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丁芒二三事

2023-06-15 02:04范遵荣
铁军 2023年6期
关键词:书法

2023年初的一天,应邀与供职于《铁军》杂志社的好友鲁青先生共同参加一个文化沙龙,闲谈中聊到了已经98岁高龄的老诗人丁芒先生。我说丁老是我一直崇敬的前辈师长,我们有多年的书画情缘,至今和丁老、丁老夫人樊玉媛仍一直保持着联系。鲁青兄大喜,说丁老是新四军老战士,遂向我约稿。于是,勾起了我20多年来与丁芒先生交往的回忆。

我与丁老的结识,缘于书法。那是在21世纪初,一次鸡鸣寺组织的书画展上,作为贵宾,丁老那天兴致极好,座谈会结束,他在4尺横幅的宣纸上书写了“心随天赖”4个大字。因久仰丁老,知道他是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看其落笔自信,随意潇洒,作品中充溢着一股书卷气。这种感觉,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庆祝南京博物院成立60周年布置展览时,曾见过著名文化学者冯其庸为南博题写的一幅8尺横幅的书法作品中感觉到过。由之,我想起了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这是有关时代书风的思考。在书法中要表现出作者学识、修养、人品、性情、自然天趣,这是“宋人尚意”的基本内涵。正如苏东坡讲的“退笔如山未作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作品要表现出渊博的学识,要表现出“书卷气”,首先就要求书者是一个饱学之士,创作中以情使笔,以气为导,不能仅仅追求于一笔一画的得失是否合乎法度,这是宋人对书家的基本要求。当然,这也非我们一般书家所能强求的。自此,我与丁老交上了朋友,并经常到地处南京鼓楼高楼门的丁府“苦丁斋”造访求教。丁老长我近30岁,是真正的忘年交。

丁老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坦荡君子;风度儒雅,品格高逸。与人交往绝无当下的那些名利习气。至于书法,则是他文学创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方式,大都随兴而为。

丁老与我闲谈时谦虚而坦率地说:“书法学习需要大量临习碑帖等,而我学习书法,还是在读中小学时下过一些工夫,那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学习。1946年我21岁参加新四军后,战事频繁,整天忙于文字工作,根本无暇练字。我现在的所谓书法,完全是靠我的感觉在书写,好在小时候大家都用毛笔写字,故熟悉毛笔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而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趣,则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而慢慢积累起来的。”听了丁老的话,使我加深了对“宋人尚意”的理解。纵看晋、唐两代的书法大家,无论学识的广博,还是文化艺术修养的精深程度,远不如宋代书家。而宋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画家,大都能写一笔好字,如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南宋的陆游、岳飞、文天祥、朱熹等人,虽然不能讲他们是一流的书法家,但他们的书法造诣,称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则当之无愧。宋代第一书家苏东坡就有诗论自己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又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字由论书》)。他还把人品与书法联系一起,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论》)。故近代弘一大师曾教导潘天寿,要“艺以人传”,不可“人以艺传”,都是这个道理。丁老先生集传记文学、诗歌、散文、艺术评论于一身,偶为书法,独树一帜,自当无愧,对后学更是一种启发。《书法审美的形于神》一文是丁芒对书法的独特见解,读者有意可以查阅《丁芒书法集》(中国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

2005年,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尹石先生主编《江苏省美术家精品集》系列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的作品有幸入编。2006年岁末,我带上新出版的《范遵荣画集》请丁老赐教。老人把画册从头到尾一页一页仔细审阅,最后他轻轻掩上畫册,若有所思地说,过几天我打电话给你,你再来。是年岁末,师母樊老师打来电话,我立即赶到丁府,师母一见面就对我说:“丁老给你写了一首词,不知道你是否喜欢。”我急忙说:“丁老能为我的画册题词,是我的荣幸,我肯定喜欢。”

丁老词作的题目是:“题范遵荣画集”。

山林晨韵漾深秋,浓碧笼烟入水流。

无痕春雨皴岩秀。

乾坤眼底浮,一支画笔驾轻舟。

八音首,丹青友,大泽开新洲。

更雄风指下遨游,铁岭苍鹰,古木蕴幽;

十丈红枫,千寻野壁,都入君眸。

心饮河山美酒,手挥彩墨丝绸。

人海驰舟,绿淌金陵,散却闲愁。

丁老的词采用“双调水仙子带折桂令”,意境开阔,收放自如,读来亲切而自然,让人如沐春风。他从我的画境里,看到了我的经历,还有我终身研究的手指画,并点出了我人生、艺术追求的方向,欣哉!

2007年的清明节,丁芒、樊玉媛夫妇,俞律、李玉琴夫妇,陆华、黄春华夫妇,洪谷子夫人陶爱玲及我和夫人何爱定一行9人,应鸡鸣寺主持莲华法师之邀,到溧水东庐山观音寺踏青,那时候的观音寺刚刚开始动工,主殿大梁还没有上,四周青山环抱,流水潺潺,一派原生态,于是老师们一起踏青山,挖野菜,拔竹笋,吃素斋,眺望远景,很是欢快。复在大殿后的山坡上,大家发现有一块石碑,是2003年8月由溧水县人民政府和南京市环保局竖立的,上书“保护母亲河——秦淮之源”几个大字,大家更是高兴而合影。回南京后不久,我画了一幅小品以记此行,并到丁府把画展开请丁老指教,丁老看了此画非常高兴,欣然在画上即兴题了一首散曲:

远山近树深崖,

乌蓬小橹渔家,

秋水叮咚问答。

风也入画,捎来一缕烟霞。

是年,丁老82岁。

丁老曾反复跟我讲过一段往事:说当年老画家钱松喦很喜欢读他的诗,还根据他《铁砧行》诗中的“莫道枫叶伤玉露,叶红如火发千山”二句,画了一幅画赠送给他,后因几次搬家竟然找不到了,故每每想起,倍感遗憾。为了消释丁老的心结,2015年我特地根据其诗意,画了一幅四尺整纸的《秋山红叶图》送给丁老,而且丁老那年正好是90岁,也应该算是送给老前辈的祝寿礼物吧。丁老看到画后,非常高兴,马上在画上题了上面提到的两句诗,并加跋语曰:“故友钱松喦曾读余《铁砧行》撷二句制图以赠,今范遵荣又续此缘情,绘以新图以赠,妙哉。乙末金秋丁芒欣题。”

拙文结尾,总想对丁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作一个提纲挈领的概括,但我考虑许久又觉得再怎么写都不如他的夫人樊玉媛致《丁芒大传》的作者高福林函中对丁老的评价,于是我选录了几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丁老是)一个庸懦其外,刚毅其内,能承受百般凌辱而坦然前进、坚韧如铁的人;一个能把外柔内刚的性格,灌注其文学创作中,形成‘血写真言、酒写诗篇基本风格的人;一个才华横溢、博学多思、情性理性并进,从而敢于向诗学的广度、深度、高度攀登的人;一个坚定信仰,不折不扣,把生命价值全部诠释在艺术创作中的‘愚者。一个在战争烽火中、在政治运动中、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到达精神永亘千古的强者。”

丁老今年百岁减二,借《铁军》刊载文章之机,特祝丁老和师母身体健康,仁者永寿。

附记:

丁芒,1925年生于江苏南通,原名陈炎。当代著名诗人,传记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1946年参加新四军,后在解放军各级政治机关担任书报编辑,并发表诗歌,出版诗集多种。在解放军总政治部任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编辑,先后为罗荣桓元帅、刘伯承元帅、以及贺炳炎、王新庭、贺勋臣、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诸多将军担任回忆录执笔,在部队工作30年,1979年转业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离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国务院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世界汉诗总会名誉顾问。在新诗、旧体诗词曲、散文、诗歌理论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尤其对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现状进行研究,在全国首先提出新旧体诗相互吸纳、接轨,创造新的主流诗体的设想,进而在实践上创造了“自由曲”新体式。出版著作有《丁芒新诗选》《诗词曲选》《丁芒诗词》《当代诗词学》《散文选》《丁芒诗词曲新集》《丁芒书法集》等40余部,主编《当代爱国诗词选》。2002年出版了600万字的《丁芒文集》。

(责任编辑徐良文)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