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数据的近五年古装剧名称考察与分析

2023-06-21 10:21蒋悦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期

【摘 要】国产古装剧承载了华夏历史记忆,是海外输出的主要影视题材。而剧名更是折射古装剧气质及内涵的门面。本文通过对近五年430项古装剧名称的梳理分析,发现:近五年古装剧名称仍存在强调宫斗权谋、审美媚俗低俗、同质化严重等现象;与广电头条2019年发布的“去宫斗权谋”、“正能量”、“去歧义”三条风向及相关规约不符。同时,社会竞争现象的投射、部分不良亚文化文学的影响、政策的施行误差是影响上述问题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古装剧名称的正向作用,应避免剧名强调宫斗权谋、负能量、媚俗低智元素;警惕古装剧名称只顾过审而从趋附市场演变为趋避红线,从同质化走向另一类同质化。政府与观众应共同监督古装剧命名,使古装剧名称承载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形象。

【关键词】古装剧名称;语言调查;语言治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2

引言

《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名称作为观众对广播影视的“第一印象”,凝练了影视剧的气质与主题,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工作表现了古代中国的气质。目前,我国影视剧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新华网报道,目前古装剧仍是东盟10国传播中主要的中国影视题材;而古装剧名称充当着重要的外宣形象载体。因此,本文以近五年的古装剧名称为考察对象,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总结出古装剧名称的特点,在相关导向的指引下对古装剧名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倡导政府与观众合力监督古装剧命名,使古装剧名称发挥正向引导及宣傳作用。

一、调查设计

本文以腾讯视频、芒果TV、爱奇艺、优酷四大视频平台为语料库,将时间限定在2017—2021年,针对古装剧分别进行检索(不含花絮及剪辑片段),最终在优酷平台检索到243项结果、爱奇艺平台检索到140项结果、在芒果TV检索到73项结果、在腾讯视频检索到29项结果,经筛除重复项后,一共得到了430项古装剧名称,并对这430项名称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深入考察当下古装剧名称的特点。

本次调查覆盖了古装剧的言情、宫廷、穿越、武侠、仙侠、喜剧、奇幻、民间、历史、悬疑等多个子类型,调查范围含括了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四大视频平台在2017—2021年间的所有古装剧名称;并从语音、语法、词汇特征三个维度进行归类整理,样本情况真实可靠,具有较强的可分析性。

二、近五年古装剧名称考察与分析

(一)近五年古装剧名称的语言学特点

1.国产古装剧名称音节数量多

语音作为剧名的形式,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不同的音节长度不仅在听觉上具有差异,更会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体验。一方面,音节短意味着剧名整体而言较为简洁,观众视觉上可接受程度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无法承载古装剧的基本信息。而音节长,尤其是七音节、八音节甚至以上的音节数量,则能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注意力,然而这种印象却可能较为模糊,过长的音节数量会给观众的记忆带来负担。

由表1可知,六音节以上的古装剧名称最多,占比31.18%,如《明月曾照江东寒》《许纯纯的茶花运》;四音节、五音节以上的较多,分别为29.79%、17.78%,如《三千鸦杀》《一纸寄风月》;六音节和双音节的古装剧名称较少,分别为4.62%、3.46%,如《寻找前世之旅》《琉璃》。可以看出,近五年来六音节以上的古装剧名称成为了剧名的主要形式,这类古装剧名称虽视觉体量大且能承载更多信息,但也为记忆增添了负担,使许多观众只能记得零碎化的“剧名元素”;同时,大量的古装剧名称趋于多音节,反而从视觉效果上给观众留下千篇一律的整体印象,给观众留下同质化印象,如《潇洒佳人淡淡妆》《清风朗月花正开》《等到烟暖雨收》等。

2.偏正结构是古装剧名称主要形式

从语法视角考察,由表1可知,在近五年古装剧名称中,偏正结构的古装剧名称占比54%,数量达232项。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焦点不同,语义认知也会随之改变。由于偏正结构由“修饰语+中心语”组成,相较其他语法结构更易凸显焦点,因此也更易于观众把握古装剧名称想要表达的核心要素,有利于观众选择与自身观剧偏好相匹配的古装剧,从而达到满意的观剧体验。

3.皇室贵族、王宫将相称谓词较多

词汇在语言三要素中最能灵活地反映社会及观众心理的动态变化。在近五年来的古装剧剧名中,历史词的比重无出其右,占比46.3%,总数量为199项。在含历史词的名称中,体现严密等级秩序的古代称谓词为主要形式,其中皇室贵族、王宫将相一类的称谓词有73个,在历史词汇构成中占比最高,约为36.7%。如《半妖皇帝》《乞丐王妃》《双世宠妃》等。其中,与“妃嫔”相关的称谓是主要形式,共有36项,这可能是由于古装剧的受众定位多为女性群体,“妃嫔”相关称谓一方面意味着封建时代女性婚嫁意义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又为广大女性观众提供了能代入自身的体验机会,更易唤起其共鸣,共感剧中人物的遭遇。

(二)近五年古装剧名称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2019年广电头条发布的“去宫斗权谋”、“正能量”、“去歧义”三条风向及2016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所发布的《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古装剧从剧名形式到内容上均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公序良俗。而当前的古装剧名称实际上仍存在宫斗化、权谋化及媚俗低俗化、同质化等问题。

1.名称存在宫斗化、权谋化趋向

古装剧作为承载我国历史且大量出口的影视题材,本应是以视听觉效果呈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形式,一直到2019年,宫斗题材都在整体古装剧市场中独占鳌头。2019年7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在《聂辰席到电视剧司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调研》中将“宫斗剧”列为问题题材,指出应对古装剧保持高压。而在总局电视剧司8月的相关报道中,“宫斗剧”则被列为了不良创作倾向之一。但据本文语料显示,2019年后仍有部分古装剧名称强调权谋、宫斗化,如《凤弈》《权宠刁妃》《医妃权倾天下》,剧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主流价值取向严重不符。

2.名称传播低俗、媚俗、庸俗审美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古装剧名称在审美上体现出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这类名称不仅在次题材上高度相似,集中分布在言情题材方面,且伴随着低俗、媚俗、庸俗等倾向。如《驯服那个桀骜王爷》《妖孽王爷霸道妻》《艳骨》《这个王爷我要退货》《绝世:病娇公子爱上我》等,这类剧名多局囿于女主与高富帅男主之间的情爱之事,而并不表现该剧的其他深层内在要素,显得从剧名到剧情都异常浅薄单一,也容易误导部分青少年的婚恋观。

3.名称同质化现象异常突出

整体来看,近五年的古装剧名称虽然命名方式较为多样,总体却都呈现“网感”或“文艺范”两种趋向。古装剧剧名作为一部剧的“点睛之笔”,其模版化的命名方式无法真诚地向观众传递相关信息与剧情内涵。如《一纸寄风月》《雁归西窗月》等都是文艺古风体,除了氛围相像,意象的使用甚至都高度统一。《大唐荣耀》《大清神捕》《大宋宫词》都是“大+朝代+XX”的结构。有的古装剧经过翻拍,名字与之前并无区别。而这样的保守模式虽然安全,却难以打造影视剧的立体度与辨识度,使观众审美疲劳。

(三)近五年古装剧名称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了对近五年古装剧名称的认知更加全面,本文将从观众心理、剧本内容来源、政策导向等方面具体分析近五年古装剧名称的成因。

1.觀众心理——职场竞争现象在宫斗剧中的投射与移情

而随着广电总局的禁播与人民日报等官媒的批评,近几年的宫斗剧在立意上已经逐渐转向女性解放和女性奋斗,结合当今社会中职场竞争、个人奋斗等等特定背景,隐含宫斗、权谋感的剧名如《凤弈》《医妃权倾天下》可能会让部分观众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共情主人公遭遇。然而在封建时代的背景下,女性要获得晋升,在心计、权术等等基础条件的加持下,仍无法摆脱依附男权的命运,隐含宫斗文化的剧名也难以完全摆脱“雌竞”的意味,仍容易对观众产生误导而传播不良价值观念。

2.内容角度——部分不良网络文学的影响

受“网剧热潮”的影响,当前古装剧剧本多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这类古装剧名称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幻想之地,满足大量年轻女性群体的情感、精神需求,并产生了一批固定的“影视粉”,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批以古装剧为核心的网络社群,观众在社群中获取一种审美与情感的认同,并在影视上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景,因此也更愿意支持此类风格的影视剧、偏好此类古装剧名称。因此,部分不良亚文化影响下的网文小说风格如“娇妻文学风”“疼痛文学风”“霸总风”便延续到了剧名之中,如《王爷的娇宠王妃》《奈何陛下喜欢我等》《红颜殇》等,这类剧名并不在意其“媚俗”“低俗”的审美取向,而是注重于氛围的打造,剧名的性质与广告相近,目的只在于吸引固定的受众。

3.政策角度——政策文件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同时,古装剧作为近几年输出的重要影视题材,其命名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然而,近五年的古装剧名称在落实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偏离本意的误差。据广电总局统计,到了2019年,仅当年的1—4月就已经出现了30余部改名的电视剧。根据具体变更情况,广电头条总结出与古装剧相关的三大更名方向,即“古装剧去宫斗化、去权谋化”和“剧名体现正能量”。

这些政策方向本意是想引导古装剧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描写,改变过去古装剧侧重斗争的局面。然而部分古装剧命名者以省时省力为目的,一味趋避政策红线,索性开发出一套安全的命名模式,造成剧名结构、风格、意象使用高度相似,如《明月曾照江东寒》《那江烟花那江雨》《那片星空那片海》。剧名则从“趋附市场”演变为“规避红线”,从一类同质化走向了另一类同质化。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2017—2021年的430个古装剧名称的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出当下古装剧名称具备“音节数量多”“偏正结构为主要形式”“偏好使用皇室贵族、王宫将相称谓词”“文言虚词及标题词较多“四条显著特点,同时仍存在“宫斗权谋化”“媚俗低俗审美”“同质化”等问题,并认为“职场竞争现象的投射与移情”“部分不良网络文学的影响”“政策文件实施过程中的偏差”是其以上问题的影响因素,在古装剧仍是海外出口重要题材和国内热播剧目的背景下,政府与观众应共同监督古装剧命名,使古装剧名称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承载更加真实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叶婷,贾文婷.中国电视剧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EB/OL].(2019—11—15)[2019—11—21].http://www.

world.people.com.cn.

[2]司胲锐.从语用学视角看汉语标题[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王红梅.杨金凤.中国电视剧剧名用字用语分析[J].中国电视,2008(2).

[4]崔希亮.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5]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蒋悦(1999—),女,汉族,重庆大足人,硕士研究生,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