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帮扶对乡村交易费用的影响路径

2023-06-21 10:32涂梦情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交易费用贵州省

涂梦情

摘   要:消费帮扶是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影响。以贵州省的消费帮扶工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其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从交通物流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和集体行动成本三个方面解析消费帮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消费帮扶措施通过多种途径降低了交易费用。一是通过完善供应链体系和流通网络建设,消除农村地区的交通阻碍,降低交易的交通物流成本;二是打造大数据电商平台以方便农户、消费者等主体获取市场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三是通过各方积极参与消费帮扶,营造良好的互信、互惠的社会帮扶氛围,促进以信任为主旋律的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降低包含协商谈判与监督执行成本在内的集体行动成本。最后,基于这三条有效路径提出了保证消费帮扶长效推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交易费用;消费帮扶;乡村经济;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0-0009-04

引言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然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从扩大消费、完善物流和销售体系、滞销预警以及农产品和服务业提质增效几个方面提出了消费帮扶的具体安排。消费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时期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名为消费帮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发力。已有对消费帮扶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实现机制、可持续性以及地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消费帮扶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交易。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切入,以贵州省为例厘清乡村交易费用的基本特征,并就消费帮扶对乡村交易费用的影响路径进行分析,从而对消费帮扶的实现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一、贵州省消费帮扶中的交易费用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

交易费用亦称交易成本,由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科斯首次发现。1937年,其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随后在1960年进一步明确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由交易的本身而花费的成本就是交易费用。科斯之后,各新制度经济学家都对交易费用进行了界定。其中,从广义上来定义交易费用的代表学者如阿罗、张五常等人,将交易费用概括为经济体系或制度运行的费用。从狭义上来说,威廉姆森从契约过程的事前和事后两个维度将交易费用具体分为搜寻和信息费用、谈判和决策费用以及监督和履行费用,并基于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从人的因素和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对交易费用的影响。首先,人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有限理性,二是机会主义。因此,为了弥补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带来的交易的不确定性,人们必须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以至于产生交易费用。其次,导致交易费用和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资产专用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即资产不可转作他用,资产专用性越强则交易费用越高;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越大则交易费用越高;交易频率即单位时间内发生交易的次数,频率越高的交易类型所伴随的交易费用越容易被补偿,为降低交易费用,需根据交易频率的高低建立一般或特殊的治理结构。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的论述被广泛认可并采用。

(二)消费帮扶的内涵及具体措施

消费帮扶最初被称为消费扶贫。在脱贫攻坚时期,消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是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随着脱贫攻坚的收官,消费扶贫改称为消费帮扶。

为本研究之需,于2021年7月访谈了贵州省商务厅、农业农村厅以及“一码贵州”电商平台,并针对每位访谈对象介绍的消费帮扶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如下。

1.建立机制

一方面,贵州省专门成立“农产品促销专班”,通过省、市、县三级相关责任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农产品销售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应急处理机制,通过电话热线和网络收集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信息,研判或预警各地农产品销售中的问题。

2.完善设施

完善设施主要是针对冷链和农贸市场的建设。贵州省对全省500亩以上的坝区和12个特色产业基地进行了冷链布局,在“9+3”县区建立预冷设备。同时,贵州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建升级,并对农贸市场进行信息化改造。

3.壮大主体

壮大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通过组建团餐配送协会组织省内的186家企业和全省500多家种植基地精准对接,批量采购脱贫地区产品,推动91家国有平台公司参与农产品销售;另个一方面是壮大电商主体。搭建“一码贵州”平台,通过它来实现产销对接智慧化和消费帮扶新路径。“一码贵州”截至2021年7月已有3.6万家企业入驻,生产、销售8万多种商品,完成订单200多万笔,交易额累计70多亿元。

4.拓展渠道

拓展渠道方面的措施首先是農产品“七进”,通过团餐企业采购农产品配送到机关、医院、企业、军营、学校、商超、社区。机关、医院、军营、学校、社区作为具备政治和公益双重属性的机构,与消费帮扶的公益性消费实现有机结合。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在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的同时,亦使得带有公益属性的机关、医院、军营、学校和社区直接获取了低价优质的农产品,实现了供需双方双赢局面。其次是对口帮扶。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11号)提出多个东部沿海城市分别对口帮扶贵州省的8个市州,借力近年消费帮扶之势,开创了“贵州基地+东部市场”的对口帮扶模式。最后是电商帮扶。一方面是搭建电商平台,另一方面是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直播活动、参加购物节等。在京东、阿里这些主流平台开设了106个电商帮扶馆,并且与上海市的工会(申公社)建立连接,使得贵州省的产品可以销售到长三角地区。2020年,网络零售额大概是259.3亿元,同比增长18.45%;农产品的网络零售额大概是28.3亿元,同比增长164.9%。

(三)贵州省消费帮扶中交易费用的内涵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范畴界定贵州省消费帮扶中的交易费用。贵州省消费帮扶的微观交易费用是指微观主体参与消费帮扶进行交易时所产生的各种成本;宏观交易费用是指我国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订消费帮扶政策目标,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消费帮扶,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所产生的所有成本。由于宏观层面的交易费用由总量交易费用体现,为了后续分析方便,本文着重探讨微观交易费用,即着重探讨消费帮扶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将从消费帮扶的供给端入手,以农户、合作社等主体为代表,分析其面临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一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协商谈判成本以及执行监督成本;除契约缔结过程的成本外,主要还包括交通物流成本。

(四)贵州省农村经济的交易费用特征分析

1.资产专用性

贵州省农村地区的资产专用性主要体现在实物资产专用性、地理区位专用性以及人力资本专用性这三个方面。实物资产专用性是指农业发展中的固定资产设施、机械设备等难以挪作他用;地理区位专用性即农村地区往往地处非经济中心,对于发展农业具有专用特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即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和知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省,由于地形的限制,其农业难以规模化,所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小型农机为主。这些固定投入的专用性很强,因此其实物资产专用性强,所伴随的交易费用较高。其次,贵州省农村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地理区位专用性显著。另外,贵州省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人口的择业范围大都限于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所从事生产活动较为单一,人力资本专用性高。

2.交易不确定性

农村交易的不确定性源于不完全信息和人的机会主义。农户的不完全信息主要体现在对销售渠道、市场价格、需求等方面的有限理性,若农户对销售渠道、市场价格及需求的知晓程度越高,则信息的不确定性就越小。但贵州省许多农村地区较为封闭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农户难以建立与商品市场的联系,以至于信息不确定性极高。此外,农户或农产品经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农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可能会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时,置原有的契约于不顾,将农产品以更高价格出售他人。

3.交易频率

基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约束,贵州省许多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仍维持着小农耕作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使得农产品生产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因此,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农村市场的交易频率很高。

综上,贵州省农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较高,由此伴生了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也导致了农村参与市场交易范围小、半径短、收益低的特点,因此,亟需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降低交易费用,使农村与外部市场建立更为有效的联系。

二、贵州省消费帮扶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机制分析

根据前文对贵州省消费帮扶中伴随的交易费用的界定,从交通物流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以及集体行动成本三个方面,结合访谈内容与实践案例,分析消费帮扶对乡村交易费用的影响机制,并如图1所示绘制其影响机制图。

(一)消费帮扶降低交通物流成本

由于贵州省农村地区显著的地理区位专用性,农户参与大市场交易常常面临着高昂的交通物流成本,以至于众多的交易机会被排斥在外,其参与的市场交易往往以乡镇集市贸易为主,交易半径短。而消费帮扶通过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搭建了“云仓+服务中心+站点+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通了农户与大市场连接的堵点;通过主体的壮大与渠道的拓宽,大大提升了农户参与大市场交易的可能性,使贵州省藏在深山里的农产品有机会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可以认为,消费帮扶通过改善物流设施降低农产品交通物流成本,从而降低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

(二)消费帮扶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一方面,贵州省农村地区较为闭塞的环境使得农户及时获取市场行情和价格动态成为问题,以至于农户难以根据市场变动及时调整种养殖规模,并且农村地区以农户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承担市场变化、市场挑战以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以猪肉为例,价格高时农户纷纷扩大养殖规模,但随着猪肉市场供给的增加,价格回落,导致农户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农户在进行农产品交易时往往面临着搜寻买家的难题,高昂的搜寻费用使得农户被局限在小范围的熟人市场。基于以上两方面的不完全信息,再加上市场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其所带来的交易不确定性导致了乡村不可小觑的交易费用。因此,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效率成为降低乡村交易费用的重要一环。消费帮扶有效地打破了信息障碍。比如,农产品“七进”以订单的形式在供需双方建立稳定长效的供销关系,消除了冗杂烦琐的中间环节,在解决了农产品一定的销路问题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交易主体的搜寻和信息费用,为供需双方创造了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又比如,“一码贵州”用一个平台一张网汇聚全省商品资源、生产资源、用户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破解了省内各种电商平台“低、小、散”的制约瓶颈,也打通了信息交流障碍。依托22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 000个村级站点,最大范围聚集省内品牌商家,尤其是能够代表贵州省的名特优产品;持续引导各类生产流通主体入驻“一码贵州”,带动农特产品销售;推动生产、商贸流通、销售、消费等多行业供需数据汇入平台,短时间内使“一码贵州”成为全省最大的线上产销聚集地。“一码贵州”电商平台的建设有助于信息的快速傳递,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节约信息传递成本。因此可以认为,消费帮扶通过打破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降低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从而降低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

(三)消费帮扶降低集体行动成本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交易费用的水平取决于个人行为,若相互信任在社会中占主流,则包含协商谈判成本与监督执行成本在内的集体行动成本就会非常低。所以,通过促进以信任为主旋律的社会资本积累,可以有效降低集体行动成本以降低交易费用。而消费帮扶这种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恰恰在多主体的合作与互惠中奠定了信任的基础。例如,贵州省举办或参与的消费帮扶采购专场等农产品销售活动,以政府助力、企业合作为基础,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采购帮扶地区优质农产品,将政府、企业、农户以及社会纳入了互惠机制,既切实帮助了农户增收、企业盈利,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意识,彼此之间建立互信、互惠的关系网络降低了集体行动成本。因此可以认为,消费帮扶通过建立主体间的互信关系降低集体行动成本,从而降低农户参与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

综上所述,消费帮扶通过降低交通物流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和集体行动成本三条途径来有效降低乡村交易费用,实现乡村交易扩展。同时,交易费用的降低又会反过来促进消费帮扶的进一步实现。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贵州省乡村交易费用的特征以及消费帮扶的具体举措开展研究,并得出消费帮扶通过以下三种路径降低乡村交易费用的结论。一是通过改善物流设施降低农产品交通物流成本;二是通过打破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降低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三是通过建立主体间的互信关系降低集体行动成本。交易费用的降低又可以反过来推动消费帮扶进一步实现。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为消费帮扶后续工作提供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拓展乡村交易半径

物流体系建设是消费帮扶得以持续的基础,起到打通“最先一公里”和连接“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是助力帮扶产品“走出大山”、将帮扶产品送进千家万户的基础保障。随着当前社会“懒人经济”的发展与流行,消费对物流的依赖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因此,要在农村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仓储、运输、配送过程中的冷链等配套设施;同时,通过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县乡区域以强化农村地区的物流组织体系;除此之外,更要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提高物流效率,实现乡村物流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

(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破产销衔接壁垒

农村地区生产与销售的盲目性主要来源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通过信息化建设,如打造消費共享和产销信息交流平台,能够实现将市场真实且实时的需求信息有效传递给农村地区的生产者。这样,一方面可以指导其生产决策,从而为农户树立“先有需求后有生产”的理念,避免陷入盲目生产以致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的产销信息传递,可以有效预防农产品滞销问题。

(三)供给端抓产品品质,需求端重政策宣传

消费帮扶虽带有慈善色彩,但以慈善作为卖点,消耗消费者的公益需求和同情心不是长久之道。要在帮扶过程中建立起各主体间长久稳定的互信、互助、互惠氛围,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从各主体的切实利益出发,在不断合作中培养信任基础、深化互信程度。从供给端入手,打造高品质、品牌化、多样化的产品供给,其中要特别注重品质保证,要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保障消费者良好的消费体验。从需求端入手,需要加强对消费帮扶政策宣传,鼓励各需求主体优先购买来自帮扶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有多少消费者能参与进来,以及能否持续地参与进来,直接关系到消费帮扶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消费帮扶,需要针对消费者做大量的宣传与引导,激发市场内各消费主体的参与热情,使得各消费主体养成消费帮扶的消费习惯,并且使其进一步成为消费帮扶的宣传员,以形成热烈的社会帮扶氛围。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O E.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MeetsPosnerian Law and Economics[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3,149(1):99-118.

[2]   宋金田,祁春节.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方式选择的影响:基于对柑橘种植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5):33-44.

[3]   殷浩栋,汪三贵,曾小溪.交易成本视角下小型基础设施于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8(2):139-147.

[4]   陈前恒.消费扶贫:架起城乡需求的桥梁[J].人民论坛,2019(23):80-82.

[5]   陈宝玲,罗敏,国万忠.从失衡到均衡:消费扶贫进程中商品供需关系的变迁研究:以宁夏L县实践为例[J].理论月刊,2020(12):60-69.

[6]   刘天佐,廖湘莲.消费扶贫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制度-结构-过程”分析框架[J].世界农业,2021(3):46-58,140.

Impact Path of Consumer Assistance on Rural Transaction Costs

— A Case Study on Guizhou Province

Tu Meng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Consumer as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the consumption assistance work in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path of consumption assistance from three aspects: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cost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co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cost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onsumer assistance measures have reduced transaction costs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Firstly, by improving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and circul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we can eliminate traffic barriers in rural areas and reduce the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costs of transactions. The second is to create a big data e-commerce platform to facilitate farmers, consumers, and other entities to access market information, alleviat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sues, and reduc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osts. The third i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nsumer assistance by all parties,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mutual trust and mutual benefit in social assistance,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 with trust as the main theme, and thereby reduce the collective action costs, including negotiation and supervision execution costs. Finally, based on these three effective path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long-term promotion of consumer assistance.

Key words: transaction costs; consumer assistance; rural economy; Guizhou Province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交易费用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品牌价值的来源
中小企业的融资贵主要来源于融资难
网络交易中退货运费险对市场影响的模型分析
企业选择不同契约安排的原因探析
浅议宁夏碳金融发展
鉴赏