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八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及音乐审美对象*
——以《粤西八音研究》为述评对象

2023-06-18 04:02邓永业彭雪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八音粤西音乐

邓永业 彭雪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音乐学院)

“八音”也称八音锣鼓,是我国民间传统器乐乐种或演奏形式的一种称谓。“八音”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而在《中国音乐词典》里有三种解释说法:“八音,1.古代乐器分类法名称。西周(约前十一世纪——前771 年)已出现,见《国语·周语》伶州鸠论乐。2.民间器乐乐种或演奏形式的名称,3.蒙古族器乐曲名。可用多种乐器合奏,也可用蒙古族四胡独奏。流行于内蒙古草原东部哲里木盟一带。”八音的名称由来,有周代八音遗迹说,还有八人八件乐器说等。有关广东八音锣鼓最早记载,徐坷在《清稗类钞》中有说:“八音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广州有之。所唱有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装,而用锣鼓。”里面所提的“八音”“锣鼓”与弹唱结合,但未有提及唢呐。

在粤西地区,八音锣鼓虽以锣鼓演奏为基本乐器,但已经分化出多种类型:一是以唢呐为主奏的吹打乐。这在岭南地区都很普遍;二是以吹管类为主奏的,主要以喉管等为主,如湛江地区的安铺八音。八音锣鼓主要用于民间婚嫁喜庆活动及民俗巡游表演,既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的呈现,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粤西地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见证。如今,粤西八音已广泛走进地方中小学的第二课堂,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努力将八音引入课程体系,为活化和传承这一地方非遗做出有益尝试。范晓君先生于2016 年出版的《粤西八音研究》一书,笔者作者通过文献整理和田野考察,对粤西八音研究的内容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较为立体式地展现了粤西八音的历史发展、班社组织、音乐特点等。此书的诞生,不仅给学界提供一份关于八音研究的翔实资料,更为粤西八音这一民间传统器乐的研究和推广带来广阔前景。

一、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粤西八音研究》作为粤西地区八音研究较为系统、全面的一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在前人既有成果基础上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开阔了八音在音乐研究上的视野。作为目前对粤西八音研究较为全面的学术成果,该著作不论是从文章结构上还是从学术角度上看都对今后八音乃至民间器乐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为民间艺术八音音乐的推广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本书绪论中,除了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做了阐明,还对八音定义、粤西八音与八音班做了详细剖析,并对八音研究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

该书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分别从粤西八音史、粤西八音班社、粤西八音音乐、典型粤西八音曲目评价四个层面来对粤西八音展开全方面论述。第一章描写粤西八音史,对粤西八音的产生及因素与粤西八音的发展简史历程作了一个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书中首先认为粤西八音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重点对粤西八音产生的人文环境作了详细解读。一是民风民俗。主要对各地各类特色民俗进行了简要介绍,如调神、年例、醮会等;二是民间音乐艺术。指出丰富的表演形式源自多元文化融合形成的具有粤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如贵儿戏、采茶戏、舞台表演艺术等。书中作者列举这些民间艺术并认为它们是“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完成了粤西民间艺术形式丰富的家园”。其次是通过粤西八音发展简史来对粤西八音进行梳理,指出乐种产生的时间的三种依据,分别是“名称使用”说“唢呐引用”说“八音班社”说,并详细分析了从早期到晚期关于粤西八音的历史记载及兴盛时期与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粤西八音班社。八音班,既是乐班又是一个组织,因此八音班具备综合性乐种的性质,同时承担着表演和传承八音的历史重任。作者主要对肇庆、茂名、云浮、湛江、阳江五个地区八音班社做了详细实地调查研究,分别对以上各个地区中八音班社的表演形式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八音班社规模有大有小,均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地方民间礼俗活动是八音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空间。第三章详细分析和解读了粤西八音音乐的器乐组合及其演奏、曲目来源、音乐特点。其中,作者在考察粤西八音乐队编制与演奏情况时发现,它的特点有六:第一,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方式)灵活多样,根据自身现有条件进行安排,基本形式是吹奏乐器(唢呐、喉管)加打击乐器(鼓、锣、钹)。第二,乐队规模(乐器种类及数量)也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根据雇主住要求而定的。第三,乐队每名成员都会数种乐器(以一种为主,兼顾其他),在乐队人数较少时,一名乐手可使用多种乐器(多为同类乐器,如拉弦类、弹拨类、吹管类、击拳类乐器分别由1 人轮换演奏同一类乐器)。第四,传统上,没有多声部旋律演奏形式。第五,一直以来,基本的乐队编制(乐器组合)无多大变化,即吹管乐器加打击乐器。第六,从班社的构成情况来看,成员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音乐专业教育的背景。通过在田野考察粤西八音乐队编制和演奏情况中总结其较突出的特点,并对粤西八音音乐进一步分析。第四章作者对典型粤西八音曲目进行评价,列举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曲目进行详细剖析。如粤西及桂东南地区的例戏《六国大封相》《碧天贺寿》《仙姬送子》中的八音曲目,以及德庆、怀集、广宁、封开、廉江等地的代表性八音曲目《大开门》《小开门》《十番锣》《得胜令》等曲牌作了详细介绍。

二、学术取向与研究方法

从《粤西八音研究》篇章结构可见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晰。该书内容通俗易懂,例证丰富,可看出作者对八音这一民间乐器的了解十分深刻透彻。该书中所运用的学术研究思路及方法更具客观性和深层性。

(一)学术取向

对于粤西八音这一民间器乐,本书主要研究对象为“粤西民间艺术八音”,主要研究范围是粤西地区,确定“粤西民间艺术八音”为主要考察、研究对象。作者通过艰辛搜集、记录和整理相关材料,将“粤西八音”放置到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中,通过对历史、班社、曲目音乐分析,探讨粤西八音的历史、形态以及音乐特征。由此,作者始终将学术观点建立在深厚田野材料之上,采取的是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视角,体现出客观理性的学术取向。如文章中作者针对“粤西八音到底有多长历史?”这一疑问进行较深度的分析,进而得出的观点是“历史是一条河”!作者认为八音流传的源头就像一条河流那样长远,这必须要把它忽略掉,而“八音里面的一件主奏乐器——唢呐”与“八音班班社名称出现的时间”这两个问题:(1)忽视没有唢呐就不是八音,就算有唢呐这个乐器也不一定是八音;(2)不能以八音班社的使用时间来判定它的出现。以上所述,作者主要根据历史的记载从客观角度来分析粤西八音的历史源头。其后把粤西八音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来描写八音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其中第一时期作者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摸清,即前八音时期里需要厘清两点:一是广东八音班是外地还是本地的。这个问题,作者从客观角度分析得出了广东本土是有自己的民间器乐,但也会受外界一定影响引进广东内地来。二是粤西八音班与广东其他的八音班之间的关系。作者同样从客观立场做审视,根据原始资料显示粤西与广东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器乐有些密不可分关系,相互联系。

作者通过自身丰厚的田野材料、艰辛的收集、整理,这也是贯穿整部著作的核心思想。从双重视角上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的研究,更凸显作者从理性思维去了解粤西八音历史。此种描写法具有依据性、准确性与合理性,为我国新时期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民族志考察带来了新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

在《粤西八音研究》中,作者对粤西八音研究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剖析和阐述,对粤西八音的乐班人员与乐队编制,表演类型及乐器使用作分析,并结合作者田野考察对八音参与对仪式过程进行描述,探讨了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八音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在本著作中,作者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分析归纳法、音乐形态学分析法、由定点、选点个案研究到多点、系统比较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书中第一章中作者运用文献归纳的方法,通过阅读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期刊等文献资料了解八音的历史记载与八音的现状。作者通过从粤西八音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八音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以及根据细致的田野调查,更深入地了解粤西八音在日常生活和不同节日里所应用的形式和场地。第二章作者运用由定点、选点个案研究到多点、系统比较研究到方法将田野调查点放在整个粤西地区,通过田野调查研究对粤西不同地区八音乐班的比较和分析,探讨粤西地区八音对音乐风貌。作者对粤西各地不同地区的班社进行调研所形成的田野工作报告,这对了解粤西地区八音班社的情况和表演形式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本书第三章中运用了音乐形态学的分析方法,从粤西八音锣鼓曲牌的曲式结构、基本调性、节奏节拍等方面对粤西地区的八音音乐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总结粤西地区八音的音乐特征和特点。例如在分析八音音乐特性上,作者总结出铺陈性和陪衬性这两大特点:所谓铺陈性,这是由八音音乐自身的特性决定的。无论哪种类型的乐曲,它都有一定的表现方式,表现一定内容,又与特定的场域有一定的关联。所以说从表现特性上说,八音音乐可以分为叙事性、描绘性、情绪性等类。第二是陪衬性。即在很多场合之中,八音班虽不是主角但不可或缺。比如,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八音与民俗活动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是如打醮、年例等群体性民俗活动,还是婚礼等个体性等人生礼俗活动,都是如此。阐述了粤西八音音乐特点。而第四章最后一章中作者运用分析归纳法,选取针对性收集的一些八音曲目,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出粤西八音曲牌的艺术特点和曲牌风格。

三、八音研究的要点问题

就目前岭南地区广东、广西区域的八音研究而言,广西地区的八音研究成果较早也较多,而广东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偏少,因此对粤西各个领域进行细化研究会更具学术价值。范晓君先生苦心钻研多年完成的这部著作《粤西八音研究》,对民间传统艺术器乐的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专著的出版,为我们将来开展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当产生更多对粤西八音的研究成果和深度了解之后,可以将八音研究向东延伸到珠三角地区,向西拓展到广西玉林等桂东南地区,向南跨过琼州海峡,将海南岛全境八音纳入考察范畴,进行共时性的横向联系和比较,对八音的界定和归类进行统一划分,总体构筑起岭南八音研究的宏观学术格局。

一是在八音研究的宏观视域下,注意八音与其他姊妹传统音乐之间的关联。比如,广东八音与西秦戏的联姻。书中提到西秦戏(秦腔)是影响本地器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当它作为一个比较完善的剧种在广东(粤东、珠三角地区)流行以后,其曲目、唱腔、曲牌(打击乐)和为该戏剧伴奏的乐队中使用的打击乐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无论当时是否有八音或八音班这个称谓,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佛山等地西秦戏清唱班与本地的乐班融合为了一体,以至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佛山人把民间乐班直接叫作“西秦”,说明西秦戏与八音班有着密切关系。如勇新在《佛山有个西秦地》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八音班来自西秦戏,佛山人就把八音班汇聚的地方叫作西秦地。”佛山地区的八音的表演形式体现为三种样态:锣鼓柜、唱八音和大锣大鼓。锣鼓柜的表演内容是以大小唢呐代替粤剧生旦唱腔;唱八音属于一种粤剧清唱,由民间艺人边唱边伴奏;大锣大鼓多用于喜庆场合,总体上沿用西秦戏的锣鼓。仅就佛山八音班而言,其作为西秦戏清唱班流传到粤语地区衍化而成的演出班社,自身完好地叙说了八音班与西秦戏、粤剧、粤曲存在着多元而复杂的关系,而粤西八音曲目与粤剧、广东音乐同根同源,它们在各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又保持着相对独立,相互吸收、借鉴,若将其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更加具备学术价值。二是对八音音乐形态的分析要细致到位。要对八音音乐的曲目曲牌作了比较全面、详细分析,如曲式结构、基本调式、节拍节奏、曲牌风格等,从而体现了粤西八音曲牌的音乐风格特征。本书在“粤西八音”音乐研究中,特别注意到它的旋法特点:1.粤西八音音乐存在两 类骨干音(sol、do、re;la、re、mi),其他音围绕骨干音,以上下二、三度关系构成骨干音的辅助音,并在这个基础上构成各种调式。2.偏音灵活不定,带有很强的游移特性,根据需要可与邻音构成1/4 全音、半音、3/4 全音关系,但其音高关系并非绝对不变,可在演奏中经过特定掌握,将偏音加以强调,增强其调式色彩。笔者通过对音乐特点的分析研究作了梳理,认为八音作为一种民间器乐乐种,在粤西地区流传广泛,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上与精神上的需求,通过八音演奏来表达人们的喜爱,对当地经济乡村文化建设更起到重要作用。粤西八音以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承文化,对当地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为往后的研究学者在初步研究八音的基础上能在宏观上有一个了解,快速掌握八音的相关知识。

现今以粤西八音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和论文还不为多见,在其他相关的专著里涉及广东八音的,多在粤曲和粤剧等专著的研究中有提及。因此,对粤西八音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在此研究领域中缩小差异,彰显了独特的粤西地域文化,促进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粤西八音的风格特点不仅赋予了广东地区更有活力,且能推进粤西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通过观看八音表演活动与当地民俗活动等活动,同时也给了当地带来了更多的活动,在满足基本生活水平同时更提高了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

四、结语

粤西八音的艺术形式多样,其表演兼备着民俗应用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如八音除了运用于传统婚礼、拜寿等,现今上大学、商铺开张等喜事中也主要参与,满足了粤西民众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极大地增加活动场景的活跃、喜庆气氛。因此,应进一步挖掘八音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影响,融合多元合奏因素。对八音的关注和研究,还应着眼于八音的形态分析和传承发展,依据民众的审美需求,尝试将现代音乐的多元要素吸收融合,创新创编出八音的丰富表演样态,从而使八音呈现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新面貌。而探索粤西八音这一民间传统器乐,除了开展扎实的田野考察,还要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八音背后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轨迹进行深入整理,及时挖掘出更多八音即将消失的音乐元素。粤西八音作为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将其融入学校美育教育实践也具有当代现实意义,尤其是将其与职业院校的美育相关联很有前瞻性。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将地方优秀传统器乐——茂名八音锣鼓融入美育课程,探索地方非遗项目活化传承的模式,如排练《冼夫人出征鼓》(图1),多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舞台。最后要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中,可以借助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对八音等民间传统艺术进一步传承与保护,使之能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继承与发展。

图1 冼夫人出征鼓(图片来源:自拍)

猜你喜欢
八音粤西音乐
350人参会!恒兴虾苗在粤西再次火爆,为何深受养户青睐?
《八音的秘密》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乡村八音
音乐
布依八音坐唱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八音组合”赴黑龙江省演出拉开国内巡演序幕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