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B大调、降A大调夜曲和声技法分析

2023-06-21 02:03卢玉莼
艺术评鉴 2023年2期

卢玉莼

摘要:本文从肖邦B大调、降A大调两首夜曲中的和声材料、和声进行的手法,以及转调中的和声特点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借助和声的分析手段窥探浪漫主义时期和声材料的色彩性、了解肖邦在夜曲创作中的和声技法使用习惯,进而对作曲家的夜曲有更具象、深刻的体会。分析肖邦这两首作品中独具个人特色的和声技法,感受不拘一格的和声色彩。

关键词:B大调夜曲  A大调夜曲  和声材料  和声连接手法  调式调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2-0046-05

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是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包括叙事曲、谐谑曲、夜曲、圆舞曲等。肖邦音乐中既包含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也充满其高贵的诗人气质,现如今提到肖邦音乐的人们总会将他的音乐与“诗歌”联系在一起。因性格原因,他的思想与内心深处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的冲突在他钢琴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夜曲,充满忧郁、孤独、甜美、梦幻等元素,所以人们都称他为“音乐诗人”。肖邦的夜曲创作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受菲德尔影响,以及在华沙时期创作的作品;第二阶段为突破了菲德尔式夜曲的创作思路,将个人情感、寄托融入作品;第三阶段为赋予夜曲新的内涵,将英雄主义融入夜曲体裁。

他的夜曲不论在旋律还是和声编配方面都独树一帜,拥有典雅脱俗的格调与多愁善感的情操。本文将以肖邦在第二阶段创作的夜曲——B大调、bA大调夜曲为例,具体分析其和声使用的材料、和声手法选择,以及调性布局的特点。

一、和声材料的使用特点

肖邦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受到了传统学院派创作技法的熏陶,他在创作32号这两首夜曲时并不拘泥于古典音乐中的和声材料,而是大胆采用新的素材对和声进行编配。肖邦在这两首夜曲中使用简洁明了的大小调和声,以正三和弦为主,其中穿插一些副三和弦以及七和弦,此外还运用了特殊和弦,包括重属变和弦、属变和弦以及和声大调和弦,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保持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也为他的音乐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主义时期的色彩,两种时期的手法交织将其作品的主题表达出独特寓意。

(一)三和弦的使用

三和弦指的是三个音之间以三度音程为距离进行纵向叠置所构成的和弦,也称为三度叠置和弦。该类和弦最早在巴洛克主义时期被提出,自三和弦被提出后,许多作曲家在创作的作品中都频繁使用该和弦,是西方漫长的和声发展史里最普遍的和弦。和声学之父拉莫曾认为:和声构成的基础不是音程,而是和弦,并且强调正三和弦(主、属、下属和弦)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力,具有巩固调性的作用。根据上述理论,“功能化和声”一词便应运而生,肖邦在B大调与bA大调夜曲中也频繁使用功能性三度叠置和弦进行连接,以达到巩固调性目的:在bA大调的前两小节中就使用了功能性三和弦,在短暂的两小节中,bla-do-bmi为bA大调的I和弦,bre-fa-bla为bA大调的Ⅳ和弦,这两个和弦分别被賦予主功能与下属功能的含义。第2小节高低音部均为带自由延长记号的Ⅳ和弦二分音符,肖邦在作品开头运用功能性三和弦(I-Ⅳ-I)不仅能确定主调调性,还推动了旋律的发展。

(二)七和弦的使用

七和弦是由四个音之间以三度音程为距离进行纵向叠置的和弦,与三和弦一样,需要遵守和声使用法则。然而七和弦毕竟比三和弦多了一个音,使得该类和弦具有更不稳定的性质,是加强和声不稳定性的重要材料。在肖邦的这两首夜曲中,七和弦的运用占比非常高,主要以属七和弦为主,伴随着一些导七和弦与Ⅱ7和弦。首先属七和弦在这两首夜曲中,多以与三和弦进行交替的形式出现,在B大调夜曲的13~16小节,整整四个小节的和声材料均由I和弦与V7和弦前后交替构成。根据上述功能化和声知识,肖邦在此处运用主属交替稳定B大调主调性。

导七和弦是建立在导音(Ⅶ)上的七和弦,包含属功能成分,导七和弦可以分为减小七和弦以及减七和弦两种。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前者存在于自然大调中,后者存在于和声小调中。与属七和弦相比,虽说两者都有属功能组的成分,但在听觉上,导七和弦更容易有紧张感。bA大调夜曲中第47、48小节的第七拍均为导七和弦,前一拍则为主三和弦,肖邦巧妙地运用主和弦与导七和弦听觉上的差异,将两者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种手法使得音响效果具有极强的反差。

在他的这两首夜曲中,还出现了Ⅱ7和弦,它是Ⅱ三和弦再向上三度叠置一个音所构成的。在肖邦的bA大调夜曲中,Ⅱ7原位和弦几乎没有出现,多以Ⅱ7第一转位(Ⅱ56和弦)的形式出现,这体现在39与40小节中Ⅱ56-V7-I的一个连接,在和声进行中,Ⅱ-V-I的进行是三和弦确定调性以及巩固进行的一种方式。上文提到三和弦比七和弦更具稳定性,肖邦在这个地方别出心裁地设计以七和弦的形式进行代替三和弦。这里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两个不协和七和弦之间的连接,因为在和声连接规则中,七和弦之间的连接应遵循平稳连接的原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内声部跳进甚,至声部超越的错误。在该处肖邦完美消化了这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用这些较为特别的和弦组合并将其平缓连接,将和声渲染出令人惊艳的色彩效果。

(三)特殊和弦的使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个人主义觉醒,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是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之一,在该时期的大背景下,肖邦在创作中另辟蹊径的手法有章可循。他对和声结构进行扩展,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功能和弦,例如离调和弦、变和弦、调式交替和弦等。肖邦自由运用各类性质特殊的和弦,打破古典主义时期一板一眼地使用手法,使用更多不同性质的特殊和弦,增加和声层次感。

1.离调和弦

离调和弦作为离调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先要弄明白何为离调,所谓离调就是在一个完整的调性乐段中短时间进行到副调叫做离调。离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用来巩固新调调性的结束终止,所以依旧保持着本身在原调内的调性功能。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Ⅶ7/Ⅵ和弦的与众不同。根据声部纵向观察,和弦顺序可以组成Xfa-#la-#dol-mi和弦。首先我们可以判断这种和弦的性质为导七和弦,其次该旋律部分调性为B大调,在该调式中不存在Xfa这个音,出现了不属于原调式中的音符,且后一小节无巩固新调调性的结束终止,所以Ⅶ7/Ⅵ这个和弦是一个离调的导七和弦。至于离到哪一个调式里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将离调和弦后的Ⅵ和弦看作离调和弦的临时主和弦,那么离调和弦就是导七和弦,构成临时Ⅶ-I的进行,并且根据临时主和弦的性质可以判断出它离至B大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中。类似的例子还出现在B大调夜曲中第5~6小节,根据上述判断方法,先看和弦性质可组成离调属七和弦,找出并确定临时主和弦,最后可以判断出该离调和弦离至#d小调中。由于离调和弦中常常带有半音的缘故,在大调乐曲中使用离调和弦可短暂改变大调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2.重属变和弦

顾名思义,重属变和弦是重属和弦中的变音,用半音具有倾向性的特点来突出原有全音旋律的走向,此为变音。变音只改变听觉上的音响效果,并不改变原有和弦的性质,它只需要用数字与升降号标记在发生变化和弦的左边。重属变和弦组里有一些和弦之间构成增六度,因此整个重属变组和弦也叫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肖邦在bA大调第二首夜曲的第29小节中就有运用到该类和弦,对29小节的和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b5V34/V就是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纵向观察和声材料得到bsi-  re-bfa-bla和弦,b4与   2之间构成增六度。且bA大调重属和弦应为bsi-bre-fa-bla,将重属和弦中的五音降低半音,与三音构成增六度,且五音是和弦中的低音,故为和弦的第二转位。作曲家在这一小节使  re与bfa同时出现,目的是为下一小节两个音同时反方向解决至主和弦的主音增加更多的半音倾向。

3.属变和弦

将自然状态下的属和弦五音进行升高或降低,从而得到一个具有不同音响效果的全新和弦,称为属变和弦。属变和弦和前面提到的重属变和弦有一点相似,那就是不改变和弦本身的性质和调性,仅将全音变为半音,增强半音倾向性。bA大调夜曲第6小节的最后一拍中就出现了属变和弦,高音部的四分音符本应为bsi,但在此处却为bsi,升高了半音应标记为#5V。相同的例子在B大调的第12小节中也有出现,和弦中应为#dol,在此处却为Xdol,同样将五音升高了半音应标记为#5V7。若是在该处使用未加变音的bsi与#dol与下一个音进行连接,构成全音进行,若全曲中都以全音的方式进行,则使得旋律线条变得死板不流动,作曲家在此处有意升高的五音将会让旋律线条以及和声构成的音响效果变得生动活力。

二、旋律中和声进行的手法

和弦在运动中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功能和声进行,在普通的大小调中,和声进行的规律总是由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构成。但该种进行仅表示一般和声进行的规律,也有一些更具个人特色或是与传统和声进行相背离的特殊进行。要想旋律精致好听,不但要在和声材料选择上下功夫,而且设计好的和声进行手法也很关键。肖邦在这两首夜曲中运用了近五种各具特色的进行,这些进行与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可圈可点的价值。

(一)意外进行

所谓意外进行指的是在和声进行中所使用的连接手法出人意料、与和声常规使用手法相悖的进行。期待和弦被替代和弦取代,且两者和弦没有常规功能上的联系。

B大调夜曲存在两组运用离调进行的和弦,首先是VII2/V-V7,离调和弦在和声材料选择部分就有详细的说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后一和弦作为它的临时主和弦进行解决。在这组和弦中,V和弦是Ⅶ2/V期待着的和弦,需要解决至V和弦,也就是原本的期待和弦。但在此处却进行至V7和弦,也叫替代和弦,它破坏了原本离调和弦被解决的协和性。第二组和弦也是相同原理,Ⅶ7/Ⅱ的期待和弦应为Ⅱ,但却解决至V7和弦,在和声的进行与连接上一般都讲究平稳连接,这些替代和弦的出现让离调和弦的解决更为不平稳,并且替代和弦都保留着原期待和弦中的某一些音,比如Ⅶ7/Ⅱ的期待和弦Ⅱ音为#do-#mi-#sol,替代和弦是V7音为#fa-#la-#do-mi,保留了#do,这也是替代和弦與保留和弦的特点,意外进行扩大了调性中心的范围,手法上将主要调性变得更丰富,也拓展了副调范围。

(二)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

不属于原和弦里的音称为和弦外音,若出现带有外音的和弦没有立刻解决至原和弦的情况,称为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

B大调夜曲与bA大调夜曲中均出现了和弦外音的延迟解决,B大调夜曲延迟解决出现在第26小节的中声部里。我们知道#d小调的属七和弦应是#la-xdo-#mi-#sol,但小节出现的音是#la-#re-#mi-#sol,无法得到一个按照三度音程排列的常规和弦,所以判断#re是和弦外音。此时需要一个xdol构成完整的#d小调属七和弦,中声部里和弦外音re后就是我们需要的xdo。bA大调夜曲中出现延迟解决的地方在第13小节,该小节的第二拍也是一个属七和弦,根据高低声部旋律音可组的音列bmi-sol-bre-dol,无法构成熟知的常规和弦。高音部中dol音后的bsi作为解决音紧随其后出现,使得bA大调的属七和弦变得合理。在创作中偶尔出现和弦外音,并延迟其解决,可以使和声进行的走向更富层次感。

(三)反功能进行

正三和弦的和声进行是作品中最基本的和声处理方法,有收拢性与开放性两种。开放性和声进行从主功能和声到不稳定功能和声进行,破坏了稳定的状态,具有发展潜质。反功能进行是开放性和声进行中的一个种类,它还有另一个别称叫阻碍进行。在18世纪甚至更早时期,一些作曲家就意识到这种进行的存在,但由于当时审美思维的禁锢,这种进行并没有在作曲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上文在描写三和弦的时候也提到了和声功能进行,反功能进行从字面意思看就是运用与规定和声功能相悖的和弦进行连接的手法,称作反功能进行。反功能进行特指V-IV的进行,由于古典主义时期功能化和声的逻辑根深蒂固,所以在那个时候普遍使用I-IV-V-I的进行,也就是和声功能进行,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不会使用V-IV的连接方法,而肖邦却在他的作品中开先河地设计了此种进行。

在B大调夜曲第35小节里,此时调性转为#g小调,该调性V和弦与Ⅳ6和弦在同一小节中先后出现,其实反功能在乐曲中的使用并不是一种禁忌,那是因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审美风格下,反功能的和弦音色带来的听感不佳,所以几乎没有作曲家会使用这种进行。但是当反功能进行进入注重抒发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时期,反功能和声给作曲家带来新奇的体验后,和声的功能性便开始让位于色彩性。从肖邦将反功能进行加入自己作品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热爱创新的作曲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作品和声语言的多元化。

三、转调中的和声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都习惯使用调性音乐,但由于这个时期作品使用半音手法进行创作的情况较为普遍,相应衍生出半音转调与远关系转调为该时期的转调方法。转调方式有很多,例如: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模进转调、经过同主音主和弦进行转调等。肖邦是一位潜心钻研并推敲作曲技法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是学习分析和声的最佳范例,因为他善用各类和声规则进行音乐创作。在他的旋律中总能很好地与各类和声技法融合于一体,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在他所创作的这两首夜曲中出现的转调手段。

(一)转调模进

在音乐作品中,某个乐句与段落出现在许多调性不同片段上的重复,被称作转调模进,可以通过全音的形式、半音的形式,以及不同音程度数的形式进行模进转移,肖邦在bA大调夜曲中同时运用了全音模进转调与半音模进转调,巧合的是,两种类型在他的作品中交替出现。下面是bA大调夜曲中出现的全音模进转调与半音模进转调交替的例子:

分析转调模进时需要我们先分清该片段具体有几个音组,也就是模进的长度,是以两组为一个周期,还是一组一个周期。从37小节的高音部中我们可以看到bbsi-  sol与bbla-  fa构成两组旋律全音下行模进,低音部的do-bsi与旋律部分对应,同时构成全音下行模进。具体分析调性以及和弦得出bD大调的V7-I下行全音模进至bC大调的V7-I。第38小节的分析方法与37小节相同,观察旋律音bbsol-bfa-bmi- 2,构成半音下行模进转调,低音部的强拍也严格按照半音下行的模进出现,让我们分析和弦与调性得到bbB大调-bA大调-G大调-#F大调这四组不同调性的属七和弦。

(二)近关系转调

近关系转调是原调到属调与下属调,以及这三个调构成的关系小调之间的转调距离,称为近关系转调。它与离调的差别主要在于所处的结构地位而带来的新调性稳定程度上的差别,有完满的终止或是明确的和声来确立调性中心。转调的方法数不胜数,从A调性进入B调性之间有许多方法与技巧,比如有平缓转入,也有突然进入,这些都是关于转调的各种方法。

构成转调我们需要三个步骤:其一,确定原调;其二,找到共同和弦;其三,确定巩固新调。将B大调的I和弦si-#re-#fa作为即将转调的和弦,接着寻找#F大调调式中与该和弦性质、音级相同的和弦,仅有Ⅳ和弦与B大调的I和弦相符。故将其作为共同和弦进行转调,在成功转入新调后,剩余和弦马上强调#F大调主和弦#fa-#la-#do,22小节出现形成IV-I-V7-I强调调性的和声进行功能组。旋律部分也出现了#F大调的特性音#mi,从而更加确定新调调性。由于近关系转调原调与新调的共同和弦较多,属于平缓地进入新调类型,可以有充足的空间对共同和弦进行选择,才能成功达到自然转入新调并在和声上体现巩固的效果。

(三)交替大小调

从音乐史的角度出发,自大调与小调诞生以来,两者之间就不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并有所融合的,由于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在调式中有丰富的表现,就产生了交替大小调体系。自从受到19世纪色彩性审美情趣的影响,該种交替逐渐扩大。根据其中大调还是小调主和弦起作用,分别叫交替大小调或小大调,它可以是同主音交替,也可以是平行调交替。在肖邦的A大调夜曲就出现了平行小大调交替的存在,在第39~43小节中起主要作用的主和弦是#f和声小调。在旋律进行至42小节时特性音#mi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音mi,和弦也变为A大调的主和弦。在旋律行进至该小节的最后三拍时,特性音#mi再度出现,此时调性重新回到了#f小调。众所周知,大调与小调由于调式排列的不同造成色彩明暗差异,大调式通常比较明亮辉煌、小调式比较忧郁暗淡,两者截然不同的效果被肖邦放在同一个小节中,对旋律情绪的起伏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结语

肖邦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虽然天妒英才致其英年早逝,但他却在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里创造出许多令人交口称赞的作品。在夜曲方面虽然他并非该体裁的创造者,但却是集大成者,本文通过曲式结构、和声材料、和声进行以及调性特点等诸多方面分析肖邦的B大调、bA大调夜曲,不难发现肖邦的和声色彩独特鲜明、和声技法精致成熟,例如在材料选择上传统与创新兼具,在转调中将模进、调性和旋律三者自由支配使用得炉火纯青。与此同时,他还热衷运用半音化手法抒发内心情感,以便增强作品的色彩与动力,在他的作品中和声技法具有极大的分析价值,是和声创作技法分析的首选范本。肖邦将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材料与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技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使得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故选择分析其作品,从而窥探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宋晓婷.浅析肖邦夜曲的创作特色[J].戏剧之家,2017(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