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传统文化”导写

2023-06-16 09:16惠军明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3年5期
关键词:墨香秦腔外婆

惠军明

文  题

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表达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身份信息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一、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时,要学会筛选。中国的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书法篆刻、京剧脸谱、皮影艺术、中华武术,还有传统的各种风俗礼仪等数不胜数。写作时,先要选择熟悉的文体,并从生活中撷取相关素材,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张冠李戴、胡乱搭配。

二、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时,要学会融合。传统文化素材仅仅是素材,而作文则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二者只有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才能打动读者。可写学习某种传统文化的过程或者体验,可写对某种传统文化正慢慢消失的担忧,也可写某种传统文化所展现的情感、精神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法”立意,表现出拯救某些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的紧迫感、危机感,激发大家保护风俗文化的主人公意识。这种写法能使作文熠熠生辉,受到读者的青睐。

1.取材老套。即所写的人或事是很多人写过的,是大家熟悉的事物。人物熟悉、事件熟悉甚至立意也熟悉,把他区别于他们,此事区别于彼事的独特个性完全淹没了。

2.结构平实。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平铺直叙地写出来,或随时将意图和感情露骨地表达出来,一览无余,就会平淡无奇,读之味同嚼蜡。

佳作展示

外婆的秦腔

西工大附中初二  余锦佳

那年,我才两三岁,外婆已50多岁,她最爱的是那黑灰色的城墙脚下骤然响起的秦腔。

外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北方黄土地上孕育出的勤劳子孙,秦腔是她抒发内心情感的唯一方式。外婆常说:“俺们种地的,粗惯了,哪懂什么是细腻。”

外婆有一摞很厚的手抄戏词谱,那布满老茧的手写出的却是一手隽秀飘逸的好字。她虽然已近花甲之年,满脸沟壑,却偏偏喜欢唱二八佳人的喜怒哀乐。那婉转缠绵的小旦腔从外婆的口中流出,竟没有半点苍老之意。

我最喜欢外婆那一铁盒子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旦角头饰,总是抓起一把,笨拙地往头上胡粘乱插,自得其乐。外婆与热爱秦腔的乡邻们组织了一个自乐班,吹拉弹唱样样都有,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农闲时,便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于是,那墙根下的西瓜虫,斑驳的青石砖,砖缝间翠色欲滴的苔藓和顽强的小蘑菇都是我的玩伴,而那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悠扬清脆,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撕心裂肺的秦腔便成了背景音乐。

锣鼓快板震耳欲聋,每次散场时,外婆浓浓的笑意与满面的红光便久久留在那被岁月侵蚀过的沟壑分明的脸上。每每想起,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嘴角上扬。

后来,随着学业加重,我与外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她依旧天天与戏友们聚在一起唱秦腔。有时,我们会通个电话,报个平安。她除了叮嘱我好好学习,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有时想让她开心点,我就有一搭没一搭地哼两句秦腔给她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阻隔,我们祖孙俩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

外婆最稀罕的就是那台打开就必须满屋子转着找信号的收音机,放磁带的那种,她却用它听戏、听新闻,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次,她在我吃饭时用收音机放戏给我听,还说:“这是当年的名丑,只可惜走得太早,人啊……”我拿手机播放流行歌曲给她听,问:“好听吗?”她摇摇头:“听不懂。”我便关掉手机,陪她听戏。

“你还记得吗?”

“记得什么?”

“我给你讲的那些戏呀!哎呀,可有意思了,怎么都忘了!”

亲爱的外婆,我怎么会不记得幼时那并排躺在土炕上的祖孙俩啊!我常问她戏里讲的是什么,她便耐心地讲给我听。她是爱我的,只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和我说些什么;我也是爱她的,可不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高兴,所以我常借着戏文和她搭讪。

忽然有一天。她回来对我说:“城墙底下也有唱戏的自乐班,我去唱了一次,人家还老叫我呢……”说话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知道,外婆终于在这个城市找到了属于她的精神家园,就犹如“撑一把青竹伞,赴一场旧时约”。

点  评

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早已把生命融入了秦腔,每个音符都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习作中的外婆就是这样一个痴迷于秦腔的人,从农村到城市,无论走到哪里,秦腔都与她相伴。秦腔是外婆的爱好,也是外婆精神的家园,她把喜怒哀乐都融入其中了。

作文以孩童的视角审视生活,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透过字里行间,外婆的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令人颔首。

提笔落墨悟人生

西工大附中初二  王  佳

一墨、一笔、一毡、一纸,点墨、提笔、中锋、收尾。如此反复,心因墨香浸润而宁静,眉因隶楷呈现而舒展。

墨味是苦涩而清香的,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醉的。每每把那浓黑发亮的墨汁倒入墨盒,那股迷人的香苦味便涌入鼻腔,浸泡味蕾,沁入心扉,整个人在那一瞬间就跌入了迷蒙而宁静的遐想中。

第一次对这许多人看似枯燥落伍的东西产生兴趣,是在爷爷那纸香、墨香交融的书房里。本想滴一滴那黑黑的“水”来玩,却不慎将它滴进了一旁的清水里,只见它舒展优美而自然的弧线,深浅不一,犹如罩着一层薄纱的黑夜在无色透明的天地间优雅而脱俗地释放着,那时还小,或许是我将要与书法结缘的前奏。

一年级,因为偶然,我进了书法班,与所有的初学者一样,开始临摹颜真卿厚重而端庄的楷书。可能是我可塑性太强,小小年纪便写得有模有样。只可惜那时的我太认人,一年后换了老师,哭了好久,不愿跟新老师学,最后,不学了,也就不了了之。

小升初后,我再次拾起了尘封的毛笔,看着干涩的羊毫在水中无声地柔软。倾墨、点尖,细看墨汁顺着毫毛的纹理攀至笔腹,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新老师很有个性,很有禅意,他另辟蹊径,鼓励我们先学隽秀自如的隶书。我学得很快,老师常说我有灵气,一点就通,这更促进了我对笔墨的热爱。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兼修国画,老师全力支持,要求也更严格。梅兰竹菊是基础,梅花画了一幅又一幅,从苍劲有力的枝到娇柔仰放的花再到浓淡不一的墨色变化,一节课下来,脚边堆满了画废的毛边纸。在一路赞扬不绝于耳的书法征途中,我头一回遇到如此挫败,沮丧犹如被石头打破的湖面,在心头一圈圈荡开,并且范围越来越大……

梅花……梅花……还是梅花!提笔落墨间我勾勒的花瓣愈加生硬,老师终于看不下去了,教训道:“有你这样面对困难的吗?不正确面对,努力争取,这种心态还不如多写几张字呢,别画了!”

我低头看着被毛边纸埋没的双脚,忽然发现自己的盲区,是啊——心态、努力,仅此而已,真可惜了这些被我用来发泄的纸。

静下心,细品那鼻尖重新萦绕的墨香,轻盈而有力地在白宣上画出梅树遒劲有力的枝条,在枝间勾出淡雅的花朵,倾心而至,简单而平和。提笔落墨,即是人生感悟。

点  评

以一連串书法术语开篇,简洁明快,引人入胜。接着以饱满的情感,诗意的文笔,描写渲染墨香的别样与迷人。之后写学习国画,老师的教诲让“我”体会到:静心平和,倾心而至,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全文语言清新,描写细腻,感悟独到,字里行间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情愫,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堪为佳作。

猜你喜欢
墨香秦腔外婆
外婆
孕出墨香乐育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给外婆的一封信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外婆
知是荷香慢墨香 从「青藤白阳」到海上画派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外婆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