时令特点,采用浅绿色为底色,元素包括了以本地风景胜地白云山为代表的群山峻岭;又如在设计小暑、大暑节气时,考虑到梧州本地潘塘公园的荷塘观赏的市民众多,设计了荷塘、锦鲤、荷花等元素。

报眉的设计让二十四节气报道的版面增色不少,区别于报纸时政报道、民生新闻等版面,既突出版面的特性,又保持风格的稳定。读者阅读时增添愉悦感,界面也有清晰的差异化,对国风的自信展现也让报道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2.形成自有特色

在读图时代,从中央机关报到地方党报,均“用大用好”图片,刊登的照片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例如,《人民日报》的节气报道增加了摄影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和当代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画作,增加版面的美感,也传达出二十四节气的代代传承。为了打破常规,《梧州日报》的二十四节气报道版面也增加了绘画、攝影的比重,彰显这个系列报道图多字少的特色,与其他版面和系列报道有所区分。为此,版面增设了本地画家对每个节气的特约画作,每期两至三幅。同时,编辑部还和本报摄影记者、本地摄影爱好者提前约稿,让他们拍摄节气当天本地地标性的建筑、广场、旅游景区的标志性风景以及田间地头等,每个版面放五张以上的摄影图片,让版面更丰富。又如,《钱江晚报》创意设计部主创团队耗费一年时间精心打造了《杭州廿四节气》国风手绘海报,对二十四节气以及杭州西湖景点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拟定出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二十四处西湖景点,兼顾了国风和本地特色。

(二)激发共鸣,优先本地内容

1.强化本地元素

在内容上,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主要包括天气变化和物候特征、节气饮食习俗与养生文化、节气的庆典和民俗活动等三项内容。《梧州日报》在这三项报道刊发时均突出本地元素,使读者对报道更有亲近性。在梧州,天气变化使得每个节气盛开的花卉不一样,编辑部预约了本地画家进行创作,多位画家专门创作了二十四节气的花卉。编辑部还预约了画家描绘节气中梧州特有的民俗,如在2020年7月22日《梧州日报》的大暑节气报道中,画家以水彩画描绘了老梧州人习惯在骑楼下、小院里坐着竹椅乘凉的习俗。而在摄影方面,照片多数反映本地节气特色,展现南方与北方不一样的节气特色,体现本地气候、农业活动等极强的地域性。

同样的,《清远日报》也是以整版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对二十四节气进行报道,如2022年11月10日见报的版面,以采摘冬瓜、收割甘蔗、晒腊鱼、江边垂钓等画面,生动展现了清远立冬不见冬,人们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情景。在内容上聚焦带有本土特色的事物,拉近报道内容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激励人们自省自觉、珍惜时光,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等美好品质。

2.增加文化趣味

节气也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些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4]为增加节气版面的文化性,该报在边栏以展开书卷的形式,在固定位置开设专栏,增加了和节气有关的诗词、谚语、现代散文等内容。报纸还刊登绘画、摄影作品等各种文化作品,报社新媒體把本地诗人为节气创作的诗歌制作了诗朗诵短视频等,这些都让节气内容更具文化气质、审美品格、价值追求,增强可读性。

3.增添生活气息

近年来,养生成为男女老少热议的话题。应时而动的“节气养生”逐渐成为时尚,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梧州本地的年轻人也对此关注度极高。为此,除了依旧结合农时,《梧州日报》在二十四节气报道中根据不同节气,融入和节气相关的饮食、养生、医疗等内容,增加生活色彩,也潜移默化地让人们对自然保持敬畏心。

编辑部考虑到节气地域差异性,通过向通讯员约稿,以刊登散文的形式呈现梧州特有的饮食、农事活动等,表现了梧州人独具一格的生活态度。这些文章注重细节,描写细致,阐述生动,故事性强、画面性强、观读性高,既应和了读者对文化素养提高的精神渴望,也突出了本地元素。

4.加入文旅元素

在二十四节气的报道中,《梧州日报》还尝试推动二十四节气与文化旅游业有机融合,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文旅消费作为动力,推动文旅事业和产业更加健康繁荣。摄影作品选取以城市风貌为主,编辑部和采访部通过每周对接会讨论,二十四节气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小视频都有一些旅游介绍,包括梧州市区所有的地标性的建筑、公园、网红游玩地、赏花点等,借助这个平台再次包装、拍摄,既有航拍,也有细节拍摄,营造宣传旅游特色氛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二十四节气版面更有收藏价值和传播价值。

(三)可视可听,融媒多次传播

1.丰富传播载体

新闻的“新”,不但表现在时间新,还应有形式新、手段新。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的形势下,做优文化报道,要以融媒传播手段赋能,全媒体、多渠道联动,让作品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在二十四节气报道的传播过程中,该报充分运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发挥全媒体方阵传播优势,打通网上网下,强化移动优先,通过制作海报、视频、H5等,让二十四节气报道与时俱进,推动二十四节气报道更广泛地传播。相关节气报道在梧州日报社旗下“两报一网”、手机客户端,以及微信、微博等平台,抖音、视频号视频平台实现全媒体宣传覆盖。如在新媒体的二十四节气报道中,梧州日报社新媒体将节气内容可视化,自制视频在微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平台同时推出,每条均有3万~4万的阅读量,相关视频还多次上了“学习强国”平台,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重视交互体验

在节气文化的传播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强的优势,使受众自发地加入传播非遗知识二十四节气文化当中来。[5]《梧州日报》在节气报道中与受众互动,努力实现交互体验,让受众真切感受每一个节气,让受众在视频号看节气成为一种观看习惯。报社还结合梧州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称号的活动,邀请了本地的诗人就节气方向进行创作,独家刊发首发作品,同时与受众互动,邀请有特长的受众参与诗歌朗诵,拍摄短视频。如雨水时,选取梧州江上烟雨的画面为背景,配以本地诗人创作的诗歌,辅以音乐,营造静谧美好的氛围,烘托出雨水时节特有的情愫,使受众在节气更迭中留意岁月流转的痕迹。

梧州日报社旗下新媒体制作的海报也得到了受众的青睐。新媒体通过引导受众在节气时下载、分享海报,留言、转发描述自己的生活、记录当下感受和介绍家乡的节气习俗,实现受众转变为传播者。

3.注重报网互动

报网互动能促进新的融媒产品组合生产,实现“二次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以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展现报道的核心内容。从2022年起,《梧州日报》的二十四节气报道充分做好线上线下全平台传播,报社旗下新媒体制作二十四节气的视频、海报等,在《梧州日报》节气的版面上刊登二维码。读者扫描二维码,立即可跳转到手机端阅读。《梧州日报》刊登的节气内容,在梧州零距离网客户端以及《梧州日报》、梧州零距离微信公众号推送,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三、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报道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求新求变。但无论时代和载体怎么变,媒体都应该始终以匠心精雕细琢新闻产品,坚持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用温度与深度,让传统文化报道做优,加大传播力度,传递文化力量,增强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群众精神力量,提振群众精神风貌。潮

参考文献

[1]曲青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N].人民日报,2022-11-28(09).

[2]节气总说[EB/OL].https://www.ihchina.cn/details/6967.html.

[3]李晓培.报纸副刊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守与传承[J].青年与社会,2018(11).

[4]袁怡曲,逯明宇.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及传播策略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9(5):122-125

[5]徐丹妮.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研究[J].传媒论坛,2020(01):3-4.

(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