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

2023-06-21 11:41张志丹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张志丹

摘   要: 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梦想,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伴随着意识形态的重大争论。成功开辟现代化道路,体现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与科学意识形态指引有着本质性关联。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卓越证明,也是在社会思潮“万花纷谢一时稀”背景下逐步走上正轨,在力排各种意识形态偏见或者误解、拒斥各种“左”和右的干扰中创立起来的,因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具有历史性维度。同时,它也具有共时性维度,即其意识形态底蕴都具有对话和交锋色彩,体现了自己的主体性、独创性和有效性。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明道路背后的“主义之争”,而且有利于坚定“道路自信”和“意识形态自信”,从而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3)02-0022-(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23.02.003

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重大前行,都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擎。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习近平说:“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 没有思想的引领,不可能开辟历史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 可以说,意识形态不仅刻入世界的解释力和阅读力,而且具有超拔世界、引领世界的牵引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科学意识形态,深刻揭示了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和思维规律,是迄今为止雄踞首位的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穿透力的科学真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始终注重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将其确定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也深刻改变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卓越证明,也是在众说纷纭的说辞中,在力排各种意识形态偏见或者误解、拒斥各种“左”和“右”的干扰中创立起来的,因而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意蕴,值得深入发掘。只有深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在此,本文主要不是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历史过程中意识形态争论的梳理,而是要深入挖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阐发背后的意识形态意蕴,以此保持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的战略定力与自信。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意蕴

近现代以來,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无论国家大小、制度为何,都毫无二致地追寻现代化梦想。如果一个国家放弃对于现代化潮流的追寻,就无异于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然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历史上现代化的第一个成功范例背景下,社会主义出场以及其与资本主义对抗乃至后来“两制并存”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资本主义策动的“心战韬略”——和平演变战略的攻势之下,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大雪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于是,“历史终结论”“去意识形态化论”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还有关于现代化的错误思潮,诸如“要搞现代就要认同资本逻辑”“现代化=西方化”“全球化=西方化”“现代化的唯一样本或者模式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凡此种种,有的是一时糊涂、底气不足,有的是别有用心、蓄意为之。

这种论调也泛滥到了自由民主领域,如果不是赤裸裸地“跪拜”西方自由民主,也会祭出“跪着造反”的伎俩,即所谓“西方民主也许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度,然而却是迄今为止唯一值得遵循的成功的制度”。在这种氛围里,似乎“西风是压到了东风”。于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陷入一种永远的悖论、永远的进退维谷中。要想搞现代化,就要搞西方化;不想搞现代化,就闭关锁国、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一言以蔽之,要么西方化、要么僵化封闭。要发展,只有一条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可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然而,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可以得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在人类现代化历史上,这个现代化道路就是一个复数:不是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实现现代化就要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1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功创造,打破了西方意识形态蓄意制造的“意识形态神话”——“现代化=西方化”“西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等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魔咒,历史性地构建了世界现代化的一种全新类型,打开了现代化道路的新视界,同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可以说,以对话或者交锋方式出场的中国式现代化,雄辩地宣告了长期压制中国,并凭借霸权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西式现代化的“明日黄花”。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西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这是由党的性质及其意识形态性质决定的。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集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等内容,并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 仔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重要论述中的每一条都有“主义”之争、意识形态交锋或者话语角力的意味,内在蕴含着意识形态意蕴。它以正面阐述方式回应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持怀疑、否定或者污蔑态度的各种错误思潮,同时,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辩护的现代化模式划清了必要的边界(尽管要充分肯定其中存在现代化的共性)。具体来说:

其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强道路自信。它是覆盖所有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会遇到西方现代化不曾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也就与之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西方是“串联式的现代化”,中国是“并联式的现代化”,任何照办照抄、拷贝拼凑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须立足自己的实践、国情和实际,走自己的路,这才是历史正道。显然,这一特征的强调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意义,启示我们不要亦步亦趋,要充分彰显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习近平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现代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根据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确立适合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和议程,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依靠自力更生在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1 这些阐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底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底蕴。

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独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减贫理论,增强了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一言以蔽之,是为人类求解放,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与此相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来都认为人性自私论是“自然的结论”,维持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维持失业人口以保持就业的“蓄水池”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要求”。西方的现代化是按照资本逻辑展开的,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资本、利润驱动的现代化,讲求利润最大化。西方实行私有制,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现代化就是少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现代化。所以,在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之初的120年间,资本剥削工人可谓“赤裸裸”“血淋淋”,为所欲为,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让资本家暂时没有利润,直至其意图得逞。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2 而我们彰显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3 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均等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逻辑”“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扬的是替代资本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共产主义梦想,其意识形态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其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强文明自信。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有着内在冲突和矛盾,主要有二:一是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割裂。放眼世界各国现代化实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绝非自然而然的,而是要面对以物欲化、享乐化、个体化为特征的消极价值文化的冲击。“一些发达国家日益暴露出的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病,一些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深陷两极分化、政治动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诸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问题。”4 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面对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等问题,也要面对物质主义、货币文化、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对精神文明的挑战。如果不能避免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式微的现象,就无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5 放眼全球,这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效解决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利倾向和货币的泛化,诱发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盛行。自由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的大繁荣,却也使得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先后出现了美国学者桑德尔所说的“市场和市场价值观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1 的现象,出现了“市场跨界的货币泛化”问题,致使“我们从‘拥有一种市场经济最终滑入了‘一个市场社会”,其结果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

其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自信。“资本主义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悖论性用语,好比“善良的恶霸”一样滑稽可笑。在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灵与肉、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紧张,要扬弃资本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基本适应性的矛盾替代对抗性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

其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樣有利于增强文明自信和话语权。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的路径,对内主要表现为牺牲底层民众的利益,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以剥夺小生产者土地的方式开启现代化;对外通过殖民地、战争等形式进行掠夺,如历史上通过贩卖黑奴、贩卖鸦片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黄金等方式聚集资源,实现现代化。中国的路径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初心是为人民服务,中国没有殖民地,也没有掠夺的基因。对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外,中国不搞殖民侵略和战争。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具有对话比较意味,“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一话语体系的标志符号。可以说,“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4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彰显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5

除此之外,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同样彰显了重要的意识形态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条重大原则,是对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和“根本制度”,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问题。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7 在一个“拒斥形而上、回归形而下”和“信仰陨落、只有利益”的氛围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理想信念可谓“迎难而上”“逆势而上”,难度系数可想而知。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丑化妖魔化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国家制度,从骨子里敌视我们党和政权。事实上,我们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不断深化,日趋全面深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植于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如果对此有任何动摇、否定,很可能犯颠覆性错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1

需要指出的是,驳斥上述意识形态争论,不仅需要事实,更需要讲道理。也就是说,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需要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立论。否则,单凭“器物上的优势”,单凭经验事实的堆砌,是无法服人的。所谓“理不辩不清,话不说不明”。换言之,你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自证“优越”,人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回敬。因此可以说,现代化道路之争,绝非一般的知识性差异、量的不同之争,而是体现为“主义之争”“世界观对抗”等质性之争。

二、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没有硬实力,一打即垮;没有软实力,不打自垮。科学意识形态不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而且具有改变世界的功能。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嬗变。历史地说,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现代化的道路,开局一再陷入窘境,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靠的是对内压榨百姓、对外剥削掠夺,已经使得把整个世界变为核心—外围的基本结构(萨米尔·阿明语);作为外围国家的中国,已经失去了“步资本主义后尘”成功走现代化的可能性。模仿“西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但是,最终,“触底反弹”“绝处逢生”,我们找到了正确的现代化之路,走上了先革命、后建设的现代化之路。这是由于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实现了从学术思潮上升为救国真理的华丽转身。邓小平犀利地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本质上是异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走自己的道路,同时抵制各种虚假意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冲击。

党的百年奋斗,离不开意识形态斗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3 在冷战时期,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斗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們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4 邓小平针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非常鲜明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5 针对有人被无意识地“深度洗脑”,念念不忘“美国梦”,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用西方理论和价值标准来剪裁我们的改革实践,评判中国改革成败的现象,习近平鲜明地指出:“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将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1 面对“两个大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挑战,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在于自身的先进性。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共产党是“头脑”与“心脏”的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两大“先进基因”的结晶,它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使之成为引领和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和思想灵魂。

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自觉注重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铸就辉煌伟业。毛泽东说:“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2 邓小平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3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不断地进行理论武装,进而指导党的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中要发展,发展中要坚持。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丢掉了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什么发展;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保证,保守封闭、僵化教条不是马克思主义。只偏向一端,表面上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形而上學的方法论,无益于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既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也不是照搬基本原理和以往判断的“简单复制”“亦步亦趋”,而是捍卫理论底线基础上的创新。党的百年,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坚持理论武装和批判错误思潮,铸就了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的人间传奇。中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时代特征相贴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自信状态。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历史方位的变化,我们党又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伟大的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如果没有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和民族绝对不是好消息。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理论,就没有先进的国家;没有思想建国、理论强国,就会感到“底气不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宽,前途越来越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而中国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影响力和引领力,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可谓“其始也简,其将毕也巨”。

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取得伟大胜利,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力回击了“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论”等种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科学的理论总是与实践同步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在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则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征程。面对“两个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第一,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领导核心,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2并且,强调要不断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和政治公信力。第二,明确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第三,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大布局,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对过去进行了客观总结,对当前进行了深度剖析,对未来进行了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全面准确理解

和推进意识形态创新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要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战斗力来助力党继续创造辉煌。”3 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始终坚持其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六个坚持”。

值得重点一提的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坚持“守正创新”,搞清楚意识形态创新的实质;其次要搞清楚如何进行守正创新。要坚持“两个结合”:

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曾僵化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导致革命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因此,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5 步入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也着重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6 当前,世情国情发生显著变化,面对中国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新时代中国不断变化的伟大实践之沃土上,才能结出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

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人类精神瑰宝。毛泽东曾强调:“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7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谁是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这两者是指导思想和文化根脉、文化资源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理论旗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会缺失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美德,等等,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并不断熔铸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思想,引领民族复兴勃勃生机。当然,在新时代的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同时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坚持古为今用。

那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否意味着精神实质变了?如果没有变,那么精神实质是什么?实际上,理论创新中作为根本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科学处理好这一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本身也是普遍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就是认识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我们党历史上曾经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2 这显然准确抓住了根本,坚持了原则,体现了好学风。基于此,我们强调“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这个“实际”大过“实践”,它是以实践为核心、包含各种情况的现实,而现实是历史的、动态的、变化的,现存是僵死的、静止的。进而言之,“实际”又是多方面的,基本的包括物质实际和精神的实际(即文化的实际)。所以,“第二个结合”绝不是脱离“第一个结合”而另搞一套的结合,而是“同一个结合”(时空相同)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一个旗帜、一条道路和一种实践。它们都是从“理论与实践”这个基本原理中生发、衍生出来的,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

需要追问的是,既然两者的精神实质一样,而且“第一个结合”内在包含着“第二个结合”,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提出“第二个结合”?实际上,我们还要提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由实践决定、检验等相关基础性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那么,新时代我们的实践是什么?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3 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深刻地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40年来意识形态创新的理论主题和着力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实践,自然在理论上要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怎么才能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呢?除了从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中凝练概括,恐怕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实践中思想凝结和理论升华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

在“两个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坚持积极地批判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宗派主义的学说,而是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学说。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强本固基、包容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所在。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4 马克思主义广泛批判、吸收和借鉴人类千百年的思想文化成果。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滚滚向前的洪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必须拥有清醒的大脑、高远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必须坚决放弃冷战思维,要大力批判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地进行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不断地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始终以理性的思维、冷静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去对待人类文明成果。要坚持洋为中用,不断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以此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21世纪的巨大发展。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按照“六个坚持”的要求来进行推进,永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生命力,需要树立科学的意识形态创新态度:一是基本前提的坚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即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远不过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永远不过时。这是我们创新的前提,也是我们创新的应有定力。二是基本精神的弘扬。要以科学和真理眼光对待科学真理,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或者理论虚无主义、无用主义。三是基本定位的清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破解的是从资本主义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大历史时段中的具体历史阶段的问题,是普遍规律引领下的特殊规律或者具体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一般规律。两者是支流与源头、枝干与树根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的创新、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式的创新,不是根本性、整体性、全局性、替代性的创新。进言之,即使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很多原创性贡献、创世纪思想、飞跃性创造,这种“特殊规律”也不能脱离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做出这样的评判,不是某种权宜之计的“谦虚”,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持的客观科学的态度,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保持这种特殊的清醒和坚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壮丽事业的开拓,有百利而无一害。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ZHANG Zhidan

Abstract: Since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nation has pursued the dream of modernization, and the road has not been smooth, accompanied by major ideological debates. The successful opening up of the modernization path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s modernization path and is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ideology. Chinas modernization path is an outstanding proof of the Marxist line and the Chinese era oriented Marxist line, and it is also gradually on the right trac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of “a myriad of flowers are fading away for a while”.  It was founded in the effort to eliminate various ideological prejudices or misunderstandings, and reject all kinds of “left” and “right” interference.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has a historical dimens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a synchronic dimension, that is,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has the color of dialogue and confrontation, reflecting its subjectivity, origi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ll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ontroversy of doctrine” behind the road, but also help us to strengthen “road 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confidence”, so as to guide and guarante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o set sail and achieve stability.

Key words: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責任编辑:中   和)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