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的重要性、成效及问题、对策

2023-06-21 20:53杨德广
关键词:内卷综合治理义务教育

杨德广

摘   要: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内卷”严重,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负面作用。这一现象,源自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校教学“双超”(超大纲、超教材)问题,而这无疑又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仅伤害了孩子,拖累了家长,长此下去,还要影响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危害极大。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显得尤为必要。但在如何落实“双减”这个问题上,仅仅着眼于当前的减负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比如,严格执行标准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分层教学,强化学生的课后服务和管理,逐步实施10年义务教育制等。

关键词: 义务教育;内卷;双超;双减;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3)03-0108-(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3.03.011

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长期以来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热烈响应。为什么此事惊动了高层领导?学生课业负担重以及导致“内卷”的严重性、危害性在哪里?其源头在哪里?一年多来“双减”的效果如何?为什么至今仍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地下培训班”?怎样切实落实好“双减”政策,促进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笔者对上述问题做了一些调研和探索,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和对策,企盼教育界的同行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把“双减”落到实处。

一、我国义务教育领域“内卷”的缘起和危害

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内卷”愈演愈烈,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负面作用。“内卷”原本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致使社会文化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停滞。“内卷”现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但对参与竞争的个体没有带来什么好处,也即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了。有人称之为“努力的通货膨胀”。其最终结果是,努力程度提高,但个体收益下降,幸福指数下降,人人感到生活很累。于是有人选择“平躺”,更多人为了生活、生存,为了孩子、家人,仍然在继续努力、打拼,其中不少人“打鸡血”投入竞争。

“内卷”反映在教育上,家长、学生对教育资源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现在对教育资源的竞争如此激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资源远没有现在发达,为何没有竞争的压力?

的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育资源极大丰富,远超成立初期。数据为证: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21.08万所,在校学生1.56亿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96%,初中入学率为102.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1.2%。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也很丰富,2020年共有学校2.44万所,在校生4127.80万人,毛入学率91.2%。再看高等教育的资源,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738所,在校生3285.29万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183万人,毛入学率为54.2%,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已遍及全国各地,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可上。其实,现在人们追求的不是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校”。竞争激烈是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之所以不像现在这样追求“好学校”,两相对比,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当时学校比较少,有学上就满足了,而现在学校多了,选择余地大了,于是竞争的人也多了。二是当时毕业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中专生之间、高校毕业生之间收入相差不大,而现在的毕业生是自己选择工作,用人单位自主招聘员工,不同单位、不同毕业学校的学生工资差异很大。由于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挑选余地也大了,不少单位只要重点高校、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于是学生必须考进这类学校,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才有好收入、好待遇。而要考进好大学,必须考进好高中,要考进好高中,必须进好初中、小学。目前家长们给孩子“打鸡血”补课、加压,目标是锁定在将来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分流,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前途。绝大多数家长、学生都希望进普通高中,因為这样毕业后才可以报考普通高校、重点高校。如果进了中专职校,就失去了直接报考普通高校、重点高校的机会。三是“好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尽管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化及教育公平、公正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教育公平总是相对的,于是,就产生了对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战。

当下,教育通道是防止“阶层固化”的最有效途径。中等收入家庭想成为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想成为中等收入家庭,都想通过教育通道跨过去。他们都不满意目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一些有历史的学校基础好、教育质量比较稳定;一些民办学校由于有政策优势,如可以自主招聘教师、自主招收学生、高收费、接受赞助,办学条件好,质量高,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校”。“好学校”共同的特点是起点高、要求高、抓得紧,学生课业负担重。“好学校”还有一大特点,即教学内容、考试内容“超大纲、超教材”(简称“双超”),以彰显自己的高水平、高质量。于是其他学校也跟着在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上“双超”,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考分,形成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早就引起全社会关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效果并不好。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厌学情绪加重,思维能力下降,人文素养缺失,更加重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重已在社会上引起负面效应,许多年轻人看到为孩子读书如此拖累,如此疲惫不堪,甚至不愿意结婚成家,不愿生育,或甘为单身,更不要说生二胎、三胎。近些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严重,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看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付出的代价太大、成本太高,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总之,“内卷”不仅伤害了孩子,拖累了家长,长此下去,还要影响我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危害极大。

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内卷”的根源

义务教育阶段“内卷”的根源在哪里?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和媒体把矛头指向培训机构,认为是“培训机构惹的祸”,是培训机构在“忽悠、欺骗孩子的家长”。于是教育主管部门接连下发红头文件,要求“集中力量下重拳全面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查处取缔了一些违规违法的校外培训机构,并对学校在教学内容、做作业时间、考试等方面做了一些减负规定。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源头是学校在教学上、考试中存在的“双超”现象。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一件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因果关系。所有培训机构都是瞄准学校“双超”状况,应学校和家长学生教学、考试需求而开设培训项目的。只要有一个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补课,其他家长也就跟着送去了,于是产生了教育的“剧场效应”。何谓“剧场效应”?在剧场里,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其他人也跟着站起来,谁不站起来就看不到戏。在学校里,谁不去补课就考不出高分。竞争越来越激烈,“剧场效应”在放大,教育“内卷”在加剧。

因此,不制止学校教学中的“双超”,就不可能阻止培训机构的设置。培训机构瞄准了“双超”内容和市场需求,越办越兴旺。据调查,“双减”政策出台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中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占在校生的70%。我国校外培训机构数量超过7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千万人。而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仅为21.08万个,专任教师1029.4万人。1取缔培训机构是“治标”,扼制“双超”是治本。为什么“双超”制止不了呢?正因为长期以来本末倒置。

此外,在“双超”问题上还存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有人认为教师仅教授课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拓展教材内容,超越大纲要求。这其实是为“双超”找借口。难道课本教学中就不能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吗?在教育部门组织的多次课程改革中已关注到这一问题,现有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已能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要认真实施课程大纲就可,没有必要超越教材增加其他内容。

二是有人认为全部教授和考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区分度不大,不利于拉开差距;教学难度小,体现不出教育质量,学生会放松学习。这是非理性的诡辩。义务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合格教育,学生达到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就是有质量。用出难题、超大纲的教学来体现有质量,是错误的、有害的,致使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学校不应刻意地在学习成绩上人为拉开差距,搞所谓的“区分度”。如果大多数人都学得很好,都达标,成绩都在优良以上,岂不更好?学生学得轻松,压力不大,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上,有助于全面发展。

三是有人认为学生中有一些是学习超前的优秀学生(提前在培训班学习过),教学中应就高不就低。提高教学和考试的难度,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有利于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教学难度小、要求低,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义务教育是面对每位适龄儿童、少年的均衡教育、合格教育、达标教育,不能为了照顾那些提前学习的学生,而把其他所有学生都捆绑在一起,增加学习和考试的難度。义务教育应立足于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对少数“超常”(天才)学生的关心,应采取“超常”的方式进行培育(见后文)。

四是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双超”的严重性,没有把它列入对学校督导和考评的范畴。正如“剧场效应”的产生,表面上是少数观众不自觉违反了看戏道德和规则,但实际上是管理人员的失职。后来严格了管理制度,大家都有序地坐在剧场里,就没有出现站着看戏的现象。教育的“剧场效应”为何一直没有解决,“内卷”化日趋严重?关键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双超”未严格限制或制止。教育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到学校督导检查时,有几十个观察点、检查点,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方面的,学校办学条件、设备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等,但就是没有包括教学内容、考试内容是否超大纲、超教材方面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搞每门课考试排名、学校排名,导致“区长压局长、局长压校长、校长压教师”,于是,教师压家长,最后受压最大的是年幼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整天被教师、家长逼着看书、做作业、进培训班,应付考试。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甚至还表扬这些“双超”学校在进行拓展性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最终,“双超”学校因考分高,升入名校比例高,成为高质量学校、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成为领导最喜欢的学校。而那些严格按教材、大纲教学的学校,因考分低、升名校的比例低,成为“菜校”、被人冷落的学校。

三、“双减”出台后的效力和反思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严重、社会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双减”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震撼了教育界和全社会。各地纷纷颁布实施方案迅速落实执行,很快形成“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上下统筹联动、部门协同配合的‘双减工作格局”。1 例如,政策公布不到四个月,作为试点的广州,“学科类校外培训周课时数由高峰值91万课时下降至19.1万课时,减少了近80%”。2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董圣足等人在2021年底对全国10个省域开展“双减”实施效果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5%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学科类培训,80%的学生表示学校作业量变少”;同时,“90%以上学生表示‘双减有效减轻了自己的学业负担”。3 教育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调查也显示,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学生的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4因此,不少知名度很高的培训机构已关门,或面临破产。

然而,面对“双减”的实施,各种态度都有。有人认为这是“动真格”的,对“双减”充满了信心,但也有人在观望、忧虑。有些家长很高兴,认为“孩子的负担减轻了,家长的压力也减轻了”;有些家长很担心,忧虑“今后孩子到哪里去补课,学习上不去怎么办”。也有些校长、教师说,虽然减负可减轻学校的压力,但课后管理的压力加大了。因此,客观上讲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对“双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而培训机构、培训市场依然存在。有些培训机构改头换面,地上变成地下,线下变成线上,居外变成居家;内容上则是语文课变成“国学”,数学课变成“思维拓展”,外语课变成“国际视野”。二是不少家长仍然把孩子的考试分数放在第一位,忽视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取消培训机构很失望、失落,没有停止送子女补习功课。“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不少家长仍悄悄地把孩子送到“地下”培训机构(或个人处)培训、补课。据调查,高达8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因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而放弃子女的校外补习。还有37%的家长愿意接受“一对一”(或小班化)家教作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替代形式。5 三是由于公开的课外补习取消了,收费较高的隐性课外补习依然存在,导致补习学生间的各种社会背景因素差距突显,如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较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因缴不起高额培训费被挡在培训大门之外;由于教育资源和经济差异,大中城市学生的补课情况多于中小城市的;独生子女的补课情况多于多子女的。总之,如果仍坚持“考试主义”“分数至上”的招生选拔制度,课外补习不会终止,这些差距还将会扩大,又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四是在不少省市制定的贯彻中央政策的文件中,很少提及严格限制“双超”,这是认识上的缺失。事实已证明,“双超”不制止,“双减”减不了,培训机构不会消失。五是“3+2”是减负的具体措施,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对减负有积极作用,但这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是难以持久的。应考虑为教师减负。

因此,仅着眼于当前的减负是不够的。要切实稳妥地解决好“双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齐抓共管。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尤其是要正确认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四、正确认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长期以来存在的义务教育阶段课业负担重问题,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我国于1986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2年、2018年做了两次修正。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统一性等特点。实施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的基本公益服务,它提供平等、均衡的教育。本质上说,义务教育主要立足于国家功利主义。只有提高每个儿童、少年的基本素质,才能提高全社会国民素质。一个文盲充斥的社会,不可能建设国富民强的国家。

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年龄在6—15岁,正是生理、心理的发展期、转折期,也是人生观教育的启蒙期,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教育、基本素质教育。要把身体健康、品德放在首位,而不是文化知识学习。笔者曾征询过不少家长、同事的意见:“在孩子成长中的三个要素身体、品行、学习中,你认为哪两项最重要?”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身体和品行。而当问到三要素中哪一项最重要?绝大多数选第一或第二项,很少有人选第三项。可见,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把孩子的身体和品行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决定孩子未来成长、成才最重要的因素是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品行,而不是考分。品行和身体,以及學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远比知识和分数重要得多。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德和好的行为习惯,便会努力学习,为学习文化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完全违背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都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在精力和时间投入上占绝大比重,身体和品行二者加在一起的投入比重极少。当前的“双超”现状不解决,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导致厌学情绪。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必须正确认识上述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执行标准化教学,严控超大纲、超教材的教学。要科学地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化统一性教育,也即针对大多数少年儿童的达标教育、公平教育,以确保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具体来说,6—15岁的儿童、少年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必须有优秀的园丁给予适当的阳光雨露和肥料;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必须有优秀的雕刻大师镌刻美丽的塑像;犹如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张,必须有优秀的教师教他们书写美丽的人生。如何愉快、健康地度过小学、初中这一极为重要的9年,必须科学、精心地设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上的教育体系。在德育方面,小学低年级时要立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和训练,小学高年级时要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开展“五爱”教育;初中阶段,要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四史”教育。在智育方面,每个年级都要有课程、教材,安排一定的课时、作业,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体育方面,小学生每天应有体育课、体育活动;初中生每周应有三次体育课,每个学生要参加一个体育活动项目,按照各年级、各年龄段设置的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运动。在美育方面,要有音乐课(文艺课)、美术课,还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兴趣小组活动。在劳育方面,小学低年级时要学会生活自理,打扫教室卫生、公共环境卫生,简单家务劳动,高年级时要学会洗衣、帮厨等家务劳动;初中阶段要参加一定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及志愿者服务。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承受不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因此他们在校时应该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玩,实施动态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每天有体育课、游戏课,增加音乐课、美术课、讲故事课时间,每学期组织2—3次校外参观活动。例如,加拿大的小学并不灌输多少知识,孩子们没有沉重的学习负担,边学边玩,在讲故事当中学习语言,在旧货买卖中学习数学,在天文馆里学习天文,在食物品尝会上学习营养成分。他们经常去拥抱大自然,有时到海边出游,有时在山地露营,有时爬到山顶观看落日,有时在星空下开篝火晚会。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是他们上学的地方,也是他们玩的地方,学得有乐趣,越有乐趣越愿意学。1

五、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分层教学

当然,义务教育阶段也不宜搞“一刀切”,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分层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因材施教,并非指对每个学生都制订一个教学计划,而是指教育教学计划必须“面向中间、关注两头”。所谓“中间”,即指占大多数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主要由普通学校承担。所谓“两头”,指占少数的“特殊”学生,对于他们,应釆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其中,一类是“问题”学生,如残疾、智障学生以及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由“特殊学校”培养;一类是智力“超常”或“天才”的学生,应由“英才学校(英才班)”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因材施教,首先必须立足于“面向中间”,即教育教学内容、考试考核内容要适合大多数的学生。他们在身体、智力、品德等各方面都比较好,将来是我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各种人才,家长和学校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夯实养成教育、素质教育方面多下功夫,然后引导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

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企业的人才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形的,塔基、塔身人才占大多数,塔尖人才是少数。今后我国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成为制造强国,急需培养大批应用型、职业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即塔基、塔身人才。许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培训班,盲目追求高分数、名学校,一心想培养成塔尖人才,背离了因材施教原则,结果不仅未能进名校、成为塔尖人才,反而使体质、素养又下降了,得不偿失。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揠苖助长违背客观规律。建议广大家长们不要立足于让孩子“成龙”“成凤”,而要立足于“成人”,努力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厦的塔基人才、塔身人才。

其次,要重视“关注两头”,有针对性地实行分类管理、分层教学。

对“问题”学生,一方面,要给其中的残疾、智障学生以特殊关心、特殊教育。我国在这方面已采取了有效措施。教育部批准同意22所高校面向残疾学生釆取单独考试、单列计划、单独录取,鼓励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12—2019年全国共有7.5万名残疾学生考入普通高校学习,2021年全国有1.4万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校录取。1 另一方面,对其中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家长配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辅导、补课帮助他们,适当降低一些要求,减轻一些课业负担。对实在不愿学、跟不上的学生,按规定补考、留级,颁发结业证书,或劝退学,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一些身体较好、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则可培养他们有一技之长,提前分流到就业岗位。

对智力“超常”或“天才”的学生,要高度关注“英才”教育,适时把他们招收到专门培养优质学生的优质学校(或特色班、尖子班)中,可作为塔尖人才后备队培养,不宜将他们混同大多数学生一起培养。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智力“超常”或“天才”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没有被教育部列入“特殊教育”范畴,这是一大失缺或失误。

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应以民办学校为主(即主要由非纳税人的钱举办)。当然,公办学校也要关注智力“超常”或“天才”学生的培养,如可以开设“特色班”“尖子班”,吸纳优质学生,加强培养力度。此类班级的学生应不固定化,应每学期流动一次,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互相竞争。

虽然对智力“超常”或“天才”学生采取“超常”的方式进行培养,有人认为这有失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优质学校应面向所有学生采取摇号入学,但其实,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优质学校是有限的,智力“超常”或“天才”学生也是有限的,只有具备“高智商、髙情商、高创造力”、肯吃苦的学生才能彼此适应。要认识到,进优质学校不是一种荣誉和待遇,而是在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要担负艰巨而崇高的责任和使命,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六、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坚决落实“双减”措施

如前所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直接原因是“双超”,而“双减”政策下达后,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为此,只有加强党的领导,依靠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齐心协力,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继续坚决落实“双减”措施,方能取得好的效果。这里,再具体提一些建议如下:

1.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各门课的教学标准

为了防止“双超”,建议制定各主要学科试题库,试题全部出自教材和教学大纲之中,起名为YKS(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试题)。各校、各门课教师可以从YKS题库中选题给学生测试,学生也可以从中自选。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测试内容必须严格限制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之内。教学要从零起点教起,循序渐进,不让超前学习的学生占便宜,不让未进培训班的学生吃亏。对小学一二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应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宜在课业上要求太高,一般不布置纸质家庭作业。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每天纸质课外作业控制在三小时之内。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每天纸质课外作业控制在四小时左右。要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长知识才艺方面的课外活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双减”的督导工作,把严防“双超”、执行“双减”列为对学校考评的内容。

2.加强对学生的课后服务和管理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觉性、自律性不够高,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不够强,必须加强引导,妥善安排。周一到周五下午,学生三点半之后可留在学校两个小时,这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这两小时利用好、管理好,对学生完成作业、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做好“5+2”课后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主体应是学校,但完全依赖在职教师有较大困难。建议利用学校刚退休的教师、在校大學生、老年大学学员、社区志愿者等多方面资源,担负起课后服务和管理工作。根据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可组成作业班、各种课外活动小组班;或者,一半时间做作业,一半时间参加文体类、科技类兴趣小组活动。课后服务和管理工作产生的费用可以政府补贴一部分,家长交一部分。

3.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体制有两种,一种是小学与初中分开,一种是小学与初中合校办,实行九年一贯制。二者相比,合校更有利于教学的管理和组织工作,更有利于育人。因为年限长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有连续性,更能彰显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风格。同时,小学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初中,无须“小升初”考试,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也有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重视初中阶段的质量,而对小学阶段的管理投入精力不够。当前仍存在较严重的竞相去培训班补课,原因之一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对此,有些地区采取“校长轮岗制”“教师轮岗制”,这是一个有效的好办法,应总结经验,制定相关条例,全面推广实施,持续进行下去。这对均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消除家长们的顾虑,会产生一定效果。

另外,义务教育是国家公益事业,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公平性等特点,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更加均衡,帮助薄弱学校提高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调控力量。不仅要在经费、教学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而且要在学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方面加大调控力度。当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均衡后,家长们自然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去补课了。

4.改革高中阶段办学体制

广大学生家长最关注、最焦虑孩子的“中考”考个好学校,为此从小学、初中起就要送他们去“地下补习班”。因此,应改变我国目前的高中办学体制。建议高中阶段实行分流教育,可分为四类学校:一是文理高中,招收智商高、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初中毕业生,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二是职业高中,即中专、职业学校,招收智商高、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初中毕业生,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三是一般高中,招收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报考普通高校(本科或专科)。四是特教高中,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招收智障、残疾学生,给予特殊的培养;一类是招收智力“超常”“天才”的学生,实施英才教育。像德国的小学生四年级后就开始分流到不同类型的中学,主要由老师与学生商定,而不是由家长主导,因为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业和素养,也比较客观、公正。

另外,目前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工资待遇低,也是导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普通高中)”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可向德国学习,把职业教育当作一种不是低一等的教育类型,毕业后工资待遇与学术型大学没有什么差距。目前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高校毕业生在工资收入上差距太大,这不符合“共同富裕”理念,应改革分配制度,缩小工资差距。当职业技能型人才收入提高后,就能吸引广大学生报考高职高专学校。

5.逐步实施10年学制和10年义务教育制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模仿美国实施12年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我国有些地区曾实行过10年学制或高中两年制。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的智力也随之发展,其学习能力、大脑功能有了很大提高,生理、心理承受度提前,完全有条件将12年学制压缩到10年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从国家的负担来说,仅增加一年义务教育经费,压力不会很大。凡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建立10年一贯制学校,这样就不必实行“小升初”和“初升高”考试了。或者,也可建立5年制小学、5年制中学。高中阶段归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后,就属于国民教育、普及教育范畴了,这样就不用再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了。初中阶段有少数学生如果不愿意继续读高中,就可以进一些技能型的职业班,或到工厂企业参加职工培训,合格后即就业。而大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基本上可显现出其智力、情商、兴趣爱好,可以理性地选择上研究型高校、研究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职业技能型高校或专科高校。还可以保留少数职业高中,让一部分初中阶段的学困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去学习一技之长,培养技能型、工匠型人才。

另外,把基础教育改为10年学制义务教育后,毕业时学生大致仅16岁,再读4年大学,也只有大致20岁。建议高中毕业后,可有三分之一的优秀学生到部队当两三年预备役军人,接受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就如以色列的高中毕业生必须到部队当两年兵,复员后还可以到各地去旅游一年,然后再上大学。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们读书的欲望很强烈,学习动力足,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率提高。我国可以仿照这一做法。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serious “rat race” in the fiel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has caused strong reacti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throughout society. This phenomenon stems from the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double exceeding” in school teaching (exceeding the syllabus and textbooks), which undoubtedly further increases the academic burden on students. This not only harms children and drags down parents, but in the long run, it also affects Chinas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to focus solely on the current burden reduction when it comes to implementing the “dual reduction” policy, and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must be carried out. For example, strictly implementing standardized teaching, emphasizing classified management and hierarchical teaching, strengthening after-school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for students, gradually implementing a 10-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rat race; double exceeding; double reduction; comprehensive control

(責任编辑:申   浩)

猜你喜欢
内卷综合治理义务教育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大热WOB发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