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力”新课堂

2023-06-19 00:05刘建琪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课堂活力教学模式

刘建琪

【摘 要】本文从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精心备课研课以准确把握课堂、善用信息技术并紧密结合时事、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策略、充分利用家校社共育资源等几个方面,就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力”新课堂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 教学模式 “活力”新课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构建自主有效,追求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愉悦高效课堂,让道法与法治课堂“活”起来,是学科教师一直探索的议题。

一、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实践探索中,为促进高效学习,学校建构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分为课前预学、课堂互动和课后反思三部分,其中课堂互动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分組展示交流、总结反馈等环节。通过这种“课前—课中—课后”模式开展教学,有效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课堂实效。

(一)课前预学

在课前预习或任务单布置后,教师通过课前测评考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课前测评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包含以下环节:明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交流、总结反馈。

1.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当教师确定目标后,就可结合课前预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寻找教学突破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2.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组学习研究,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加强引导,并掌握小组讨论情况,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交流意识与协作能力。

3.分组展示交流

小组探究完成后,学生通过平板或相关移动电子设备,将探究成果投映在白板等互动平台上,进行小组展示交流。学生在得出结论和做出汇报的过程中,是对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掌握与应用,同时也是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4.总结反馈

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总结本课重难点。

(三)课后反思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设置相关课后练习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进而修改教学设计,以及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二、精心备课研课,准确把握课堂

为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长期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面对面听课评课活动,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每上完一节研讨课,教师及时开碰头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因能力所限汇报问题不够深刻,这时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又要正确认识他们的能力,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搭好支架。又如,学生的汇报零散,课堂显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感,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引导学生抓住主线,进行总结,化零为整,回归整体。再如,因学生汇报样样兼顾、“一样也不能少”,导致课堂节奏慢、效率低,时间不够,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做到目标清晰、明确,要大胆取舍,只抓重难点,其他的简单带过。就这样,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一个个被清晰地提出,具体的策略逐一运用,课堂开始变得有条理,进行得更加顺利,学生有了展示的兴趣,课堂“活”了起来。学校全力推行“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从最初的 “形似”,到后来的“神似”,再到如今的“成型”,形成了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教学新面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也推动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师生都是校园生活的“平等参与者”和“共同建构者”,每天都有新发现,每节课都有创新、成长。“学生推着教师走”,学生的成长推动着教师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善用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时事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电子交互平台、互动反馈技术、平板电脑,通过可视化内容展现、学生交互答题、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鲜明直观,集再现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同时,利用多渠道网络平台资源,如网站、视频、教学资源平台等,紧密结合时事,结合身边新闻、国家大事,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习内容与生活场域相交融,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更加可感、可知。

学校开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校本课程“校长课堂”,采用直播形式,内容涵盖广泛,分为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等,致力于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等,结合丰富多彩的网络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在学生心灵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通过生动讲述古代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词和创作时代背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文化之旅中领略古典诗词之美。

学校还开设了《南湖有约:榜样面对面》特色栏目,通过邀请社会各行各业的榜样、标杆人物,采取小学生记者面对面采访、全校直播观看的模式,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榜样,汲取榜样的力量。利用榜样的德育引领,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一门生活实践性较强、内容涵盖面较广的学科。学校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化实践性活动相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博物馆、外地学校等体验,打破班级界限,把课堂搬到了社会真实的情境当中,能够让学生了解国情、发展心智,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学校通过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催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如南湖小学学生代表团队在校长、教师的带领下走进深圳市检察院,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携手关爱,共护明天”的检察院开放日活动,实地感受检察院的日常工作。

第二,学校通过让学生走进各类职业生活,体验各类职业,让学生增强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理解,增强沟通、合作、创意能力。如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以“校园绿色节资,市场由我做主”为主题的跳蚤市场活动。学生在摊位前扮演起推销员的角色,热情地向往来的小顾客推销商品,招揽生意,耐心地为小顾客服务。学生有的讨价还价,有的主动推销,有的还细心推出了抽奖活动,设定价格专区和种类区,方便顾客挑选。

第三,学校通过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家庭,对个案进行实际调研,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研究能力。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水污染治理专题实践探究活动,组织六年级学生到罗芳污水厂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污水处理的过程,了解污水处理后的水流向哪里,讨论为什么要进行污水处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并亲手操作污水处理的实验。最后,学生还写了倡议书,纷纷表示要爱水、护水、节约用水。我们对此类活动的定位是:不是去玩耍,而是去体验;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去思考世界;不是去参观,而是去生活。

五、充分利用家校社共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家庭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学生在父母和教师的共同监督之下,德育观的形成会更加高效。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比如,组织学生到人民法院、检察院现场实地感受法治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去体验各类公司、企业、工厂生产情况等,丰富德育教育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对体验式德育的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学校开展了主题为“健康宅家做劳动”的劳动类亲子课程活动。课程设置为“我是家务小能手”(居家整理)、“我是美食小当家”(烹饪美食)两大类。在“我是美食小当家”活动中,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劳动,煎炸烹煮,制作可口的美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学校致力于通过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活力课堂、高效课堂,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的德育观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园形成一股积极向善、向上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新课堂活力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活力
浅析中学体育新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研究
浅谈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用新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