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资源能力与政务微博信息发布

2023-06-19 16:20苏慧冯小东王瑶张益培陈茜
关键词: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苏慧 冯小东 王瑶 张益培 陈茜

摘 要: 政府政务微博平台的发展对政府行为和公众参与产生了深度影响,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利益相关者及委托代理等理论构建公众参与、政府行政和地方政府资源能力等因素对政务微博平台政府信息发布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根据2013-2018年我国29个城市政务微博平台信息发布与公众参与大数据及统计年鉴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务微博平台的公众参与水平、行政级别和政府资源禀赋对政府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资源能力;电子政务;政府信任;公众行为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科技事件在线舆情的政府决策反馈影响机制研究”(20YJAZH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发布政策公众在线意见的形成及采纳影响机制研究”(72004021)

作者简介: 苏慧,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政务研究,E-mail:958612480@qq.com;张益培,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子政务研究;陈茜(1997-),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慧城市、数字治理研究。

通讯作者: 冯小东,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政务、社交媒体挖掘研究,E-mail:fengxiaodong@uestc.edu.cn。

在现代社会,社会各部门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公民的需求在增长的同时也在发生变化,这要求政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些变化。电子政务的出现扩大了政府技术应用的范围,有助于了解公民的需求和愿望,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及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政府的民主合法性〔1〕,进而克服治理国家方面的挑战。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企业、雇员和其他人之間的相互联系,已成为提高政府透明度和问责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公共部门实现善治的关键驱动力〔2〕。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即时互动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政府管理人员越来越一致地认识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公民互动的重要性,已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率的核心组成部分〔3〕。

作为一种广播式的社交媒体平台,利用微博在关注机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简短即时信息上的优势,政务微博成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并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4〕,对提高公共部门开放性和透明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务微博运营建设中,政府积极利用开放互联的信息发布渠道,致力于创造一个便捷的信息公开及交互平台,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与意识,打造更加开放透明的政府〔5〕。例如,对热点事件的信息公开能够增强公众信任〔6〕、消除公众的消极社会情绪〔7〕。透明政府的建设必然要求及时和系统地对相关线下进行披露,这有助于社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并能帮助解决一些政府活动的固有问题,也是对公众诉求的一种行动。在政务微博平台,公众参与的信息交互行为,如转发和评论政府发布的信息,体现了其对政府发布信息的诉求强度,同时公众频繁的信息交互行为参与会使得政府感受到来自公众的信息获取压力。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施压既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方式,也是对政府监督的体现〔8〕。这会促使政府提高信息发布的频率以回应公众压力,形成更加透明的政府形象,既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机制安排,也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必然要求〔9〕。那么,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发布如何?其是否体现了对公众网络参与的反馈?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能力等因素如何影响政府在政务微博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发布?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理解政府在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及其基本规律。

鉴于此,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尝试提出了解释政务微博平台公众参与、资源能力与政府信息发布的理论模型。选取我国29个运营效果较好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政务微博账号进行实证研究,与传统的基于统计年鉴数据的研究不同,本文尝试结合政务微博平台信息发布及公众参与大数据和城市统计年鉴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政务微博平台公众参与及政府资源能力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影响,以期对政务社交媒体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一)政务社交媒体及其影响

政务社交媒体,主要指政府机构和行政官员因公共事务而设的社交媒体账号。通过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政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发布大量的信息。从已确定的利益攸关方团体(政治家、行政部门和民间社会)首选的通信方式中,2012年开始社交媒体排名第三,仅次于电子邮件和城市政府网站〔10〕。

2011年是政务微博的元年,自此各地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微博,截止2018年底,经过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6万个,阅读量达3800多亿。而随着短视频的迅速发展,以2018年“中国长安网”第一个入驻抖音为起点,各地政府也纷纷相继开通抖音账号。短时间内政务抖音号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共有5724个政务号入驻抖音,共发布25.8万个短视频,累计获赞43亿;2020年,累计共有41000家政务抖音号,涉及了公安司法、安全卫生、教育等诸多部门,共发布超过250万条短视频。并且,2020年微信视频号上线以来,许多政务号紧锣密鼓地注册了起来,使得政务信息发布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可见,2011—2018年是政务微博集中使用和面向受众的时期,2018年抖音的爆火使得政务抖音号成为公众与各政府部门对话的新兴“宠儿”,2020年后微信视频号的广泛应用使得用户分流更加严重,政务微博使用频率和关注度明显下降。故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2011-2018年政务微博平台数据,开展实证分析。

学者对政务社交媒体的研究,既涉及到政府机构对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的接受情况、使用情况与效果,还包括了公众对政务账号的使用意愿和效果等〔11〕。Medaglia等通过梳理政府社交媒体的文献绘制了政府社交媒体研究框架图〔3〕。在欧盟地区,大多数地方政府很早都在使用Web 2.0和社交媒体工具来提高透明度和公众的电子参与〔2〕。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了社交媒体在政府工作中的作用,但是对其作为信息来源的价值知之甚少,因此Panagiotopoulos等基于人群能力的理论,将社交媒体数据与传统证据来源进行比较,为决策者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数据提供了新思路〔12〕。例如,社交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为政府官员实时识别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应急管理人员可以监控和应对与公共安全有关的问题〔13〕;政府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公共治理可以通过克服公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脱节以及信息不对称,增强政府对公民诉求的反应能力〔14〕。

此外,政府对于不同的事务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社交媒体,Gruzd等发现Instagram被用作一个更“非正式”的叙事平台,促进了观众的点击,而Twitter则是一个更“正式”的新闻支持组织和受众之间加强双向沟通的平台〔15〕;通过Twitter等平台迅速传播信息,政治家们能够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Ussama Yaqub等通过调查分析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的推文,发现Twitter上表达的情绪和话题可以很好地代表公众舆论和重要的选举相关事件〔16〕。通过对地方政府采用Facebook和Twitter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交易服务多采用Facebook,而信息服务多采用Twitter〔17〕。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政府把公众想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政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公众,把政府的管理过程和政策开展情况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18〕。

(二)在线公众参与及其影响因素

公众参与是指政府与公民在公共事务决策中的各种互动,从双向独立沟通到审议与协作,源于一个人对一个或多个问题的认知或情感参与,它通常以责任感和对权威的尊重为动力,旨在给社会带来变化或改善〔19〕。政务微博每一次发布信息之后,参与的网民数以万计,而微博作为成熟的社交平台,能够满足高峰时期用户的使用。除此之外,通过政务微博的公众参与使参政议政的公众范围得到了扩大化,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极具灵活性,公众能够利用社交媒体在传统场所以外的平台上参与政治问题,这打破了围绕政治背景和传统参与渠道的一些前提〔20〕。

在政务社交媒体公众参与行为特征方面,最初的研究发现公众参与不仅受参加者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公共部门电子技术、社会网络、在线服务等发展状况,并发现性别和就业状况对公众参与的影响〔21〕;不同的社交媒体和内容类型之间以及不同的机构背景下,在公民参与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欧国家,公民参与度最高的话题分别是“公共交通”和“住房”〔10〕。此外,学者也对政务微博平台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政务微博平台的使用接受角度,基于结构方程的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信任和社会影响均对公众关注政务微博和参与微博互动有显著影响〔22〕,类似的研究也发现社会资本对“微政务”的公众参与影响〔23〕;其次,从信息参与交互角度,微博内容特征、发布时间以及机构特征对政务微博信息的公众交互参与具有不同的影响〔24〕;政务微博发布机构的社会资本(粉丝数量、粉丝质量、行政级别)、社会信任和公众行为习惯对政务微博信息的转发具有显著影响〔25〕;情感支持、外部政治效果、谣言控制、公民技能和动员是突发事件情境下公众对政府社交媒体平台信息进行评论和分享的重要因素〔26〕。

电子政务宏观建设及政务微博平台回应方式也会影响公众在政务社交媒体平台的参与。整体看来,电子政务绩效越高,公民会越多地使用,政府网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需求〔27〕。在政务微博平台中,政府信息公开能够直接促进公众积极地浏览政务微博以及在微博上进行互动,又能够通过影响公众满意度间接影响公众的参与行为〔4〕59;政府观念、政务微博运营、服务质量等政府因素是公众参与政务微博意愿的重要因素〔28〕。在政务微博回应方式对公众参与影响方面,政务微博平台上政府对突公共发事件的回应议题、回应态度对公众评论情感值具有显著影响〔29〕;政务微博在进行回应信息的发布时要注意措辞,做到态度和措施明确,防止引起公众误解,产生次生舆情〔30〕。

(三)政府信息公开影响因素

政务微博平台的信息发布是传统政府信息公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自然延伸和新兴方式。政府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要素,委托代理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框架是理解地方政府在线信息公开最常用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政府管理人员与公民(选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代理关系,政府管理人员是代理人,公民是委托人〔31〕。新制度主义理论则强调社会影响和环境压力对组织行为的作用〔32〕。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展开,例如,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了个人对政府透明需求、公眾参政议政和政治竞争程度对政府透明的影响〔33〕;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城市财政透明同时具有重要影响〔34〕;对荷兰地方政府的研究表明,组织能力、政治压力和社会群体压力从不同角度对基于网站的地方政府透明产生影响〔35〕。

针对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发现电子政务整体发展受政府资源能力、行政级别、上级政府压力及府际竞争和学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6〕。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也同样发现领导意愿、创新氛围、资源禀赋、居民压力、企业压力和环境压力对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正向的影响〔37〕;省级政府环境政策采纳、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提案、省内其他城市信息公开、创新能力和企业压力是影响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重要因素〔38〕。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信息公开,以依申请公开代表的公众参与对地方债务信息公开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9〕,不仅具有即时的一次性影响,也具有长期的持续性影响〔40〕。

在公众网络在线意见与政府信息发布公开回应方面,政府对于公民通过在线网络表达意见和参与的回应是有限的。但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显著提升了政府回应速度,作为信源首发平台,新兴网络媒体在促进政府回应方面优于传统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同时,网民参与方式越激烈,对政府回应产生的压力越大,政府回应就越迅速〔41〕。基于多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信息发送者的客观性及信息接收者的正反馈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具有重要影响〔42〕。

二、理论和假设

(一)公众参与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影响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每个组织都有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其管理者有义务承认和尊重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仅仅充当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代理人,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43〕。同时,委托代理理论也认为,政府管理人员与公民(选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代理关系,政府管理人员是代理人,公民是委托人〔44〕。因此,公民会通过一些方式向政府公共部门施压,要求他们披露信息,以此削弱信息不对称,并监督政府的活动〔45〕;并且政府通过向公民披露信息,获得公众信任,兑现政治承诺〔46〕。针对传统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也认为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及互联网普及率等衡量的公众压力会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关〔36〕。

在政務社交平台中,政府更容易直接感受到来自公众参与的压力。政务微博平台上公众参与特点是政府征求用户生成的内容,回应公民的建议和关心的问题,当决策过程与公众评论的反复接触并且相结合时,政府可以继续与当前的利益相关者沟通,从而提高满意度。Kim通过实验发现来自公众的压力使各级政府的反应更加迅速〔47〕;事实上,公众的在线参与本身也需要政府的回应,因此政府会发布更多的信息〔48〕;尤其在突发舆情事件中,公众的参与能很多程度地触发政府的信息发布与回应〔41〕。政务微博平台上用户的参与行为包括了关注、评论及转发微博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可能会促进政府更多地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政务微博平台粉丝数量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正向影响。

H2:政务微博平台信息的评论数量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正向影响。

H3:政务微博平台信息的转发数量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正向影响。

(二)政府行政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影响

根据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观点,正式的组织结构出现在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通过结合实践和程序,提高了它们的合法性和生存前景〔49〕。为了生存,组织必须适应制度预期,因此,他们的组织行为不仅是对市场压力的反应,也是对制度压力的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制度压力导致组织采用相同的组织形式,产生了一种被称为同构的现象。根据这一框架,制度压力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电子信息披露方式〔50〕。事实上,Berry等人也指出,信息公开作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往往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而实施的〔51〕。

此外,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明确的职责分工和金字塔式的权力等级关系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特征之一〔52〕。在地方政府组织中,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不同,制度性组织结构也具有差异,需要履行的职责和能够行使的权力就不同,这可能会影响到该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对信息发布产生影响。由于很难直接对下级官员进行监测和评价,上级政府选择利用公民作为监督机制,获取关于下级官员行为的信息,来自上级的压力将促进各级政府通过信息发布对公众参与进行响应〔53〕。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政府行政级别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正向影响。

H5:上级政府压力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正向影响。

(三)政府资源能力对政府发布的影响

资源基础理论描述了每个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区分其业绩水平,并为其提供竞争优势。这一理论为如何利用资源取得更大成果提供了理论理解,并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4〕。资源基础理论起源于私营部门,但是由于公共组织领域的研究同样依赖资源和能力,来为主要利益攸关方提供公共价值,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作为研究公共组织的理论基础,用来探究政府的资源、属性和其工作效果之间的关系〔55〕。也有研究认为,拥有更多资源能力的政府部门会感受到更大的向公众公开关于如何获取和支配这些资源的信息的责任意识〔26〕。

在中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常被地方政府作为阻碍政府透明的一个主要障碍〔56〕。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也认为,信息公开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规范性建设依赖一定的经济投入,同时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政府更有条件宣传其表现和成就,而那些财政经济状况较差的地方政府往往缺少对社会公开政府信息的资源能力〔38,57〕。因此,可以推断,资源基础理论为评估政府资源和信息公开绩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一个城市战略资源的情况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强弱及信息发布责任意识,会对其在政务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发布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6:地方政府资源能力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有正向影响。

综上,本文构建的政务微博平台公众参与及政府信息发布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从我国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选择总发布量大于1万条的29个城市的政务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自开通之日到2018年底内每个月前七天的原创微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同时基于公开报道和年度统计数据对其他变量进行测量。采集过程如下:(1)首先,收集29个政务微博账号的详细信息,包括粉丝数量、发布数量、开通单位和注册时间。(2)其次,利用Python采集微博数据,包括微博的信息内容和评论、转发数量,共收集微博177,166条。(3)最后,整理省级大数据管理局开设情况,和主要城市年度统计数据。在数据的时间范围上,利用2013-2017年的统计年鉴对地方政府资源能力进行测量,而政务微博采集时间为2014-2018年。即为了更好地发现因果关系,对政府资源能力统计数据进行一年的前移,共得到535个样本。

(二)变量选择

模型的因变量为政务微博平台的信息发布,由微博平台每个季度的日均原创微博数量描述,自变量包括粉丝数量、平均转发数量、平均评论数量、行政级别、上级压力、经济资源能力和教育医疗资源能力等,同时选取政务微博的开通时间和运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表1展示了主要数值变量的测量方法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日均政务微博信息发布数量为12.81。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政务微博主题分析

图2不同主题政务微博的平均评论条数、平均转发次数和发布数量

首先,利用LDA算法【基于python中的gensim工具包的LDA方法实现。】对微博文本进行主题建模的结果表明,目前政务微博的主要作用是公开政策等公共事务的信息,通过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减少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图2为不同主题下平均评论数量、转发次数和发布数量的分布,发现公众参与及政府的信息发布的积极性随着微博主题不同而变化。发布数量最多的是主题7,即新闻等官方信息,这与文献中各个城市基本做到电子信息公开发布的结论相符。

通過对比10个主题,我们发现目前政府在发布微博的过程中,并没有在公众参与较为积极的主题(主题2、5、8、10)上发布更多的信息,即对于公众的主题偏好并没有进行太大的关注,即在微观信息主题的选择上公众参与对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其中发现的各个主题及对应的前10个特征词如表2所示。

(二)相关分析

表3为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自变量中粉丝数量、平均评论数量、平均转发数量、行政级别、开通时间、经济资源能力、教育医疗资源与因变量季度日均发布数量相关性较为显著。考虑到粉丝数量、平均评论数量和平均转发数量之间及开通时间与运行年份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大,因此将对这两组变量分别进行单因子因子分析,以克服多重共线性问题。即重新提取为公众参与(0.332*粉丝数量+0.381*平均评论数量+0.383*平均转发数量)和运营经验(0.533*开通年份+0.533*运营时间)【两组因子得分中的变量均指使用标准分数进行标准化后的变量】后引入回归方程。

(三)回归分析

表4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各个自变量之间的VIF值均小于4,满足建立回归模型的条件。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中自变量的选取均比因变量提前一期(公众参与指上一季度平均参与强度,经济资源能力和教育医疗资源能力均指上一年份统计数据)。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模型p值均小于0.01(F值显著性),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

(四)结果讨论

首先验证了公众参与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正向作用。根据表5中模型1和4的结果,假设H1、H2和H3被支持,即政务微博公众参与对政府的信息发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注意建立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了公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公民参政议政的愿望不断高涨,敦促政府持续进行创新,使公共事务的开展和政策制定实施等治理过程透明化;另一方面,公民的需求在增长的同时还在一直发生变化,这要求政府必须对公民所诉求做出高效的反馈,以提高公共行政效率。

根据表5中模型2和4,假设H4获得了实证支持,即城市的行政级别对政府发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原因是级别较高的政府由于出现更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即时交流并降低代理成本〔58〕。当政府通过信息公开披露其决策过程和程序时,会让公众更多地参与政府的决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同样,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上级对下级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36〕。但本文的假设H5并没有获得实证支持,即各城市所在省份是否设立省级大数据管理局对政务微博的发布并没有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在其他平台公开信息时需要对现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并考虑数据格式以及人员隐私等问题,而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信息时偏向碎片化和非结构化,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受到上级政府的影响较少。

根据表5中模型3和4的结果,假设H6得到了实证支持,即优质的政务微博运营依赖于所依托的政府的资源能力,而政府具备的战略资源能力是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政府对微博平台运营的逐渐重视,代表着政府可支配的一系列数字互动渠道的数量增加,可以被认为是一波又一波数字化努力的延伸,这促成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双重互动,将公民的作用从政府服务的被动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共同创造者。但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对于政府机构来说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即必须为政府信息公开投资足够的预算以确保其成功实施。因此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高水平的教育医疗资源能力对于政府在政务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发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结论及展望

政务微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做支撑,打造了一个电子空间和虚拟社区,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和审议公共事务的阻碍。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提出了包括公众参与、政府行政和政府资源等对政务微博平台的信息发布影响的模型,其中公众参与包括粉丝数量、评论数量和转发数量,政府行政包括行政级别和上级压力,政府资源包括经济和教育医疗资源能力。并利用政务微博季度日平均发布数量作为衡量政府发布的指标,政务微博季度日均发布微博数量越多意味着地方政府的透明度和开放性越高,政府越能够发挥微博公众协作、参与和实时互动的特点,促进政府代理人与公民委托人之间的信息流动,减少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对数据样本的初步分析,发现不同微博内容主题下政务微博的发布与公众参与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公众参与大数据及政府统计小数据,利用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公众参与(不区分主题的参与水平)、行政级别、经济和教育医疗资源能力对政务微博平台上的政府发布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本文研究拓展了公众参与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政务微博的运营能力及公众参与水平具有重要启示。在研究方法上,与传统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中使用宏观统计小数据衡量公众压力不同〔36,38,59〕,文本使用微博平台真实的公众参与大数据(关注、转发、评论)衡量公众参与给政府信息发布带来的压力,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在研究发现上,首先,尽管以政务微博信息的转发及评论数量度量的公众整体参与水平会正向促进政府的政务微博信息发布。但是,目前政务微博运营者只感受到了来自公众参与的宏观需求,还没关注到细分主题的公众参与差异,在不同主题信息上的发布并不能很好地契合公众的信息主题需求。因此,如何识别公众在不同细分主题上的参与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调整不同主题信息的发布,积极利用微博平台便捷性和传播性的特点,增加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将是未来政务媒体运营能力可以提高的方向。其次,和关于其他形式的政府电子政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55,60〕类似,研究也发现政府的行政级别和资源基础能力对于政务微博发布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加及地方经济和教育医疗等资源能力的提高会对政务社交媒体代表的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為基于政务微博大数据对政务微博平台的公众参与与政府发布的初步研究,本文尚存在很多不足,微博用户行为的复杂性不能仅仅通过政务微博账户上观察到的关注和评论的数量来研究,还需要在更复杂的指标的推动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未来的研究应细化用户行为指标;其次,可以探讨政务微博上发生的用户互动,比如在政务微博上关于公众关心的问题上的对话中,用户互动的风格是什么?从事在线互动的用户是转向共识,还是两极分化?以上问题期待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1〕

Lee-Geiller S,Lee T. Using Government Websites to Enhance Democratic E-governance: A Conceptual Model for Evaluation〔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9, 36(2): 208-225.

〔2〕Bonsón E, Torres L, Royo S, et al. Local e-government 2.0: Social media and corporate transparency in municipalitie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2, 29(2): 123-132.

〔3〕Medaglia R, Zheng L. Mapping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research and moving it forward: A framework and a research agenda〔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7, 34(3): 496-510.

〔4〕王立华. 如何促进政务微博公众参与: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J〕. 电子政务, 2018, 15(8): 53-60.

〔5〕郑跃平, 王海贤. 移动政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9, 8(2): 74-84.

〔6〕王晗啸, 王姗姗, 李凤春. 灾害性事件中政务微博与媒体议程互动关系研究 〔J〕. 情报科学, 2020, 38(7): 140-146.

〔7〕刘晓娟, 王晨琳. 基于政务微博的信息公开与舆情演化研究——以新冠肺炎病例信息为例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1, 44(2): 57-63.

〔8〕Ingram R W, Dejong D V.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on local government disclosure practi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87, 6(4): 245-270.

〔9〕陈新. 微博论政与政府回应模式变革 〔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3(1): 22-27.

〔10〕Bonsón E, Royo S, Ratkai M. Citizens engagement on local governments Facebook sit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edia and content types in Western Europ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5, 32(1): 52-62.

〔11〕赵盼盼. 政务微博发展十年:回眸与前瞻——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 〔J〕. 现代情报, 2019, 39(06): 156-167.

〔12〕Panagiotopoulos P, Bowen F, Brooker P. The value of social media data: Integrating crowd capabilities in evidence-based policy〔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7, 34(4): 601-612.

〔13〕Yang Y, Zhang C, Fan C, et al. Exploring the emergence of influential users on social media during natural disast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9, 38(1): 101204.

〔14〕Arshad S, Khurram S. Can governments presence on social media stimulate citizens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transparency, trust, and responsivenes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20, 37(3): 101486.

〔15〕Gruzd A, Lannigan J, Quigley K. Examining government cross-platform engagement in social media: Instagram vs Twitter and the big lift projec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8, 35(4): 579-587.

〔16〕Yaqub U, Chun S A, Atluri V, et 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on twitt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7, 34(4): 613-626.

〔17〕Gao X, Lee J. E-government services and social media adoption: Experience of small local governments in Nebraska stat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7, 34(4): 627-634.

〔18〕Chen Q, Min C, Zhang W, et al. Unpacking the black box: How to promote citizen engagement through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10(1): 106380.

〔19〕Rajabiun R. Technological change, 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cy legitimization: Perspectives from the rise of broadband Internet as an essential utility in Canada〔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20, 37(1): 101403.

〔20〕Xiong J, Feng X, Tang Z. Understanding user-to-user interaction on government microblogs: An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 with the homophily and emotional effect〔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20, 57(4): 102229.

〔21〕Vicente M R, Novo 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participation.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e-government over citizens online engagemen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4, 31(3): 379-387.

〔22〕陈 岚. 基于结构方程的政务微博公众参与研究 〔J〕. 现代情报, 2015, 35(03): 37-41.

〔23〕汤志伟, 钟宗炬, 张会平. 社会资本对“微政务”公众参与意向的影响研究 〔J〕. 现代情报, 2016, 36(10): 9-16,170.

〔24〕Hao X. How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media interactivity of e-gover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016, 40(1): 79-96.

〔25〕冯小东, 马 捷, 蒋国银. 社会信任、理性行为与政务微博传播:基于文本挖掘的实证研究 〔J〕. 情报学报, 2019, 38(9): 954-965.

〔26〕Guo J, Liu N, Wu Y, et al. Why do citizens participate on government social media accounts during crises? A civic voluntarism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21, 58(1): 103286.

〔27〕马 亮, 刘 柳. 电子政务绩效越高,公民使用越多吗?——中国地方政府的实证研究 〔J〕. 情报杂志, 2018, 37(09): 194-198,207.

〔28〕彭 勃, 韩 啸, 龚泽鹏. 建构公众参与政务微博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 〔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7, 18(05): 28-37.

〔29〕纪雪梅, 翟冉冉, 王 芳. 突发公共事件政务微博回应方式对公众评论情感的影响研究 〔J〕. 情报理论与實践, 2020, 43(12): 126-132.

〔30〕翟冉冉, 纪雪梅, 王 芳. 基于政务微博内容分析的突发公共事件回应方式研究 〔J〕. 情报科学, 2020, 38(05): 49-57.

〔31〕Merville L J, Osborne D K.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agency〔J〕.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990, 1(3): 21-47.

〔32〕Wang X. Assessing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 32(3): 350-370.

〔33〕Cruz N F D, Tavares A F, Marques R C, et al. Measuring Local Government Transparency〔J〕.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2015, 18(6): 866-893.

〔34〕Puron-Cid G, Rodríguez Bolívar M P. 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factors into different features of financial transparency at the municipal level〔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8, 35(1): 135-150.

〔35〕Grimmelikhuijsen S G, Welch E W.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omputer-Mediated Transparency of Local Government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2, 72(4): 562-571.

〔36〕馬 亮. 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J〕. 情报杂志, 2012, 31(9): 142-146+151.

〔37〕阎 波, 李泓波, 吴佳顺, 等. 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中国省级政府的实证研究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3, 35(06): 67-77+124-125.

〔38〕黄艳茹, 孟凡蓉, 陈子韬, 等.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城市PITI指数的实证研究 〔J〕. 情报杂志, 2017, 36(7): 149-155+158.

〔39〕刁伟涛, 任占尚. 公众参与能否促进地方债务信息的主动公开——一项准实验的实证研究 〔J〕. 公共行政评论, 2019, 12(5): 93-114+213-214.

〔40〕刁伟涛, 任占尚, 朱 军. 顶层设计、公众参与和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 〔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0, 22(2): 20-34.

〔41〕原 光, 曹现强, 王兆立. “涉官”网络舆情中政府回应速度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36个案例的实证研究 〔J〕. 情报杂志, 2018, 37(9): 86-94.

〔42〕李 明, 曹海军. “沟通式”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逻辑研究——基于40个突发事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J〕. 电子政务, 2020, 17(6): 32-40.

〔43〕Rose J, Flak L S, S?b? ?. Stakeholder theory for the E-government context: Framing a value-oriented normative cor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8, 35(3): 362-374.

〔44〕Banker R D, Patton J M. Analytical agency theory and municipal accounting: An introduction and an application〔J〕. 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1987, 3(B): 29-50.

〔45〕Ingram R W, Dejong D V. The effect of regulation on local government disclosure practic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87, 6(4): 245-270.

〔46〕Laswad F, Fisher R, Oyelere P. Determinants of voluntary Internet financial reporting by LGA〔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5, 24(2): 101-121.

〔47〕Kim C-K.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Global E-government〔J〕.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2007, 7(4): 317-329.

〔48〕Halavais A. Do dugg diggers digg dilegently?〔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9, 12(3): 444-459.

〔49〕Meyer J, Rowan B.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s as myth and ceremony〔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2): 340-363.

〔50〕Dimaggio P J, Powell W. The iron cage revis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1983, 48(2): 147-160.

〔51〕Berry F S, Brower R S, Choi S O, et al. Three traditions of network research: What th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genda can learn from other research communitie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4, 64(5): 539-553.

〔52〕王新超.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价值 〔J〕. 互联网经济, 2016, (7): 84-89.

〔53〕Chen J, Pan J, Xu Y. Sources of Authoritarian Responsiveness: 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6, 60(2): 383-400.

〔54〕Guillamón M-D, Ríos A-M, Gesuele B,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 media use in local governments: The case of Italy and Spain〔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6, 33(3): 460-471.

〔55〕湯志伟, 张龙鹏, 李 梅, 等. 地方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区的调查分析 〔J〕. 电子政务, 2019, 16(7): 79-92.

〔56〕Piotrowski S J, Zhang Y, Lin W, et al. Key issu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9, 69(1): 129-135.

〔57〕肖 鹏, 阎 川. 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28个省份面版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04): 199-206.

〔58〕Kassen M. A promising phenomenon of open data: A case study of the Chicago open data project〔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3, 30(4): 508-513.

〔59〕许 鹿, 黄 林. 政府信息公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G省88个县级政府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8, 167(1): 1-10.

〔60〕丁依霞, 徐倪妮, 郭俊华. 基于TOE框架的政府电子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电子政务, 2020, 17(1): 103-113.

Public Participation, Resource Capacity and

Government Microblog Information Publish: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Big Data of Sina

Weibo and Small Data from Statistical Yearbook

FENG Xiaodong, SU Hui, ZHANG Yipei, CHEN Xi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drive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formation publishing on government microblogging platfor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sh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network and its basic rule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 the paper propos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resources capacity on government microblog information release. An empir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from government microblog platform of 29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8 and other statistical small data.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dministrative level and government resource capacity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government microblogs information publishing. 〔Originality/value〕 In the study, the information releas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microblog is explained by combining online user behavior data and offline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The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local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discussions and important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appropriate social media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Key words: government microblog; information publish; public participation; resource capacity;e-government;trust in government;public behavior

(责任编辑:叶光雄)

猜你喜欢
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基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电子政务研究
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加快建立上海市固体废物全产业链信息化监管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巧用政务微博,回应民众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